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祝融與重黎的研究

祝融與重黎的研究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摘要:火正稱呼為祝融,可是火正不是部落名稱,那麼與火正有關的部落是什麼呢?「老童」也好,「老鐘」也罷,都沒有管理的意思,無法表達火正的含義,且是雙音節詞;而祝融、陸終、吳回、祿、重、黎也一樣無法突出火正的職能。而祝融也只是表示火的形象特徵,也無法表達火正的管理?那真正的老童是誰呢?只有「董」,董正也就是管理的職能,董就是正,正就是董。那祝融是董姓部落的代稱,這樣,所謂的「董、仲、中、鍾、終、重、童」通假也就成為可能,而「老、黎、離、雝通假,雝音「融」,且「融」符合火的相貌特徵。火燃燒旺盛形容的「董、董」的聲音,也就用於管理火的活動即「董督」、「董正」。或簡稱為「正」。 從事保管,收藏、管理、監督火種,「蕫」也就衍伸出監督、管理、深藏、統率、主持、督察、古老久遠等含義。後來,人們崇拜火,祭祀火的活動,也成為「董」主持祭祀的一部分。祝融:「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徵含義。而祝融其實是一個部落聯盟的代稱。因此,說祝融屬於炎帝的姜姓或黃帝的姬姓都是錯誤的。火製造技術的發展,為祝融部落分支「黎」九黎,有了精湛的冶金技術與製造刀劍的技術奠定了基礎,從而產生祝融部落的第一次分化:重、黎。

《山海經》出於唐、虞之際。……伯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名山川。所記山脈、河流非常古老,大部份至今無法考證。周代的「「慎終追遠」,將傳說中的禹、堯舜傳說予以記載。又在堯舜之前追記了三皇五帝的傳說。群體間口傳俞早真實成分俞大。《尚書》是上古最早的一部文集,是商、周時代遺文,記述了關於堯、舜、禹的遠古傳說。

《莊子·盜跖》:「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上古社會「人以群分」,就有了「姓」和「圖騰」。「姓」源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有了「同姓不婚」的制度,實行族外群婚。這樣,形成了最初的「姓族」部落。

孔子與史馬遷的大統一思想,有意突出黃帝,把之前的炎帝作為炎黃並列,且在黃帝統治之下;黃帝之後,又把「黃帝元妃生二子,長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把少昊列為黃帝後裔,政權又直接進入到顓頊?《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帝也」。 又記載:顓頊少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故又稱其為高陽氏。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更為離奇的是,「顓頊生稱(女祿),稱生卷章(老童),卷章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少子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後其世系失記,至二十餘世有鬻熊,仕於周,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之師。就是孫中山,把中國歷史說成五千年,其實中國歷史何止五千年呢?

東方少昊,其實是推翻黃帝,作為帝也曾經有一段時間。《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 是說東海以外有一深得不知底的溝壑,是少昊建國的地方。少昊就在這裡撫養帝顓頊成長,帝顓頊幼年玩耍過的琴瑟還丟在溝壑里。郭璞云:「言其(宋本作今——珂)壑中有琴瑟也。」郝懿行云:「此言少皞孺養帝顓頊於此,以琴瑟為戲弄之具而留遺於此也。……少皞即顓頊之世父,顓頊是其猶子,世父就國,猶子隨侍,眷彼幼童,娛以琴瑟,蒙養攸基,此事理之平,無足異者。」據繹史卷七引帝王世紀云:「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則郝疏所謂「少皞即顓頊之世父,顓頊是其猶子」,大致可信矣。經文「孺帝顓頊」之「孺」,郝釋為「孺養」,當無問題也。

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及東方神話之父袁珂所著《中國神話傳說》:女媧氏;一位美麗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樣苗條。女媧和伏羲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女媧摶土造人,使盤古大帝開創的世界不再沉寂。女媧時代,隨著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蕩了。兩個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媧用五彩石補天的動人故事。明確說明,祝融早於炎黃帝,更不用說早於少昊和顓頊了。為何又作為「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老童)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其實,是因為在顓頊時期,作為伯侯就列為是其子孫而已,少昊是在黃帝之後建立了政權,也就列為其兒子了?而祝融其實是一個部落聯盟的代稱。因此,說祝融屬於炎帝的姜姓或黃帝的姬姓都是錯誤的。為此,我專門對祝融的真實情況予以返璞歸真,進行詳細論證如下。

