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文獻通考馬端臨卷一百四十三 樂考十六樂歌
文獻通考
馬端臨
卷一百四十三 樂考十六
樂歌
梁制十二雅樂章,凡二十五曲。太祖開平二年,始議饗廟郊祀,詔張兗、楊煥等共撰樂曲。郊祀降神奏《慶和》,皇帝行奏《慶順》,奠玉幣登歌奏《慶平》,迎俎奏《慶蕭》,恭祖室奏《象功》舞歌,列祖室奏《昭德》舞歌。其後裴文矩奏而更之,故昊天上帝降神奏《永同》,皇帝行奏《大同》,奠玉幣奏《順同》,酌獻奏《壽同》,飲福酒奏《福同》,退文迎武奏《混同》,亞獻終獻奏《咸熙》,朝會迎送皇帝奏《大同》,群臣行奏《混同》,其歌聲靡曼而胡鄭交奏。後唐並用唐樂,惟撰定廟室六曲而已。懿祖室奏《昭德》之歌,獻祖室奏《文明》之歌,太祖室奏《應天》之歌,昭宗室奏《永平》之歌,庄宗室奏《雍熙》之歌。晉郊廟樂章史志不錄,疑當時未暇論著也。惟《大周正樂》記崔言,所造朝會十一曲,當時已被於樂府。而盧詹、張允等所撰宗廟十五曲,標題雜舛,豈未嘗被於弦歌而然邪?
陳氏《樂書》曰:「竊觀漢高祖天福中,元日大饗,樂工登歌,其聲大類《薤露》、《虞殯》,而舞亦不成列,則禮樂已消亡矣。是時出狩於鄴,而安重進、安鐵胡舉兵已叛,豈禮樂崩壞所致然邪?」
漢高祖受命初年,張昭改宗廟樂歌,撰次郊祀朝會等曲甚備。而五郊迎氣諸祀,但記用樂,不見其曲,所可紀者特宗廟七室之樂而已。故太祖室奏《至德之歌》,文祖室奏《靈長》之歌,德祖室奏《積善》之歌,翼祖室奏《顯仁之歌》,顯祖室奏《章慶》之歌,高祖室奏《觀德》之歌。由此觀之,豈張昭所建未之或用邪?
周樂章 五代自梁、唐、晉、漢以來,樂器散失殆盡,唯大祠郊廟用樂,凡十有四焉。南郊四祭,降神奏《昭順》,六變,行奏《治順》,奠幣奏《感順》,迎俎奏《順》,初獻奏《福順》,飲福、亞獻、終獻同上,進文奏《忠順》,迎武奏《善勝》,送神奏《昭順》。太廟五祭:迎神奏《肅順》,《九成》,行奏《治順》,酌獻奏《感順》,迎俎奏《順》,飲福奏《福順》,送文舞出、亞獻,上奏《忠順》,迎武舞入、終獻,上奏《善勝》,徹及送神奏《肅順》。宣懿廟五祭:迎神奏《恭順》,《九成》,行奏《治順》,酌獻奏《大順》,迎俎奏《順》,飲福奏《和順》,亞獻,上奏《忠順》,終獻,上奏《感順》。自餘祠祭,並不用樂焉。
宋太祖皇帝既受命,詔太常竇儼定樂,改周樂章十二順為十二安,蓋取治世之音安以樂之義。太宗親撰郊祀昊天四曲,真宗繼撰廟饗二曲,景靈宮酌獻十一曲,又命竇儼、呂夷簡、陶、王隨、宋綬之屬相繼為之。
南郊祀昊天上帝八首(翰林學士竇儼撰): 降神用《高安》(一章八句),
皇帝親行用《隆安》(一章四句), 奠玉帛用《嘉安》(一章四句), 奉俎用《豐安》(一章四句), 酌獻用《禧安》(一章四句), 飲福用《禧安》(一章八句), 亞獻、終獻並用《正安》(一章四句), 送神用《高安》(一章四句)。又八首(舍人院撰): 降神用《高安》(《文德之舞》,六變,一章八句), 皇帝升降用《隆安》(凡行禮皆用,一章四句), 奠玉帛用《嘉安》(一章四句), 奉俎用《豐安》(一章四句), 酌獻用《禧安》(一章四句), 飲福用《禮安》(一章八句), 亞獻、終獻並用《正安》(一章四句), 送神用《高安》(一章四句)。
祀感生帝八首(翰林學士承旨陶等撰) 降神用《大安》(一章八句),
太尉行用《保安》(一章四句) 奠玉幣用《慶安》(一章四句), 奉俎用《咸安》(一章四句), 酌獻用《崇安》(一章四句), 飲福用《廣安》(一章八句), 亞獻、終獻並用《文安》(一章四句),送神用《普安》(一章四句)。
