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和影響
宗教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和影響(2015.01.08)
前言
應群主要求,就當下人們關心的宗教問題,做一個簡單的自我認識上的介紹,期望能給各位群友帶來一點有益的入門性的收穫。
宗教屬於思想領域擴展到世俗實際生活領域的事物,是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社會的事物。因此,題目宏大,內涵和外延豐富。僅僅涉及的相關名詞、概念就很多。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其主體,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人類特點(物質肉身,精神靈魂)
宗教是人類思想作用於社會的產物。因此,在談論宗教之前,離不開對人的基本認識。
人的構成,是由肉身的物質性和靈魂的精神性兩部分構成。肉身的物質性,導致人們注
重眼前的事物,多屬於條件反射行為;靈魂的精神性,導致人們具有區別於一般動物的主動性,即思想的產生。而思想的重要性,就在於幫助人自身建立判斷事物的標準,以此指導自身的取捨行為。而這個取捨行為,就導致一個人的幸福或災難結果。
二、一個迴避不了而躲不開的關鍵詞(造物主)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始終困惑於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問題之中。結合自身相對
於大自然而言的渺小性,就產生了對自己的疑惑,和對以神秘而遙不可及的天為核心的大自然的畏懼心理。由此產生了各種對動、植物的盲目崇拜性,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圖騰」,並期望能藉此,保障自身生活的平安。
圖騰的演變,就產生了不同的宗教。而在中國,用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來形容。而最終以拜祖宗,重現實而迴避了這個問題。其實,追問下去,我們的祖宗盤古和女媧又是怎麼來的?
不難想像的是,我們無法知道自己來自哪裡。同樣的這個問題,也適合與和我們共同存在的自然界里的一切動、植物,以及所有用現代科技能發現、感受到的事物。所以,按我們人類自身的思維,必有一個造就這些事物的東西存在。即所謂「造物主」。這是迴避不了的。
三、什麼是宗教?
宗,是指某種發明和創造的思想體系的來源。教,是為了維繫和延續這個思想體系,而
建立的一套行為禮儀和規範。
顯然,宗教屬於一個具有共同思想認識,或共同價值觀的集體性的、有組織的概念。相對處於部落範圍的圖騰而言,宗教是超出部落、地域,為更多人共識的、對待人生和世界的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所以,凡是宗教,都有一整套人們行為處事的準則和標準。也就是說,宗教帶給人們的是一套適用於一生的行為準則標準。
四、宗教和信仰的區別
信仰是個體人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信仰者形成的社會性共識,加上一定的儀式,就產
生了宗教。即,所謂宗教,必來自於個體人信仰的共識。這個個體人,就是我們往往所說的真正的教宗、教主(非一般教會裡的主教)。
五、為什麼人離不開宗教
人的生存和發展,時時刻刻需要做出取捨的決定。而這個取捨的決定,離不開人對事物
認識前提下的判斷。而這些判斷的根源,人們往往稱之為經驗的積累,實則追溯起來,最初的源頭來自於一時的靈感,或經驗積累下突變的思想。
