中國現代文學館 喚醒人文情懷的神聖殿堂
中國現代文學館
喚醒人文情懷的神聖殿堂
本報記者 楊鷗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1月09日第 08 版)
走進中國現代文學館,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文學氛圍。紅白相間、藍色屋頂的建築群高低錯落,典雅莊重。正門前的影壁上,鐫刻著建造文學館的倡議者巴金先生的話:「我們有一個多麼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來的傑作,它們支持我們,鼓勵我們,教育我們,使自己變得更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
走在綠樹掩映的園林中,會與各位令人敬仰的中國現代文學大師的雕像不期而遇,他們或在低頭沉思,或在仰天呼喚,或坐在一起交談。文學館的門把手,是巴金的手模。A座展廳的3個門上有巴金、冰心、葉聖陶題寫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外牆的花邊採用郭沫若詩集《百花齊放》的配圖。
中國現代文學館自1985年建館至今,已經走過30個春秋,如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文學專業博物館,面積4萬平米,藏品80餘萬件,館藏條件世界一流,它的中西結合、園林風格的建築設計還獲得中國建築設計魯班獎。
正如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吳義勤所說:「每個走進文學館的人,當他們與巴金手模相握的那一刻起,心中就會有一種觸動,他們心中的美好情愫以及神聖而超越的情懷就會被喚醒。對文學館來說,這就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效果。文學館不僅是一個物質時代的精神坐標和文化高地,還應該是一個凈化心靈、喚醒人文情懷的神聖殿堂。」
呈現完整的文學史脈絡
新建成的C館展廳設有「中國現當代文學展」,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現當代文學展,展出作家達2000多人,手稿原件和初版本圖書600多件,圖片4000多張。時間跨度從19世紀末一直延伸到新世紀,分為「20世紀文學革命的前奏」「五四文學革命」「左翼和進步文學的崛起」「戰火洗禮中的文學」「社會主義新中國文學」「新時期文學的繁榮發展」「邁入21世紀的文學」七大主題展區。
據吳義勤介紹,這個展覽呈現了完整的文學史脈絡,對中國百年文學的主要思潮、流派都進行了系統的展示;無論是進步作家還是非主流作家,無論是純文學作家還是通俗文學作家,都從文學史的意義進行展出;對中國當代文學進行了全面的展示,甚至先鋒文學、新生代作家、青春文學、網路文學等最具當下性的文學現象也都得到了展示。還重視了對文學理論和文學翻譯的介紹。
展覽手段有實物、音像、電子觸屏等。如對「五四」文學發生的情狀進行了原生態還原,北大紅樓、魯迅的老虎尾巴衚衕故居、郭沫若故居的現場複製極具特色。巴、老、曹三大家陳列室、茅盾故居、左聯成立大會現場等極具看點。延安窯洞、延安文藝座談會現場等都很有視覺衝擊力。21世紀的文學則以多媒體和圖片投影、視頻播放為主,宏觀呈現了新文學現象與文學態勢。
文學館展出的所有珍貴文物都是作家及其親屬免費捐贈的。老舍的《四世同堂》手稿是國家一級文物,而老舍珍藏的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等名畫更是堪稱國寶。茅盾《子夜》的手稿以及巴金、冰心、蕭軍、劉白羽等大家的珍品都無償捐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在開館時把自己的稿費也捐贈了。梁斌的《紅旗譜》手稿上世紀80年代就有西班牙收藏家要以百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但梁斌一口回絕,毫不猶豫地捐給了文學館。詩人王辛笛不僅捐出了全部手稿、書信及藏書、字畫等,而且連同泡黃梅酒的罈子也捐出了。唐弢是魯迅的學生,也是當代最大的藏書家之一,1992年,唐弢的家人將其全部藏書4萬冊捐贈給文學館,巴金說有了唐弢的藏書,文學館就有了半壁江山。諾獎得主莫言將市場估值400萬的短篇小說《蒼蠅·門牙》手稿從拍賣場撤回贈給了文學館。
密切聯繫海外華人作家
在C館展廳展出的「台港澳及海外華人作家捐贈展」,是文學館為感謝海外作家的捐贈而舉辦的一個臨時展覽。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深入,文學館與台港澳及海外華人作家的聯繫交往日趨頻繁,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作家把他們的著作、手稿、書信、照片等文學資料捐贈給文學館,極大地豐富了文學館的館藏。文學館為此正傾力打造「海外華人作家文庫」,目前已建好海外華人作家文庫13個,捐贈文物文獻資料的海外華人作家有100多人,海外華人文學社團及機構有20家。
此次展覽分「台灣地區」「港澳地區」「歐美地區」「東南亞地區」4個部分,展出了柏楊、林海音、朱秀娟、李輝英、金庸、梁羽生、梁鳳儀、周穎南、李治華、周勵等60多位作家以及部分海外華人文學社團和機構捐贈的手稿與實物200多件,版本圖書1600多冊。