大祠,合三十九首(景定三年,兩制分撰):祀皇地:降神用《靜安》(一章八句), 奠玉幣,酌獻並用《嘉安》(一章八句)。送神用《靜安》(一章四句)。 祀青帝降神用《高安》(一章八句), 奠玉幣,酌獻並用《嘉安》(一章八句), 送神用《高安》(一章四句)。祀赤帝, 祀黃帝,祀白帝,祀黑帝,以上降神、奠、酌、送神用樂,並同青帝(樂章章句同,各有辭)。 祭神州皇地:降神用《靜安》(一章八句), 奠玉幣,酌獻,並用《嘉安》(一章八句), 送神用《靜安》(一章四句)。 朝日:降神用《高安》(一章八句), 奠玉幣,酌獻,並用《嘉安》(一章八句), 送神用《高安》(一章四句)。 夕月、蠟百神:降神、奠、酌獻,送神樂,並同朝日(樂章章句同,各有辭)。 祭社稷:降神用《靜安》(一章八句),奠玉幣、酌獻並用《嘉安》(一章八句), 送神用《高安》(一章四句), 太尉行用《正安》(以下凡諸大祀同用一章八句), 司徒奉俎用《豐安》(一章八句),
飲福用《廣安》(一章八句)。
封禪四首(翰林學士承旨扈蒙等撰):封祀壇,降神用《禧安》(一章八句),
宣祖配座酌獻用《禧安》(一章八句), 社首壇迎神用《靜安》(一章八句),太祖配座酌獻用《禧安》(一章八句)。
又十首(翰林學士晁迥、李宗諤、楊億分撰): 山上圜台降神用《高安》(一章八句), 昊天上帝座酌獻用《封安》(一章八句), 太祖配座酌獻用《封安》(一章八句), 太宗配座酌獻用《高安》(一章八句), 亞獻用《恭安》(一章八句), 終獻用《順安》(一章八句)。 社首壇降神用《靖安》(一章八句),皇地座酌獻用《禪安》(一章八句), 太祖配座酌獻 ,太宗配座酌獻(用樂同皇地,樂章章句同,各有辭)。
祀汾陰十首(晁迥等撰):后土壇降神用《靖安》(一章八句), 奠玉幣登歌用《嘉安》(一章四句), 奉俎用《豐安》(一章四句), 后土地座酌獻用《博安》(一章八句),太祖配座酌獻,太宗配座酌獻、飲福,用樂並同上(樂章章句同,各有辭)。亞獻、終獻並用《正安》(一章八句), 后土廟降神用《靜安》(一章八句), 酌獻用《博安》(一章八句)。
集太廟十六首(十四首。翰林學士竇儼撰。 一首,翰林李撰。 一首,翰林學士宋白撰):迎神用《理安》(一章八句), 皇帝行用《隆安》(一章八句), 奠幣用《瑞木》(一章八句)。 《馴象》(一章四句), 《玉烏》(一章四句), 皓雀(一章四句), 此三首有其辭而未嘗用之。 奉俎用《豐安》(一章八句), 禧祖室酌獻用《大善》(一章八句), 順祖室酌獻用《大寧》(一章八句), 翼祖室酌獻用《大順》(一章八句), 宣祖室酌獻用《大慶》(一章八句), 太祖室酌獻用《大定》(一章八句), 太宗室酌獻用《大盛》(一章八句), 飲福用《禧安》(辭同南郊), 亞獻用《正安》(一章四句), 終獻用《正安》(一章四句), 《徹豆》用《豐安》(一章八句), 送神用理安(辭同南郊),
又十七首(十四首知制誥楊億撰, 一首翰林學士承旨李維撰, 二首祥符中真宗御撰): 降神用《理安》(一章八句), 太尉行用《正安》(有司攝祭同,一章八句), 奠幣用《瑞安》(一章八句), 奉俎用《豐安》(一章八句), 禧祖室酌獻用《大善》(一章八句), 順祖室酌獻用《大寧》(一章八句), 翼祖室酌獻用《大順》(一章八句), 宣祖室酌獻用《大慶》(一章八句), 太祖室酌獻用《大定》(一章八句), 太宗室酌獻用《大盛》(一章四句), 真宗室酌獻用《大明》(一章八句), 飲福用《禧安》(一章八句), 亞獻、終獻並用《正安》(一章四句), 徹豆用《豐安》(一章八句), 送神用《理安》(一章四句)。 奉祀告饗奠瓚用《萬國朝天》(一章四十句) 亞獻、終獻並用《平晉樂》(一章四十句)。
皇后廟十五首(三首翰林學士竇儼撰,六首太常少卿張禹錫撰,二首翰林學士宋白、司封郎中朱昂撰,一首翰林學士李宗諤撰):迎神用《肅安》(一章八句), 太尉行用《舒安》(一章四句), 司徒奉俎用《豐安》(一章四句),