一、古文字的通假是祝融部落稱呼變化的主要原因

《山海經。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郭璞云:「火神也。」淮南子時則篇云:「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百度百科查詢耆童《耆童就是老童的考證》:「耆童,老童,黎都居住在具茨山.「祝融之墟」;:耆童,老童,黎 「名字意思相同,相通」;所以耆童必是老童無疑.。黎、耆、飢三字同韻可相通假」

有人提出:楚人到底是蚩尤的後代還是祝融的後代?論證中指出:楚之先祖女祿的祿字在先秦前和鹿字,黎字是可以通假的。認為楚人的祖先女祿應該是九黎族的,顓頊的另一妻鄒屠氏就是九黎,女祿是九黎很正常. 「衣毛為飛鳥,脫衣為女人」世界上最早記載羽衣仙女故事的,古代南方對「九」尤有神秘感,認為「九」為極數,故「九鳳」本來就是九頭。北方神話中卻是「十陽」,象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留一日的故事。歷史上,周、楚的確是死對頭。周昭王率軍親征,竟死於漢水之中,成為異鄉之鬼。周人對楚人之恨可想而知。一個民族的神,在它的敵對民族那裡必然會被說成妖。顯然是在編故事時把崇「十」的心理自然融匯進去了。 《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日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這也就明確了祝融是一個火正部落的代稱,祝融也就是重黎。耆與老、陸古字通假,童與鍾、重、鍾、螽、董也是通假字,因此,耆童就是老童、老董、陸終、陸螽,統一稱為「老董」。黎音離,離與雝通假,雝音「融」。我在《祝融八姓的新研究》等多篇文章論述:顓頊生女祿(又記:稱、僻、僻)→老童→重黎、吳回(又記:吳雷、回祿)→陸終→南陸。變化一下:顓頊女祿(女祿作為母系部落老)→老童(老董)→重黎(董老)、回祿(回祿為祿回的倒稱,祿也為老、吳回、吳雷)→陸終(老董或重黎的倒稱)→南陸(男性的陸,昆吾)、陸叔,名安(姓→陸→黎→老董的老,稱呼陸叔)。(飂叔安,飂,與廖音同,也屬於陸終的陸的轉音,有些古書中也寫作郅、蓼、嫪、廖,春秋時期以後,飂伯高把「飂」字改寫為「廖」字而成為廖氏。飂國,就是叔安的封國,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四十五公里的湖陽鎮。飂叔安,應該是稱呼:老叔→黎叔→飂叔,名:安)。這樣其實都是董姓部落的老董→重黎的反反覆復的轉音與倒稱或者老、黎的單稱。撇開顓頊作為時期,董姓祝融部在這個時期前早存在,而孔子與史記的錯誤歸於時間。這樣,祝融八姓其實就是董姓部落的祝融聯盟的幾個不同的代稱。

為什麼《山海經古帝傳(二)——祝融》把老童說成「老鍾」呢?且人們一直以來把炎帝與蚩尤割裂那?《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座芒山。有座桂山。有座榣山,山上有一個人,號稱太子長琴。顓瑣生了老童,老童生了祝融,祝融生了太子長琴,於是太子長琴住在榣山上,開始創作樂而風行世間。郭璞云:世本云:顓頊娶於滕〈王賁〉氏,謂之女祿,產老童也。』」郭璞註:「耆童,老童,顓頊之子。」即此老童也。我們拋開顓頊不列入部落的傳承,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就會有:女祿→老童(耆童)→祝融→長琴(為太子)的排列。《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就得出:炎居→節並(女祿)→戲器(耆童、老童)→祝融→長琴(為太子)的排列。而按照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大伏羲氏風姓祝融氏執政的首任帝。赤禪,女,姓風,名赤禪,號祝融氏。生卒年:公元前6203——前6141年。赤禪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附前,次子名叫洛槍;祝融氏執政的二任帝。洛槍,男,姓風,名洛槍,號祝融氏,赤禪是他的母親。祝融氏執政的三任帝。附前,男,姓風,名附前,號祝融氏;祝融氏執政的四任帝。洛前,男,姓風,名洛前,號祝融氏,赤禪是他的祖母。祝融氏二任帝洛槍和三任帝附前都是他的舅父。祝融氏前後共歷四任帝,執政一百年」。祝融作為帝,故有太子長琴。而四任帝就是赤禪(女)→洛槍→附前→洛前。這樣分析,則女祿應該是赤禪(女)。而按照部落執政,卻是符合祝融執政次序的。故比較合理的是:就是炎居→節並→戲器(耆童、老童)→祝融→長琴(為太子)我在《祝融、炎帝、神農、九黎與老童的關係》和《蒼梧話的歷史變遷》等文章論述了:董姓部落→祝融→赤帝→炎帝祝融→耆童(老童、赤帝戲器主政在祝融部落居住改炎帝)→祝融→祝融長琴。長琴不是在神農氏時期。那麼,以祝融部落直系來排列:

