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先發出震宮
雷聲,在心意拳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屬早期心意拳的單練功法。
然而,在今天的心意拳傳人中有很多操練者,看法卻與此並不相同。有人說其雷聲儘管來源於古勢,但已不能適應當下之需要。粗野、粗俗,非高雅之氣勢,所以,應予以取消。甚至嘲諷地說:「今天都是什麼時代了,怎容你在文明的國家裡大喊大叫呢?」其實雷聲在心意拳習練、搏擊、防身中都具有獨特的風格與特點。
雷聲一詞,在《心意古譜》與歷代書籍中都有記載。自從有人類後,人與獸斗,人與人交流,都離不開發音。由於它的音聲高亢凌厲,振勢壯威,有先聲奪人、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在戰場上能使將士的精神大振,令敵人膽戰心寒。
尤其是從心意拳的角度看,雷聲的意有所感、神之所施的精神面貌,並非是筆墨容易形容的。從人體生理衛生學方面看,我們知道雷聲能加速新腖代謝。如在大喊時可迅速排除肺臟內的濁氣、又能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由於胸腹肌時而急速、時而柔緩、時而緊張、時而收縮,自然就起到了按摩腹部的作用,其結果必然增強人體肺活量、進食慾望,同時,也縮短了人體消化與吸收的過程。
練習雷聲亦可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同時得到滋養。發雷聲時,每次的呼吸量也可升至數千毫升。呼氣、吸氣頻率的加快,也提高了胸肋的擴張速度,使血液得以滋榮、精神更加激昂。
《易經》記載:「震動萬物者,莫如疾雷也。」可見雷聲含義深厚,含理宏大。心意拳《古譜》記載:「雞腿、龍身、熊膀、鷹抓、虎抱頭、雷聲,以此作身法。」(姬龍峰原語)而另外一《古譜》中則記載:「其拳為六合,而其要為前後六勢。前六勢即筋硬,後六勢即筋軟,亦由淺入深。」(河南新安進士王自誠原語)然而有的學者卻將其理解為:前後六勢,共計為十二大勢,所以常練十二勢。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在心意拳譜中,姬夫子說的是身法必備的條件,心意拳不管是任何一勢,都具備著五勢。即為雞腿、龍身、熊膀、鷹抓、虎抱頭,最後以雷聲收勢,如此這一把才算練完整了。「神槍」姬氏說的是再明白不過了。恩師買清選阿訇(魯山)常言:「在拳勢運動中,要心靜於水,力凝丹田,身備五弓,以五勢作為身法,出勢如迅雷疾風、江翻海嘯、洪水決閘;聲隨手發,手隨聲落,聲落人倒。」按照這種訓練方法去訓練必會練出心意古拳的風格來。而每一勢,都要暗蓄五勢,並非二六一十二大勢的練法。然而王自誠講的是在每勢操作中,都要先剛後柔,由淺入深,最後達到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的一種訓練方式。
《古譜》又載:「拳起拳動風聲響,風吹大樹百枝搖,蟄龍未起雷先動,天地交合雲遮月。」又載:「肺動震雷聲,放膽即成功。」我的恩師魯山鐵志豪阿訇對雷聲的解釋是:在心意拳所有拳勢中,唯雷聲一勢,練之最不易。雷聲在操作中動起心意,神貫百會,氣發為聲,自丹田而出,明三節,齊四梢,閉五行;聲源於丹田,震動於肺,出於口鼻,回蕩於內,內勁運轉,驚於敵心;如猛虎之恨,如游龍之驚,方能氣壯山河,出山崩海嘯之勁,使周身諸勁合一,勇力倍增雄渾絕倫。
而買壯圖先師遺訓曰:「鷹捉虎撲迅雷驚,天地交合雲遮月,起擊落打如閃電,雷聲先發出震宮。」(摘自買氏遺詩)
雷聲在心意拳中的應用通常為收勢時發聲。如鷹捉一勢:此勢分上下兩勢。出手為鷹抓,回手為鷹捉。出手時抓對方發、耳、鼻、眼、嘴、喉。回手時連頭帶膀(肩)撞擊;也可用膝、腳等技法。此勢即為虎撲雷聲合演。
本門雷聲練法是:先吸氣,後沉入丹田。也可先蓄氣,再發氣,此為氣自丹田而出,即為陰陽二氣。
如雞形練搖涮把一勢:出勢雞行一條線,手出敵面腿來鏟(卷地風)。即為上打臉、下踢腿(迎面骨)。
如練雞形「水中按瓢把」一勢:此勢屬中下盤低架,非一日之功。出勢雞行搖涮把,回手壓下手推面(從對方胸至喉、面,再抓發)。這兩勢筆者生平用過幾十次,從未失手。
推薦閱讀:
※焦桐| 飯碗中的雷聲(14.12.31)
※如何供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
※【雷人雷聲】敬賢如師,嫉惡如仇的雷州人(上)
TAG: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