孝明皇后室酌獻用《惠安》(一章八句), 孝惠皇后室酌獻用《奉安》(一章八句), 孝宣皇后室酌獻用《懿安》(一章八句), 懿德皇后室酌獻用《順安》(一章八句), 淑德皇后室酌獻用《嘉安》(一章八句), 庄穆皇后室酌獻用《理安》(一章八句), 庄懷皇后室酌獻用《永和》(一章八句),
元德皇后廟酌獻用《興安》(一章八句), 飲福酒用《禧安》(一章四句),
亞獻用《恭安》(一章四句), 終獻用《順安》(一章四句), 徹豆用《豐安》(辭同太廟), 送神用《歸安》(一章八句)。
享先農六首(翰林學士宋白等撰,餘同南郊):降神用《靜安》(一章八句),
奠玉幣用《嘉安》(一章八句) 奉俎用《豐安》(一章四句), 亞獻用《正安》(一章四句) 終獻用《正安》(一章四句), 送神用《靜安》(一章八句)。
奉天書六首(三首翰林學士李宗諤撰, 三首翰林學士晁迥、楊億分撰。 又一首學士院撰): 朝元殿酌獻用《瑞文》(一章八句), 含芳園用《瑞文》,
泰山社首壇升降用《瑞文》(一章八句), 奉香獻酌用《瑞安》(一章八句)。
又(太中祥符七年春,祀禮畢,天書迎至應天府,有物之瑞,因命別制是曲,以紀休應,與舊辭皆用一章四句): 升降用《靈文》(一章八句)。
奉聖祖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十一首(真宗御撰): 降聖用《真安》(一章十二句), 奉香用《靈安》(一章八句), 奉饌用《吉安》(一章八句),玉皇位配獻用《慶安》(一章八句), 聖祖位酌獻用《慶安》(一章八句), 太祖位用《慶安》(一章八句), 太宗位用《慶安》(一章八句), 亞獻、終獻並用《沖安》(一章八句), 飲福酒用《慶安》(一章八句), 徹饌用《吉安》(一章八句), 送聖用《真安》(一章八句)。
迎奉聖像四首(晁迥、楊億分撰): 玉皇位酌獻用《慶安》(一章八句),
聖祖位酌獻用《慶安》(一章四句), 太祖位酌獻用《慶安》(一章八句),
太宗位酌獻用《慶安》(一章八句)。
朝謁太清宮九首(兩制分撰): 太尉奉聖號寶冊用《真安》(一章八句),
寶冊升殿用《大安》(一章八句), 降聖用《真安》(一章十二句), 奉玉幣用《靈安》(一章八句), 奉饌用《吉安》(一章八句), 酌獻用《大安》(一章八句), 飲福用《大安》(一章八句), 亞獻、終獻並用《正安》(一章八句) 送聖用《真安》(一章八句)。
上聖號五首(晁迥撰): 玉清昭應宮奏告用《隆安》(一章八句), 初殿奉冊寶用《登安》(一章十句), 二聖殿奉絳紗袍用《登安》, 景靈宮奉寶冊用《登安》(一章八句), 太極觀奉寶冊用《登安》(一章八句)。
太廟告饗七首(四首李宗諤撰,一首晁迥撰,一首李維撰,一首李迪撰):告受天書用《瑞安》(一章八句),太祖、太宗加上尊謚用《顯安》(一章八句)。東封畢,恭謝酌獻用《封安》(一章八句),祀汾陰畢,躬謝酌獻用《正安》,聖祖降,親告用《瑞安》(一章八句),元德皇后升用《顯安》(一章八句),六室加謚用《顯安》(一章八句)。
祀汾陰畢,親謝元德皇太后廟三首(學士分撰):迎神用《肅安》(一章八句),奉俎用《豐安》(一章四句), 送神用《理安》(一章八句)。
五嶽廟加帝號祭告八首(兩制分撰): 迎神用《靜安》(一章八句), 冊入內用《正安》(一章八句), 酌獻用《嘉安》(五章,章八句), 送神用《靜安》(一章八句)。
上尊號一首:冊寶入門用《正安》(一章八句)。
