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守仁的哲學思想
07-14
國學大師王守仁的哲學思想 一、 生平簡介及著作:王守仁(1472年-1529年),漢族,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國學大師、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代表作品有國學經典《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 國學大師 企業文化顧問 國學顧問 馬克思主義哲學 算命大師 哲學顧問 國學培訓 國學講座 國學 北京風水大師 風水大師 企業內訓 企業文化諮詢 國學經典 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 國學 算命最準的大師 最好的風水大師 北京算命大師 北京算命最準的大師 北京最好的風水大師 二、 本文摘自國學經典網 第一節 「心外無理」與「心外無物」 一、「心外無理」的提出 (一)初信仰程朱,又拋棄程朱 「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 冥思苦想而「早夜不得其理」 「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傳習錄下》 (二)繼承發揮了陸的「心即理也」的見解,否認心外有理;朱熹的錯誤在此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猶析心與理而為二也。」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答顧東橋書》譯 (三)評價 1、心的作用 2、心即是理――主觀唯心主義 (1)「萬事萬物之理」――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 (2)「忠與孝之理在君親身上在自己的以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窮此心之理矣。」《傳習錄上》 (3)論證 二、「心外無物」的斷言 (一)離開了人天賦的「良知」,就無所謂萬物 「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國學經典《傳習錄下》 人的良知是自然界萬物存在的根據;所以物也就是人的意識的表現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傳習錄上》譯 精神意識是根本的,第一性;事物不能離開人的知覺意念而存在,事物的存在完全依靠人的知覺意念 (二)致命的詰難 《傳習錄》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當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以外。」 從人認識事物的存在必須通過感覺來論證事物的存在依靠於感覺。 ※這與「存在即被知覺」的主觀唯心主義命題相似 三、天地萬物與人 (一)統一的 「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傳習錄下》這種統一體的核心是精神性的 「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傳習錄下》 (二)如何統一 《傳習錄》 ――「你看這個天地中間甚麼是天地的心?」國學大師王陽明) ――「嘗聞人是天地的心」弟) ――「人又甚麼叫做心?」陽) ――「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陽) ――「天地鬼神萬物千古見在何沒了我的靈明便俱無了?」弟) ――「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游散了他的天地萬物尚在何處?」陽) 1、天地萬物客觀存在是依靠人的知覺而存在的 2、每個人有他自己的世界,依靠他的知覺而存在。 第二節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一、在認識論和修養論上,國學大師王陽明提出「致良知」 (一)人的認識不來自於世界的感覺經驗,而是對本心良知的自我認識 (二)什麼是良知? 人都有良知,就是生來固有的關於道德真理的認識,就是對心中之理的自我認識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進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國學經典《傳習錄上》譯 (三)對於「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致知不是尋求對外在事物的知識,而只是完全彰現本來固有的良知。 格物不是考察客觀的事物,而只是改正自己的所思所念。 物:主觀意識所注意的內容,即所思所念 格:改正不正當的思念 1、物就是事 (1)觀點 「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大學問》物只是意念之所在 (2)喻 「如意用於事親即事親為一物意用於治民即治民為一物意用於讀書即讀書為一物」《答顧東橋書》 (3)論證 既然事都要通過人的主觀活動來做,證明物不能離開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 (4)評價 2、致知格物,就是把我心的良知推致到事事物物上。 (1)為什麼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國學經典《答顧東橋書》譯 □我心的良知就是天理 □把良知的天理推致到事事物物上,那事事物物就都合理了。 □致我心的良知即致知,事事物物都合理就是格物,這是合心與理而為一的 (2)致知格物不是探求客觀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是把心中固有的天理貫徹到事事物物中去 ※這裡與康德所謂「心為自然立法」的思想相似 (3)這裡所謂的事事物物指人倫事物和道德實踐。事事皆得其理,也就是使人倫關係和活動都符合道德的原則。 (4)良知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也是一切是非善惡的惟一標準。 「良知之外別無知矣」《答歐陽崇一書》 「凡所識善惡之機真妄之辯者舍吾心之良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答顧東橋書》譯 (四)不得不承認,只求之於心,不能得到關於具體事物的知識 1、「聖人無所不知只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個天理。」 2、不是致得良知後對於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 「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數草木鳥獸之類不勝其煩」,聖人雖然良知明白,「亦何緣能盡知得但不必知的聖人自不消求知其所當知的聖人自能問人。」