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外城七門之(四)廣安門
廣安門老照片縮略圖:
(縮略圖中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列出) 廣安門是北京外城西垣唯一的城門,與廣渠門相對。廣安門形制較特殊,略低於永定門,但與外城其它城門相比又明顯高大,這與它是中原以至南方進京的要道不無關係,沿太行山麓北上,經盧溝橋進京的官道,廣安門是必經之門,就是現在的G4京珠高速也是沿這條舊官道的走向修建的,由廣東直抵京城。
廣安門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外羅城建成時命名為廣寧門(廣寧門)。當時的規制是與廣渠門一樣的,當時外城唯一與內城城門形制一樣,都是三滴水樓閣式城門的,只有位於中軸線上的永定門。入清以後,乾隆年間遍修北京內外各城門,以完善規制,除增建了便門箭樓外,因經略全國,諸邊用兵,班師凱旋,多走經盧溝橋的官道,而必經廣寧門回京。所以乾隆年間仿永定門城樓加高加大改建了廣寧門城樓,就是後來從照片上所看到的巍峨廣安門城樓。於此同時,又逢平定大小金川,在廣寧門外大井村官道上還建立磚石琉璃的「蕩平歸極」牌坊,並勒石立碑,以示祝捷。所以沿這條官道班師凱旋抵達京師,自有標榜君威的牌樓和高大魁偉的廣寧門相迎。
民國以前在外城有兩條用石板鋪墁的道路。一條是正陽門到永定門,外城中軸線的路中央鋪墁石板,這是皇上去天壇和先農壇「郊祀」的御道;另一條則是由盧溝橋到廣安門的官道中央鋪墁石板,廣安門這裏自古就是中原連接邊城、都城輻射全國的進出門戶。清雍正帝登基後,決定在易縣修建皇陵之時,便下令鋪這條石板路了。時有「一尺道路五兩三」之說,廣安門到小井村道路長一千五百丈,戶部撥付了八萬兩白銀,折算下來,就是平均每修一尺長的道路,耗銀五兩三錢三分。昔日道路上可不全是車水馬龍,更搶眼的景緻就是「拉駱駝跑城兒」的了,城裏城外運貨物全是靠駱駝馱,可謂駝隊不絕於途,駝鈴不絕於耳,直到五十年代駱駝隊才在北京城裏絕跡。
廣寧門(廣寧門)到了清道光年間,因避上諱改名為廣安門(廣安門),道光帝叫旻寧,那年月皇上用了的字,別人就不能用了,書面上一定要用「寧」字,當時都改寫「甯」了。旻寧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即位,年號道光,道光帝原本叫綿寧,因為擔心「綿」字老百姓不容易避諱,所以即位時改名旻寧,還是真挺體恤下情的。城門名老得喊著,所以必須換字,安與寧意思相當,況且好多城門都以「安」命名,所以就改叫廣安門了。這廣安門改的好,一下子就被人接受了,不像元大都的城門名被人喊到了共和國,道光年以後就沒人喊廣寧門了,再後來不做考究的人都不知道有廣寧門之稱了。
廣安門又俗稱彰義門,其實彰義門的名字被老百姓(土人)喊了有八百五十年了。彰義門是金中都城西垣之北門,大概就在現在的廣安門外灣子路口附近。現在的廣安門內、外大街一線是金中都城彰義門內的東西康衢——彰義門街,位置走向都沒變。再上溯到遼南京城,以至唐幽州城,這裏依然是東西向的通衢道路。一條道路的延續達上千年,實屬罕見,長安街也不過是明朝開始才有的。由於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因此彰儀門大街(廣安門大街)明清時是比較繁華的,有「一進彰義門,銀子碰倒人」的說法。
廣安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台通高26米(現在居庸關復建的關城城樓形制有點像廣安門城樓的樣子)。城樓歇山式屋蓋較一、二層檐頂收分較大,即大屋頂在整體上的比例與內城城樓相比略顯小。歇山頂戧脊走獸5個,一、二層檐頂戧脊走獸卻是7個,雖然體量上小於永定門,但在這一點上規制又高於永定門(永定門三滴水戧脊走獸都是5個)。另外,廣安門城樓區別於其它三滴水城門樓的地方是一層除去檐(廊)柱外,在檐下四角之內,檐柱與老檐柱(金柱)之間,還各有1根明柱(內角柱),基本上是支撐在二層的四角檐柱(角柱)之下,作用應該是使二層的四角檐柱生根,並加強撐持二層平座的目的。這樣,廣安門城樓一層的明柱就是16根檐(廊)柱加4根內角柱,共20根。二層的明柱就是16根檐(廊)柱了。城樓門洞內券是五伏五券式,外券則是三伏三券式。 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瓮城牆基寬7米,頂寬5米。箭樓位於瓮城最西頂端,與城樓相向而立,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敵台式建築。箭樓形制同廣渠門,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6.6米,樓高7.8米,樓連台通高16.6米。西、南、北三面各闢箭窗2層,西面(正外面)每層7個,南、北面(兩側面)每層3個,共26個箭窗,進樓門開在東面(背面)。箭樓門洞均辟於城台正中,五伏五券式拱券,道路穿瓮城直線進城。(註:以上測量數據引自[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原著1924年出版,漢譯本1984年版,其它數據從照片影像上即可得出。)