正冬朝會二十八首(四首竇儼撰,二十四首陶等撰):皇帝升座用《隆安》(一章八句),公卿入門用《正安》(一章八句),上壽用《禧安》(二章,章八句)皇帝舉酒第一盞用《白龜》(一章八句), 皇帝舉酒第二盞用《甘露》(一章八句), 皇帝舉酒第三盞用《紫芝》(一章八句),皇帝舉酒第四盞用《嘉禾》(一章八句),皇帝舉酒第五盞用《玉兔》(一章八句),群官舉酒用《正安》(三章,章八句),群官第一盞酒罷,作《元德升聞》(二章,章八句),六變(六章,章八句),第二盞酒罷,作《天下大定》(二章章八句), 六變(六章,章八句)。
又二十三首(翰林學士蘇易簡等撰,餘通用建隆、乾德樂章):上壽用《和安》(二章,章八句), 皇帝舉酒第一盞用《祥麟》,第二盞用《丹鳳》, 第三盞用《河清》,第四盞用《白龜》, 第五盞用《瑞麥》(右並一章八句),群官第一盞酒罷,作《化成天下》(二章,章八句),六變(六章,章八句),第二盞酒罷,作《威加海內》(二章,章八句),六變(六章,章八句)。
又十四首(晁迥等分撰):皇帝升座用《隆安》(一章八句),公卿入門用《正安》(一章八句), 上壽用《和安》(一章八句),皇帝舉酒第一盞用《祥麟》, 第二盞用《丹鳳》, 第三盞用《河清》(並一章八句),群官舉酒用《正安》(三章,章八句), 第一盞酒罷,作《盛德升聞》(二章,章八句),第二盞酒罷,作《天下大定》(二章,章八句), 降座用《隆安》(一章八句)。
又五首(李宗諤等分撰):皇帝舉酒第一盞用《醴泉》,第二盞用《神芝》,第三盞用《慶》,第四盞用《靈鵲》,第五盞用《瑞木》(並一章八句)。
南郊回仗 御樓三首(翰林學士竇儼撰):車駕至樓前用《采茨》,升座用《隆安》降座用《隆安》,(並一章八句)。
又四首(知制誥楊億撰):車駕至樓前用《采茨》,索扇用《隆安》,升座用《隆安》, 降座用《隆安》(並一章八句)。
藉田回仗,御樓二首(宋白等撰):車駕至樓前用《采茨》, 升座用《隆安》(並一章八句)。
乾興元年,御樓二首(李維等撰):升座用《隆安》, 降座用《隆安》(並一章八句)。
天安殿冊五嶽帝一首(楊億撰):冊出入用《正安》(一章八句)。冊皇太子二首(翰林學士宋白等撰):皇太子出入用《正安》,群官稱賀用《正安》(各一章八句)。
鄉飲酒三十四章(淳化三年,兩制分撰):《鹿鳴》(六章,章八句),《南陔》(二章,章八句),《嘉魚》(八章,章四句),《崇邱》(二章,章八句),《關雎》(十章,章四句,)《鵲巢》(六章,章四句)。
△鼓吹曲
南郊三首(判太常寺和峴撰):《導引》 《六州》 《十二時》(各一首)。
封禪四首: 《導引》 《六州》 《十二時》 親告太廟《導引》(各一首)。
奉祀太清宮三首:《導引》 《六州》 《十二時》(各一首)。
詣玉清昭應宮奉告導引一首。
親饗太廟導引一首。
南郊恭謝三首:《導引》 《六州》 《十二時》(各一首)。
天書《導引》七首:《詣泰山》(二首),《詣太清宮》(二首),《詣玉清昭應宮》(二首),《詣南郊》(一首)。
建安軍迎奉聖像《導引》四首:《玉皇大帝》 《聖祖天尊》 《太祖皇帝》
《太宗皇帝》(各一首)。
聖像赴玉清昭應宮《導引》四首(同上)。
奉寶冊《導引》三首:《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太廟(各一首)。
△仁宗御撰樂章
直舍人院劉敞請皇帝親制迎送神樂章表:「臣聞唯孝能饗,唯聖能作,何則?升降之節,俎豆之事,祝史所兼預者,非孝之首也;金石之奏,羽之容,工師所勉及者,非樂之本也。故《卿》之歌,待虞舜而後著;《清廟》之什,必姬旦而後顯。誠以奮至德之光,欽敕天之命,非群下淺識所可及也。伏見陛下發明詔,躬孝思,將以孟冬旦,大太室,此實曠古之上儀,奉先之懿典,千載,燕翼萬世。誠宜衤飾厥文,揮綽厥聲,使幽震響,蒙昏聳觀。今容官肄儀,御瞽展器,有司之事,略皆備矣。至於樂有迎神、送神之章,所以合乎六律,播乎八風;詔告天地之,揄揚之際;上當對越先烈,以稱長發之祥,下可垂之永年,以襲舊六之業。茲體甚大,難以屬人。伏惟尊號陛下性與道合,藝由天縱,製作軼河洛,聲身中律度。誠少留睿思,裁成能事,日月光華,金玉英潤,於以妥安神靈,萬福來集,發揚耳目,庶尹允諧,則度越周漢,浸尋姚姒,豈紫芝、赤雁浮誇淺近之比哉!」