當相關於人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一系列判斷,形成邏輯關聯性時,系統的思想價值觀,就形成了。也就是說,能夠主導系統,解決一系列日常普遍問題的思想,在最初的靈感下顯現,並以此邏輯性地解決一系列的日常問題後,就形成一種社會的共識。此時,為了既不否認這種思想來源的神秘性,也為了保有和延續這種思想所帶來的系統安全和持久的生活平安性,人們採用一定的儀式固化和紀念,這就形成了宗教。
從個體人的一切行為離不開判斷的角度上講,個體人離不開思想所主導的價值觀體系;而從人的社會性群體的和平共處來講,人類離不開代表群體所需要的,能體現群體共識價值觀體系的宗教。即,個體離不開思想,群體離不開宗教。
六、宗教的來源和演變
從以上可知,宗教源於人們想了解自身來去之神秘性部落圖騰,在參與群體和平相處和
發展所需要的、對事物進行判斷的系列行為有指導的價值觀體系,和一定的固定儀式後,演變為更為廣泛被接受的宗教。
七、宗教的正與邪
鑒於宗教源於人類了解自身來去之神秘性的替代物圖騰。因此,凡是宗教,其第一條必備要求,必是要講述人類來去的;第二個必備內容,才是包含判斷事物,成為人們行為取捨標準的價值觀體系;第三個必備要求是,擁有一整套的相關儀式,來繼承。基於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道家文化和孔夫子文化,都迴避了第一條。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而佛教滿足以上三個條件,成為一種宗教。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也開始意識到自身的來源,並不是如同《西遊記》開篇描述孫悟空從石頭變出來的那樣,從而視拜物教為假宗教;同時,對人體自身認識的加深,對那些因科技局限而神秘行為不解,產生於個體特異功能,所導致的盲從性集體行為,也視其為非正常的假宗教。
另外,源於人之來去和價值觀思想體系的宗教,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追求和體現個體和群體的平安的生活。因此,那些造成人類相互傷害和鬥爭的,都不應該成為真正的宗教。
八、宗教和正義
正義源於人對自身認識深層次的事物,如:道德、人性、神性。顯然,這和宗教關於人之來去的核心有著共同之處的。從人類歷史多次的宗教戰爭,以及假神之名,發生的農民起義等,都有著無處不在的關聯性。
所以,宗教人士,在對維護自己教義範圍內認定的事物時,都具有「正義」感的潛意識主導下的行為。也就是說,宗教人士往往具有不動搖的勇敢性、原則性,都來自於潛意識裡的正義感。而喪失宗教的人或群體,就容易出現所謂的叛徒、漢奸等不堅定的投機性。
九、為什麼政教不能合一
這裡的政和教,是指政府和教會。因為,教會解決的是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問題,政府解
決的是日常生活問題。前者重點在屬於精神的思想領域,後者著重於肉身的現實物質。兩者混為一談,就必然會發生混亂。而失去任何一方,這個社會就都會走向極端。
精神和物質是一個人的兩個方面。沒有物質,人不會快樂;而沒有精神,人不會擁有幸福。物質是保證精神實質的存在,而精神是讓物質升華,產生快樂和幸福的催化劑。
政教合一,一般是指宗教取代世俗,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瘋狂。世俗取代宗教,這個社會就墮落於全面的動物化。毛時代的中國,和鄧時代的中國,就是各自取其一的最好寫照。
十、當今世界幾大宗教的特點
現在存在於世界上,人們常常提到的宗教,多是以具有各自標誌性經文(如《聖經》、
《可蘭經》、《佛經》、《道德經》)和人口多寡,而受到關注的。以此準則,主要有以《聖經》為主的基督教一系列(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以《可蘭經》為主的各類穆斯林,以《佛經》為主的佛教,和存在於中國,以《道德經》為標誌的所謂道教。嚴格講,穆斯林也屬於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而《道教》以崇尚自然為主,其絕對信徒並不多,僅是以其理念與世俗相合,成為指導中國人整體生存的價值觀而存在。
