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備課
備課:善於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
新課改下語文教師如何備課
讓備課成為一種幸福
思考:備課寫教案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新教師如何備課
做一個會備課的教師
如今的「課」該怎樣備
備課芻議
我是怎樣備課的
備課≠背課
對新課改下有效備課的探討
語文單元備課之我見
有效備課略談
備課要突出三個「一」
淺談小學語文教師的備課
從《名師備課經驗》看有效備課
「雙循環」備課是創新備課途徑的飛躍
淺談新課改下的備課
我的備課心得
漫話兩種「備課觀」
讓備課在創新中涅槃
淺談新課程備課
語文備課五要訣
「老生常談」話備課
「用一生的時間備課」於漪備課法:從深度和廣度挖掘教材於漪老師認為,教師鑽研並掌握教材,好像導演處理劇本,需要一個艱苦的再創造的過程,達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透」是對教材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化」指教師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合在一起。教師掌握教材,目的是為了教學。所以,還要從學的需要出發,對教材素材進行加工提煉,從深度和廣度挖掘教材,使課堂教學內容充實而不幹癟。從廣度開拓擴大知識覆蓋面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時,不能只見課文不顧其他。要審慎選擇知識點延伸擴展,不斷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存,使他們吸取多種營養,盡量把課上豐滿。例如,於漪老師上「晉祠」一課,備課時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進行廣度上的開拓:1.學生依次介紹一處祖國的名勝古迹,要求:一說清楚,二講速度(時間兩分鐘);2.教師出示《中國名勝詞典》,告訴學生此書共收4400多個條目,引出課題,指點由「晉」字作為依據,「晉祠」條目可在山西省部分查到;3.學生聽寫《中國名勝詞典》中所收的「晉祠」條目;4.請學生把這段話標上句子順序,並將條目介紹的有關內容與課文的有關段落對應起來;5.請學生比較「條目」與課文介紹的異同,發表看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髮現「條目」與課文在介紹晉祠與太原的空間距離時數字有差異,「三絕」所指的對象有出入,「槐樹」的說法不統一。學生思考議論後明確認為:數據的差異由方位的差異決定,課文寫「從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條目雲「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兩者並不矛盾;對第二個問題,一學生引《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手冊》中的有關內容做了完滿的闡釋:「關於晉祠"三絕』的說法多種多樣,正好證明了晉祠值得人們欣賞的傑作特多。」「槐」有「隋槐」、「唐槐」兩種說法,是因為隋朝統治時間短,隋唐相隔不長,所以二說皆可。複習了隋的統一和覆滅時間,並水到渠成地點了文史知識:朝代短暫的往往在習慣上與後一個朝代並提,如秦漢、隋唐、金元等。短短的一堂語文課,引進有關的地理、歷史知識,知識容量要比一般課堂的知識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學生在於漪老師的課堂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知識面不斷擴大。從深度探討加強學生的理解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學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則。所謂「深度」,絕不是離開課文和學生實際故作高深,它是嚴格遵循課文內容與形式統一的要求,從內容到形式,再從形式到內容,所做的不止一次的反覆,這樣學生對課文的認識才會螺旋式地從表面進入深層;所謂「深度」,必須遵循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著眼於「引」,著眼於「點撥」,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產生質的飛躍,提高分析事理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努力向教材深處挖掘,設計出精彩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如於漪老師在上「友邦驚詫論」一課時設計了很多問題,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向深處發展,如:為何說「只要略有知覺的人都知道」?「略有知覺」寓含什麼深意起什麼作用?改成「略有知識」行不行?這樣咬文嚼字,幫助學生在深入消化課文的同時,也深入進行了思維的嚴格訓練,有助於學生表達思想感情時做到準確、嚴密、傳神。選擇個性化教法——於漪備課法之二於漪老師認為優化的教學內容,必須經過學生感官的接收、頭腦的加工,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智力成果。而影響學生心理內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選擇、組合、優化各種教法。因此,她在優化教法時有兩個控制點。首先,豐富多樣的教法源自她對課堂教學本質、職能和規律的不懈探索、全新理解和深入把握,這是她優化教法的外控點。