景元年,親饗景靈宮:降真,《大安》;送真,《大安》(並一章四句)。
親饗太廟二首:迎神,《興安》;酌獻真宗室,《大明》(並一章八句)。
景二年,親祀南郊,三聖並侑二首:奠幣,《廣安》;酌獻,《彰安》並一章四句)。
親饗奉慈廟四首:章獻明肅皇太后室奠瓚,《逵安》(一章四句);酌獻,《厚安》(一章八句)。章懿皇太后室奠瓚,《報安》(一章四句);酌獻,《衍安》(一章八句)。
常祀南郊二首:太祖配位奠幣,《定安》;酌獻,《英安》(並一章四句)。
孟春祈祀昊天上帝:太宗配位奠幣,《仁安》;酌獻,《紹安》(並一章四句)。
孟春祀感生帝:宣祖配位奠幣,《皇安》;酌獻,《肅安》(並一章四句)。
孟春雩祀昊天上帝:太宗配位奠幣,《獻安》;酌獻,《感安》(並一章四句)。
夏至祭皇地:太祖配位奠幣,《恭安》;酌獻,《英安》(並一章四句)。
季秋大饗明堂:真宗配位奠幣,《誠安》;酌獻,《德安》(並一章四句)。
孟冬祭神州地:太宗配位奠幣,《化安》;酌獻,《韶安》(並一章八句)。
章惠皇太后室奠瓚,《翕安》(一章四句);酌獻,《昌安》(一章八句)。
皇二年親祀明堂六首:降神,《誠安》(一章八句);奠玉幣,《鎮安》(一章八句);《慶安》(一章八句);三聖配位奠幣,《信安》(一章八句);酌獻,《孝安》(一章八句);送神,《誠安》(一章八句)。
至和元年,太廟饗三首:迎神,《興安》;奠瓚,《嘉安》;送神,《興安》(並一章八句)。
熙寧六年至政和五年,因事更定,增為樂章,凡三百八十有四。親祠南郊,罷並侑之禮,其奠幣之曲如左。其樂章除郊廟大祭禮文,別無沿革者,所改創詞曲章句,更不具述。親廟及熙寧以後,更定之禮文,其樂章略具如左:
熙寧饗明堂二首:英宗奠幣,《誠安》(一章四句);酌獻,《德安》(一章四句)。
饗太廟五首:英宗酌獻,《大英》(一章八句);送神,《興安》(一章八句);孟饗、臘饗,宗正卿升殿,《正安》(一章四句);享仁宗《大和》(一章八句);《英宗》,《大康》(一章八句)。
上仁宗、英宗徽號,冊寶入門,升殿,《顯安》(一章八句)。五方帝、九宮貴神、皇地等以下祭祀:亞、終獻,《文安》(一章四句)。
祠高、亞、終獻,《文安》;升降;《正安》(各一章八句)。
望祭岳鎮海瀆:東望:迎神,《凝安》;升降,《同安》;奠玉幣,《明安》;酌獻,《成安》; 送神,《凝安》(並一章八句);南望:迎神,酌獻,送神;中望:迎神,酌獻,送神;西望:迎神,酌獻,送神;北望:迎神,酌獻,送神(樂章章句並同東望,各有辭)。
司中司命:迎神。《欣安》:升降,《欽安》;奠幣,《容安》;酌獻,《雍安》;送神,《欣安》(並一章八句)。
風師:迎神,《欣安》;升降,《欽安》;酌獻,亞獻,《雍安》;奠幣,《容安》;送神,《欣安》(並一章八句)。
雨師:迎神、升降、酌獻、亞獻、奠幣,送神(樂章章句並同風師,各有辭)。
先蠶:迎神,《明安》;升降,《翊安》;奠幣,《娛安》;酌獻,《美安》,亞、終獻,《惠安》;送神,《禪安》(並一章八句)。
五龍:迎神,《禧安》;升降,《雅安》;奠幣,《文安》;酌獻,《愷安》;亞、終獻,《嘉安》;送神,《登安》(並一章八句)。
武成王廟:初獻升降,《同安》(一章八句)。
蜡祭:東西郊降神,《熙安》;升降,《肅安》;奠幣,《欽安》;奉俎,《承安》;酌獻,《懌安》; 亞、終獻,《慶安》;送神,《宣安》(並一章八句)。南、北方迎神,《簡安》;升降,《穆安》;奠幣,《吉安》;酌獻,《衤是安》;亞、終獻,《曼安》;送神,《成安》(並一章八句)。