1949年底,在北京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曾提出保護土城、古橋、古代建築等重點文物的建議案。1950年初,第二屆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又重提修繕城樓、牌樓等古代建築建議案。建設局於4月底以前,將各城門上的城樓和箭樓中有危險部位進行簡單處理,然後將無駐軍的城台馬道、箭樓梯道以及樓門用城磚封堵。當時內城的9門中尚存城樓8座,箭樓5座;外城7門中尚存留城樓7座,箭樓6座。9月初,政務院遵照周總理關於保護古代建築等歷史文物的指示精神,發文給北京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隨即通知建設局,要求對城樓、牌樓等古代建築的狀況進行調查並提出修繕計劃。經勘察測量,制定了城門的修繕計劃,從內城開始實施。
廣安門勘察結果是:城樓和箭樓的樓頂均有塌損,箭樓牆壁有較大裂縫。城樓首層東面及南面已無明柱,挑檐塌落。樓門封堵,牆上寫「危險!」字樣,馬道亦封堵,城台兩邊築有碉堡。處理意見是:廣安門之城樓和箭樓應先行排除危險為要。1952年,還沒輪到修繕廣安門,市政府下達關於修繕城樓等工程的指示精神:關於城樓修繕工程,已經開工的要把它做完,沒有開工的就一概不做了。第二批城樓修繕計劃從此落空。從1952年拆除西便門開工之日起,北京的城門樓即開始進入了拆除階段。
廣安門箭樓雖屢經採取保護措施,仍日趨危險,於1954年12月19日市政府批准拆除,1955年3月箭樓拆除完畢。為修築道路,1955年6月拆除了箭樓城台,並加寬了護城河橋。1957年,在全面拆除外城的過程當中,廣安門城樓和殘存的瓮城被全部拆除。(註:以上廣安門的拆除始末引自孔慶普先生的《北京明清城牆、城樓修繕與拆除紀實》2004。)
廣安門外手帕口南還有一個廣安門火車站,解放後主要就是一個貨運車站,這也造就馬連道地區成為了北京各大單位庫房的集中區域。廣安門站原是京張鐵路的一個車站,由丰台柳村過來就是它了,再往北就是西直門站,京張鐵路1909年通車,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南北走向)在廣安門迤北的城牆外與京漢鐵路(東西走向)立體交叉,是北京最早,也是唯一的鐵路立交橋。由於位置離西便門較近,當時就稱為「西便門跨線天橋」。後來1959年,京漢、京滬、京山線都併入了在內城東南角樓內側的新北京站,京漢線由這裏進城的鐵道也就廢棄了,京張線的火車也不用再費勁過「天橋」了,橋遂廢。西來的京漢線成了一條支線停在了小馬場附近,變成了一個車輛段還是機務段什麼的,再後來那兒就建起了北京西站。總之那一片都是鐵路上的地方,鐵道部、北京鐵路局、鐵路醫院、鐵道設計院什麼的好像都在那一塊兒。 廣安門火車站迤南鐵道東還有一個去處,現在已逐漸被人遺忘了,那就是青年湖游泳場。現在好像搞了房地產開發,沿池修了別墅,池子北半部已填,南半部也基本乾涸,那一片都叫了鴨子橋。本應闢為遺址公園的,可現在成了「私人領域」。青年湖游泳場原屬於宣武區體委,北半部是淺水區,南半部是深水區,夏天是游泳場,冬天是溜冰場。要是歸文物局管,應該就不會開發房地產了。您可知道這個「青年湖」可不是城北安定門外的那個水塘子改的青年湖公園。這個「青年湖」卻是一千年前遼南京城子城內宮城中路(大約就是現在廣安門南護城河西沿的位置)西側的「瑤池」遺迹,「青年湖」西岸伸向湖內像個半島狀的土包就是「瑤嶼」遺迹(鐵道就從西側的土包穿過)。到了金中都時期,遼時的「瑤池」改名叫「魚藻池」,金章宗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風」說的就是這兒的景緻,後來元明清都城裏的太液池應該是仿此規劃的。這個「瑤池」與廣安門外迤北的天寧寺塔(寺始建於5世紀北魏孝文帝時,初名光林寺,唐時改天王寺,遼因之,明宣德年間改天寧寺。據梁思成考證,塔為遼代所建)屬於同時期。這麼重要的文物遺迹,文保當局可別給湮滅了。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圖》上的廣寧門圖
