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人展開漢服胡服之辯 「服妖」和天人感應說

「服妖」之說,由來已久。《尚書大傳·洪範五行傳》說:「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

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漢書·五行志》中之上謂:「風俗狂慢,

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亦即所謂奇裝異服了。雖然此言謬甚,但卻有

點「歪理正中」,在當社會處於急劇變化之中,「服妖」成為這種變化的一個表象。 唐宋之際中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變化之中。這個變化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均田制及租庸

調製的崩潰,私人土地佔有制普遍流行及兩稅法的實施,生產者對國家或具有身分性的豪強

地主的依附關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放,也就是說,嚴格的等級「身份」已經有了鬆動。二

是宋代民族政權林立,北方先後有遼、夏、金,西南有大理等,南方還有大量的散居民族。

各民族人民或政權間日益頻繁的交往,包括和平的和非和平的,都使得宋代各民族的交融不

斷加深。在此兩大背境中,人們的衣飾也隨之而「變古」,自然難逃「服妖」之責。 沈括說,「近年所服角冠,兩翼抱面,下垂及肩」,故又叫垂肩冠,議者指為「服妖」

。真宗時,「粉飾太平,服用浸侈,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閭里以華靡相勝」。皇親

與內臣所衣紫,進而色深成黝色。士庶浸相效仿,言者以為「奇邪」之服,然屢禁不上。「

(衣飾等)由貴近之家,仿效宮禁,以致流傳民間。鬻簪珥者,必言內樣。」說明宮中、朝

中裝束往往對社會的服飾風尚起著重大影響,是流行服飾的一個源起點。「逾制」則稱為異

服或「服妖」,這便是常人所道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了。 兩宋之際,金人大規模南下,世風突變,宋朝廷惶惶不可終日,此時「服妖」之說尤盛

。南宋後期世事多變,「奇裝異服」也十分流行。岳珂《桯史》卷五「宣和服妖」條說:京

城中「婦人便服不施衿紐,束身短制,謂之不制衿。始自宮掖,未幾而通國皆服之」,被指

為「服妖」。陸遊記,「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幡球、

競渡、艾虎、雲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並為一景,謂之一年景。而靖康紀元,

果止一年。蓋服妖也。」。又說:「宣和末,婦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錯到底。竹骨扇以

木為柄,舊矣。忽變為短柄,止插至扇半,名不徹頭,皆服妖也。」www.stnn.cc 時人以之為「五行」示警,倒應驗了大變動時代中的「風俗狂慢」。如《宋史》卷六五

《五行志三》載:「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行都豪貴競為小青蓋,飾赤油火珠於蓋

之頂,出都門外,傳呼於道。珠者,乘輿服御飾升龍用焉,臣庶以加於小蓋,近服妖,亦僭

咎也。二十三年,士庶家競以胎鹿皮製婦人冠,山民采捕胎鹿無需遺。時去宣和未遠,婦人

服飾猶集翠羽為之,近服妖也。……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里巷婦女以琉璃為首飾。《

唐志》琉璃釵釧有流離之兆,亦服妖也,後連年有流徙之厄。理宗朝,宮妃系前後掩裙而長

窣地,名『趕上裙』;梳高髻於頂曰『不走落』;束足纖直名『快上馬』。……咸淳五年(

公元1269年),都人以碾玉為首飾。有詩云:『京師禁珠翠,天下盡琉璃。』」 「服妖」說本是漢儒據「五行」說和天人感應說而演生出來的,以此亦知「五行」學說

在宋代仍然保持有相當的影響。 南宋淳祐庚戌(公元1250年),史繩祖撰文說:與三代相較,衣裳冠履「乖甚」,古代

有冠而無巾,「近代反以巾為禮而戴冠不巾者為非禮」;朝服襆頭,「乃後魏狄制、後唐施

長腳以別伶優之賤,至今士夫安之」;古有舄、有履、有屐而無靴,武靈王之後用靴。北宋

末嘗變靴為履,高宗時又變履為靴;後魏胡服便於鞍馬,遂施裙於衣,為橫幅而綴於下,謂

之襴,成為「今之公裳」;慶元間「四凶」劾朱熹,「以深衣冠履而為怪服、妖服」。凡此

諸條,史氏以為皆「變古」之制。此言大體道出了宋代服飾上的兩個變化,即:一是等級嚴

格的古代服制已不再被恪守;二是宋代服飾深受少數民族的影響。宋時於較新奇的冠帽、衣

裳以至鞋履,不時有「服妖」的指責,正好說明宋代的服飾正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

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肇啟了華夏民族服飾的改變之風,但習俗的改變卻是一個十

分漫長的過程。沈括所提到的北齊(公元550-577年)短命王朝處於中國民族大融合的南北

朝時代末期,中原固有的衣冠服飾不斷受到北方民族的衝擊,以至「變節易度」成為常有的

事。 延至宋代,關於「胡服」與漢服之議仍十分激烈。從上可知,「復古」和「變古」之間

,往往是交相爭替的。不能說所有的「復古」都應該否定,所有的「變古」都值得肯定。強

化「服制」和「逾制」之間,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有各的招法。古代也不乏明識之

士看到固守前代「服制」是行不通的。元祐二年文彥博等要求「改易衣服制度」時,右諫議

大夫梁燾就指出:「古議雖頗有可行之文,然在於人情,實為未便」。 文彥博還說,重建上下有分的「制度」的目的,是要使「風俗淳儉,太平立致」。所謂

「淳儉」之風,在這裡不過是古代專制社會中等級制度的代名詞。而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前

進的,其要「復古」,豈可得乎?!對專制禁令的突破正是社會走向成熟的表現。(文/ 劉

復生)


推薦閱讀:

文人不舍美人兒
《詩刊》等官刊已成為三流文人的集散地
怎麼理解海子自殺,三毛自殺,老舍自殺?王國維自殺,顧城殺了妻子後自殺~求大神詳解?
精妙!書家必備和文人必用的精言妙語(1)
古今五大爭議文人,你覺得他們「渣」嗎?

TAG:宋朝 | 漢服 | 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