皇帝上尊號:冊寶,入門,《正安》(一章八句)。皇后冊寶:出入,《正安》;升座,《乾安》;降座,《乾安》(並一章八句)。
正冬朝會:皇帝初舉酒,《慶》;再舉酒,《嘉禾》;三舉酒,《靈芝》(並一章八句)。
元符二年親祀南郊:六變,夾鍾宮三奏,黃鍾角一奏,太蔟徵一奏,姑洗羽一奏。常祀皇地:八變,林鍾宮二奏,太蔟角二奏,姑洗徵二奏,南呂羽二奏。感生帝:降神,六變,夾鍾宮三奏,《大安》。五方帝:青帝,降神,六變,夾鍾宮三奏,黃鍾角一奏,太蔟徵一奏,姑洗羽一奏,《高安》。赤帝,降神,六變,夾鍾宮三奏,《高安》。黃帝,降神,六變,夾鍾宮三奏,《高安》。白帝,降神,六變,夾鍾宮三奏,高安。黑帝,降神,六變,夾鍾宮三奏,《高安》。太廟朝饗:迎神,九變,黃鍾宮三奏,大呂角二奏,太蔟徵二奏,應鍾羽二奏,《興安》。太廟常饗:迎神,九變,黃鍾宮三奏,大呂角二奏,太蔟徵二奏,應鍾羽二奏,《興安》。親祀明堂:降神,六變,夾鍾宮三奏,黃鍾角一奏,太蔟徵一奏,姑洗羽一奏,《誠安》。景靈宮薦饗:降聖,六變,夾鍾宮三奏,黃鍾角一奏,太蔟徵一奏,姑洗羽一奏,《太安》。神州地:迎神,八變,林鍾宮二奏,《寧安》。太社太稷:迎神,八變,林鍾宮二奏,《靈安》。朝日:降神,六變,夾鍾宮三奏,《高安》。夕月:降神,六變,夾鍾宮二奏,《高安》(已上樂章,並不詳具)。
先農:迎神,《凝安》;升降,《同安》;奠幣,《明安》;酌獻,《成安》;送神,《凝安》(並一章八句)。
文宣王廟:迎神,《凝安》;初獻升降,《同安》;奠幣,《明安》;酌獻,《成安》(並一章八句)。兗國公位:酌獻,《成安》;送神《凝安》;舒王位:酌獻,《成安》(並一章八句)。
武成王廟:迎神,《凝安》;奠幣,《明安》;酌獻,《成安》(並一章八句)。留侯位:酌獻、送神,《凝安》(一章八句)。
高:降神,六變,夾鍾宮三奏,《高安》。
增上神宗徽號,寶冊升殿,《顯安》(一章八句)。
大朝會:皇帝初舉酒,《靈芝》;再舉,《壽星》;三舉,《甘露》(各一章八句)。
哲宗受傳國寶,命官改制樂章凡三章,大朝會上壽用之。其一,《永昌》;其二,《神光》;其三,《翔鶴》(各一章八句)。
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冊寶:皇帝升座,《乾安》;皇帝降座,《乾安》。太皇太后升座,《坤安》;降座,《坤安》。太尉等奉冊寶出入門,《正安》(各一章八句)。
南郊禮成,回仗御樓:《采茨》(一章八句)《乾安》(二章章八句)
大觀三年制聞喜燕:狀元以下,入門,《正安》。 第一盞,《賓興賢能》;第二盞,《於樂辟雍》;第三盞,《樂育英材》;第四盞,《樂且有儀》;第五盞,《正安》之曲(各一章八句)。
政和二年鹿鳴燕:第一,《正安》;第二,《樂育賢材》;第三,《賢賢好德》;第四,《我髦士》;第五《利用賓王》(各一章八句)。
祭九鼎:帝鼐降神,《景安》;奉饌,《豐安》;亞、終獻,《文安》。春分,蒼鼎亞、終獻,《成安》;立夏,罡鼎迎神,《凝安》,亞、終獻,《成安》;夏至,彤鼎酌獻,《成安》;立秋,阜鼎酌獻,《成安》;秋分,鼎亞、終獻,《成安》;立冬,魁鼎迎神,《凝安》,酌獻,《成安》;冬至,寶鼎奠幣,《明安》(並一章八句)。
△鼓吹曲
英宗廟《導引》一章,熙寧二年,仁宗、英宗御容赴西京會聖宮、應天禪院奉安《導引》一章,章惠皇太后神主赴西京《導引》一章,中太一宮奉安神像《導引》一章,英宗御容赴景靈宮奉安《導引》一章。
十年南郊,皇帝歸青城,用《降仙台》一曲。
元豐二年,慈聖光獻皇后發引長行四曲:儀仗內《導引》一曲;警場內三曲:《六州》,《十二時》,《陵歌》(各一首)。
三年,虞主回京四首:儀仗內《導引》一曲,警場內三曲;《六州》,《十二時》,《虞主》歌(各一首)。