從具體行為上看,佛家關注內省是避世修肉身,而不具有世俗的社會性;道家也是避世修命的,也不具有世俗社會性;而基督教是修靈魂的,其過程對人性及其社會性的要求,導致該教具有普遍的社會人文因素。即相對佛、道的個體性而言,基督教的原始基礎,就是社會性的。這是導致基督教最終產生現代文明的原因。
十一、宗教和人類文明的關係
對人而言,思想決定行為。所以,屬於群體性的宗教,往往標誌著一種文明的誕生。最
為典型的是中國的道家思想,對應著中國的農耕文明。雖然,具有固定系統儀式的道家的形成,是在其思想產生之後三千年;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正在享受的、現代工業文明之源的基督教文明。
十二、宗教的未來趨勢
----------------------------------------------------------------------------------------------------------------------
宗教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和影響(2015.01.08)(二稿----正式稿)
前言
應群主要求,宗就當下人們關心的宗教問題,做一個簡單的自我認識上的介紹,期望能給各位群友帶來一點有益的入門性的收穫。
宗教屬於思想領域擴展到世俗實際生活領域的事物,是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社會的事物。因此,題目宏大,內涵和外延豐富。僅僅涉及的相關名詞、概念就很多。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其主體,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宗教的定義
1.信仰:個體對宇宙自然、人生的看法、認識和期望。屬於個人思想範疇;
2.宗,系統思想的本源;教,為了維繫某種思想體系的延續、繼承,採取一定的儀式和組織形式,形成的一個組織行為。
3.宗教:是集個體信仰之共同部分為核心意識,並為了傳承,而採取一定的方式所建立的組織。即,宗教屬於一種集體行為。
4.教會:是具有共同價值觀意識者匯聚、精進的殿堂。
二、人與宗教
1.人的組成特性:物質與精神,肉體與靈魂。
2.信仰、價值觀、思想:信仰決定並包含對事物判斷的標準,即價值觀;價值觀的體現即思想。沒有信仰的人,其思想是無邏輯而碎片化的。反映在行為上,就是朝三暮四,猶疑不定,反覆無常。
3.思想對人的作用:思想指導行為。沒有思想指導的行為,必然會發生錯亂。
4.思想、價值觀、人生:人的主動性行為來自於自身對事物的判斷,即價值觀;人的被動行為源於喪失精神下的純物質利益驅動,以及條件反射。具有邏輯串聯的系列思想體系,構成價值觀;包含人之來去,以及人性基礎的思想體系,構成人生價值觀。
5.人生、圖騰、宗教:圖騰源於人對自身認識的匱乏,以及對外在大自然的畏懼,雙重作用下產生的、藉以對自身心靈安慰的一種盲目性的寄託。是原始蒙昧時期的心理安慰和歸屬,是後續宗教的早期雛形。
6.宗教的形成:群體共同的信仰,構成宗教。
三、人、人類、文明、宗教
1.個體與群體:人和信仰,都屬於個體範疇;人類、文明、宗教,都屬於群體概念。
2.人的社會性:人的社會性,註定人的個體信仰,只能局限於自身自由的範圍內。因此,人對宗教的選擇,就屬於自由的範疇。
3.人類、宗教、文明:文明是人類在價值觀系統(信仰、宗教)指導下,形成的一系列,包含群體中個體相互關係(社會制度)、經濟能力(生產與分配)共同構成的的一種全方位的、可持久穩定延續的社會狀態。
4.迴避不了的造物主:不同民族都有一個共同「造人」的傳說;不同民族對這個「造人」的無形之手,都因語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天、神、上帝、主、天主、基督、耶和華、安拉;包括道、佛等等。統一而中性的名稱,應該被稱為「造物主」。
