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是某某
版主按:前不久,溫州一個90後撞人後,因為一句「我爸是市長」,遭致自己的豪車被砸個面目皆非。事後,經過調查,這是無中生有後的以訛傳訛。這件事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之前的「我爸是李剛」、「我爸是國法」等等,一句話,卻能引起群情激奮,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卻能在事發現場的謠言中迅速以訛傳訛,這不得不反思部分民眾的個人心態。到底是什麼緣故能夠讓「謠言的子彈在人群中飛」的呢?民眾為何對「我爸」的身份那麼敏感呢?歡迎探討>>>>>[話題]「我爸是市長」純屬謠言,圍觀群眾為何集體誤判?
「我爸是市長」事件該反思的個人心態從「我爸是李剛」到「我爸是市長」,這些炫耀權力的言行為人不齒。然而「爸爸被市長」無論從什麼因素來看,無論造謠者居心何在,但從事發現場謠言能夠迅即以訛傳訛來看,多少都體現了部分民眾的「仇官心態」、「仇富心態」下的「社會異化」、「社會躁動」和「不平衡心態」。就「我爸是市長」這件事來看,從法理上講,砸車行為本身就不合法性,圍觀群眾更沒有直接的懲處權力。對於自身情緒的放縱,讓圍觀者有了維護公平正義的借口;參與者眾多,難追責,讓圍觀者有了砸車的勇氣。就此而言,圍觀群眾的砸車行為,不僅是在以一種非正義的行為去維護公平正義,更是一次喪失理性的群體泄憤行為。
究竟誰說了"我爸是某某"?把傳說、想像、臆斷當作事實,早就不是個別事件,不明真相的群眾以訛傳訛,而新聞工作則不可兒戲。新聞是事實的報道。其第一性的屬性、至高無上的品格,就是真實,任何傳言、猜測、估摸地分析,未經多方核查證實的信息,都不能成為新聞報道。這道理很淺顯,幾乎人人皆知,但一旦出現突發事件,遇到輿論嘩然,性急的記者便「搶發」新聞,把虛幻的、不確定的信息當作了事實;性急的評論家,也迫不及待地妄下結論,洋洋洒洒評說一番,義正詞嚴地抨擊一回,罔顧新聞工作的鐵律,全然忘記了新聞的本原。要是網民們在網上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稍有點偏激情緒,倒也情有可原,嚴重的問題是有些嚴肅媒體如報紙及其新聞網站的采編人員,也HOLD不住,把想像中的「事實」寫入報道,拉進評論中。這是新聞工作的大忌,是虛假報道泛濫的緣由之一。
「我爸是某某」何以激起眾人怒?初見小白:現實生活中,人們解了太多不公正的東西,所以才會預設立場,藉以「出氣」。「我爸是莫某」昭示一個權力通吃的社會所帶來現實危害。網民並不想去追究這句話的真偽,而只想發泄自己的不滿。木朔:在一個不能完全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裡,「拚爹」自然而然就成了一條社會潛規則。這正是網民持續圍觀久久不願散去的原因之所在。「我爸是某某」,折射出的是人們對權力大於法律和社會不公現象的強烈不滿。萬事如一:民眾對「我爸」身份的敏感,除了官員們的腐敗不檢點之外,還有官員及官屬們天然的優越感和對普通民眾自然流露出的傲慢,拉大了群眾與官員的距離,加上官員與民眾的互動渠道狹窄,人為製造「官階」和「民階」,加劇「仇官」「仇富"心態。「我爸」的敏感身份引發群情激奮該如何避免?
香檳伯爵:畢竟「我爸是某某」者只是少數。包不定在某個時候的某個場合,普通老百姓都極有可能享受一次真假難辨的「我爸」身份的「優待」!因此,我們期許公眾場合和大庭廣眾之下,更多的謠言起於愚者但能夠迅速止於智者!文明社會應當果敢杜絕「以訛傳訛」,對造謠惑眾者、傳謠者堅決繩之以法。漢水北岸:要消除民眾對現實的一些不滿以及對官員、官場的不滿,應密切聯繫群眾,視群眾為父母,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加大腐敗懲治力度,建設清明官場、廉潔官家、和諧社會,才是正道、終途!四萬:自由平等是每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的人所嚮往的,「縮小貧富差距」也是喊了多少年的口號,而這些也正是社會進步、社會穩定、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不要讓公眾僅存的一點信任,一點安全感丟失在「我爸是某某」的陰影里。紫衫布衣:要杜絕「我爸是某某」這類事情的發生,我認為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家庭、學校、社會都要承擔自己的責任,搞好教育工作。其次要加強監督。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也是最好的防腐劑。再次要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暢通社會訴求渠道,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保證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一碗炸醬麵:避免類似事件出現和進一步惡化的最好辦法,就是儘快建立健全社會公平管理體系,構建公平、公正、合理的社會管理體系,通過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公平、公開的方式,讓全民參與管理社會,否則更大的砸車事件,更多的群毆事件還在後頭。
推薦閱讀:
※呂某某涉嫌聚眾鬥毆罪辯護詞
※某某商業街整體招商方案.doc
※關於李某某案辯護的辯護(七)
TAG:某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