我們對山海經該上述記載進行推理,祝融與女媧齊名,不可能在女祿、老童之後,那推導出女祿、老童一樣屬於祝融;根據古字通假,也得出祿、陸、老、黎、厘通假、因此,不可能是因為「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就是出自「老鍾」,但是,也為以後祝融分化之後,老董→老童到重黎分化,與有虞氏有關的三苗畲瑤的四大姓(盤、藍、雷、鍾)找到了鍾姓的來源確切的註腳且推前,但不可能是老童階段;而吳回又稱為吳雷,為之後形成的雷姓有了根基。

二、祝融是重黎的代稱,重黎就是董老、老童就是陸終,季厘應是季連

上文論述了:祝融是一個火正部落的代稱,祝融也就是重黎。在《史記》等一些記載中,錯誤把祝融列為顓頊之後,上文已經論證其錯誤;且錯誤還有不是重、黎才到祝融。而是先有祝融才出現重黎分化。重黎是時分成兩人,時合成為一人,都是火正部落的代稱或火正部落的分化。/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 榣山與後來的三苗瑤族有關係(見下文),亦與高辛氏和吳回(吳雷)有關係,也與女祿、九黎有關係;黃帝的孫子叫始均,始均的後代子孫,就是北狄國人。有座芒山。有座桂山。有座榣山,山上有一個人,號稱太子長琴。顓瑣生了老童,老童生了祝融,祝融生了太子長琴,於是太子長琴住在榣山上,開始創作樂而風行世間。郭璞云:世本云:顓頊娶於滕〈王賁〉氏,謂之女祿,產老童也。』」郭璞註:「耆童,老童,顓頊之子。」即此老童也。郭璞云:「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號曰祝融也。」從上可知:火正,號曰祝融;女祿生祝融。上文說到:祿與黎通假,女祿也是祝融部落,沒有生不生的問題,而是延續該部落。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三澤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屍。有女子之國。有桃山。有虻山。有桂山。有於土山。」有三個匯聚成的大水地,名叫三淖,是昆吾族人取得食物的地方。有個人穿著青色衣服,用袖子遮住臉面,名叫女丑屍。有個女子國。有座桃山。還有座虻山。又有座桂山。又有座於土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於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郭璞云:「世本云:『老童娶於根水氏謂之驕福,產重及黎。』」郝懿行云:「大戴禮帝系篇云:『老童娶於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史記楚世家云:『卷章生重黎。』徐廣注引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吳回。』與帝系同。是皆以重黎為一人也。此經又以重、黎為二人,郭引世本又與徐廣異,並所未詳。」國語楚語亦云:「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則重、黎古傳實二人也,至於後來又以為一人者,則是神話傳說之演變,錯綜紛歧無定,不足異也。而取火製造技術的發展,為祝融部落分支「黎」九黎,有了精湛的冶金技術與製造刀劍的技術奠定了基礎,從而產生祝融部落的第一次分化:重、黎。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名曰吳回,奇左,是無右臂。」 有個人名叫吳回,只剩下左臂膀,珂案:王念孫校改經文「奇左」為「奇厷」,恐非。郭璞云:「即奇肱也。吳回,祝融弟,亦為火正也。」大戴禮帝系篇云:『老童產重黎及吳回。帝嚳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是皆以重黎為一人,吳回為一人。則以重黎為二人,似黎即吳回。呂氏春秋(孟夏篇)又云:『吳國回祿之神托於灶。』,王符、高誘並以黎即吳回,與此經義合。重、黎相繼為火官,故皆名祝融矣。」

