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其現代化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其現代化,這是一個亟待解決歷史意義重大的課題,百年來,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無不在為這一課題而奮鬥終生。其實,不論我們思考研究的結論如何,傳統文化都走在其現代化的路上,所以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更顯急迫,只有搞清楚這一問題,對客觀規律認識越清楚,自由度才能越大,才能避免走彎路,甚至回頭路,有效的促進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健康發展。

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多種關於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思潮,都曾在不同方面產生了好的和壞的影響,在當代學者中我最佩服和贊同鄧曉芒教授的觀點。

中國思想文化能否完成系統創新,從傳統中轉換出來,用創造性的歷史工作,把中國真正引向世界,完成綿延百年卻尚未完成的課題,是否構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解讀是重要的前提條件。那麼要如何重新解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進行自我批判,以了解自身的限度,圖謀克服和超越之道,而這種自我批判,又只有建立在對外來文化,尤其是與中國文化具有最大反差的西方文化的透徹了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如果只是一頭扎進傳統中,我們現代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超越古人的,更談不上去實現什麼現代化了。

繼承五四,超越五四,從國民性批判提升到人性批判,把啟蒙思想從一種救國方略提升為國人必備的一種普遍人性素質。啟蒙並不是一場運動可以一勞永逸地達到目標,而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氣質,一種哲學生活,,在這種態度,精神氣質或哲學生活之中,對我們所是之內涵的批判同時也成為關於強加給我們的界限的歷史考察,成為逾越這些界限的可能性的實驗。

當這樣一種啟蒙的精神氣質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相碰撞相結合,深刻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注入民族血液,融入中國文化,我想「自強不息」這一傳統文化元素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其現代化,中華民族的而精神面貌也就會煥然一新。試想當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元素如:天人和諧,自強不息,以民為本,居安思危,道法自然,尊師重道,和而不同,誠實守信,厚德載物,仁者愛人,日新月異,天下大同紛紛完成其現代化的華麗轉身,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思想充分結合,那中華文明必將重新迸發活力,引領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中國人的心靈也必將無比充實,生活更加幸福美滿,一切社會問題也將在不斷現代化的傳統思想文化的指導下迎刃而解。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紛繁複雜,傳統書籍浩如煙海,西方文明也是百家爭鳴,充分體悟中華文化已是不易,要透徹參悟西方文明更是難上加難,靠一個人,或者期盼以為天才式的大師出現恐怕不切實際,這項工作需要全體中國人的參與,不斷在生活中思考,並與人分享,也許出現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站在中國人的肩膀上無限接近的完成這一課題,我期待那一天的來臨!

《大學》里講「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想從「修身」「齊家」「治國」這三個方面用我從閱讀中獲得思考來談談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路。

「修身」,我理解就是不斷認識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但是如何認識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己,這裡面的玄機恐怕要我們不斷去參悟。人有責任不斷探究自己,建築自己,把自己作為一項畢生的工程來建造。一切外在的生活都只是由於內在的生活才有意義,本身則毫無意義。所以,哪怕你浪費了全部青春,如果你能把這種浪費轉化為一種思想,成為塑造你自己獨立人格的材料,你就可以更高一層意義上做到無悔。

「反思」,也就是反映,反射,本來是一個光學名詞,它與中國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那種反省不同,不是直接檢查自己乾淨的心地上沾染了哪些灰塵或不良念頭,而是要間接地,從對象上回過頭來思索自己的本性。中國傳統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為出發點的,人心被假定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靜一色的,但這恰好使人心本身成了視覺上的一個「盲點」。西方的反思則是從對象出發的,人心被看作有待於認知的,這就使得人不斷地從外面轉回頭,不是為了「返本歸原」,而是要對人性,人心作步步深入的探索。我們中國人通常認為,自我反省屬於倫理道德和天地良心方面的事,一個人做了錯事,我們叫他「好好反省一下」,似乎反省僅僅是為了保持內心的平靜,保持與社會習俗和道德一致的手段,就像每天要打掃房子一樣,殊不知,真正的反思正是對自己內心是否本來就「乾淨」,對社會習俗是否本來就合理的一種懷疑和探求,它的根據和標準,不是自己要幹什麼,而是自己實際上幹了什麼。

中國傳統的「自我意識」,就是意識到自己是非人,非意識;中國傳統的「超脫」「淡泊」,就是明白自己反正逃不掉非人的命運和虛無的結局;中國傳統的「自由」,就是取消自由意志之後的一身輕鬆無所謂和玩世不恭;中國傳統的「獨立人格」,就是自覺地扼殺自己的個性,使之抹平在「自然」「道德」,「天理」的平靜水面之下,就是堅持自己的無人格,作為個人,傳統中國人是完全絕望的。

而西方人對待人性的觀點,既不是人性本善,也不是人性本惡,而是人性「自由」,即是說,人的本性就在於人本來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沒有任何外來的或先天的東西可以決定它的善惡。人性不是一面平靜躺在那裡的平面的鏡子,而是一個動態的,不確定的,可以無限深入的內在世界,而在它深入的每一個階段或層次後面,都還隱藏著一個幽深莫測的黑洞,或如奧古斯丁所感嘆的:「人心真是一個無底的深淵!」人心的不可窮盡性註定了人的虛偽性,人就是「能作偽的動物」。

