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總在人生選擇上做出糟糕決定 | 這位生涯規劃師給出的3500個答案

這是新世相的第339篇文章

Sayings:

在新世相後台的留言中,我發現小到 14 歲的中學生(到底中考要選擇什麼學校),大到 44 歲的中年人(該不該辭職創業),大部分人的人生困惑都很相似。概括起來大概是:擺在前面的路這麼多,我到底該選哪一條?

沒有選擇會讓人感到痛苦,但有機會選擇時,人也很痛苦。

人們害怕選擇的理由主要有兩個:因為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而焦慮;因為放棄了另外一種選擇而擔憂。有時候,面對選擇,人會想逃跑。

因為見多了在黑暗裡苦苦堅持,看不到希望的人,我明白了人處在某些難以抉擇的處境中有多痛苦,這些時候,真正有價值的建議對他們來說又有多可貴。

於是我們採訪了這位給 3500 個人做過諮詢的「生涯規劃師」。她的工作並不是替人做出選擇,而是告訴人們,抉擇不定的情況下你應該怎麼辦。我們不能永遠逃避痛苦,但如果知道「如何作出選擇」這件事是有方法論的,你就可以免去一些彷徨。


向我尋求人生建議的那3500個人,後來過得更好了嗎?

口述:盧美妏

我是一名生涯規劃師。簡單來說,這份工作是在為人解決跟職業生涯有關的問題。

美國職業生涯學會統計,80%的職業問題,都不是職業問題,事實也是如此。在我 10 年的職業生涯里,經手了 3500 個案例,這種情況的比例達到90%。人們想要的答案,不見得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答案:來問自己是不是該跳槽換公司的人,也許真正需要解決的是找到自我價值;苦惱是否要辭職讀書的人,真正困擾他的也許是家庭與自我間的平衡。

職業生涯從來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它們牽引出許多一生中還未解決的議題,比如愛情、家庭、自我。

1. 他 35 歲,普通工作,普通家庭,覺得這輩子活得很沒意思

一位35歲的男性找到我,他在國企工作,職位不高。每天上班,上午回郵件、處理事務,下午看報紙、刷手機,出去散散步。用他的話說:「這輩子活得很沒意思。」

年輕時,他想當船長,出海遠行,卻因家裡的安排讀了文科,畢業後被安排進入體制內工作。加上自己不善逢迎,拔擢機會不多。感覺一輩子被緊緊捆綁,能夠預見十年後的人生,非常鬱悶。

在考慮生涯規劃時,我們一般參考三個方面:價值(什麼讓我感到有意義),能力(我擅長什麼),興趣(我喜歡什麼)。

無趣的人生恰恰是興趣的缺失。大部分人沒有從事自己興趣所在工作的幸運,又無法輕易承受改變。這時,我們一般會從興趣入手,改變不了工作性質,就去改變生活方式。

他說自己最大的興趣就是出海,但考慮到養兒、房貸、父母壓力,轉職不太現實。那一周,我給他布置的任務是:搜尋相關群體,找到興趣同好。他找到一個遊艇討論群,一個垂釣愛好群,這是他第一次為夢想付諸行動。隨後,他發現自己可以參加小型遊艇出海活動,但第一次帶家人出海,就發現自己暈船。

這其實是個好事,我們鼓勵人們多嘗試,這不一定會讓你找到真正熱愛的事物,但至少你會知道這不是自己要的。劃掉一件事,繼續尋找,就會越來越趨近目標。

於是,他參加了垂釣群,雖然對垂釣熱情一般,但他卻因此結交一群朋友。那裡的大部分釣友都是過著無聊人生,有妻有兒,偶爾希望逃離家庭幾小時的中年男子。有了同好,他的生活質量瞬間提升,一起出去旅遊釣魚讓原本無聊的人生有了出口。

半年多後他再找我,人生已經有了不同的議題。他的釣友們喜歡喝茶,而他自己又是雲南人,在老家的表妹做普洱生意,久而久之,他成了大家的普洱供應商,做出了自己的小事業,他來找我諮詢要不要做大生意。

我為他做了性格評測,一方面內控型人格比較擅長創業,他們更容易堅定 「我的命運自己把握」的想法,而這位先生偏向外控型,更容易受人影響。另一方面,在生涯價值重要性排序中,他認為安全感很重要,這與創業相悖。因此,我在時間管理方面給出建議:保留原有工作,穩定茶葉小生意,既提高收入,又保留安全感,還能在閑暇時帶著家人旅遊垂釣放鬆心情。現在他與家人的關係變融洽,幸福感也提升了不少。

