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s】民族音樂需要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
民族音樂需要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文/ 揚帆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和長期流傳於民間,並在流傳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歌詞精鍊,曲調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地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原生態」本意是指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人類發展歷程中一種民間原始文化的記載,是民族「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厚飽滿的文化內涵,它和歷史文物一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存,原生態民歌失傳最快,保存更困難,應該優先得到保護。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在對文物遺存的保護中,原生態民歌總是被遺忘的對象。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漢語普通話的推行及流行文化的衝擊,原生態民歌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受到破壞,一些傳統民歌失去了演唱環境。中小學音樂教育沒有堅持教唱原生態民歌,造成很多孩子不會唱本民族歌曲。而以傳承和傳播音樂文化為己任的專業教學領域,在經歷了「文革」對民間音樂的全盤否定,以及港台歌曲對原生態民歌的強烈衝擊後,原生態民間音樂教學漸漸邊緣化了。專業院校少有可供學習和參考的音像資料,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創作歌曲和五花八門的民歌新唱。曾幾何時,一張將木卡姆旋律融入流行元素的唱片十分暢銷,一些唱片公司立即發現了商機,紛紛挖掘民族音樂的時代審美內涵,用市場化的方式推動原生態民歌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發展。商業利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強大推力,使流行音樂領域出現了傳統音樂題材和風格復歸的強勁趨勢,一些專業音樂工作者開始以民間傳統音樂為素材,大量寫作民族、古典、流行音樂三位一體的民歌翻唱或民樂改編作品。這種所謂的新民樂,不同於傳統原生態民歌,而是從民族民間的歌謠中汲取靈感,借鑒歐美爵士、藍調、說唱樂創作手法,對原生態民族音樂進行改造,在某種意義上,這不失為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的一種有益嘗試。原生態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過程最精鍊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續生長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原生態民歌是民族音樂藝術的根,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傳承和發展中國民歌,不斷探索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適應性轉型。然而,這些依附於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方式的民歌,一旦隨著經濟轉型而「發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須認真地加以保護,必須維護民歌原有的生存環境,讓民歌在屬於自己的生態空間生存發展。
寫作本文時主要參考了偉力的《民族音樂概況》及花兒的《原生態的土壤》,謹致謝意。
推薦閱讀:
※《中國民族報》精品文章閱讀——一個批發市場里的「手足情」
※【時光逆流觀世界民族3】之世界盡頭的水手——阿留申人
※把握民族文化根脈 提煉民族文化精髓 ——羌族文化核心價值觀之芻議
※曾經盛極百年的契丹族在遼國滅亡後去了哪裡,為什麼現在五十六民族裡沒有契丹族?
※怎麼和一群普通,沒追求的室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