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答香港、台灣記者問(下)

堪布答香港、台灣記者問(下)

問:堪布仁波切,接受灌頂之後要守誓言,可是香港有些弟子不是很重視誓言,灌頂上師也不一定詳細講解誓言。有些弟子對誓言不聞不問;有些把誓言當作每天做功課;有些每天念一點咒,認為已圓滿了誓言;有些則比較認真,每天一個個念得過灌頂的本尊心咒,這樣做對不對呢?

上師答:在1990和1993年時,我到過香港。那時,香港信眾對灌頂趨之如騖。現在,時間已過去近二十年,他們依然對灌頂情有獨鍾。如果對他們講法,他們就會瞌睡、散亂。與內地的信眾相比,差別較大。原因可能是,在藏傳佛教初入香港時,上師沒有強調聞思修的重要性;初學者在佛學觀念和興趣上,未得到恰當的指點。以致大多數人的心態,至今沒有扭轉過來。

灌頂雖然重要,但佛教理論更重要。我聽說,國外有的大德在舉行時輪金剛灌頂時說:「我這次灌頂的目的,不是灌頂,而是把你們聚集在一起。因為你們喜歡灌頂,就會在這裡集中,我就有機會對你們開示佛法。」

有的灌頂只是結緣灌頂,用佛像加持一下而已;有的是密宗較高境界的灌頂,如果是這樣的灌頂,上師必須向弟子介紹誓言。如果不強調誓言,如同密宗中所說,傳別解脫戒上師不對弟子講戒律,灌頂上師不對弟子詮釋誓言,這樣不但沒有功德,而且有很大過失。就像給屠夫武器,讓他殺生一樣害了他。

每一個灌頂都有不同的誓言。比如大幻化網灌頂,要守持大幻化網五種根本誓言。上師如意寶在每次灌頂之後,都要講解本次灌頂需要守持的誓言。這是非常重要的。

問:近年來您廣行慈善、建立學校、濟貧扶困,幫助了許多無依無怙的眾生。在您的德望與慈悲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業中。請問,您對於一般社會大眾做慈善有什麼建議和指導?

上師答:近年來,雖然我也在做慈善,但比起大慈善家、世間很多慈善人士,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但是,不管做得如何,不管是有錢還是沒錢,有權還是沒權,有勢力還是沒勢力,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發心!

我在漢地的慈善論壇上說:一個人有錢時,有的僅僅和親友分享,更多的人是資源獨佔。一旦命終身亡,他的親友就會搶奪、分割他的財產。這樣,錢財的價值和意義,就不能充分體現出來。

籃球明星姚明說:「在國外做慈善,就像喝水一樣稀鬆平常。」但是,國內很多地區,尚未樹立這樣的意識。社會各個層面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有做慈善的能力,但整個社會的慈善理念,尚未建立起來。

我們身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只不過你沒有看見。哪怕能讓一個窮學生讀書、讓一個貧困盲人重獲光明,這就是人類應盡的責任。

問:一般在家居士,聽聞法師講經說法到一定程度時,聞思水平難有大的提升。請問您在學院教學時,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眾透徹地深入法義?

上師答:如果真的對佛法有信心,會越學越有興趣。學院里有的修行人,從九十年代就來到喇榮。二十年前聞思,現在還在聽法。我和他們開玩笑說:「如果是世間,二十年前的學生,二十年後,是不可能還在聽課的。但是,佛法太殊勝了,你們願聽,我也願講。」

內地有很多居士、知識分子,在系統學習佛法之後,一天不學,就像一天沒吃飯一樣。關鍵要了解學習佛法的重要性,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明白這點!如果懂得了這一點,就會漸漸產生興趣,那時,你不會苦、不會累的。心的作用是最強大的。

二十多年前,我認為傳播佛法很重要。無論多麼辛勞,我心裡都沒有絲毫苦楚,而是非常快樂。如果能明白學習佛法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很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問:內地佛教的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可是香港基督徒比較多,真正的佛教徒少。要向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弘法,您認為應該怎麼做?

