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不重視人文關懷嗎?
認真研究當前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發現,一些人馬克思主義信仰失落的原因,是由於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本身的認識問題,如一些人認為,社會現實中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之所以發生一些曲折失誤的基本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主要是一種真理認識論體系,對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重視不夠,只關心人類社會整體發展,不關心個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對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缺乏完整系統的理論,等等。總之,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只強調客觀規律不重視人文關懷,沒有或嚴重缺乏人文主義。
馬克思主義果真不重視人文關懷嗎?對這個問題,不能不辯。
一、馬克思主義之外的派別都不是徹底的人文關懷
信仰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由於人不同於動物,人是有理性、有自我意識的社會存在,因此,人總要思考如何生活才有價值、有意義。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必然導致人產生信仰。
人的信仰對人的思想言行具有決定性影響。只要一個人確立了某種真正的信仰,就會根據自己的信仰自覺決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可以說,一個人無論形成什麼樣的思想情感模式,其主導的價值選擇是什麼,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做什麼具體的事情,其根源都在於人的信仰,是信仰指導或決定的結果。
信仰可以分為有神論信仰和無神論信仰兩種。有神論信仰是唯心主義信仰,無神論信仰是唯物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無神論信仰。從世界各國的信仰歷史和實際情況看,當今世界上大多數人的信仰仍然是有神論信仰或與有神論相貫通的信仰。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地廣泛存在的宗教信仰都是典型的有神論信仰。有神論信仰在世界各地佔主導地位除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情況有關外,也與宗教信仰等本身的自我發展有關。傳統意義上的一些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作為一種悠久的信仰體系,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在不斷適應社會的變化。特別是基督教,作為近代以來宗教改革的產物,更是努力使自己的存在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西方不少學者認為,改革後的新教即基督教精神與資本主義精神有許多相通之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倫理道德支撐和大眾文化基礎。現在,在世界各地人們的信仰世界中,宗教信仰不但沒有消除,而且呈現上升趨勢,不但對個人生活發生影響,對國家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的影響也在上升。
為什麼古今中外的大多數信仰仍然是有神論信仰或者是與有神論相妥協、相貫通的信仰?這與信仰作為人的獨特的精神現象的性質有關。人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總是要追求生命的超越,追求生命和人的精神的無限可能和終極意義,總要探尋有價值生活的人生意義,總是希望超越死亡,力求對客觀外在世界和人的生存規律的無限把握。但事實上,人又不是萬能的,無論是在大自然面前,還是面對人類自身的發展,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總有不能完全認識的世界,總要面對死亡,走向死亡。但人又想不斷接近這個沒有認識的世界,總想超越「死亡」。由於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種有自我意識的物質存在,必然形成生命存在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功利性要求,這就導致人在不斷接近沒有完全認知的未來世界的過程中,在不斷追求生命價值無限超越的過程中,必然要求一種物質或精神的功利性回報,無論這種回報以什麼方式出現。這樣就出現了人在追求無限、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對現實世界和未來世界如何認識和把握的方式問題。世界上各種典型的知識價值信仰體系,都是人對現實世界和未來世界如何認識和把握的方式問題的學說代表。而宗教是其中特有的一種把握方式,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特殊手段,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生命存在價值的終極關懷和世界存在的終極意義。這種終極關懷和終極意義的宗教,要求人們不斷超越自我。告訴人做好事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回報,有的回報在「當下」現世,但更有價值的回報可能不是「當下」世界,也不是「生」的現在,而是一個「死」後再「生」的回報。也就是說,如果你做好事、行善事,現世得不到回報,死後也可以得到回報。這樣,宗教意圖通過解決死亡問題解決人們的生存問題,通過靈魂不朽,解決生存意義,從而給出一種看來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自我超越的理想出路,給出人生的最終意義,實現人性的最終關懷。這就是世界上各種宗教仍然存在並大行其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宗教信仰或與有神論信仰相貫通的各種信仰,其核心是最終在人的世界之外,確立了一個神的世界,這個神的世界才是人的世界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人的生存或死亡都是為了實現神的意志,人在神的面前沒有獨立性,只有服從性。因此本質上都是神性高於人性。這種宗教信仰或與有神論信仰相貫通的各種信仰,實際上與近代以來的人文主義潮流方向是相反的。因為近代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中形成的人文主義潮流,總體上是與傳統的有神論宗教信仰完全對立的。人文主義運動無論是無情揭露、批判宗教世界,還是打破傳統重新解釋宗教信仰,本質上都是高揚人性的旗幟,反對中世紀以來傳統宗教世界中神對人的統治、對人性的束縛,確立人性高於神性的地位,確立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世界是人的世界,而不是神的世界。如果有的信仰最終結論仍然是有神論或走向有神論,那麼這種高揚人性的旗幟就不會徹底,最後仍然是神性高於人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由於大多數信仰不是宗教信仰就是與宗教信仰相貫通的信仰,仍然是人性受制於神性的信仰,這種對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作用的價值肯定是不徹底的、有限的。
