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心法
07-14
什麼是中華心法呢?就是中國古代帝王堯舜推位讓賢時唯一相傳的十六字心法。內容是:「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 在講心法之前講一講軒轅黃帝和堯舜的故事。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華遠古部落聯盟首領。本姓公孫,號軒轅氏,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三月初三,因有土德之瑞,故號軒轅黃帝。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而後播百穀,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 創醫學,始造文字(倉頡)。唐堯是帝嚳之子,軒轅黃帝的玄孫(曾孫之子)。他德高望重,嚴肅恭謹,為人簡樸,深受人民的擁戴。 堯在位七十幾年,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繼承人, 大家一致推薦了舜。舜是顓頊一脈的子孫,他寬厚待人,孝順父母,慈愛兄弟 ,為政仁和。舜帝在位六 十一年,把君位禪讓給禹。 堯帝和舜帝,他們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風質樸。在位時克勤克儉地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動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 管轄的國土推讓給賢能的人。 推的意思是辭讓,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與賢人。讓的意 思是禪讓,禪讓是把統治權讓與能者。歷史上能夠真正推位讓國的,只有堯和舜。 堯舜口口相傳的就是十六字心法。堯舜十六字心法是中華先祖的中華心法,其傳承有序。自黃帝傳至堯舜禹,傳商湯,而至文王、武王、周公(文王四子),自周公傳老莊(老子、莊子,老莊並非道教,乃被道教了。黃老之學為道教所用也。)、孔子,孔子傳顏回、曾子,曾子傳子思(孔子之孫),子思傳孟子。自此心法不得口傳,惟悟而得之,故得此心法者鮮矣。 所以後人將十六字中華心法稱「儒家十六字心法」,直至宋代陸王(陸九淵、王陽明)、程朱(程頤、朱熹)各悟得一半。自東漢(公元25年—220年)佛教傳入中土以前,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惟崇自然科學,造就了春秋諸子百家文化鼎盛時期,成就了漢武帝的中華大國。自此而後宗教壟斷中土兩千年,隋唐尊佛,元明崇道,清朝萬教風靡。獨大宋子民尊儒重理,國富民豐,有詩為證:「暖風薰的遊人醉,西湖歌舞幾時休」,只可惜皇帝信奉饞言。兩千載,眾生有魄無魂,有心人確千方百計來悟其性,儒家典集,佛道經書,萬卷藏書,其中只有一個悟字, 從何而悟?儒家曰:「存心養性」。道家曰:「練心練性」。釋家曰:「明心見性」。 何為見性呢?苦煞世中人!自民國以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萬教復去,而自然科學重新回歸,為國人立心,為國人豎魂。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國人之心不可不修,如何悟?如何修呢?山人曰:「萬卷經書實難讀,中華心法解千愁。」十六字心法正解:人心居高唯危,所以人們要真誠的把握內心,時刻保持謙虛、謙卑的品性,做到盡職盡責的中道,這謙卑就叫做「中」。大道至簡,其中奧妙是非常細微的,所以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做事專一專心,做到唯精唯一, 心無旁鶩,這就是「一」。「中」是體,」一」是用,其要在於「唯」和「精」。人心惟危,惟在只的意義上同唯,危在高而危險。道心惟微,微在細小、精妙、 隱匿,所以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 之,明辨之,篤行之。」惟精惟一,精在專一純粹,一在於不二,專攻一物。允執厥中,允指真誠、誠意,執指堅持、執行、篤行,厥虛詞,中指平和、謙虛、謙卑、中用。總而言之,保持謙卑而博一至精至專至尖端,《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 之,明辨之,篤行之。」