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灣歌仔戲

  歌仔戲又稱「台灣歌仔戲」,廣泛流行於台灣各個地區。明末清初大批閩南人隨鄭成功移居台灣,同時帶去了錦歌、車鼓弄、採茶褒歌等曲藝說唱,至20世紀20年代開始融合為小戲演出。後受正字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的影響,逐漸豐富定型,搬上舞台。1928年,台灣歌仔戲班三樂軒以回鄉祭祖為名,回閩南、廈門等地演出,接著霓光班、霓進社接踵而來,轟動一時。歌仔戲唱腔特點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主要曲調有七字仔調、雜念調、大調、倍思及其他民歌、時曲。伴奏樂器有殼子弦、大廣弦、台灣笛、月琴等。唱詞通俗,頗多生動的民間語彙,鄉土氣息濃厚。劇目除取材於錦歌唱本如《陳三五娘》、《孟姜女》外,還吸收了其他劇種的不少劇目,如《薛剛反唐》、《千里送京娘》等。

  該劇種的傳統劇目大約有五百多個;行當由早期只有生、旦、丑幾個角色逐漸吸收了京劇的分行;音樂特點是唱多白少,曲調自由,旋律優美,節奏強烈,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鄉土情調,其傳統曲調有一百多種,主要樂器有殼仔弦(用椰殼製成)、大廣弦(用龍舌莖作共鳴箱,以梧桐木為箱板,紫竹為琴柱)、台灣笛(又名梆子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鳴箱為六角形,定弦殼仔相同)、三弦、蘇笛(即橫笛)、鴨母笛(又名豎管,簧嘴似鴨嘴巴)、京胡、蘆管等。

【來源:文化中國】


推薦閱讀:

2018年台北市長各候選人得票率預測(下)
為音樂而生 推薦台北5家必去音樂餐廳 流行音樂大咖的誕生地
台灣 生肖郵票(1981-1992)
面相講義(台灣)上(三)
與李敖交友,收陳水扁當徒,當政府特工,促兩岸統一…陳楚河之父陳啟禮,60年台灣風雲錄(下)

TAG: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