上師答:香港與佛教理論的接觸才剛開始,而基督教則在很早時,就在世界各地修建教堂,連香港大學校園內,都有教堂。基督徒對自己的宗教非常盡責,為了其宗教的發展,無償地奉獻自己的人力和財力,還有世界上最為雄厚的財團,為它做後盾。

每個佛教徒,都對弘揚佛法負有責任。但佛教徒的力量比較分散,沒有凝聚在一起。希望你們通過各種方法,學習和了解佛法。尤其是年輕人,一定要通達大乘教法的精髓。只有這樣,佛法才能興盛。我去過內地很多大學,其師資水平與香港相差無幾。二者對佛教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問: 在家居士沒有條件像佛學院的僧眾那樣,長時間聞思修行,對於甚深的般若空性感到困難。請您開示應當研讀的中觀典籍。

上師答:在家人不比出家人,能在寂靜地聞思修行。考慮到他們生活、工作等因素,我們安排了《般若攝頌》、《中觀莊嚴論》等論典,讓他們次第修學。我希望,至少他們能學習《般若攝頌》、《中觀根本慧論》、《中觀莊嚴論》、《中觀四百論》和《入中論》這些著名論典。

在家人較忙,但如果他們願意,是可以擠出時間的。其實,他們忙的有些事是很無聊的。比如閑談、和朋友一起吃飯。一天擠不出兩、三個小時是不可能的。只不過,他們需要調整一些習氣和習慣。只要安排得當,學習中觀論典,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問:對一般在家的修行人,怎樣才能更好地修學,您可以給出一個建議嗎?

上師答:我的建議較簡單。在我修學過程中,對《大圓滿前行》生起極大的信心。我曾建議許多內地居士學習,效果相當好。《大圓滿前行》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一直講到死亡的修法,講得非常透徹和圓滿。

初入佛門的人,我推薦一定要學《大圓滿前行》。看一遍還不夠,每年都要學一遍。這樣,你才會成為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如果你沒有太多時間,建議你把《大圓滿前行》,作為自己的終生修行手冊。這樣,對你的人生會大有裨益。

問:藏傳佛教繼承了清凈、完整的印度佛教傳承,包括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為主的二勝六莊嚴等。古印度聖者祖師、大班智達的論典和教言,在藏傳佛教中都有廣泛、深入的研讀和修學。漢地在學習印度佛教的聖祖、論師的教法方面比較缺乏,如何改善這種現象?請您開示。

上師答:無論是漢傳還是藏傳,學習古印度論師的論典都大有必要。我推薦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世親論師的《俱舍論》、寂天論師的《入菩薩行論》、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等。漢地信眾以前沒學過這些論典,但近幾年來,有很多人在學習。許多學者、知識分子,包括長期修學的出家人都獲益匪淺。

佛教不分藏漢,它是眾生共同的精神財富。只要敞開心胸,就會對你身心有利。很多人自我束縛,認為自己屬於漢傳佛教的某一教派,一直鑽在牛角尖中,不接受這無上甘露妙法和無盡的法喜。

我們不應有宗派、種族、國界的限制。佛法猶如虛空,周遍所有人的心田。無論是哪個民族的知識分子,都應閱讀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精神世界、了解二勝六莊嚴扮演的令人無比崇敬的角色。對人類來說,這是難得、稀有的戲劇,能斬斷一切無明。

問:堪布,在學習了一些經論,對《大圓滿前行》作了座上觀修之後,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應用?

上師答:對平時不修行的人來說,每一個修法都和生活格格不入。但對法融入於心的人而言,無論是吃飯、睡覺、工作或生活,都不離修行。

當然,修行有明心見性的境界;有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境界。如果修壽命無常,和友人聚餐時可以觀想,現在雖然相聚一堂,但飯後就會各自分離,此情此景,將永遠不再。

出門時作意,這是我最後一次出門;坐車時觀想,下一剎那就會發生撞車,我會一命嗚呼。隨時隨地,在任何一個環境中,都可以作觀。輪迴痛苦也是如此。你的感受、他人的遭遇,輪迴的痛苦無所不在。

很多人修行膚淺,停留在口頭或字面上。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二者如東山和西山,互不相關。實際上,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前不久,我發微博說:一切行為之中,都可以修行。

