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養在五慎——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道德修養在五慎——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摘要:我國傳統的道德修養,強調道德自律,看重一個「慎」字,理論與踐行並重,其方法凝結於「五慎」——「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之中,至今仍是寶貴的思想資源。對其進行富有時代內容的創造性轉換,在新時代的道德建設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今特將「五慎」綜括拈出加以論述,以見中華民族道德自律之完整結構與精神境界。關鍵詞:道德修養;謹慎;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中華民族的先輩很早就具有了強烈的道德自律意識,在言行約束方面講究一個「慎」字,這種意識在我們的文化元典中隨處可見。①所以,倫理道德意義上的謹言慎行,歷來是中華民族傳文化中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古人在這方面的思想結晶,主要在於「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等幾個方面。這些寶貴的獨到見解,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仍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修養思想資源。我們今天進行以社會主義榮恥觀為核心的道德建設,應當對古人道德修養之「五慎」——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進行創造性的轉換,賦予其時代性的內容,運用於道德理論建設和道德踐履,從而創造新時代的道德文明。但是一直以來,人們缺乏對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等幾個方面的綜合論述。今特將其綜括拈出加以討論,以見中華民族道德自律之完整結構與精神境界。 一、慎獨——「君子必慎其獨」 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謹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儒家有關慎獨的思想,最早見於《禮記》一書的《禮器》、《中庸》及《大學》篇中: 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1](第1434頁)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1](第1625頁)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1](第1673頁) 「慎獨」說在儒學思想史上影響深遠,由於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主導地位,「慎獨」一直是志士仁人道德修養的重要門徑。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發生於東漢時期的「楊震四知」: (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2](第1760頁)楊震不因「暮夜無知者」而接受賄賂,不愧為以慎獨精神廉潔自律的典範。 能在監督到位、領導在場、眾目睽睽的情況下,用法律、制度、道德準則來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一般來說是不難做到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情況是,監督缺如,領導不在場,沒有眾目睽睽的眼睛,只是個人面對自我。這時仍能自覺用法律、制度、道德準則來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就顯得難能可貴。以慎獨精神保持操行,需要長期堅定的內省修養和嚴格的道德自律。只有在「誠其意」的前提下,保持理性的自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調控,才有可能自覺地踐履道德規範,遵紀守法。慎獨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別於被動的自律和被迫的檢束,是人格美的崇高境界。正如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所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的那樣:「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 講究道德自律的「慎獨」,在現代社會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並且需要進行新的發展和升華。比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和社會轉型期新舊道德轉換折射出的道德「空白」,增加了人們道德選擇的難度;又如在「網路生存」的情況下,在真實的社會生活領域之外還有一個虛擬的世界需要我們面對,由於這個虛擬的世界中人與人的關係是間接對待的,現實世界中的道德規範在這裡往往失靈。這就更需要我們發揚慎獨的精神和境界,面對現實進行更深理性層次的道德內省和道德自律,自覺進行自我約束,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走出道德的困惑,在變動的社會環境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慎染——「故染不可不慎也」 與慎獨相關的,還有一個「慎染」的問題。《墨子·所染》曰: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夏桀染於干辛、推哆,殷紂染於崇侯、惡來,厲王染於厲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湛,必謹所湛」者,此之謂也。[3](第14-21頁) 我們可以有慎獨的情操,但是卻不可能時時處處「獨處」,人生活在社會環境當中,社會是個大染缸,真善美、假惡丑同時存在,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故染不可不慎也」。這突出地表現在交友上,墨子正是為此有感而發,提出了道德修養的「慎染」問題。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1](第2521頁)又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4](《六本》)表達的也是相同的意思: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也是當慎所染。孟母三遷,正是由於深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清朝末年,蔡公時慨於國事艱危、民生疾苦,曾與好友組成革命團體「慎所染齋」,意在不僅不要被環境腐化,還要改造環境。 環境的影響雖然不具有絕對的意義,但「慎染」卻揭示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強調了環境對人的感染作用。人與動物不同,對環境有主動選擇的能力,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有被「染」的可能,也可以主動地防止被「染」,出淤泥而不染。道德修養所強調的「慎染」,就是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既不盲目地學習、效仿、沾染不良習氣,又要主動地多接受良好環境的影響,涵養正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和社會轉型期,「慎染」具有特別重要的道德修養價值。環境「染」人有無孔不入之勢,人們常為身邊的同事或親友被「染」而惋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應當戒慎所染,力求做到守身如玉。 