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審判為中心」需完善辯護制度(對話)
「深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是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理解「以審判為中心」?如何在庭審中確保事實、證據等經得起法律的檢驗?日前,記者就這一話題採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汪海燕教授。
記者:「以審判為中心」是否意味著案件都要經過庭審?會不會造成案件積壓?
汪海燕:「以審判為中心」並非要求每起案件都要進行實質化的庭審。審判中心與庭審實質化是關係緊密但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
當前,案件激增與有限的司法資源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果沒有合理的程序分流機制,那刑事審判系統很可能難以承受,必然會造成案件積壓,最終損害司法權威。
據統計,近幾年,全國法院判處拘役以下刑罰的佔40%以上。對於這些被告人認罪的輕微犯罪案件,在保障其合法權利前提下,可以通過不起訴、簡易程序、速裁程序以及其他認罪認罰機制解決。
因此,在「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同時,也在同步開展「完善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改革。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記者:在具體司法實踐中應當如何落實「以審判為中心」?
汪海燕:「以審判為中心」不單單是刑事訴訟制度層面的改革,而應該是包含訴訟制度、司法體制等多層面、立體化體系化工程的完善、構建。
其中,確保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核心,「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是落腳點。中辦、國辦印發的《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以及中央政法委印發的《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等文件,都為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提供了政策性依據。
除此之外,還需要進行體制方面的改革,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修改法官法等法律,完善法官考評機制,解除法官後顧之憂,賦予其抵禦外來干涉的底氣。
記者: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還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完善?
汪海燕:實現「以審判中心」需要重點完善相關訴訟制度或規則。比如,要解決被告人不認罪認罰案件中,控辯雙方有爭議的關鍵證人出庭問題。有爭議的關鍵證人不出庭,不僅從實體上難以查明事實,而且在程序上還剝奪了被告人的質證權。因此,不僅要明確哪些證人應當出庭,還要明確不出庭的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
另外,還需要完善辯護制度,尤其是法律援助制度。「以審判為中心」及庭審實質化加劇了控辯雙方的對抗。如果沒有律師的幫助,庭審實質化的公正可能就要打折扣,甚至可能惡化被告人的處境。尤其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沒有完善的辯護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很難保證被告人認罪的明智性和自願性,導致冤錯案件發生。
因此,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需以完善的辯護制度和較為發達的法律援助制度為依託。
推薦閱讀:
※刑事自訴案件上訴後審判期限有限制嗎
※審判中心主義之下的批捕權思考
※鄧海 賀信:審判文強(新世紀周刊 2010-2-8)
※遲來的公正:審判紅色高棉|社會熱點評論
※被遺忘的審判?——戰後國民政府對日審判研究的回顧與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