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佛教與茶道精神的機緣
「禪茶一味」:佛教與茶道精神的機緣
文/羽木齋人
1、佛教精神
中國佛教傳自於印度佛教,經過漫長的中國化過程,形成具有中國思想特點和文化精神的中國佛教。
中國佛教的主要特點和精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九點:融匯般若性空論的心性學說;人人皆有佛性的眾生平等說;重「頓悟」的直觀思維方式;崇尚簡易型;具有與傳統思想文化的調和性;佛教內部融合性;禪的特質,即為「定」;與社會政治和倫理有密切的關係;具有關注現世現生的人文主義精神。
2、佛教養生觀
佛教用「因、緣、和、合」解釋世界萬物的生成和消失,認為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一心向佛,不斷修鍊方是明智選擇。
因此,佛教的養生注重精神而非物質,認為人是「五蘊」和合的產物,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提出養「色身」與養「慧命」的雙層養生觀。養「色身」,是通過一個「勞」字,即通過倡導「農禪並重」實現自食其力,解決自身的衣食來源問題;養「慧命」即是「養名」,即通過「正思」、「正見」、「正精進」等一系列凈化心靈的修鍊過程,掌握「戒」、「定」、「慧」,去掉「貪」、「嗔」、「痴」,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自身精神的修養。
此外,佛教還提出了環境養生觀,有「紅塵」與「凈土」之分,認為眾生平等,主張「護生」、「養生」、不殺生,主張素食。
3、佛教的「禪」「茶」一味
茶與佛教關係密切,《中國茶學詞典》列有「茶禪」一詞,「茶禪」即禪茶,也有「茶禪一味」一說。茶與禪的結合,大概發端於蒙頂,啟蒙於趙州,開創於夾山,實踐於徑山,最終完善於武夷山。禪即為「定」,僧人時常打坐,茶正能使其心清神定,正如茶道精神中的「靜」。
而佛教飲茶的起源,亦為僧人坐禪而用。由於僧人也是肉胎凡身,坐禪久了也會打瞌睡。而茶有提神的功效,因此僧人常飲茶以清其神。除此之外,飲茶具有清心寡欲、養氣頤神、明目聰耳、沁人心肺的功能,符合佛教養「慧命」的要求,可「正思」「正見」。佛教講求一心向佛,通過修鍊去除心中的「貪、嗔、痴」,而茶的功能正好輔助僧人修行。
佛教精神中崇尚簡易型,從居住、服飾到飲食,一切求簡,而茶亦為「清」「儉」之物。另一方面,佛教有環境養生的意識,主張膳食素淡,茶味雖香醇而不烈,飲後只明其智而不亂其性,其「清」「儉」的茶道精神正宜佛教僧人養生之用。且中國佛教重「頓悟」,茶能益智增思,有助僧人冥想。
發展到後期,茶成為了「和尚家風」,以致大小寺廟都離不開茶。
推薦閱讀:
※佛教是不是也發明了一些概念來威脅人們要做好人啊?
※佛教為什麼要深信不疑才會有感應?
※基督教或佛教有沒有極端組織呢?
※為什麼佛教有點燈祈福這種說法?如法供燈一切皆圓滿!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人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