老童生重黎、吳回,或老童生祝融。因為重、黎都是祝融部落的火正,火正就是號祝融。從上面,我們發現,山海經註解的時候,古人也提出了黎即吳回,重應是重黎。

從上文論述可知:黎、耆(老)通假,也驗證我多篇文章論述的老董→董老→重黎,而黎到九黎→蚩尤→三苗這樣複雜變化的關係。

史前有好多位祝融,而最著名的就是其中的三位,分別出自於炎帝集團妘姓部族、黃帝集團己姓部族、黃帝集團姚姓部族。祝融從部落職司逐步成為火神、雷神和南方之神。《包山竹簡》等出土文物清晰表明,楚人的祖先「三楚先」是老童、祝融、鬻酓(熊)。

《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丕鳥】殺葆江於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山加鷂去鳥】崖。」。鐘山山神的兒子叫做鼓,鼓的形貌是人的臉面而龍的身子,他曾和欽丕神聯手在昆崙山南面殺死天神葆江。海外北經云:「鐘山之神,名曰燭陰(燭龍),其為物人面蛇身。」正與鼓之狀合,是知鼓即鐘山山神燭陰(燭龍)之子耳,參見海經新釋卷三「鐘山之神燭陰」節注1。又郭注「其類皆見歸藏啟筮」者,謂諸山水神之子之狀皆見歸藏啟筮也。《大荒北經》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竭。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其中的鐘山、章尾山和在《穆天子傳》出現的舂山,都是昆崙山的一部分,是昆崙山北部的最高峰,而崑崙之丘乃是昆崙山南部比較平坦的地方。「燭龍」、「燭九陰」乃是上古軒轅星座和鶉鳥星座的總稱。屈原《天問》還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燭龍」也就是祝融。郝懿行云:「楚詞天問作『燭龍何照』,郭引照作耀也。李善注雪賦引詩含神霧云:『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此注所引脫火字也(藏經本郭注正作火精——珂)。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耆與老、陸古字通假,童與鍾、重、鍾、螽、董也是通假字,因此,耆童就是老童、老董、陸終、陸螽,統一稱為「老董」。黎音離,離與雝通假,雝音「融」。老童、重及黎又成為是黃帝集團管理下的變成統一稱為「重黎」。「黎」、「犁」在神農氏衰落時期,「黎」部落所在的部落首領蚩尤部壯大,成為蚩尤的「九黎」部落,最後,又成為祝融部落的「重」部落的管理。這也是祝融部落與九黎三苗關係之一。

由於火種製作的變化,冶煉技術的發展,祝融部落也出現新的發展。吳回,應該叫「吳同」,就是掌握了「火煉銅」技術而加工出鋒利的「吳刀」而擔任了「火正」和「祝融」。「吳刀」就是銅刀、吳鉤、吳戈,新的「火神」。後世「銅」冶煉技術最先進的地區在昆吾(許昌)、宛城(河南南陽)、吳、越,都屬於上古的南方,是祝融的地盤,吳回乃是黎,是祝融部落的分化兩大部落分支而成為部落的分支。帝吳,又稱為「天吳、大吳、吳回、吳雷、有虞回、康回」。《山海經·海外東經》載:「朝陽之谷,有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其為獸也,人面八首八足八尾,皆(背)青黃」;《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吳回也是治水的頭目。所以《楚公逆鎛》銘將「吳回」稱為「天雷」,意思是「雷神」。這就是三苗瑤族稱呼先祖的由來。

吳回征戰有功,在帝堯陶唐氏(姞姓)之後被推舉為「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稱為「帝虞」、「帝吳」、「大吳」、「天吳」。上博楚簡《容成氏》兩次出現的「又吳迵」應當讀為「有虞迵」,即帝吳;《容成氏》還說明,有虞氏和陶唐氏一起形成了「唐虞聯盟」時期,互相交替擔任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如:帝堯(陶唐氏)、帝吳(有虞氏)、帝丹朱(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屈原《天問》記載「吳獲迄古,南嶽是止。」 苗族傳說中的「雷老五」就是指的吳回。《後漢書·南蠻傳》:「昔高辛氏有(獲取)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賜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盤瓠是吳將軍之子,吳將軍就是封地在蒼梧山吳回後裔。梧桐,用來紀念那個偉大的火神「吳同」而被稱為「梧桐」、「蒼梧」。也是因紀念火神「吳回」而來。

《山海經。大荒南經》:「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國」。郝懿行云:「文十八年左傳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聲同,疑是也。是此帝俊又為帝嚳矣。」世本(張澍稡集補註本)帝系篇云:「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脅,獲三人焉;剖其右脅,獲三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為鄶人;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因此,我認為:季厘應該就是季連,季厘國應該是楚國前祝融八姓羋姓的古部落。