●覺得人生無聊的人,通常沒有主動尋找自己的興趣,也沒為自己的興趣付出過。

●不需要指望翻天覆地的變化來改變人生,有時獲得幸福感只需要微調。

2. 他 24 歲,是哲學系教授助理,可他希望能過上穿 Burberry 的生活

他是個24歲的男孩,本科哲學系畢業兩年。先做了教授助理,教授們建議他選擇讀研、讀博,也許十多年後,他也會像前輩們一樣,擁有一間自己的小研究室。

教授的話讓他對未來感到迷茫又焦慮,找到我解答困惑。我問他:「你理想中的人生是怎樣的?」他起初很猶豫,不太敢說。我注意到他穿著一件 Burberry 經典款式的外套,便說很好看,他靦腆又有點自豪的說這是他存了好久好久的錢買的。

交談中,他慢慢講出自己的嚮往:其實他很期待可以過上優渥的生活,比如擁有一些精緻、大牌的生活用品,出入時尚又高端的派對。但由於專業原因,他認為學哲學的人不應該跟這種俗世的東西沾邊。畢業後,他聽從老師的建議探索世界的真理,像大家對自己期望的那樣鑽研學術,但其實內心非常矛盾。

交談中,我發現他是學生會的風雲人物,很擅長與人互動,籌辦了許多活動,幫助老師處理學術交流、聯絡事宜也得心應手,於是建議他拋開對哲學專業出身的自我限制,重新做評估,用數據分析他的興趣跟能力跟哪些工作比較符合。資料分析顯示,他其實很適合銷售,這也與他對自我優勢的認知不謀而合。

現在科技發達,在諮詢者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其實也會用興趣資料、擅長能力進行整理,通過職業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比對,找出比較適合他的職業,像算命一樣找出統計上符合程度最高的職業。

當時我留給他的課後習作就是去找前輩訪談、收集資料,看自己是否能勝任銷售工作。再加上研究助理離職其實很簡單,他果斷去了一家手機品牌做銷售。由於沒有相關經驗,他非常努力,每天八點去上班,常常晚上十一點才回家。剛開始很辛苦,每天都在學習新東西,但他擅長與人互動,再加上同事對他的照顧,不久就有了業績。

同時,他也積极參加社交聚會,因為過去身處學術圈,初跳出來,他希望學習更多,看看別人怎麼做。一年之後,他就被偶然認識的同行挖去一家互聯網大公司做銷售,不到半年又跳到另一家國產手機大品牌。

我曾經和一位資深的獵頭公司負責人談到這個案例,他當初不以為然,認為年輕人就應該在一個地方踏實待個三五年,這樣一直跳槽難成大器,之後也不會有什麼好發展。

後來我偶然得知,這個男孩獲得了當年公司的MVP員工獎,被某個電商巨頭挖角,成為了海外分公司的負責人。現在29歲,年薪近百萬,成功地把外套手錶鞋子帽子皮帶褲子全部都換成Burberry。

職業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改變。有些人會擔心一直跳槽會不會怎樣?就是被過去的某些經驗困住了。比起經驗,更重要的是你對當下境遇、自身條件的選擇,和對機會的把握。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這是人生最實用的建議。

●職業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改變。有些人會擔心一直跳槽會不會怎樣?就是被過去的某些經驗困住了。

●比起經驗,更重要的是你對當下境遇、自身條件的選擇,和對機會的把握。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這是人生最實用的建議。

3. 他 25 歲,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下班躺在床上時,覺得看不到未來

一位男生找到我,他的焦慮是:25歲才開始決定自己即將投入的事業,很難迅速看到成就與回報。現在才開始改變,真的來得及嗎?

他是個典型的「普通青年」,大學文科畢業三年,換過幾份工作,沒有什麼專業技能。來到大城市沉浮,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進入一家流動性差的日企工作,五年內都很難升職。很多時候回到家躺在床上,回想自己這一天掙了兩百塊,感到人生疲憊又缺乏意義,不知道未來到底在哪。

針對這樣的案例,我會從比較務實的角度出發。他說自己是單身狗,但我反問:「如果有女朋友,你還敢隨便離職嗎?」這是他第一次發現單身的優勢。再加上父母健康、家庭收入穩定,我認為他目前沒有什麼負擔,能夠做出改變的空間較大。

這是許多人固有觀念上的迷思:迅速培養一門新能力很難,即使擁有了新能力,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業走向便因此局限。

