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川:為什麼中國的九零後、零零後更加愛國?
2000年出生的人,到今年已經18歲了,在中國內地,他們已是法律上的成年人。作為一條代際劃分的界線,人們通常把出生於1985年到2000年之間的人稱為「千禧一代」。而如今,他們中年紀最小的已開始踏入社會,稍年長的則正在崛起為中國社會的中堅人群。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代際變遷對國家和社會具有重要影響。而如今,面對正在崛起的千禧一代,人們應該對他們抱有怎樣的期望?
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內地的千禧一代更少參與線下行動,顯得更加愛國。中國千禧一代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總人數接近4億,為美國同年齡層的5倍,甚至超過美國和加拿大的人口總和。他們的生活環境和閱歷與上兩代人迥然不同,甚至一度被冠以「新新人類」之名。其原因,除了他們身為「互聯網原住民」,伴隨信息技術發展而成長以外,還與同時期中國社會發生的劇烈變革有深刻聯繫。
這些差異將如何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念,尤其是看待社會和政治問題的方式?對此感興趣的不單是中國政府和社會,也包括那些認為中國必將深刻影響未來全球政治的人們。
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往往對某些重大歷史事件記憶猶新。而在千禧一代自己看來,這些憂慮如果不是多餘,也顯得難以理解。他們中的多數人真實地感到自己的國家正變得越來越強大,並發自內心為此感到自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學者鄧希泉對千嬉一代有長期關注,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年追蹤數據對比發現,90%的90後愛國主義意識強烈,與80後相當,明顯高於60後和70後。同時,他們與世界打交道時更自信,對西方加於中國的「偏見」表示不滿。70%的90後認同「西方國家總是用雙重標準來責難中國」,近80%的人認同「中國不需要實行西方的制度也能越來越好」。
中國千禧一代的政治參與意識,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度也很高。在《人民日報》的一項調查中,80%的90後受訪者表示「關注了十九大」,其中近75%的人表示「收看了現場直播」或「通讀了報告全文」,絕大多數對今天中國的領導人、領導集體有明確的支持態度。
這些政治觀念和熱情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結果。
首先,千禧一代成長的時期,中國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民眾的整體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改善。經濟騰飛與社會建設,為千禧一代創造了安穩和富足的外在世界。和上兩代人相比,他們並沒有飢餓和災難的記憶,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感受到時代發展帶來的切實好處。隨著中國市民消費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有機會走出國門,他們在海外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力,這更增強了他們的集體自豪感。
其次,中國官方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千禧一代對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保持了高度認同。從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實施系統化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這對千禧一代的觀念養成具有重要影響。而在學校之外,中國的輿論都在潛移默化地形塑他們的政治觀點。
對比港台和西方,中國千禧一代的特徵十分鮮明。近年來,佔領華爾街運動、雨傘運動、太陽花學運,以及英國脫歐公投等有重大影響的事件,都可以看出西方和港台青年對現實政治的參與度很高。應該肯定的是,民主體制給他們提供了表達和參與的渠道,但不可忽視,青年人的政治狂熱與經驗欠缺,也給社會造成了一些混亂和不和諧。雖然他們參與政治運動的初心是純正的,為了公平、正義和自由,但是,在運動發展過程中,它的走向未必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
而回看中國千禧一代,儘管他們的愛國熱情很高漲,但相對而言很少以線下參與的方式介入政治。他們最常採用的方式是網路動員和圍觀。騰訊指數和中國社科院輿情調查實驗室聯合發布的《2016年網路輿情生態研究報告》顯示,19歲至27歲的青年群體已經成為熱點輿情事件中最主要的發聲群體,佔比約四成;在一些事件中,18歲及以下的低齡群體發聲比重超過37歲及以上群體。
這種政治參與熱情的最高潮是帝吧出征事件。2016年1月,因為台灣藝人周子瑜在韓國綜藝節目中手拿中華民國國旗引發爭議,中國內地網民一夜之間大規模翻越防火牆,到蔡英文等政治人物及一些媒體的臉書(Facebook)主頁發布評論和表情包,宣示自己的不滿。
有意思的是,該事件雖被認為是中國千禧一代少有的自發性集體政治行動,但從他們表達的觀點看來,並沒有逾越中國官方的話語和思維規範,反而進一步印證了其影響。
近年來,中日釣魚島爭端、中韓薩德危機等事件中也可以看到部分千禧一代的身影。一個很明顯的特徵是,他們集體參與的事件更多屬於國際範疇,事關民族和國家整體利益,而對於國內社會議題則更多是個人化的參與。
這某種意義上使得環保和公益成為中國千嬉一代參與度最高的項目類型。據媒體統計,在最關注公益資訊的人群中,18歲至30歲的讀者佔65%。支付寶愛心捐贈平台2016年數據顯示,在捐獻人數上,90後幾乎佔據半壁江山,高達48%。還有57%的90後願意為環境改善而改變生活習慣,譬如在支付寶的「螞蟻森林」種樹。
而如反性別歧視或者為勞工爭取福利等這些西方常見的政治議題,在中國千禧一代那裡響應寥寥。主要原因一方面或許是它太政治化——即容易被解讀為對政府和社會安定有威脅;另一方面,則是這類行動很難完全在線上完成。
即使有部分青年參與這類線下行動,他們也與前輩在觀念和行動上有著重大區別。一是他們更傾向於在政治制度框架內尋求解決辦法,呼籲政府加強治理措施,或者出台新的政策。二是避免過度組織化,保持相對鬆散的形態,以免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當然,時代在變化,中國的千禧一代還處在成長和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特別對剛剛邁入社會的一些人而言,世界還很陌生,對許多事件的認知也比較簡單化。而隨著他們的閱歷增長,面臨工作和生活的煩惱,以及社會階層固化帶來的壓力後,未來的態度又將怎樣變化?對此目前還難以預測,我們唯有以開放積極的心態,給予持續關注。
轉自:http://culture.dwnews.com/renwen/news/2018-06-15/60064894_all.html
推薦閱讀:
※愛國是我們的歸宿
※愛國愛教
※誰說的?購買國貨就是愛國?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在哪裡?在中國
※什麼是愛國主義
※02. 愛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