這些展品的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柏楊先生不顧陳水扁到他家裡阻攔,把自己的全部文物文獻捐給了文學館;梁羽生去世前把自己用的棋盤、鋼琴等文物文獻都捐給文學館。台灣作家林海音、瘂弦等也把自己的文物文獻捐給文學館,瘂弦將自己的書和藏品裝了50多個集裝箱從美國寄回來。台灣「70後」作家陳文發把自己的海外簽名書8000多冊、影像光碟100多個都捐給文學館。
每年舉辦幾百場活動
吳義勤表示,如今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定位是現當代文學的資料中心、研究中心、展覽中心、交流中心。
文學館在作家手稿、著作版本、譯本、書信、照片、實物、期刊等方面收集保存了豐富的資料,對作家整批捐贈的文學資料,建立了以其姓名命名的文庫近140個。手稿收藏有2萬餘件。冰心、茅盾、巴金等作家把收藏的文人交往的字畫捐贈給文學館,目前作家捐贈書畫近2000幅。
文學館每年辦幾十個展覽,文學活動幾百場;成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學術委員會、研究部和中國當代文學年鑒中心,吸引了海內外學者前來;文學館主辦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是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權威期刊;還設立了客座研究員制度。每年聘任10個全國一流的青年批評家,已經舉辦4屆;對外交流每年接待海外作家代表團幾十個,每年與台灣《文訊》雜誌舉辦海峽兩岸青年文學會議。
文學館不收門票,有退休大學教師、文學博士等作為志願者義務講解,已成為文學館的一道風景。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許多中小學也組織學生前來參觀。
自建館伊始,文學館一直堅持舉辦星期日免費講座,每兩周一次,已累計舉辦了700多場,為大眾開啟了走近作家、走入文學的大門。
近年來,文學館積極進行「作家版本圖書館」「數字文學館」「手稿珍品館」的籌建,正在國家支持下實現數字化,對紙質的文本資料進行高精度掃描,方便讀者檢索使用。
「設計新穎、設備現代化的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不僅僅是中國20世紀文學史當之無愧的縮影和藏寶閣,還將成為中國文學邁向新世紀,構築更加光輝燦爛明天的奠基石。」吳義勤說。
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精品
黃莉
《巴黎茶花女遺事》
〔法〕小仲馬著,林紓、王壽昌合譯,長沙王運長書局1901印行。一級品,唐弢家屬捐贈。
林紓是中國翻譯文學大家,《巴黎茶花女遺事》是他1899年根據從法國留學的王壽昌口述而翻譯的第一部作品。這部譯著問世後,猶如一扇洞開的窗戶,讓晚清中國人從這裡瞥見了西方的文化與人生。這冊由長沙王運長書局發行的木刻版本,是較早的版本之一。
《春夢》
巴金192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春夢》殘稿,此即《家》的雛形。巴金捐贈,一級品。
《春夢》是巴金1928年在從法國回國的船上寫的一部中篇小說的殘稿。最初他想「寫一個苟安怕事的人終於接連遭受不幸而毀滅」的故事。回國後,他跟大哥李堯枚談到這篇小說,大哥很支持,並認為「我家的歷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歷史」。1933年,根據《春夢》重寫的長篇小說由開明書店印製單行本時正式定名為《家》。
《夕陽》
茅盾代表作長篇小說《子夜》手稿。韋韜捐贈,一級品。
1931年2月茅盾開始寫作這部長篇時起名《夕陽》,是想諷喻國民黨日趨沒落的光景,後來出書時才改為《子夜》。「夕陽」前面是漫漫黑暗,「子夜」之後黎明將不再遙遠。這部手稿逃過了上海「一·二八」戰火的劫難,可以說是個奇蹟。除此之外還有《記事珠》《〈子夜〉寫作大綱》《〈子夜〉寫作提要》,標出人物、事件、故事、情節、小說發展脈絡。從中可以了解茅盾創作思路的演化形成。
《四世同堂》
老舍代表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手稿,老舍家屬捐贈,一級品。
1944年初,老舍在北碚開始創作百萬字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他說:「必須把它寫成,成為從事抗戰文藝的一個較大的紀念品。」這決心支撐著他克服貧困和病痛,連他自己都說:「這簡直不是寫東西,而是玩命!」一直到1948年他在美國才完成此稿。
《蛙聲十里出山泉》
齊白石,作於1951年,國畫,老舍子女捐贈,一級品。
老舍一生愛畫,和許多大畫家是好朋友。1951年,老舍以查初白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向齊白石求畫,老舍在求畫的同時主動提供了繪畫的構思,關於怎麼畫《蛙聲十里出山泉》,他寫道:「蝌蚪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齊白石得到命題後按老舍的提示找到了靈感,提筆完成了有奇妙構思的絕品。這幅作品因文學而生,是按古人詩家的名句而成畫作,是文學和繪畫的完美結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