我們在工作中的技能可以被分為兩種:可轉移技能與專業技能。比如一份金融領域的銷售工作,社交技巧、時間規劃等能力就是可轉移技能;金融知識、產品資料就屬於專業技能。在轉職、換專業時,我們並非從零開始。通過轉移前一種技能,補足專業技能,換一條路根本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我和他一起做了「能力盤點」。要求他回顧自己參加過的活動。通過這個小任務,他發現自己的溝通、理解力很強,又具備一些繪畫功底,做過設計文宣工作,而他的興趣點恰好在設計方向。這時,這位男生才發現自己也具備一技之長,只是此前從未察覺。

第二次諮詢,我們的重點是制定目標,做出規劃。制定目標一般會以兩年、五年、十年為分界線。他制定的目標是:兩年後跳槽到其他公司,從事產品設計相關工作,最好能做到管理層,工資翻倍。他的優勢是溝通能力強,具備銷售技巧;需要補足的是設計功底。

由於他暫不考慮離職,我要求他通過目前的工作積累相關能力,比如:參加線上課程,使繪畫、設計成為可轉移能力;在日常做好本職工作,精進業務,為未來的簡歷不斷增加價值;觀察主管的工作補足差異,為將來的升職打下基礎。

一年之後,他所在的公司由於領導辭職,管理層出現空缺,而他之前累積的管理經驗恰好派上了用場,這位男生便在原公司升職了。由於事業出現起色,他也少了很多迷茫,現在的人生更有動力。

● 轉行的確包含風險,但重要的是評估這風險到底有多大。換條路不一定很難,沒必要因為想像中巨大的困難而感到痛苦。

●甚至都不需要轉行。很多時候事業的起色就能讓人獲得成就感,減少迷茫。

4. 她 33 歲,因為內向,「跟同事搞好關係」都成了她的職場焦慮

一位33歲的女性找到我,希望解決自己內向性格帶來的困擾。她是一家知名外企的hr主管,由於企業文化,定期搞party,大家直呼其名、平行交流都是常事,甚至可以約上司吃飯談人生。她作為主管有搞好關係,請教交流的社交需求,同時,她認為內向性格影響了工作,比如視頻會議中,她無法像同事一樣從容應對,積極發表觀點,這讓她壓力很大。

這也是很多內向者在職場生涯中的普遍焦慮。初遷領導崗位時,自己不再是一顆螺絲釘,無法單純聽指令執行任務。還要擁有自己的團隊,互動社交,經營人脈。人們自然會對這樣的轉變產生焦慮。

但很多人對內向存在誤解:內向者的社交能力比外向者差,內向可以通過訓練「矯正」為外向性格。事實上,內向、外向是性格,社交是一種能力,二者間沒有決定性關係。也有研究指出,內向者跟外向者從社交中得到的快樂不相上下。

為了打破迷思,我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變她對內向的自卑心理,因此布置了這樣的任務:在工作時,觀察內向與外向的不同表現,找到內向的優勢。

第二次來訪時,她告訴我她的結論:作為hr主管,性格沉穩、觀察力敏銳的內向性格成了加分項。大家很願意向她傾吐煩惱、調解矛盾,對各部門情況也有深入了解。這讓她發現,內向者並不比外向者表現差。

對於她苦惱的約飯、開會,我給出一個比較簡單的技巧是:改變專註點。這個女孩的部分焦慮源於過度關注內向性格的劣勢。但當她在社交中專註自己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態度也會比較自然,並對談話充滿好奇、緩解焦慮。

在和領導交流不暢,難以表達方面,我為她提供了社交技巧:專註學習,截取對自己有幫助的諮詢,並有技巧的表示感謝。比如可以告訴對方,自己從這場談話中學到了什麼,對方的哪句話給予了幫助,將焦點從主觀感受轉移到對方的具體動作。這會讓溝通更真誠、順暢。

我還建議她,如果不擅長應對聚會場合,可以考慮晚到或早走,注意自己的「社交電量」。我常把社交消耗比作電池電量,內向與外向的區別不過是對能量的掌控。我建議她總結自己在「能量耗盡」前的一些感受和反應,為自己確定「電量」,避免過度社交帶來的消耗與負面情緒。

幾次諮詢下來,她已經建立了社交上的自信,工作也更加得心應手。

● 不同職位對於人的個性需求也是不同的,沒必要因為自己缺乏某種「好像應該具備的能力」而心焦。

● 對於真的很難克服的事情,與其強行改變自己,不如為自己設立合適的尺度。

寫在最後 |

從上大學學習心理專業開始,我每年都會花三分之一時間投入公益服務。很遺憾,在協助失業無業人員、留守兒童家庭時,無論第三方經費如何充足,都無法真正解決一個家庭的困境,誰能花三十、五十年幫助他們呢?