虞主廟儀仗內《導引》一首。
景靈宮諸廟神御《導引》一首。
慈孝寺彰德殿遷章獻明肅皇后御容赴景靈宮衍慶殿奉安《導引》一首。
神宗皇帝靈駕發引自京至陵所樂曲:《導引》,《六州》,《十二時》,《永陵歌》(各一首)。
虞主回京畿樂曲:《導引》,《六州》,《十二時》,《虞神》(各一首)。
神主廟《導引》一首。
高宗朝郊祀樂章:紹興十三年郊祀,始命學士院制宮廟獻饗及圜壇行禮、登門肆赦樂章,凡五十有八。至二十八年,以臣僚有請改定,於是御制樂章十有三及徽宗元御制仁宗廟樂一,共十有四篇。餘則分命大臣與兩制儒館之士,一新撰述,並懿節別廟樂曲,凡七十有四。明堂親饗、時饗、饗樂章:紹興元年太常言,明堂大禮,當用樂章,已循次用歌管按譜聲律協,請下學士院制撰,於是翰林學士汪藻以所撰樂章奏御,付於太常。至七年宮廟獻饗,始用登歌,大樂乃命隨樂增制。紹興末升侑徽宗,以成嚴父之禮。太常復請重加刪潤,務令詞意相葉,內出奠幣、酌獻等篇。
紹興十五年,正旦朝會,以群臣固請歸尊慈極,始用樂,樂章十。
紹興十一年皇帝發皇太后冊寶。
十三年皇帝發皇后冊寶(樂章並如中興前)。
冬至圜丘,祀昊天上帝(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七曲)。孟春祈(紹興中,分館職撰三曲);孟夏雩祀(紹興中,分館職撰一曲);季秋大饗明堂(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五曲)。
祀神州地(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六曲),朝日,夕月(紹興中,分館職撰各十曲), 風師(紹興中,館職撰六曲),雨師雷師(紹興中,分館職撰七曲),太社太稷(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七曲),親饗先農(紹興中,學士院撰一十一曲)。親耕藉田(紹興十六年,學士院撰七曲),先蠶(紹興中,分館職撰六曲)。
蜡祭東方百神(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四曲),西方百神(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四曲), 南方百神(乾道中,分館職撰七曲),北方百神(乾道中,分館職撰七曲)。
釋奠至聖文宣王:迎神用《凝安》:黃鍾為宮,大呂為角,太蔟為徵,應鍾為羽。初獻盥洗用《同安》。升殿奠幣用《明安》。奉俎用《豐安》。文宣王位
酌獻用《成安》。兗國公酌獻(曲名同文宣王),鄒國公酌獻(曲名同文宣王),亞、終獻用《文安》(三位並用此章)。徹俎用《娛安》。送神(曲名同迎神)。
昭烈武成王(紹興初,分館職撰七曲),感生帝(紹興中,分命館職撰一十六曲),高(紹興十七年,學士院撰一十曲),九宮貴神(紹興中,分館職撰十一曲),火祀熒惑(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二曲),出火大辰(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二曲),納火大辰(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二曲),祚德廟(紹興中,分館職撰八曲)。
祀五帝:青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紹興中,分館職撰一十二曲)。
