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史上第一次海戰:唐軍1比5獲勝

中國有過三國時代,而朝鮮也有過三國時代,而且這三國從我國的西漢宣帝時開始一直打打停停,直到唐高宗時才徹底結束,時間長達700多年。

朝鮮的這三國分別是:高句麗、百濟、新羅。其中高句麗居朝鮮半島北部,實力最為強大;百濟佔據西南;新羅佔據東南。其中高句麗源自於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扶餘國,而百濟又源於高句麗,新羅則由朝鮮半島土生土長的三韓人建立。

這三國之間的敵友關係在歷史上曾多次演變,比如新羅曾和高句麗聯合一同攻打百濟。百濟勢單力薄,就跨過大海找到了當時還未改名日本的倭國,找外人來和新羅、高句麗相抗衡。後來高句麗仗著自己最強,又惦記起新羅的地盤。後者無奈,只得和昔日的百濟聯手。但雙方合作的好景不長,在李世民父子結束了隋末大亂,建立了新興的大唐後,新羅也學起了百濟,將大唐視為外援,又是稱臣又是進貢,終於得到了一座比倭國堅固百倍的靠山。百濟呢因為好容易搶來的漢江被新羅橫刀奪走,心生怨恨,便又一次聯合高句麗,與新羅為敵。那叫一個亂呀!

但三國之間的關係無論怎麼亂,百濟與倭國的關係一直保持良好。後者原本蝸居於島國之內,能有幸被「邀請」參與到大陸上的國家紛爭,狠狠刷了一下存在感,所以對於自己的「小四」角色很是上心。

起初,唐朝與高句麗、百濟之間的關係還是基本以和為主的。這是因為時任高句麗國王高建武對唐朝的實力有著清醒的認識,主動服軟示好。可惜的是,他這顆清醒的頭腦在一場政變中,被手下大臣蓋蘇文砍掉。後者可不管什麼大隋大唐,只想一心成為朝鮮半島上的霸主,於是聯合百濟使勁欺負新羅。

新羅不得已,只得向唐太宗求援。唐太宗先進行調解,但蓋蘇文充耳不聞。於是,唐太宗於貞觀十九年和貞觀二十一年兩次攻打高句麗,迫使高句麗派遣王子高任武到長安謝罪。原本唐太宗還計劃於貞觀二十三年調集30萬大軍,準備一勞永逸地消滅高句麗,只是由於他不幸過世,才使高句麗躲過一劫。

唐高宗李治上台後,繼續著手對付高句麗和百濟。不過他的策略與父親李世民大為不同,而是接受大將劉仁軌的建議:不再一味地從陸地推進,主攻實力最強的高句麗,而是從海路出擊,聯合新羅先消滅實力相對較弱的百濟,讓高句麗腹背受敵,然後南北夾擊。

顯慶五年(660年),唐朝委任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13萬大軍橫渡黃河。唐軍與百濟國都泗沘城城下展開決戰,斬首百濟軍萬餘人。此後百濟義慈王、太子扶余隆和各地將領相繼投降。百濟第一次滅亡。

百濟雖然亡國了,但百濟將軍義慈王的堂弟扶余福信與和尚道琛等人不甘心失敗,他們趁唐軍主力回國,一面聚眾堅守周留城,一面向老朋友倭國求救。很快百濟的西部各城紛紛響應,支持尚在倭國當人質的王子扶余豐為王。

唐高宗大怒,任命劉仁軌為檢校代方刺史,率領唐新聯軍再次攻打百濟。這時,刷夠了存在感,想正式進軍大陸的倭王齊明帝率領數萬大軍準備登陸百濟,與大唐一決雌雄。不料卻出師未捷先駕崩,死於九州朝倉宮。其子大中兄接任,稱天智帝。這位天智帝沒老爹的氣魄,而是任命阿雲比羅夫為前將軍,阿倍引田比羅夫為後將軍,由他們率軍登陸百濟,並將扶余豐送回百濟。大唐與倭國的正面對決不可避免了。

龍朔三年(663年)8月,劉仁軌率唐朝、新羅聯軍戰船共計170餘艘首先來到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不久,倭國、百濟1000餘艘戰船也浩浩蕩蕩趕來,雙方於8月27日正式開戰。這一戰倭國、百濟聯軍共派出42000人,而唐軍只有13000人。

唐軍雖然船少,但船身巨大,船體堅固。倭國之前從沒見識過唐軍的厲害,竟然自不量力劃著一堆小船主動發起進攻。劉仁軌充分利用了大唐戰船體量上的優勢布下埋伏圈,引誘我國所謂的海軍前來進攻。不知天高地厚的倭國海軍以為唐軍不堪一擊,一股腦兒鑽了進去。劉仁軌抓住戰機,迅速變換陣型,分出左右兩隊,像一隻大鐵鉗一樣將倭國戰船團團圍住。

後面的戰鬥就很好玩了,唐軍的大鐵鉗不斷收攏,同時發起火攻,將困在其中的倭國小漁船一點點擠壓、焚毀。上千艘戰船無法迴旋騰挪,只能眼巴巴被擠碎擠扁或是燒成灰。《新唐書》中記載道:「唐軍與倭軍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

白江口一戰後,百濟徹底滅亡。不過此戰更大的影響是井底之蛙倭國終於品嘗了妄自尊大的惡果,從此在近一千年中不敢挑釁中國,亦不敢圖謀朝鮮,並甘願做小弟,不厭其煩地派遣遣唐使來大唐學習,直到日本戰國末期另一個妄自尊大者豐成秀吉的出現。

推薦閱讀:

參加西沙及南海兩次海戰的502艦被回收拆解(圖)
涅普頓的黃昏:日德蘭海戰百年
日俄對馬海戰:封鎖旅順港
美國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
日德蘭海戰101年

TAG:第一次 | 海戰 | 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