問:由於網路色情泛濫,許多年輕人曾失足犯錯。現在有緣學習佛法,感到非常後悔,想懺悔並對治自己強烈的貪慾。關於這方面的道理及修持方法,祈請堪布仁波切開示。

上師答:年輕人無法剋制貪慾,對異性的愛執格外嚴重,這是欲界眾生的通病。按照佛教觀點,男女之間的接觸,所得的快樂,僅是一瞬間,根本不代表內心的喜悅。感官的歡樂會很快消亡,而且,一絲一毫的價值和意義都沒有。可是,很多人把這種微小的快樂,作為一生幸福的目標。

學習佛法之前犯下的錯誤,可以通過金剛薩埵修法懺悔。為了不重蹈覆轍,還要學習《中觀寶鬘論》、《入菩薩行論-禪定品》。只有深入佛教無比犀利的理論,才會明白其中深刻的義理。它們能讓我們從根本上了解,所謂的愛,只是人類的一大錯誤觀念。

比如我手裡的杯子,人們以為是靜止的,其實,它是剎那生滅的;靜止只不過是我們的錯覺。同樣,原以為異性是美好的,用佛教理論剖析後,發現這只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氣、一種顛倒的觀念。因為習氣熏染,雖然我們不能一下子改變,但漸漸地,一定能遏制自己的惡性循環。

佛陀的教育,能帶給你心靈無比的喜悅。佛學院有成千上萬出家人,雖然極少數人可能破戒,但大多數人一生不接觸異性,卻過得非常快樂。這就是例證。

問: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堪布您個人的,堪布您的母語是藏語吧。那您的漢語從哪裡學來的?學得比很多漢人還好。

上師答:我認為我的漢語不好。我十五歲讀小學,跳了幾個班,兩年後畢業。小學裡沒有漢族老師,都是藏族代課老師。所以,我的拼音基礎很差,主要靠自學。

讀師範學校時,雖然有漢語老師,但那時快二十了,改不過來了。後來,我和漢族佛教徒接觸時間較長,耳聞目染,可能受到了一些影響吧。

問:堪布仁波切,接受灌頂之後要守誓言,可是香港有些弟子不是很重視誓言,灌頂上師也不一定詳細講解誓言。有些弟子對誓言不聞不問;有些把誓言當作每天做功課;有些每天念一點咒,認為已圓滿了誓言;有些則比較認真,每天一個個念得過灌頂的本尊心咒,這樣做對不對呢?

上師答:在1990和1993年時,我到過香港。那時,香港信眾對灌頂趨之如騖。現在,時間已過去近二十年,他們依然對灌頂情有獨鍾。如果對他們講法,他們就會瞌睡、散亂。與內地的信眾相比,差別較大。原因可能是,在藏傳佛教初入香港時,上師沒有強調聞思修的重要性;初學者在佛學觀念和興趣上,未得到恰當的指點。以致大多數人的心態,至今沒有扭轉過來。

灌頂雖然重要,但佛教理論更重要。我聽說,國外有的大德在舉行時輪金剛灌頂時說:「我這次灌頂的目的,不是灌頂,而是把你們聚集在一起。因為你們喜歡灌頂,就會在這裡集中,我就有機會對你們開示佛法。」

有的灌頂只是結緣灌頂,用佛像加持一下而已;有的是密宗較高境界的灌頂,如果是這樣的灌頂,上師必須向弟子介紹誓言。如果不強調誓言,如同密宗中所說,傳別解脫戒上師不對弟子講戒律,灌頂上師不對弟子詮釋誓言,這樣不但沒有功德,而且有很大過失。就像給屠夫武器,讓他殺生一樣害了他。

每一個灌頂都有不同的誓言。比如大幻化網灌頂,要守持大幻化網五種根本誓言。上師如意寶在每次灌頂之後,都要講解本次灌頂需要守持的誓言。這是非常重要的。

問:近年來您廣行慈善、建立學校、濟貧扶困,幫助了許多無依無怙的眾生。在您的德望與慈悲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業中。請問,您對於一般社會大眾做慈善有什麼建議和指導?

上師答:近年來,雖然我也在做慈善,但比起大慈善家、世間很多慈善人士,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但是,不管做得如何,不管是有錢還是沒錢,有權還是沒權,有勢力還是沒勢力,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發心!