《竹書紀年》載:「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國語?鄭語》亦云:「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史記·孫子吳起傳》也記載:「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韋昭註:「融,祝融也。」也說明,夏朝時期,祝融部落被進一步被分化貶逐。

三、祝融是董姓部落(火正的部落)的代稱

春秋末期青銅器《邾公釛鍾》上有銘文「陸螽之孫,邾公釛作厥和鍾。用敬恤盟祀,祈年眉壽。用樂我嘉賓,及我正卿。楊君令,君以萬年。」另有《莒太史申鼎》銘曰「安之孫莒太史申」。古籍記載,邾、莒都是曹姓,先祖「安」一名「晏安」,安是陸螽的後裔;此鼎、鍾也證明了這一點。《山海經。海內經》:「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大荒西經「稷之弟台璽生叔均」之叔均及此經下文稷之孫叔均:均傳聞不同而異辭也。說已見大荒南經「蒼梧之野」。義均、叔均,在此又為二人。

從《左傳·昭光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的記載看來:火正稱呼為祝融,可是火正不是部落名稱,那麼與火正有關的部落是什麼呢?「老童」也好,「老鐘」也罷,都沒有管理的意思,無法表達火正的含義;而陸終、吳回、祿、重、黎也一樣無法突出火正的職能。而祝融也只是表示火的形象特徵,也無法表達火正的管理?那真正的老童是誰呢?只有,董正也就是管理的職能,那麼祝融是董姓部落的代稱,這樣,所謂的「董、仲、中、鍾、終、重、童」通假也就成為可能,而「老、黎、離、雝通假,雝音「融」,且符合火的相貌特徵。火燃燒旺盛形容的「董、董」的聲音,也就用於管理火的活動即「董督」、「董正」。或簡稱為「正」。 從事保管,收藏、管理、監督火種,「蕫」也就衍伸出監督、管理、深藏、統率、主持、督察、古老久遠等含義。後來,人們崇拜火,祭祀火的活動,也成為「董」主持祭祀的一部分。祝融:「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徵含義。

「蕫」出現在遠古人類的語言中。古時候的「蕫、董、東、重、童、仲、中、章」都出於「蕫」( 原字為花的上部下加童),東:《韓非子·說疑》作「董不識」,董,《說文》但作「蕫」( 原字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註:「古童重通用」。 古代其實童就是董,重與董通,而東與重本一字。「蕫」字演變成:重、童等字,「蕫」部落,也演變分化出重氏、童氏等部落,甚至老「蕫」→老童→陸終,老董→老童→陸終的聲音是轉化而來,老董與童老一樣,童老再變成重黎的稱呼,進一步演化就是:重是管理東方或白天的火神、黎是管理西邊或夜晚的火神,這些都是從「蕫」部落分化而出,是祝融部落內的部落,都是火神或為太陽神。

從《山海經》的排序,基本延續南→西→北→東的排序,是與人類的遷徙相一致的。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蒼梧,曾經游過仙山,得仙人指點,受鳥築巢的啟發,發明了「巢居」。 人們感激這位發明巢居的人,便推選他為當地的部落酋長,尊稱他為有巢氏。有巢氏時期,董姓部落有一部分逐漸向江西、湖北、浙江、江蘇、山東、山西一帶轉移。在神農氏時期興盛的大部落之中,開始走向農耕的農業,屬於古老的董姓部落,之後,以湖北重山,就是烈山為中心突起的農業發展壯大。

燧人氏之後,董姓部落的祝融部落聯盟又有一部分,從湖南沿著嶺南五嶺到九嶷山不遠的廣西甄皮岩、貴州、雲南、從事打獵生活。形成了董姓部落的兩大分支走向。

兩大部落都是屬於承擔火種的管理,以火而聚居的董姓部落部落。伏羲女媧政權,一部分進入遷移到在今四川省的廣元、巴中一帶,北移,後來定居今寶雞市岐山縣一帶,因境內有太白山,古稱其地為太白(與今太白縣無關),成為祝融,在伏羲女媧氏政權時期,祝融氏前後共歷四任帝,祝融實際為老董(後稱呼為耆童,老童);炎帝魁隗氏政權時期,又因魁隗前往南方的赤水氏部落(今貴州遵義赤水市),入贅而成為當上了赤水居住的部落的大酋長,之後稱呼赤帝,祝融部落融合,歷任為帝,改為炎帝。