1860,廣安門全貌(西南面) [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80s,廣安門全貌(西北面)。
1890s,廣安門全貌(西南面)。
1900s,廣安門城樓東面(城裏)明信片。下面標的「Ha ta men Gate」,肯定是洋人沒弄明白北京的城門。
1900s,廣安門箭樓西面(城外)。
1902-1905,廣安門全貌(西南面)。
1907-1909,廣安門城樓南面,瓮城及迤南城根的牽駝人(明信片)。
1912-1915,廣安門全貌(西南面)。
1920年前後,廣安門城樓北面(城裏),城牆下的駝隊 [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1920年前後,廣安門城樓北面(城裏),城牆下的駝隊 [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2
1920s,廣安門箭樓西面(城外)。
1921,廣安門北面瓮城外(彰義門[金],廣寧門[明])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廣安門城樓北立面,城牆內側的馬道,城樓城台高出城牆頂面,以斜坡面銜接[(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1921,廣安門城樓東面(城裏),門洞內券為五伏五券式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1921,廣安門城樓西面(瓮城內),門洞外券是三伏三券式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廣安門箭樓西面(城外)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廣安門全貌(西南面,護城河,石橋)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廣安門瓮城上箭樓北面北望外城西垣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30s,廣安門城樓東面,廣安門大街。
1930s,廣安門箭樓西面(城外)。
1937,廣安門大街。七七事變後,開進城的日本兵坐在店鋪外面吃飯休整,路邊停滿插著日本國旗的軍車。
1937-8-1,廣安門箭樓門洞外(瓮城外),門洞為五伏五券式拱券。七七事變後,日軍佔領北平,首先控制了廣安門,有警察和翻譯在協助日軍把守城門。
1940年前後,廣安門大街俯瞰 [日偽時期]。
1950s初,廣安門護城河橋(北向),外城護城河床都挺深的,更象條河。可見天寧寺塔,橋上的公共汽車應該是1路,過了橋右拐就是終點站了。
1960s,廣安門內大街(東向)。
1980s,廣安門護城河橋上(東向)。
參考:1900s,大井牌樓側面。丰台大井官道上(盧溝橋東)的磚石牌坊西側額書「蕩平歸極」,坊東額書「經環同軌」。乾隆四十年(1775)為彰表平定大小金川御書立坊,原此處為一木牌坊,乾隆皇帝重修石道碑亭。牌樓於1954年被拆除。
參考:1924-1927,大井牌樓正面。丰台大井官道上(盧溝橋東)的磚石牌坊西側,額書「蕩平歸極」,坊東額書「經環同軌」。乾隆四十年(1775)為彰表平定大小金川御書立坊。1954年被拆除。原注釋:gatewith shops, near Marco Polo Bridge. [西德尼·甘博攝]。
參考:丰台大井官道上的磚石牌坊石額匾「蕩平歸極」(現僅存此額)。
參考:京張鐵路廣安門車站 [1910]。
參考:京張線橫跨京漢線的立體交叉鐵路橋,位於廣安門迤北,京漢線西便門西南方向外城西垣上的進城門洞西側,離西便門較近,所以當時就稱為「西便門跨線天橋」[1909]。
參考:居庸關關城城樓,酷似老廣安門城樓[2011-10-6 博主所攝]。
參考:居庸關關城城樓側面,酷似廣安門城樓。可看清「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的屋頂建築格式,戧脊走獸為5個,走獸前面加了一個「仙人引路」。[2011-10-6 博主所攝]。
推薦閱讀:
※周末逛街活捉一個「網紅」......
※北京條瑪公寓怎麼樣?
※把「冰花男孩」接到北京的目的是什麼?
※確定了,北京要拉清單關門打狗!
※除了通州,北京還有別的城市副中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