比起暫時的援助,我發現一份工作才是這些家庭真正所需。只要家庭成員中一個人找到工作,拿到工資,人們可以迅速獲得價值感、力量感,擔負起家庭運轉的責任,同時增加自我認同。

以下是關於一些常見困惑的建議——

● 如何知道一份工作適不適合自己?

在選擇工作時,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價值、興趣,能力。

價值是你所重視的東西,是人們獲得意義的來源。經常換工作,其實就是認為工作缺乏價值。當我們覺得一份工作只是在浪費時間,沒什麼意義時,自然會對它失去堅持。興趣是你喜歡做的事情,對於熱愛的事情,人們更容易激發熱情,表現出色。能力是你掌握的技能,擅長的事物。少了能力,工作難度上升,就很難勝任。

●選擇職業領域時,應該注意什麼?

在決定自己即將走上的職業生涯之前,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第二步才是認識我們的工作世界,在這個部分,包括了解該職業所處的領域與分類,它對從業者職業所需特質的要求。

比如,有邏輯、有條理的人適合從事編程工作;口才好、洞察力強的人適合銷售。最後,我們要對自己想要從事的領域與自身條件進行匹配,並且在考慮人生其他方面,如婚姻、生育等因素的情況下,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

●為什麼我總是在人生選擇上做出糟糕的決定?

在我們回顧人生選擇時,總是因「當初選擇A,導致壞事B」的抉擇責備自己,甚至把自己歸為失敗者。但事實上,我們回憶、敘述一件事的方式是完全主觀的,就像從許多事件點中連了一條線,指向最後的結果。

但事實上,我們敘述的方式還有很多選擇。試著總結自己「糟糕的一生中」,到底有哪些事並非存在必然聯繫,能夠幫助我們以更加冷靜、客觀的時間梳理人生歷程。這是建立自信,尋找自我的重要一環。

●我從事的職業與我嚮往的工作毫無關聯,還有可能轉行嗎?

在考慮自己距離「理想工作」有多遠時,我們可以考慮這份工作所需的能力中,有哪些是專業能力,又有哪些是可轉移能力。

專業能力一般是特定領域、需要專門傳授的能力,比如醫學知識、焊接技巧,繪畫、作曲等能力。而可轉移能力是更具有普適性的,可以從一份工作帶走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比如溝通技巧,理解力,策劃技巧等。分析出自己目前擁有的可轉移能力後,結合理想工作的能力要求補強差異,你會發現它離你沒有那麼遠。

●十年後的人生太遙遠了,我該如何做出規劃?

面對未來,我們在制定目標時的焦慮是:十年間的變動這麼多,我即使制定了目標,也不一定會達成。這時,我們的思路可參考積極不確定理論。面對變動的世界,我們要「有方向,但不要太肯定」,即向著自己制定的目標前進,但也要對未來即將出現的種種不確定保持積極態度,不必因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而輕易放棄。

在心理諮詢時,我也遇到過很多卡在通往未來道路上痛苦的人。許多人一畢業就被塞到「模具」里烤成成功的蛋糕,很多年後才發現自己想成為的是饅頭,於是就遭遇了「中年/青年危機」。我從事這一行業,就是希望能幫助這些人找到一個方向,劃清屬於他們的起跑線與重點。

我認為一個人的生涯不會因為你不去規劃就停止發展,生涯其實是生活職業生命的總和,你不去規劃就是放任他發展,沒有目標的船,不管航向哪裡都是逆風。

我們不可能在一個陌生環境不了解情況就閉著眼睛亂走,例如你去了紐約,一定會先知道自由女神在哪、地鐵怎麼分布。不是一定要找諮詢服務,而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在未知的世界中,你可以選擇買一份地圖,或者找一個嚮導。

但我常說:不要相信給你答案的任何人,這些人不了解你,也不會為你的選擇負責。

我的工作不是給來訪者指一條明路。我不是他,無法給他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答案,也無法替他作出決定。我的工作更像剪輯師,而編劇、導演、演員都是來訪者自己,我所做的只是把人生中的很多畫面重新整理呈現,讓人們看到自身的全貌。

如果你像拼好一塊拼圖般解決了職業生涯中的某些困惑,往往會發現,其他拼圖也回歸了正軌。

題圖:Maria Svarbova


晚禱時刻:

關於人生選擇,你有什麼值得傳授給他人的經驗和看法?


推薦閱讀:

練習與測試答案
選老婆還是選情人?這是男人的答案
古詩大全_來源詩經_閱讀答案
將來你子女有無出息,看你手相小指便可知答案

TAG:人生 | 選擇 | 規劃 | 答案 | 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