二、馬克思主義體現徹底的人文關懷
在人類信仰的發展史上,只有一種信仰在其內容上是與有神論不貫通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它是近代以來人文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產物,是最徹底的人文主義信仰。
首先,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真正徹底的無神論信仰。人文主義運動中的唯物主義論者,特別是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機械唯物主義者,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明確否定上帝的存在。馬克思主義在繼承唯物主義無神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辯證地說明了宗教產生髮展的歷史社會原因和作用,從而給人類產生新的信仰存在方式開闢了道路。馬克思主義認為,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了身軀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頁) 宗教以及一切以有神論為基礎的信仰都是對人間謬誤的一種天國辯護,宗教中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這種苦難和苦難的抗議通過系統化的宗教信念、宗教情感、宗教行為和宗教組織對人的思想意識和人的社會行為產生影響。
從歷史上看,一方面人們通過宗教信仰的堅守和實踐,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一定國家社會中可以起到積極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宗教以神的存在為前提,宣傳「彼岸世界」、「上天堂」等,給人以幻想的幸福,又有精神安慰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間沒有神,天國不存在。這是確立以人為中心的信仰的前提。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徹底的無神論。
其次,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性信仰。西方近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理性主義,一切都要放在理性面前、科學面前考量。近代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以來,一方面,唯物主義對宗教信仰中的上帝作出了明確的否定性回答。另一方面,以德國古典哲學大師康德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潮流,配合馬丁·路德、加爾文等為代表的宗教改革,又從唯心主義的角度解釋人類價值判斷、人生信仰中上帝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康德看來,世界上關於哲學的問題實際上可以歸納為三個問題:一是我能知道什麼?二是我應該做什麼?三是我能希望什麼?前兩個問題分別是關於知識和價值的問題,而最後一個就是信仰的問題。人最大的希望當然是幸福,但幸福是一種明顯具有功利主義屬性的東西。由於人的任何活動都具有社會性,而社會不可能為每個人每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提供相同的近期或遠期現實幸福回報。有的人做一件好事,社會就可能有相應的回報,但有的人做十件好事可能也得不到任何回報。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做好事一生都得不到回報怎麼辦?這就帶來了康德心中的宗教問題。他認為,只有肯定宗教中的上帝存在,才能徹底解決幸福問題。只有上帝存在,才能保證人的道德生活應該有的幸福回報,才能保證這種幸福回報或者在當下的現實世界、或者在人死後的未來世界。實際上在康德心中,上帝存在已不能從知識論上可以論證,但從人們的道德生活有價值、有意義的角度看,從道德實踐需要出發,人又不能否認上帝存在,需要承認上帝存在。
由於康德哲學中非功利的道德哲學與幸福的功利要求存在矛盾,必然導致上帝應該存在的結論。因此,同樣是德國哲學家的尼採在批判康德哲學時說過,康德是把上帝從前門請了出去,又從後門放了進來,正是指的這種情況。到了黑格爾時期,黑格爾乾脆把上帝等同於「絕對精神」,從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轉化為客觀唯心主義。這時,上帝已經轉化到人類思想認識和價值世界中,為人的需要所服務了。這種神的本體論,其本質都是為了規範人的生存服務的,這裡的上帝已經人化了,已經不是與人的本性相背離、消滅人的本性的神,而是為人的本性完善服務的。
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了包括康德、黑格爾在內的德國古典哲學,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從理性科學的角度,不但徹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而且從人類歷史角度對宗教信仰給予科學合理的解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清醒地看到,宗教信仰中神的世界的消解並不意味著人類生活可以沒有信仰存在。只要有人類社會一天,人生信仰就不會消失,人就時刻面臨著如何面對社會、面對生活、面對生存死亡的價值、意義問題。但馬克思主義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出發,第一次明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明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人類社會的遠大理想是共產主義,就是每個人的自由是其他人自由條件的「自由人聯合體」。由此可見,共產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必然,也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體現,是真理論與價值論的有機統一。