我在漢地的慈善論壇上說:一個人有錢時,有的僅僅和親友分享,更多的人是資源獨佔。一旦命終身亡,他的親友就會搶奪、分割他的財產。這樣,錢財的價值和意義,就不能充分體現出來。

籃球明星姚明說:「在國外做慈善,就像喝水一樣稀鬆平常。」但是,國內很多地區,尚未樹立這樣的意識。社會各個層面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有做慈善的能力,但整個社會的慈善理念,尚未建立起來。

我們身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只不過你沒有看見。哪怕能讓一個窮學生讀書、讓一個貧困盲人重獲光明,這就是人類應盡的責任。

問:一般在家居士,聽聞法師講經說法到一定程度時,聞思水平難有大的提升。請問您在學院教學時,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眾透徹地深入法義?

上師答:如果真的對佛法有信心,會越學越有興趣。學院里有的修行人,從九十年代就來到喇榮。二十年前聞思,現在還在聽法。我和他們開玩笑說:「如果是世間,二十年前的學生,二十年後,是不可能還在聽課的。但是,佛法太殊勝了,你們願聽,我也願講。」

內地有很多居士、知識分子,在系統學習佛法之後,一天不學,就像一天沒吃飯一樣。關鍵要了解學習佛法的重要性,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明白這點!如果懂得了這一點,就會漸漸產生興趣,那時,你不會苦、不會累的。心的作用是最強大的。

二十多年前,我認為傳播佛法很重要。無論多麼辛勞,我心裡都沒有絲毫苦楚,而是非常快樂。如果能明白學習佛法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很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問:內地佛教的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可是香港基督徒比較多,真正的佛教徒少。要向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弘法,您認為應該怎麼做?

上師答:香港與佛教理論的接觸才剛開始,而基督教則在很早時,就在世界各地修建教堂,連香港大學校園內,都有教堂。基督徒對自己的宗教非常盡責,為了其宗教的發展,無償地奉獻自己的人力和財力,還有世界上最為雄厚的財團,為它做後盾。

每個佛教徒,都對弘揚佛法負有責任。但佛教徒的力量比較分散,沒有凝聚在一起。希望你們通過各種方法,學習和了解佛法。尤其是年輕人,一定要通達大乘教法的精髓。只有這樣,佛法才能興盛。我去過內地很多大學,其師資水平與香港相差無幾。二者對佛教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問: 在家居士沒有條件像佛學院的僧眾那樣,長時間聞思修行,對於甚深的般若空性感到困難。請您開示應當研讀的中觀典籍。

上師答:在家人不比出家人,能在寂靜地聞思修行。考慮到他們生活、工作等因素,我們安排了《般若攝頌》、《中觀莊嚴論》等論典,讓他們次第修學。我希望,至少他們能學習《般若攝頌》、《中觀根本慧論》、《中觀莊嚴論》、《中觀四百論》和《入中論》這些著名論典。

在家人較忙,但如果他們願意,是可以擠出時間的。其實,他們忙的有些事是很無聊的。比如閑談、和朋友一起吃飯。一天擠不出兩、三個小時是不可能的。只不過,他們需要調整一些習氣和習慣。只要安排得當,學習中觀論典,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問:對一般在家的修行人,怎樣才能更好地修學,您可以給出一個建議嗎?

上師答:我的建議較簡單。在我修學過程中,對《大圓滿前行》生起極大的信心。我曾建議許多內地居士學習,效果相當好。《大圓滿前行》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一直講到死亡的修法,講得非常透徹和圓滿。

初入佛門的人,我推薦一定要學《大圓滿前行》。看一遍還不夠,每年都要學一遍。這樣,你才會成為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如果你沒有太多時間,建議你把《大圓滿前行》,作為自己的終生修行手冊。這樣,對你的人生會大有裨益。

問:藏傳佛教繼承了清凈、完整的印度佛教傳承,包括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為主的二勝六莊嚴等。古印度聖者祖師、大班智達的論典和教言,在藏傳佛教中都有廣泛、深入的研讀和修學。漢地在學習印度佛教的聖祖、論師的教法方面比較缺乏,如何改善這種現象?請您開示。

