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發現將改寫中國歷史 (圖)——
昨天(25日),清華大學公布了「清華簡」首批被釋讀的篇章。首次公布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周文王對武王說的遺言,另一篇是武王宴請伐耆國歸來的周公等人的樂詩。這兩篇文章都是首次面世,對中國歷史研究有重大意義。 「清華簡」已2300歲 去年10月23日本報曾報道,由清華大學校友捐贈的2000多枚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其中包含已失傳的上古《尚書》篇章,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昨天上午,清華大學又公布了對戰國竹簡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受清華大學委託,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 發現周文王遺言 經過幾個月來精心的清理保護、初步釋讀及研究工作,最終確定這批「清華簡」共為2388枚;目前在清華簡發現的一些內容珍秘,在歷史上久已失傳。其中,整理出來的第一篇簡書為《保訓》。 《保訓》全篇共11支簡,每支22-24個字,其中第2支簡上半殘失。這些簡有一個特點,簡的長度只有28.5厘米,字體也有點特別,所以引起了研究人員注意,成為第一篇被釋讀的文章。 這篇文章記載了周文王臨終對其子武王的遺言,裡面講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過去沒人知道。文王想用這些史事給太子灌輸一個思想觀念——「中」,也就是後來說的中道,說明《保訓》的思想與之後的儒學有共通之處。 首次發現武王樂詩 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耆國在商朝時是一個離商都朝歌不遠的小國。在宋朝前,人們一直認為是周文王時代伐耆,宋朝之後對這個問題出現爭論,有了武王伐耆之說。一直以來這兩種說法誰都沒有獲得充分證據。 經釋讀「清華簡」上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為「武王伐耆說」找到了證據。簡上記載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學勤表示,這些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特別是秦代以後,樂詩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重要。 清華建文保中心研究「清華簡」 本報訊(記者 周逸梅)為了更好研究「清華簡」,昨天上午,清華大學成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簡稱出土文獻中心。中心主任由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教授擔任。 據李學勤介紹,清華簡數量龐大,文字難釋,清華簡又經過流散,需要綴合、排比、釋讀,整理任務是繁重和長期的。目前技術性的保護工作正在進行,要全面了解清華簡的內容,還是不可能的。目前經整理可閱讀的大約只有總量的三分之一。 據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表示,學校正在制定文科建設的總體規劃,為此,清華大學要以這批戰國楚簡為契機,把竹簡等出土文獻的研究和保護作為學科建設和文科發展的一個重要平台,作為文、史、哲等基礎文科發展的突破口之一,進一步促進基礎文科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促進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科交叉與融合。 附錄(因用今字代替古字,不一定準確) 《保訓》選段 「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 解釋:這段話說的是舜怎樣求取中道,由於舜出身民間,能夠自我省察,不與百姓的願求違背,他在朝廷內外施政,總是設身處地,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將事情做好。 樂詩 周武王致畢公的詩樂樂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壯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飲,後爵乃從。 周公致畢公的詩英英戎服,壯武赳赳,毖精謀猷,裕德乃究。王有旨酒,我弗憂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記者 周逸梅 來源:京華時報)"清華簡"重現周武王時期樂詩 彌補學術空白清華簡的最新研究發現了周武王時期的樂詩,彌補了學術史上的空白。清華大學二十五日在此間公布這一最新成果的同時,也宣布成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經過幾個月的清理保護、初步釋讀及研究工作,最終確定清華簡共為二千三百八十八枚(包括少數殘片);同時,清華簡目前發現的一些內容珍秘,在歷史上久已失傳。其中,整理出來的第一篇簡書《保訓》,在過去無人知道,其中思想包含哲學意義;而新近發現的周武王時的樂詩,也是過去從未見過的。 歷史學家李學勤介紹,最早編排起來的一篇簡書,本來沒有篇題,現據篇文試題為《保訓》。《保訓》全篇一共有十一支簡,每支二十二到二十四個字,其中第二支簡上半殘失,還沒找到,但篇文大體已經齊全。「這些簡有一個特點,長度只有二十八點五厘米,字體也有點特別,所以容易引起注意。」 而最新發現的是周武王時的樂詩。他介紹,這批竹簡共有十四支,目前還有個別殘斷的地方沒找出來,但基本上已完整了。簡上記載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這一事件在《尚書·西伯戡黎》也有記載,但以前以為是周文王時期的事情」,他說。此外還發現,有的詩竟與現在《詩經》中《蟋蟀》一詩有關,令人驚奇。這篇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是一項非常重大的發現。特別是秦代以後,樂經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其重要性。 經由校友捐贈,清華大學於二00八年七月入藏這批竹簡典籍,並稱之為「清華簡」。與這批竹簡同時入藏的,還有傳為同出的漆繪木笥(裝竹簡的箱子)殘部,紋飾帶有楚國藝術風格。經十一位權威學者專家的觀察和鑒定一致認為:「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這批竹簡應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由於內容十分珍貴重要,已經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記者 應妮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推薦閱讀:
※我知道的一些有趣但無用的冷知識(第5彈)
※唐朝歷史故事3
※山洞裡的宮殿,天下第一崖墓,郭沫若聞訊親自挖掘
※蒙元碑刻 散落在草原的歷史碎片
※管仲與「共享大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