再次,馬克思主義信仰本質上是一種徹底立足於集體主義功利價值的奉獻型信仰。宗教信仰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宗教信仰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都是個人自己的幸福圓滿,信仰是個人的事,修行也是個人的事。信仰也根據個人修行功德程度,得到應有的因果報應。近代以來,人文主義運動中各種唯心主義非宗教理性信仰,也都是從人的個體本位出發而展開的。認為人是不能首先離開個人的自我價值存在的,是首先為個人的功利本性而存在的,個人存在和發展是第一位的。因此,這些信仰與宗教信仰一樣,本質上都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體現。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從運動變化的社會實踐來分析包括人性觀念在內的人的思想意識,得出了人性在其現實性上、本質上是人的社會關係總和的科學結論,指出沒有固定不變的人性,沒有抽象的愛等脫離實際的抽象普世價值。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念,包括自己的人生信仰,因此,這種價值觀念不可能脫離社會特定發展階段、特定社會制度、特定社會利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的思想意識包括價值觀念也不斷發展進步。
由於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性的觀點是著眼於整個社會關係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念包括人生信仰本質上是一種集體主義的,其功利性也是集體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並不否定個人功利價值,但更重視社會集體功利價值,是個人功利價值與社會集體功利價值的辯證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是簡單地謀求個人「超度」,更是為了他人、為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美好未來。正如馬克思所言,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共產主義自由就是每個人的自由是別人自由的條件。沒有別人的自由,也沒有自己的自由。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學說和運動,它通過社會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不斷改變,根本目的是為增進人們的幸福。這種幸福既包括物質幸福,也包括精神幸福,既包括物質利益的不斷滿足,也包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滿足,既有個人物質精神利益的不斷滿足,也有他人、社會物質精神利益的不斷滿足。單從個人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信仰對單個人帶來的實際物質精神利益沒有宗教那樣的來世性,只有當世性。也就是說,信仰馬克思主義並按照馬克思主義進行社會實踐,必然會給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帶來一定的物質精神利益,但馬克思主義沒有宗教的「末日審判」懸設,信仰的個人功利價值不可能在死後的「來世」實現。因此,對於信仰馬克思主義者而言,在倡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社會主義社會,雖然會對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者給予明確具體的鼓勵和支持,但由於信仰者所處環境地位不同、內心對信仰的體驗程度不同、修鍊努力不同、個人對信仰的結果要求也不同。社會主義社會也不可能建立一種完全理想地按照每個信仰者信仰情況給予相應物質精神利益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選擇了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時候,有時會感到不可能因為信仰而得到想要的實際物質精神利益。但可以肯定的是,信仰馬克思主義可以增進他人、社會的物質精神利益。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也就是社會真正發展的過程,人類真正解放的過程,促進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大特點、最大功德體現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發展進步,最終體現為全人類的發展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信仰馬克思主義比信仰其他有神論或無神論都要進步。社會上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多了,社會就會不斷發展進步,全體人民的實際物質精神需求就會更加滿足。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對信仰者來說,是一種徹底的奉獻型信仰,是一種典型的首先立足於社會、首先為他人幸福著想的信仰。它的基本要求是先公後私,最高境界是大公無私。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一種徹底的社會道義性信仰,是完全為了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信仰。
對於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當然也要面對生死問題,當然希望獲得生與死的價值意義,但這種價值意義已經超越個人幸福,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個人所追求的價值不會在天國中出現,但會在人類精神的歷史中永恆,永遠為人們所記憶、所宣揚、所肯定,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永遠發出耀眼的光芒。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才是人類有史以來真正具有神聖性、崇高性的信仰,才是真正意義上對人的終極關懷,是真正的靈魂(精神)不朽,是人類文化自覺自信的徹底表現。因為它第一次相信人類不依靠上帝,人類依靠自己就能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者單位:《黨建》雜誌社)
|
推薦閱讀: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
※Never Shall Be Forgotten by the People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重塑
※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