上師答:無論是漢傳還是藏傳,學習古印度論師的論典都大有必要。我推薦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世親論師的《俱舍論》、寂天論師的《入菩薩行論》、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等。漢地信眾以前沒學過這些論典,但近幾年來,有很多人在學習。許多學者、知識分子,包括長期修學的出家人都獲益匪淺。

佛教不分藏漢,它是眾生共同的精神財富。只要敞開心胸,就會對你身心有利。很多人自我束縛,認為自己屬於漢傳佛教的某一教派,一直鑽在牛角尖中,不接受這無上甘露妙法和無盡的法喜。

我們不應有宗派、種族、國界的限制。佛法猶如虛空,周遍所有人的心田。無論是哪個民族的知識分子,都應閱讀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精神世界、了解二勝六莊嚴扮演的令人無比崇敬的角色。對人類來說,這是難得、稀有的戲劇,能斬斷一切無明。

問:堪布,在學習了一些經論,對《大圓滿前行》作了座上觀修之後,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應用?

上師答:對平時不修行的人來說,每一個修法都和生活格格不入。但對法融入於心的人而言,無論是吃飯、睡覺、工作或生活,都不離修行。

當然,修行有明心見性的境界;有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境界。如果修壽命無常,和友人聚餐時可以觀想,現在雖然相聚一堂,但飯後就會各自分離,此情此景,將永遠不再。

出門時作意,這是我最後一次出門;坐車時觀想,下一剎那就會發生撞車,我會一命嗚呼。隨時隨地,在任何一個環境中,都可以作觀。輪迴痛苦也是如此。你的感受、他人的遭遇,輪迴的痛苦無所不在。

很多人修行膚淺,停留在口頭或字面上。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二者如東山和西山,互不相關。實際上,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前不久,我發微博說:一切行為之中,都可以修行。

問:由於網路色情泛濫,許多年輕人曾失足犯錯。現在有緣學習佛法,感到非常後悔,想懺悔並對治自己強烈的貪慾。關於這方面的道理及修持方法,祈請堪布仁波切開示。

上師答:年輕人無法剋制貪慾,對異性的愛執格外嚴重,這是欲界眾生的通病。按照佛教觀點,男女之間的接觸,所得的快樂,僅是一瞬間,根本不代表內心的喜悅。感官的歡樂會很快消亡,而且,一絲一毫的價值和意義都沒有。可是,很多人把這種微小的快樂,作為一生幸福的目標。

學習佛法之前犯下的錯誤,可以通過金剛薩埵修法懺悔。為了不重蹈覆轍,還要學習《中觀寶鬘論》、《入菩薩行論-禪定品》。只有深入佛教無比犀利的理論,才會明白其中深刻的義理。它們能讓我們從根本上了解,所謂的愛,只是人類的一大錯誤觀念。

比如我手裡的杯子,人們以為是靜止的,其實,它是剎那生滅的;靜止只不過是我們的錯覺。同樣,原以為異性是美好的,用佛教理論剖析後,發現這只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氣、一種顛倒的觀念。因為習氣熏染,雖然我們不能一下子改變,但漸漸地,一定能遏制自己的惡性循環。

佛陀的教育,能帶給你心靈無比的喜悅。佛學院有成千上萬出家人,雖然極少數人可能破戒,但大多數人一生不接觸異性,卻過得非常快樂。這就是例證。

問: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堪布您個人的,堪布您的母語是藏語吧。那您的漢語從哪裡學來的?學得比很多漢人還好。

上師答:我認為我的漢語不好。我十五歲讀小學,跳了幾個班,兩年後畢業。小學裡沒有漢族老師,都是藏族代課老師。所以,我的拼音基礎很差,主要靠自學。

讀師範學校時,雖然有漢語老師,但那時快二十了,改不過來了。後來,我和漢族佛教徒接觸時間較長,耳聞目染,可能受到了一些影響吧。


推薦閱讀:

九二共識形成的背景是什麼?
鄭氏集團在台灣割據
「台灣」入聯案今討論 台灣備後手應付輸局
盤點來內地瘋狂撈金的10大台灣主持人(圖)
台灣教育培訓64年經驗,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TAG:香港 | 台灣 | 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