5.神性是世俗正義的來源,是世俗社會建立的基礎:人類屬於一個系統。而系統是穩定的,內在自有規律的。主宰系統的被稱之為神。人的神性,就是系統內的人與造物主溝通的渠道。
四、宗教的種類
由於宗教源於個體人對宇宙自然和人自身不同認識的共識,屬於一種有組織的行
為。因此,宗教的形式五花八門。
1.拜物教:這是原始圖騰的主要形式,一般由蒙昧者構成;這類教派,多屬於愚昧盲從性;
2.特異功能教:這是由某些特異功能者為主導,由崇拜者構成。一般多被視為派別。這類教派多屬於,好奇幻想性;
3.拜人(神)教:這是以某個具體的人,或某個想像中的人,作為崇拜對象的標誌,把自身一切願望都堆積到這個人身上,而神話這個人,所形成的群體性行為。這類教派,多屬於功利性。
4.純理性教:以某種自然邏輯現象為主導。如中國的道教,孔夫子的儒教,還有拜科學的。嚴格講,這類不應該歸屬於宗教。因為,這類教摒棄了有關人的來去。即掐頭去尾,獨取中間實用部分。
5.純神性教:這類教崇拜的是人類以外的、非人類本身的主宰者。如: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東正教等。
6.其它教:主要是指介於神性和非神性之間的佛教。
五、影響宗教的主要因素
1.精神領域的新發現:信仰和宗教都屬於精神領域的事物。而精神領域最主要要解決的是人自身的來去問題。這是導致完全不同宗教誕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2.科技知識的作用:科技知識幫助人類走出過去認識的誤區,從而導致宗教改革。這是宗教分支形成的主要原因。
六、宗教的正邪之分
宗教,來源於個體對宇宙世界認識和信仰的共識。因此,從廣義上講,宗教不應該分正邪。
從人性角度上講,人與人不能相互傷害;從人對宇宙世界認識的進程看,宗教離不開對人自身來去的因素。所以,基於此兩點,宗教又當分出正邪。
因此,凡是包含人的來去,不對人和社會造成相互攻擊和傷害的宗教,才能算是正教。給他人或社會帶來傷害的,必為邪教;不含人之來去的,屬於無宗之世俗的社會團體。
七、宗教對人類歷史文明的作用
1.人類文明的形成,無不伴隨著宗教:人類自有部落群體意識開始,就產生圖騰。埃及古文明拜太陽神;印度的文明歷史,源於不同宗教的演變,最終產生佛教;西藏文明,更是以藏傳佛教為核心,構成政教合一的群體;羅馬文明以天主教為核心;阿拉伯民族最終以伊斯蘭教為主軸;現代歐洲文明,源於脫胎於猶太教和天主教的基督教;遠古的中國,崇尚陰陽易的自然(後來定名道教);大一統後,崇尚以家為軸心的姓氏祖宗(孔孟儒教)。
2.宗教的形成,標誌著新文明的開始:宗教是個體信仰的集合。表明群體正式開始擺脫紛亂狀態,進入步調一致時期,是群體社會穩定的標誌。共同的價值觀,導致行為上的一致性,是形成文化所必須的習慣的前提(文化是風俗習慣的提煉),從而構成文明的核心部分。
3.民族的融合,就是信仰(宗教)的重組:民族的形成,以氏族血緣為主。部落的獨立性緣故,往往在信仰和價值觀上自成一體。因此,民族的融合,在於生活習慣的相容。本質上就屬於價值觀的重組。
4.政教不能合一:政,是指負責管理人肉身領域的必要世俗機構及其行為;教,是人精神領域的事物。兩者各有自身的運行規則。精神領域的教,只具有指導人行為的取捨作用,但不能違背物質肉身領域的自有規律。形象地說,教屬於道德,政屬於法律。教是定義人和上帝的直線關係,政處理的是人和人的橫向關係。兩者應該是一個「十字」般共處一個系統的和睦關係。
八、現有世界主要宗教的特點
在此,不以宗教正統定義為主,而是以社會公認的人數多寡為討論入圍的前提,來討論幾大「宗教」。依據這個前提,目前能影響世界的主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四大類。其中,嚴格講,伊斯蘭教也應該屬於基督教的分支。