其次,自覺審視個性,認知特點,努力發掘個性認知中潛藏著的教法學法因素,進行同化優化,以揚長避短,這是她優化教法的內控點。在教法上於漪老師從不定於一尊,從不刻意去追求什麼「法」,鼓吹什麼「法」。對她而言,教法從來不是一種理論教條,而是在閱讀教學觀念指導下,面對著學生,從她的靈性中自然流淌出來的,如風行水上,「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於漪老師在教學中善於從實際出發,自覺、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移植、加工、改造、創新,形成課如其人、「法」如其人的生動活潑的創新局面:教學上她重視課堂設計的「巧」,教學過程中她重視「情」,最終形成了多樣的教學方法的「優」。「全程備課」前奏曲:課前預設備課趙景瑞備課經驗談之一眾所周知,備好課是為了上好課,而當備好的教案拿到課堂時,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料不到的情況。此時,教師應怎麼辦?北京市崇文區教研中心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趙景瑞根據自己40多年的從教經驗,總結提出了「全程備課」三步曲:即課前的預設備課——課中的現設備課——課後的反思備課。課前預設備課,僅是備課的前奏。在落實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教師課前的預設備課,不同於傳統的備課,要運用新課標的新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理解、鑽研、創造性使用新教材,設計出教案。這就需要在備課時樹立四大新的語文教材觀——備課新理念之1:看重教材我們常說,教書育人。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從教書目的而言,教書要育人,不做教書匠;二是從育人途徑而言,育人要教書,在教書中育人,不做空談者。必須看重教材的原因在於:1.教材是新課標精神的體現;2.教材是語文教學任務的依據;3.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4.教材是教學過程的支架。備課新理念之2:看透教材既然語文教材賦予了這麼多東西,確實要看重教材,又為什麼要看透教材,做教材的真正主人呢?可從以下不同角度看透教材:看透教材,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例子,目的是為了學生。學生不是為教材服務,而是教材為學生服務。語文教材是舉例,也是範例。課文都是精選的,練習是精心編寫的,在實踐中學語文是必由之路,別無他途,學例就是實踐,仿例、用例「舉例」與「範例」觀念語文教材是舉例,也是範例。在實踐中學語文是必由之路,學例就是實踐,仿例、用例中正是在學語文,理解、欣賞、積累、運用語言。「一粟」與「滄海」觀念語文教材僅是浩如煙海的語文體系中的滄海一粟,備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鼠目寸光;只見森林,不種樹木,是虛無縹緲。以一粟之學游滄海之語,以少學多才是方向。「借用」與「憑藉」觀念納入語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數不是專門為教材寫的,而是選來的,借來一用的,用來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看透這一點,就會跳出教材思考。「煤塊」與「煤球」觀念新課標指出:語文教材猶如「煤塊」,是資源,可以再利用。另外,語文教材又是經過精雕細刻加工的「煤球」,看透這一點,就會在深刻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開發、駕馭教材。「要懂」與「能懂」觀念課文要讀懂,但從培養學生角度看,要著眼於過程與方法,變學會為會學,獨立讀文能懂,舉一反三,形成閱讀能力及習慣。「語境」與「語言」觀念在語境中學母語是必由之路。但不能離開語境孤立地學詞法、句法、章法,要聯繫生活,要聯繫上下文。「共創」與「共識」觀念在形成共識的前提下,應鼓勵學生共創。看清了這一點,對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大有裨益。備課新理念之3:鑽透教材僅僅能看透教材是不夠的,還要鑽透教材。鑽透教材是預設備課的重要前提。以一篇課文為範圍,應從以下幾方面鑽研教材:鑽「面」舉《鳥的天堂》一例,全文按時間可分兩部分。常見老師這樣說:第一天傍晚看到了一棵大榕樹,第二天清晨看到的無數的鳥。這種理解將兩部分完全割裂開來。其實,樹中有鳥,鳥在樹上,鳥與樹相互依存,和諧相處,講鳥與樹的親密關係,才真是鳥的天堂,才是全文的主要內容。鑽「線」把握整體不僅要鑽面,也要鑽線。它是縱向地整體把握,是深層地整體把握。可從結構、主旨、情感等角度鑽線。鑽「體」以文本為依託,了解文本背後的內容,了解寫作背景,補充有關資料。這樣鑽研,利於課內外結合,利於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利於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如《第一場雪》,從表面上看,是篇寫景的文章,但當你了解到寫作背景後,會有新的認識。當時祖國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這場雪,是預示著國家即將走出困難低谷的第一信號。鑽「點」文章整體與局部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矛盾。整體是由局部組成,局部又離不開整體。應善於抓住牽一髮動全身的「牛鼻子」,鑽研反映整體的字、詞、句、段。通常鑽點有七要素:音、形、意、道、境、情、采。譬如,老舍的名篇《貓》中有個重點句:「它……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此句可以充分從七要素上挖掘。