祀五方岳鎮海瀆:東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紹興中,分館職撰各九曲)。
孝宗朝郊廟樂章,並遵用高宗朝所制,其重加刪潤者凡七章。是時翼祖廟系祧,酌獻,樂不復用。欽宗升及制廟樂,雖在紹興末年,至是始奏於廟雲。
孝宗時,郊祀前二日,朝獻景靈宮,樂曲並同郊祀。除升殿、還大次二章再加刪潤外,有制撰不同者,凡八章。明堂親饗樂曲並同高宗朝,其上帝奠幣、地奠幣、上帝酌獻、太祖酌獻、皇帝入小次、亞獻、送神、還大次,各有刪潤。
乾道七年,皇帝恭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號冊寶樂章三十三首。
乾道七年,冊命皇太子樂章四首。
光宗朝樂章,並遵孝宗朝所用,其別廟樂改撰二篇,明堂未嘗親饗。寧宗朝郊廟樂章除遵用高宗御制十三章外,多更撰新篇,其景靈宮降聖、太廟迎神、圜壇降聖,四聲迭奏,舊皆四聲同一歌辭,今始隨所奏聲各撰一曲。其三朝朝獻樂章;詣飲福位,舊與升殿同;終獻,舊與亞獻同;朝饗樂章詣室,舊與升殿同;還位,舊與入門同;亞、終獻亦同。今並各制一篇。僖、宣二祖既祧,不復用廟樂。孝宗、光宗皆用廟後撰樂章。袷祭樂章,僖祖東向,昭穆以次設十二幄。慶元始祧僖、宣,別為廟而就饗奏樂雲。
寧宗時,姜夔進太樂議,其議登歌當與奏樂相合,《周官》歌奏,取陰陽相合之義。歌者,登歌、徹歌是也;奏者,金奏、下管是也。奏六律主乎陰,聲不同而德相合也。自唐以來始失之。故趙謹言云:「祭祀有下奏太蔟,上歌黃鍾,俱是陽律。既違禮經,抑乖會合。」今太常樂曲,奏夾鍾者奏陰歌陽,其合宜歌無射,乃或歌大呂;奏函鍾者奏陰歌陽,其合宜歌蕤賓,乃或歌應鍾;奏黃鍾者奏陽歌陰,其合宜歌大呂;乃雜歌夷則、夾鍾、仲呂、無射矣。苟欲合天人之和,此所當改。其議祀享,惟登歌徹豆當歌詩:古之樂,或奏以金,或吹以管,或吹以笙,不必皆歌詩。周有《九夏》、鍾師以鐘鼓奏之,此所謂奏以金也。大祭祀登歌既畢,下管《象》、《武》。管者,簫、篪、笛之屬。《象》、《武》皆詩而吹其聲,此所謂吹以管者也。周六笙歌,自《南陔》皆有聲而無其詩。笙師掌之,以供祭饗,此所謂吹以笙者也。周升歌《清廟》,徹而歌《雍》詩,一大祀惟兩歌詩。漢初,此制未改,迎神曰《嘉至》,皇帝入曰《永至》,皆有聲無詩。至晉始失古制,既登歌有詩,夕牲有詩,饗神有詩,迎神、送神又有詩。隋唐至今,詩歌愈富,樂無虛作。謂宜仿周制,除登歌、徹歌外,繁文當刪,以合乎古。其議作鼓吹曲以歌祖宗功德:古者,祖宗有功德,必有詩歌,《七月》之陳王業是也。歌於軍中,周之凱樂、凱歌是也。漢有短簫鐃歌之曲,凡二十二篇,軍中謂之騎吹。其曲曰《戰城南》、《聖人出》之類是也。魏因其聲,製為《克官渡》等曲十有二篇;晉亦製為《征遼東》等曲二十篇;唐柳宗元亦嘗作為鐃歌十有二篇,述高祖、太宗功烈。我朝太祖、太宗平僭偽,一區宇;真宗一戎衣而鬼虜;仁宗海涵春育,德如堯、舜;高宗再造大功,上儷祖宗。願詔文學之臣,追述功業之盛,作為歌詩,使知樂者協以音律,領之太常,以播於天下。夔乃自作《聖宋鐃歌曲》:宋受命曰《上帝命》,平上黨曰《河之表》,定維揚曰《淮海濁》取湖南曰《沅之上》,得荊州曰《皇威暢》,取蜀曰《蜀土邃》,取廣南曰《時雨霈》,下江南曰《望鍾山》,吳越獻國曰《大哉仁》,漳泉獻土曰《謳歌歸》,克河東曰《伐功繼》,征澶淵曰《帝臨墉》,美仁治曰《維四葉》,歌中興曰《炎精復》:凡十有四篇,上於尚書省。書奏,詔付太常。
《文獻通考》卷目 | 上一卷下一卷 |
推薦閱讀:
※音樂歌曲——思念【鋼琴伴奏*憂傷的哼唱】
※銅盤迎神樂歌
※生活不易,如何才能歡樂歌頌
※趙敏俐:樂歌傳統與《詩經》的文體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