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菩薩行(七)

《維摩詰經》略解 50

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

「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五根是信、進、念、定、慧。比如一個人有了信根,這個信就不會輕易破壞掉。與此相對的是無根之信,先前聽到正法以後可能覺得還不錯,但是過一段時間又忘失了,或者聽到別的說辭又不相信正法了,這就是無根之信。無根之信也是一個必須經過的階段,並不是所有人聽到正法馬上就會產生不動搖的信根,一般是需要經過一個階段,才能發起信根。進、念、定、慧也一樣,都不會輕易動搖,才稱之為根。

行五根的效果跟四正勤一樣,如果聲聞人去行五根,他就不想去分別眾生根器的利鈍,菩薩就不會這樣做。

「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五根五力都是信、進、念、定、慧。有信根之後就已經有了基礎,不會隨便就消失掉。信根再進一步深入,就會產生力量,稱之為信力。進、念、定、慧都一樣。根跟力是不同的,要有根才會有力。深入五根而產生的力量叫做五力。聲聞人如果修五力修得很好,到時候就入無餘涅槃了。菩薩雖然修五力,他並沒有舍掉成佛的願,所以他還很樂意去修佛的十力,認為這才是究竟法,會樂於隨順因緣去求佛的十力。這是菩薩跟二乘人不同的地方。

「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七覺支都是跟定法有關的,也是一樣,修得很好最後就入無餘涅槃了。但是菩薩修習七覺支,到最後可以成佛,可以分別佛的智慧。

「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聲聞人的八聖道,會讓他入無餘涅槃,但菩薩的八聖道不一樣,它會讓菩薩樂行無量佛道。無量佛道就是成就眾生、莊嚴佛土,這要三個阿僧祇劫修習無量善法才能成就,所以稱為無量佛道。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止是禪定,觀是觀行。二乘所修的止觀都是為了入無餘涅槃,菩薩修習的止觀則是為了成就佛道,不會落入寂滅的無餘涅槃。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合稱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不是我們現階段主修的法,我們就不多解釋了。


推薦閱讀:

第0975部~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地藏王菩薩指禪開示錄、大願地藏法音開示錄
四攝法與菩薩道的關係
彌勒菩薩
韋馱菩薩威德靈驗錄新編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