現在存在於世界上,人們常常提到的宗教,多是以具有各自標誌性經文(如《聖經》、《可蘭經》、《佛經》、《道德經》)和人口多寡,而受到關注的。以此準則,主要有以《聖經》為主的基督教一系列(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以《可蘭經》為主的各類穆斯林,以《佛經》為主的佛教,和存在於中國,以《道德經》為標誌的所謂道教。嚴格講,穆斯林也屬於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而《道教》以崇尚自然為主,其絕對信徒並不多,僅是以其理念與世俗相合,成為指導中國人整體生存的價值觀而存在。
1.人類世界的組成:天、人、地三才,共同組成人類世界系統。
2.個體人的真實組成:身、心、靈(意);肉身、我、靈魂;三個對應。
3.佛、道、基督與人的對應:
個體上:佛修肉身,對應地、身、肉身;道修壽命,對應人、心、我;基督修靈魂,對應天、靈(意)、靈魂。
現象上表現為:修佛之人,有虹化和千年不腐自身,輪迴之說;道家用成仙來說明延年益壽的功效;基督以靈魂的永生來拯救肉身的墮落。
行為上:佛、道專註於個體,故而缺乏社會性,屬於避世之修;基督主要注重於社會群體性,而具有社會意義。
從具體行為上看,佛家關注內省是避世修肉身,而不具有世俗的社會性;道家也是
避世修命的,也不具有世俗社會性;而基督教是修靈魂的,其過程對人性及其社會性的
要求,導致該教具有普遍的社會人文因素。即相對佛、道的個體性而言,基督教的原始
基礎,就是社會性的。這是導致基督教最終產生現代文明的原因。
因此,基督教以解決社會性問題為主,以主動參與社會事務為導向,而會成為人類社會主流;而佛、道只是注重個體人自身修養為核心。因而其社會功用會逐漸萎縮。目前看來,這也已經是事實。
九、宗教與中國歷史
1.宗教與中國歷史:
回顧中國歷史,可以看到,凡是長久和平穩定的,都是在基本價值觀一致基礎上的。它主要是以秦漢為分界線的前後兩部分。前部分以崇尚自然為主,後部分以家文化為主體。
不論那部分,其內在朝代的更迭,都是在文化敗壞下,以天命的神性為主導,以維繫既有的類宗教文化為宗旨,而進行更替的。夏、商、周、秦、漢、三國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國等,都是以各類「替天行道」之名展開,以回歸道和家文化而結束的。
2.中國歷史上宗教的特點:
中華五千多年來的文明,其主軸是天人合一為主旨,以陰陽《易》為基礎展開的。結果是造成整體注重現實,忽視天命。屬於掐頭去尾(去掉神性,人之來去)、注重現實的類宗教。
3.今天的中國
今天,以孔夫子家文化為基礎的農耕文明,已經被以基督神性的個體為主導的現代工業科技文明所取代。所以,當下的中國社會正處於舊文明結束,新文明誕生的交界時期。對於未來文明所需要的價值觀體系的選擇,就成為當務之急。
十、宗教與未來中國
神性降臨以色列民族,產生猶太教;基督的降臨,使猶太教脫胎換骨,走出猶太民族,擴展至歐洲,創建羅馬的天主教;擴展至阿拉伯,產生伊斯蘭教。
馬丁-路德的神性覺醒,開闢了新教,從此誕生出走向美洲大陸,擴展到地球的現在的基督教。
傳統的中國,屬於無神論為主的國度。這導致這個國家的人,注重個體物質性,忽視精神性,缺乏社會意識。這是和現代工業科技社會相違背的。因此,承認現代工業科技文明,期望繼續發展,就必須要補上支撐個體文明因素的精神支柱。找回神性,才能具體指導和建立長久穩定的中國,才能邁向未來世界。
未來全球一體化的必然趨勢,註定會有一個新興的、能夠概括全人類的思想體系誕生。這個思想體系一定是來源於神性,而涵蓋了所有種族、民族、國家、宗教,即適合個體,有滿足社會,即結束過去,又開創未來的。
這個新思想體系,除了涵蓋處理社會性事務外,一定還包括對個體人自身修養和修鍊的內容。是集身、心、靈(意);個體、家庭、社會、宇宙為一體的,屬於地球人類一體文明的前導,也是地球人類為了迎接未來宇宙文明的必要過渡。
後記:
顯然,從大概念上講,人類社會的和平、穩定,離不開屬於精神思想領域的宗教。沒有信仰的人,會是一個魂不守舍,行為無準則,心神不安而顛三倒四的人。
開悟堂:恍然大悟(錢浩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