三、慎微——「慎微防萌,以斷其邪」 道德修養既要慎獨、慎染,更要「慎微」。慎微與慎獨、慎染,呈現為一種互補的關係。「慎微」就是要重視小事,樂小善,避小惡,強調道德修養從小事做起。正如宋代王安石《致一論》所說:「以小善為無益,以小惡為無傷,凡此皆非所以安身崇德也。」[5](第707頁)《周易·繫辭下》中早就提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1](第88頁)《荀子·大略》也說:「盡小者大,積微者著。」[6](第506頁)《淮南子·繆稱》云:「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是故積羽沈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於微。」[9](《淮南子》第165頁)這種體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法思想的道德修養命題,被賈誼概括為「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非以小善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為一足以亂國家也」[7](第73頁),「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8](第2253頁)。西漢陸賈、東漢王符分別在其著作《新語》、《潛夫論》中,設有「慎微」篇目,研究這個問題。陸賈《新語·慎微》曰: 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於閨門之內,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是以伊尹負鼎,居於有莘之野,修道德於草廬之下,躬執農夫之作,意懷帝王之道,身在衡門之里,志圖八極之表,故釋負鼎之志,為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誅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殘賊之類,然後海內治,百姓寧。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而德美重於後世。此二者,修之於內,著之於外,行之於小,顯之於大。[9](《新語》第9-10頁)王符《潛夫論·慎微》曰: ……積善不怠,必致顏、閔之賢;積惡不休,必致桀、跖之名。……是故君子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克己三省,不見是圖。孔子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謂無益而不為也,以小惡謂無傷而不去也,是以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夫積微成顯,積著成□,……聖人常慎其微也。[10](《潛夫論》第60-61頁)又《潛夫論·浮侈》曰: 夫貧生於富,弱生於強,亂生於治,危生於安。是故明王之養民也,憂之勞之,教之誨之,慎微防萌,以斷其邪。[10](《潛夫論》第51頁)先賢往哲這些關於「慎微」的思想,被三國時蜀漢先主劉備概括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11](第891頁)。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是古人從歷史經驗中總結出的教訓。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只有防微杜漸,才能不斷升華自己的道德境界。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從不向民間索取任何名貴物品。想不到離任返鄉,他發現自己做了一件錯事,為此寫了一首「檢討」詩曰:「三年為刺史,飲水復食櫱,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12](第161頁)。這種可貴的自責精神、「慎微」的律已態度,令我們後人肅然起敬。 慎微,是防止貪慾萌生、斬斷邪念必須堅持的操守。如果在小事小節上「失守」,也就很難在大事大節上守得住,這是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一條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和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個人發展有了更多有機會,同時也有著比其他時候更多的種種誘惑,所以更需要人們以「慎微」的態度加強修養,做出應有的正確選擇。這與那個有名的「青蛙效應」是一樣的道理。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先把青蛙放入沸水中,青蛙受到強烈刺激,拚命一跳,於是挽救了自己。然而,當把這隻青蛙放入涼水中,再慢慢加熱,便出現了另一番情景,青蛙起初在水裡悠閑地游來游去,可是,當它感到水溫太高要想出來時,已經精疲力竭,沒有跳出來的力量了。明顯的是非容易判斷,模糊的細微之處往往暗藏道德淪喪的危機。以「慎微」的方法來加強道德修養,就是對「青蛙效應」的特別警惕。四、慎初——「君子慎始,差若豪氂,繆以千里」 慎獨、慎染、慎微都很重要,但是具體到人生道德變化的具體過程,「慎初」更應當受到重視。第一步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慎初」(或曰「慎始」),顧名思義,就是戒慎於事情發生之初,在思想上築牢「第一道防線」。《尚書·蔡仲之命》曰「爾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終」[1](第115頁),《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1](第1986頁),《禮記·經解》引《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氂,繆以千里」[1](第1611頁),是對「慎初」思想比較早的記載。古人很重視「守身如玉當慎初」,對慎初思想有許多論述和闡發,如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曰「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13](第362頁),陸贄《興元論解姜公輔狀》曰「夫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聖人存戒」[14](第458頁)。 慎初,就是自覺地「不越雷池一步」,不存僥倖之心,一經發現不良思想苗頭和出格行為,必須堅決及時「急剎車」制止,避免誤入歧途。慎初,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頑強的自制力,行所當行,止所當止。不能慎初,一念之差,日積月累,就會從量變到質變,一失足成千古恨。明代王廷相所講的一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慎初的重要性。這個故事記載在張瀚的《松窗夢語》: 余始釋褐,觀政都台。時台長儀封王公廷相……曰:「昨雨後出街衢,一輿人躡新履,自灰廠歷長安街,皆擇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轉入京城,漸多泥濘,偶一沾濡,更不復顧惜。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儻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終身不敢忘。[15](《松窗夢語》第5頁)轎夫愛惜自己腳下的新鞋子,「擇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是「慎初」這種思維方式在支配著他。但是「偶一沾濡,更不復顧惜」,第一道防線被衝垮之後,什麼地方都踩下去了。王廷相由此感悟到,「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儻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慎初對一個人節操的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個轎夫濕鞋的故事,有類於心理學上的「門檻效應」。