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清明祭祖?
清明節即將來臨,家家戶戶都張羅著掃墓、祭祀先人等活動。對於基督徒來說,清明節無疑是個敏感的節期,常有弟兄姐妹因為「禮儀之爭」而與不信主的親人發生衝突,有些人甚至將基督徒視為「不孝之人」,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
祭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來源於上古時期的祖先崇拜。在商周時期,中國人認為人去世後即為鬼,而成為「人鬼」的祖先可以賜福或降禍於後人,出於對祖先的懼怕和求得世間的好處,形成了國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祖儀式。而在儒家興起後,祭祖被視為是維繫宗族社會的重要紐帶和社會教化的重要價值,如曾子所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儒家極力推崇祭祖儀式,乃是從社會道德角度,重視其對構建美好社會的意義。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祭祖在民間雖然充滿很多迷信成分,但在一些學者眼中,神秘性正在褪去,而強調其社會功能。馮友蘭對此指出:「行祭禮並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因此,祭祖活動在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在於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為民族認同的一種象徵。從這個意義上說,祭祖的精神與基督徒的信仰不存在衝突,正如《聖經》上所說「你當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問你的父親,他必指示你;問你的長者,他必告訴你。」(申32:7)。基督徒進行祭祖是值得肯定的美德。
那麼基督徒不參與一些祭祖活動是不孝嗎?關於孝道,孔子曾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裡孔子強調了無論父母生前死後,都要以禮待之。只是這裡有個問題,現在國人進行的祭祖儀式是否合乎孔子時代的周禮呢?答案是否定的,當前祭祖都有燒香、燒紙錢的活動,但這兩者都不是周禮所規定的。燒香和燒紙錢是佛教(聖嚴法師認為來自拜火教,而非佛教)傳入中國後才有的,在印度和中亞的一些宗教當中,火被視為與神溝通的媒介,因此焚燒祭品祭祀鬼神。
而在魏晉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其禮儀也被國人採用,並一直延續至今。應該說燒紙錢等儀式取代了用明器陪葬的厚葬之風,對中國喪葬民俗發展是個偉大進步(宋代後的墓葬就很少再有明器)。但是如果從狹隘民族文化角度出發,引入外來宗教的儀式用於傳統的祭祖是不是「以夷變夏」的「大不敬」行為呢?是不是古人這麼做是一種「不孝」呢?其實儒家更重視祭祖的內在涵義,而非外在的禮儀。只要我們祭祖時深刻想念父母、先輩的養育之恩,追憶他們的美德,就是最大的孝敬。而只有外在的隆重儀式,而無一點誠心那才是最大的不孝。
另一方面,既然中國能在魏晉時期接受佛教的禮儀進行祭祖,並藉此逐漸取代了厚葬陋習,為何今日就不可以按基督教儀式進行祭祖呢?而且現在國家也在極力倡導在清明節文明祭掃,號召「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從儉祭奠,摒棄掃墓祭祖焚燒紙錢香燭、燃放煙花爆竹等陳規陋習,抵制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拜祭活動,提倡以鮮花祭奠、植樹祭奠、網上祭祀、踏青遙祭、家庭追思等文明、安全、低碳、健康的現代方式,寄託對逝者的哀思。」基督徒以自己的方式祭祖,掃墓,既表達了信仰,也符合國家提倡的移風易俗,因此不能簡單視為不孝的表現。
當然,基督徒更需要的是實踐孔子說的「生,事之以禮」,並遵守十誡當中「當孝敬父母」的誡命。成為蒙主喜悅的人。
(作者為鼓浪嶼三一堂信徒。)
新聞/求助熱線
010-56010819
投稿郵箱
tougao@fuyinshidai.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