炎帝祝融之子長琴,與炎帝共工氏爭奪,被迫放棄帝位,祝融之子長琴率領部落部分再繼續遷徙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最後,遷徙於河南昆吾(今河南濮陽市)、滑縣一帶,山東濮城、菏澤、定陶等地、山西南部的鬷川(聞喜)、翼城、曲沃、絳縣、垣曲、左邑、桐鄉、襄汾、新田(山西侯馬)等地以及山東、江蘇、浙江等地。保持打獵、打仗的優勢。並與第一次遷移的部落融合,成為大的聯盟。

而神農氏儘管取代魁隗氏政權,但是也在慢慢形成九黎集團部落,並最後由蚩尤作為大酋長,古神農氏原範圍,在衰落之時,也慢慢成為蚩尤的管理所侵佔。這祝融部落(老董,轉音為老童)也就分化為重、黎兩大集團分工。原居住部落為老,新到的董姓為董,董分支從事祭祀,畜牧、戰爭。原部落九黎從事冶金、農業、桑蠶、陶瓷。後人時而說是重黎,時而說重、黎。一是屬於老童的轉音成為董老→重黎;後人也就把神農氏居住的地方稱為重山,就是烈山,兩種稱謂,都是重或烈、黎。九黎、九夷都是不同的黎的稱謂。都是董姓兩大部落分化的反映。

這兩大部落分化,造成了神農氏內部的矛盾,最終發生爭鬥。出現記載的神農氏與蚩尤的戰爭,最後演變成為西北的軒轅氏乘虛而入,與蚩尤的戰爭,最後統一各部落。

於是,董姓部落、祝融、赤帝、炎帝、神農氏、蚩尤就變成統一起來。也就有了蚩尤是炎帝後;赤帝、炎帝與神農氏在史書的混同;九黎、蚩尤、九夷、與炎帝、祝融的混同。包括居住地點的混合。

四、祝融與瑤族的關係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祝融」乃是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的第五個華夏聯盟首領,出生於「江水」(即鴻水,昆崙山東面的大澤陽紆),擔任了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的「祝融」;后土還有個兒子信,信的兒子成為「夸父」部族的首領,也稱為「夸父」。帝嚳高辛氏就是出自於這個「夸父」部族。而三苗瑤族與帝嚳高辛氏是有聯繫的。而吳回又稱吳雷,也就是黎,九黎,這樣,三苗也出於祝融部落聯盟。上文已經提及:黎音離,離與雝通假,雝音「融」。老童、重及黎統一稱為「重黎」。「黎」、「犁」在神農氏衰落時期,「黎」部落所在的部落首領蚩尤部壯大,成為蚩尤的「九黎」部落,最後,又成為祝融部落的「重」部落的管理。這也是祝融部落與九黎三苗關係之一。《楚公逆鎛》銘將「吳回」稱為「天雷」,意思是「雷神」。這就是三苗瑤族稱呼先祖的由來。

「南正重」,「重」一向是東夷集團少昊部族的「四叔」之一,長期擔任「句芒」之官,源於「芒種」。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而四叔,是四個比較器重的部落,就如伯侯一樣的稱呼而已。

《山海經。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鑿齒,」珂案:羿殺鑿齒。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郝懿行云:「史記五帝紀索隱引皇甫謐云:『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凶黎之谷。』即此。黎、犁古字通。」。郭璞注云:「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其械,化而為樹也。」或又傳在東方。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至此經之凶犁土丘固應龍所居之地,未必即蚩尤夸父被殺之地,雲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此丘者,亦由誤讀經文而生之附會也。

而《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屍」。匈奴傳索隱引此經亦作並明。又雲『黃帝生苗,苗生龍,龍生融,融生吾,吾生並明,並明生白,白生犬,犬有二壯,是為犬戎。』所引一人,俱為兩人,所未詳聞。」《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國名曰賴丘。有犬戎國。有神,人面獸身,名曰犬戎。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這些記載也為三苗與祝融的關係多有記載。

2013年11月18日121:23荷香月暖(QQ:353159928)作於廣西賀州


推薦閱讀:

研究四化
潛陽封髓丹研究
第76季:50種破戒心理的研究
生態環境:全球史研究關注的問題
[轉載] 李銀河:我為什麼要研究性

TAG: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