心理學上的「門檻效應」,通俗地理解就是,如果一個人能一隻腳跨進門檻,那麼整個身子再進來也就不難了。一位哲人說得好:面對物慾橫流等諸多誘惑,要想不做悔不當初的事情,就必須把「何必當初」改為「何不慎初」。在市場經濟快條件下和社會轉型時期,人們遇到的誘惑和考驗有很多,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都必須保持堅定的立場和清醒的頭腦,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思想境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築起慎初慎始的堅固防線。  五、慎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慎初者不一定就能善終。所以,「慎終」也是為人處世應當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慎終是防止「功敗垂成」的關鍵。《老子》曰:「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16](第205頁)人們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遭遇失敗。在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功敗垂成的事例比比皆是。 《尚書·蔡仲之命》曰:「爾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不惟厥終,終以困窮。」[1](第115頁)這是「慎終」最早的出處。孔子也很強調慎終的重要性:「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少愈,禍生於怠惰,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17](第63頁)《貞觀政要》中,專門有「慎終」一篇探討有關的問題。 慎終很重要,也很難做到。古人很早就察覺到了這種普遍的現象。《詩經·大雅·盪》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1](第552頁)毛澤東同志曾在《吳玉章同志六十壽辰祝詞》中對此有著非常通俗易懂的表述:「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慎終」要求人們在道德修養和道德踐履的人生道路上,應當持之以恆,居安思危,居功不驕。 進德修業,應當慎終若始,鍥而不捨,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1](第195頁),《孟子·盡心上》「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1](第2769頁),說的都是這個道理。最後關口的鬆懈,往往導致功敗垂成。 道德修養的努力,最容易在平安的環境中鬆懈下來。所以,《周易·繫辭下》要求人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1](第88頁),《呂氏春秋·慎大》也提醒人們「於安思危,於達思窮,於得思喪」[18](第558頁)。《後漢書·吳漢傳》也說:「蓋聞上智不處危以僥倖,中智能因危以為功,下愚安於危以自亡。危亡之至,在人所由,不可不察。」[2](第677-678頁)安不忘危,防患未然,警鐘長鳴,慎終才知慎所當慎,才有預見性、超前意識,才能避免「青蛙效應」和僥倖心理,不至於「亡而不知所以亡」。 居功易驕,驕則不慎,放鬆修養,難保晚節。要慎終,必須做到功成不驕,戒滿守謙。《禮記·曲禮上》曰:「敖(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1](第1230頁)功成不驕,正確看待和嚴格要求成功後的自己,是「慎終」思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 「慎終」作為道德修養的方法,是人生進德修業的最後防線;作為道德操守的境界,是功德終成的圓滿句號。慎終若始,無論是就一件事情還是就整個人生歷程來講,都是不能忽視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和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更應當重視「慎終」的價值和意義。慎獨、慎染、慎微、慎初的功夫都做到了,僅僅由於未能慎終,造成人生莫大遺憾的事例,舉不勝舉。慎終若始,善始善終,我們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 一個謹慎的人未必就是一個道德境界很高的人,但一個完全不謹慎的人將是一個對己對人對社會極不負責任的人。「慎」之為義大矣哉,由一般意義上的自我檢束升華到對德性圓滿的自覺追求,「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是具有永久意義的寶貴遺產。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作為人格的主動內省自律和行程遍照的踏實踐履,既是道德修養的方法,也是道德操守的境界。它們之間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各有側重而回還照應,共同構塑出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完整結構和道德境界的人性亮點。賦予「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以當代的精神和內容,我們將在道德建設中不斷發現傳統資源無窮的魅力和價值。參考文獻:[1]十三經註疏[Z].北京:中華書局,1980.[2]范曄.後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3]張純一.墨子集解[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4]孔子家語[M].四部叢刊初編本.[5]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M].台北:華正書局,民國六十四年.[6]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7]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8]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9]諸子集成(第七冊)[M].上海:國學整理社,民國二十四年.[10]諸子集成(第八冊)[M].上海:國學整理社,民國二十四年.[11]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1.[12]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13]叢書集成新編(第五十九冊)[Z].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14]陸贄.陸贄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6.[15]治世余聞 繼世紀聞 松窗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16]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七年.[17]孟慶祥,孟繁紅.孔子集語譯註[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18]叢書集成新編(第二十冊)[Z]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推薦閱讀:

慎獨,精進的基礎
何謂「慎獨之學」
心學從慎獨入手(二)
慎獨 力行 積習
張慶生:論法官慎獨

TAG:道德 | 修養 | 慎獨 | 道德修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