《傳習錄下》 致良知只是對於道德原則有充分的認識,不是認識事物的規律。關於特殊事物的知識,還是不能從所謂良知、天理中推出來,需要問別人。 ※唯心主義的先驗論是不可能不陷於自相矛盾的 四、「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國學大師王陽明反對程朱學派的知先行後論,強調知與行不能分離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字自有知在。」 知是行的主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知行不可分離 (二)有時似乎也談論認識依賴實際活動 「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考道然後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國學經典《答顧東橋書》 這些話意在反駁國學大師朱熹的知先行後論,強調知行不能相離,只有在行方面有所表現的知才算是真正的知 (三)從知行不相離,進一步得出,知行只是一個事物的兩方面,只是一個過程 知――覺悟理解的方面 行――切實用力的方面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四)行只是一種好惡愛憎的情感 1、好惡的情感活動即是行,不必身體有所活動,只要有所受憎就是行了「《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傳習錄上》 2、進一步―― 「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一念不善就是行惡,模糊了知與行的區別 3、「知行合一」的用意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卻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 「破心中之賊」 4、評價――王的知行合一論與其心即理之說是互相聯結的。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國學經典《答顧東橋書》 知行合一即是他所謂的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就是行。 知――不是認識而是道德意識 行――不是實踐而是道德修養 第三節 唯心主義的倫理學說 國學大師王守仁的致良知學說是他的哲學思想,也是他的人性論與倫理學說 一、人人都生來應有分別是非善惡的良知,這就是人的本性 (一)「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下》 1、受禪宗的影響,心本來是超乎善惡對立的,無善無惡 2、意念發動,便有善惡之分 3、良知能分別善惡 4、道德修養就在於為善為惡 (二)良知是所謂是非之心,即好惡的情感。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物。」(同上) 這裡即是說,人們有共同的是非標準,是非好惡是天生的,生來固有的。這生來的是是非非好善惡惡的情感是道德的根源 二、心的內容就是「天理」 (一)良知就是心中的天理的自我認識 「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便是信與仁。」《傳習錄下》 (二)心中除了良知還有私慾,私慾就能遮蔽良知――「存天理滅人慾」 「只要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工夫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去人慾存天理。」《傳習錄上》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只是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 「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慾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國學經典《傳習錄上》 (三)只要能「致良知」,就不必死記關於道德的教條,而一切行為自然就合乎道德的標準。 1、良知對於傳統的那些隨時變通的禮節儀式的關係,好象規矩尺度對於具體的方圓長短一樣。 「夫良知之於節目時變猶規矩尺度之於方圓長短也。」《答顧東橋書》 2、有了規矩尺度,自然能隨機應變 3、他的修養方法是「簡易直截」的 三、評價 (一)本質上就是把封建社會的道德說成為一切人所生來固有的東西,把封建道德看成是自發的而不是強制的,內在的而不是外來的。 (二)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只要信仰道德的最高原則,在實際行動上可以靈活運用。 四、與國學大師朱熹爭論中,發表了反對崇拜舊權威教條的言論 (一)正確與錯誤的最高標準是個人的良知,不是孔子或朱熹的言論 「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答羅整庵書》 (二)「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五、以「萬物一體」為修養的最高境界 (一)描述 「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對於天下的人,不論內外遠近,都看成是「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答顧東橋書》 這種境界是「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 (二)反對愛無差等,強調「厚薄」之分 「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體把手足捍頭目豈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代祭祀燕賓客心又忍得。」 厚薄的分別是「良知上自然的條理不可逾越。」國學經典《傳習錄下》 (三)評價 六、思想評價 國學大師 企業文化顧問 國學顧問 馬克思主義哲學 算命大師 哲學顧問 國學培訓 國學講座 國學 北京風水大師 風水大師 企業內訓 企業文化諮詢 國學經典 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 國學 算命最準的大師 最好的風水大師 北京算命大師 北京算命最準的大師 北京最好的風水大師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100種禪意盆栽,100種絕美風情2017-10-21 國學文化天地
※讀《汝墳》:潮中有妾相思淚
※禹音:君子要如玉
※弘揚國學
※一次讀完30部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