再談「齊家」,要想齊家,就要搞清楚什麼是家,如何定位家,家庭成員關係如何來維繫。

在中國傳統家庭中,父母生育兒女,養兒防老,那麼兒女就應該有親情,如果你不相信這些,你連孝都懷疑,那麼你就不是人,這一點是不容懷疑的,孝道就是要你去遵守,這樣的問題你是不能提出異議的,你要是提出了你就會挨罵,人家就會說,你真是混賬!你父母生了你,你連孝都要懷疑啊,所以這是不容懷疑的,也是不容反省的。從這以後,你就會想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孝道,你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符合孝道,以及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這是可以反省的。而在西方,血緣關係是被解構了的,一個人為什麼要對父母孝,這是需要解釋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相互平等的愛。

經濟學家陳志武講:「解決中國社會道德規範的根本出路,不是回歸儒家傳統,而是從根本上重新定位中國的家庭,家族,不再強調剛性的,閹割個性的三綱五常與名分等級秩序,而是強調平等自由和人權,強調自由選擇和自由結盟,把家的核心定位在感情交流和愛上面。」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愛的能力取決於我們本身的成熟程度,取決於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擺脫了對母親,對我們所屬群體的依賴,取決於我們與世界的關係與自身的關係中能不能發展一種創造性的傾向,需要一種質量作為必不可少的條件,這種質量是信仰。」

可見,愛是維繫親情的唯一途徑,而愛是一種藝術,一種能力,需要不斷地學習,並不是一個人一旦作了父母就有了愛的能力,家庭當中無論父母還是子女都是靈魂上平等的。

最後,再談「治國」。在治國道路上,自從三十年前鄧小平開啟改革,中國社會的主題就是「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社會就是一個在改革中前行,改革中探索,改革中發展的社會。

近代中國,歷盡屈辱,飽經滄桑,內憂外患,各種思潮,各種主義,你番唱罷我登場,從共產黨建國以來,激進思想一直引領著國人。一九九五年廢除了私有制,在城市中消滅了工商階層,在農村則實行農業合作化,過了三年,開始興辦「人民公社」,要立刻進入社會主義最後階段。「人民公社」「大躍進」造成了「三年災害」,死了幾千萬人,剛剛有所恢復,又發動「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啊,我們不能天真地把這一次比一次激進的整治行動都歸因於某些領導人的激化思想,這個時候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百年來,中國舊秩序已崩潰,而一個能為多數人所接受的新秩序遲遲無法出現,因此思想的激化也沒有止境,這樣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一方面惡化的現狀滋生激進的思想;另一方面,思想的激化又加深現狀的動蕩。無論中國領導人發動這些激進運動的真正動機是什麼,他之所以能夠理直氣壯地越來越激烈的口號煽動群眾則正是憑藉了思想文化上這一股激化的動力。

而近三十年的中國就是不斷打破舊時中國的壞制度,壞思想,中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世界矚目的成績,正是由於改革的紅利。鄧小平將摸著石頭過河,他首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搞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政治改革放在一邊,一直到今天,中國依舊走在經濟改革的道路上。可以說這三十年來,是經濟學的時代,是經濟學家的時代,無論是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還是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都是純粹的西學,此時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彷彿一個看客,看著一為能幹的客人在自己家裡擺置傢具,打掃衛生,自己除了給人家添亂似乎什麼忙也幫不上。

現在,中國經濟遇到了麻煩,改革也遇到了麻煩,政治體制改革的需求也迫在眉睫,經濟學作為一種工具性的學科似乎作為有限,經濟學家們開始走出書齋,走向民眾,走向社會,走向媒體,苦命的宣傳最基本的經濟思想,經濟原理,因為他們深知只有理念才能改變中國,他們是在悲情的呼喚中國傳統文化的幫助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勢大變。在數年之中,幾十個世紀以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悄然解體,被納入了無孔不入的市場經濟的軌道。億萬農民進城打工,大批知識人下海經商,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商業化改制,以及外資和港台資本的大規模引進,使得社會的流動性不再只是一種伴隨現象,而是整個社會的主流趨勢,在一個陌生人的世界中,整個社會關係已經從整體上被「江湖化」了。但改革開放的初衷並不是要是社會「江湖化」,而是要引入西方几百年形成的市場經濟原則,即自由競爭,等價交換等原則。只不過這些原則背後有現代化普世價值為支撐,就是個體主義原則,天賦人權原則,理性契約原則和法治原則,而在中國傳統土壤中並沒有這些原則的基因,只有家庭親情的原則的基因。所以當我們把西方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和等價交換原則引入我國的時候,「橘逾淮北則為枳」,這些原則就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嚴重干擾。我們無視這些原則後面的普世價值基礎,和以往一樣不重視個體,蔑視人權,不講契約和法制,認為都是西方來的糟粕,不適合國情。我們有意拉後和阻滯政治體制改革,為的就是合乎「中國特色」。現在中國特色確實體現出來了,我們有世界各國在人數和惡劣程度都望塵莫及的腐敗官員,也有讓全體中國人驚出一身又一身的冷汗,讓世界各國頭皮一陣又一陣發麻的制假大案。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西方經濟學的交融還有待加強,也許只有這兩者的融合才是最有效的改變中國的途徑,從這一點來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

文章的最後,要說明,很多觀點是從閱讀鄧曉芒老師的書中來的,也有直接搬過來的,還有一些也不知道哪裡來的。不過最後一句話還是要借用鄧曉芒老師的,「中國文化要發展,怎麼發展?通過自我批評,只有批判中國文化才能發展中國文化,如果沒有批判,那麼這樣的文化就會永遠停留在它起點的位置上,沒有進步!」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典故與成語常識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之疑問
張全亮:中國傳統武術的價值與魅力
中國傳統婚俗面面觀
儒商與中國傳統商業倫理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現代 | 現代化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