中的之就特指一。自宋朱熹以來,集注博學之為廣而博學,實為誤人千載。民國有仕者著【中庸淺言】釋曰:「博學非博學多才,乃曰三剛五常。」此言不妥,其中的道理不通。【中庸】說的是「博學之」,而不是「博學」。之在這裡指一,正解為博此一學, 審問此一,慎思此一,明辨此一,篤行此一。古博同搏,博學之亦可釋為搏一、搏微、唯一唯精之解。察當今世界,能得中識一的人少啊!傳播一的學問的人更沒有幾個了。不過能合於一道的人就多了,凡事業大成者必是儒家風範,令人敬仰!當代能執中守一的模範,能得中華心法的,當屬已故的雷鋒同志。我聽雷鋒生前工程團宣傳幹事冷寬將軍(原海軍副政委,中將)暢談雷鋒事迹,聽我的父朱恩(雷鋒生前戰友)常講雷鋒故事。感而觸發,雷鋒的「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不就是堯舜禹十六字心法的唯精唯一嗎?雷鋒日記中的謙虛、謙卑不就是中庸(庸,古同用)之中嗎?大道至簡,至簡至純的道理,就是一。吾曰:「大道唯一。」吾心曰:「大道惟一」。吾夢想:「大道歸一」。中華心法即堯舜禹傳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中的「中」是大道的體,其中的「一」是大道的用,其中的「惟」(同唯)、「精」是大道的原則。如何不用唯?「惟」言在心,「唯」言在口。我等心口一致,唯同惟字。所以說大道指專心精一。【大學】講止定靜安慮得的功夫,即是止於一,定於一,靜於一,安於一,慮於一,得於一也,這就是善用一的功夫,至善至純的方法。【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指一的修為。講的是格此一、致此一、誠此一、正此一、修此一、治此一、平此一。山人曰:「若教眾於一,人人得於一,人人行於一,何愁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啊!」【中庸】講:「有弗學,學之弗能,佛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 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 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弗就是不的意思,措同錯。翻譯為: 「有不學,學人之不能,沒有錯;有不思,思人之不得,沒有錯;有不辨,辨人之不明,沒有錯;有不行,行人之不能篤,沒有錯。對於一個專精學問,人能知一,我能知百;人能知十, 我能知千。如果能堅守這個道理,雖愚鈍而能後明,雖柔後能強。」如果能夠這樣,就可以得到一的神功了。怎樣才算一呢?那就要:知一識一明一見一存一攻一通一拾得一,擇一學一思一言一專一志一守一篤行一;說一道一談一思一寫一述一論一唯一,聽一看一教一用一行一卧一夢一歸一。孔子的一在於言教,鄭板橋的一在畫竹,徐悲鴻的一在畫馬,齊白石的一在畫蝦,袁隆平的一在雜交水稻,等等凡成大家者必得於一。山人問曰:「您的「一」在哪裡呢」?「一」是用,「謙卑」是體, 無體無以為用。山人問曰: 「您的謙卑功夫該如何練就呢?」真正謙卑者是大智專才,是謙虛不張狂,是謹慎不狂妄,是好學不吹噓,是自信不張揚,是清高不傲慢,是謙卑不發飆。 真正的謙卑者,胸襟之間必然有一股浩然正氣,那是他們所服膺的天地間善與美的事物賜予他們的。真正的謙卑才能彰顯真知,才能得到真知,才能贏得人心,才能取得成功! 讓我們始終懷一顆謙卑、虔誠、善良的心,練就一身大智、大勇的謙卑功夫!如東坡所言:「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牢記中華心法,挾一遠大之志向,篤行天下。中華之崛起必將是中華心法的傳教天下,百載國可治也,千載天下可平矣!傳中華心法,圓東方至聖之夢!讓我們向軒轅黃帝叩首!向堯舜先帝叩首,向老子、孔子先師鞠躬!讓我們向雷鋒同志敬禮!宣揚螺絲釘精神!尊重自然科學,讓我們擁抱愛因斯坦,理性科學傳播中華文化之核心思想! 繼承發揚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月牙山人於北京,二零一二年九月分享: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最具中華神韻的千年瓷都古窯
※中華道藏11_1---3
※中華易第五期 李涵辰
※歷史專題:甲午戰爭啟示錄--以史為鑒 振興中華
※中華醫學按摩全集(10集視頻)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