備課新理念之4:用足教材吃透教材很重要,但並非目的,用好教材才是目的。如何把看透教材的理念、轉化為駕馭教材的操作呢?如何把吃透教材的積澱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呢?僅僅吃透教材的七要素是很不夠的,要讓教材為學而用,為教會學生怎麼學而用,就是要善於用足教材。可從品、擴、疑、異、爭、聯、移、評、融、積、盲11個點上去備課,去設計教學。趙景瑞備課談:在備課中用足教材關鍵詞1 品點品味語言的音、形、意、道、境、情、采。比如《田忌賽馬》一課開頭有這樣一句話:「他們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這句既好懂,又似乎沒什麼文采,若跳出文看,情況就不一樣了。教者應該啟發學生想想原句哪些詞能使說的兩句縮為一個句子,從而品味到「他們」「各自」的作用,解讀內容品味用詞,透過詞意探索出概括功能,從個別到一般規律。再用「各自」造句,擴展運用,又一次跳出教材,藉此練理解後的表達。關鍵詞2 擴點教材給教師、學生留出了再創造的空間。書本上的每篇課文都有簡略處、省略處、概括處、延伸處,這些正是給學生練語的空間,是極好的擴點。比如傳統課文《小馬過河》,小馬過河後得出結論:小河既不深又不淺。課文雖完結,但事情可延伸,小馬過河磨面回來,還要過河,與老牛、松鼠有一番對話;小馬回到家,也要向老馬彙報自己兩次過河的經歷及感受,這都是訓練學生理解表達的擴點。關鍵詞3 疑點學生敢「問」、學「問」、會「問」、愛「問」,就是極為重要的學問。一般說來,應在難點處質疑,關鍵處質疑,疑惑處質疑,無疑處質疑。如《白楊》一課,有個關鍵句:「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可設計質疑環節,啟發學生提出幾個「為什麼」一類的問題:為什麼爸爸媽媽要到新疆工作?為什麼爸爸要帶我們到新疆?爸爸為什麼要介紹白楊樹?質疑的內容範圍很寬,是有層次的。一般說來,有五層:(1)疏通性問題,即初讀課文提出的文章表現的疑問。(2)深究性問題,即提出有關思想內容深層的問題。(3)鑒賞性問題,即有關表達形式的賞析疑問。(4)延伸性問題,即課文讀懂後有關的擴展知識。(5)評價性問題,即對課文各方面提出不同看法。關鍵詞4 導點新語文課標多次強調創見,意在鼓勵求異,開拓創新的空間。備課就要抓住異點,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例如,課文《驚弓之鳥》,可設計求異問題:到底是誰使大雁從天上掉下來?從表面上看,當然是射箭能手更羸的功勞啦。但若換換角度,就會求異。關鍵詞5 爭點備課要善於抓住教材揭示的矛盾衝突,引發學生的討論、爭論。抓住「爭點」,有論題,有不同觀點的論方,有依據的熱烈爭論。如《只有一個地球》中提出「科學家已經證明,地球人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的結論。可抓住這難得的「爭點」,引問「到底地球人能不能移居?」這樣就立即會出現爭論雙方。關鍵詞6 聯點用透教材就要找到比較點、聯繫點,備課就要善於在比較、聯繫中引導學生髮現、解讀、運用。如《馬背上的小紅軍》,可設計:讀全文,從陳賡將軍對小紅軍從「小兵—小鬼—小兄弟」稱謂的變化,體味到陳賡將軍對小紅軍由關心到親密到敬佩。關鍵詞7 移點新課標提倡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要讓學生進入教材,與文本零距離接觸,就需要學生轉換角色、角色扮演、移角色、移情境、移情感,實現與文本的真正對話。關鍵詞8 評點備課可以發動學生跳出教材思考,抓住評點,通過自我建構,去評價作者,評價人物,評價情節,評價觀點,評價語言等,展現新認識,變再現式理解為評價性理解。如《小攝影師》一課,由於小男孩扔紙條,才得到給高爾基照相的機會。他珍惜這個機會,為照這張相「擺弄了很久很久」就是評點。可設計評價式提問:「你認為小男孩這樣做好不好?」一下子激起學生求異,眾說紛紜。關鍵詞9 融點融其他學科的他山之石,融入課外有關信息,攻語文之玉,進行綜合學習,不僅必要,而且可能。如古詩《題西林壁》,為了真正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教師可引入不同詩人在不同季節、不同角度寫的廬山景色的幾首古詩,一篇帶多篇,體會出廬山的奇妙多變的真面目,是課內外的融合。關鍵詞10 積點教材是範例,積累語言是掌握表達工具的磚瓦。所以,要善於利用教材讓學生賞析、積累、運用語言。如:課文《賣木雕的少年》中有許多成語,值得學生積累。就可以設計:先找出文中成語,理解後摘抄下來(名不虛傳琳琅滿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愛不釋手語無倫次),達到積累。關鍵詞11 盲點何為盲點?即教材中學生不易發現的關鍵處,或不易覺察的認知錯覺,或無字中的內涵。備課要抓住學生認知盲點,引發情趣,激發思維,引導走向光明。如:《跳水》一文,有一處不易發覺的盲點詞語——「風平浪靜」。可這樣設計:「文中有一個詞語,對跳水這件事的整個過程息息相關,沒這個詞語,就不會有這件事。你們能找出來嗎?」這個設問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開發教材中提高了學生閱讀、表達水平。(18)博文_童心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07058174_0_1.html(18)名師談備課_啟良春華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baa010102dtc2.html名師教你如何備課和板書。上傳: 羅軍輝 更新時間:2011-10-28 10:28:26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因為學校新教師比較多,所以校領導讓我今天講一講如何備課和書寫教案的問題。我結合自己的體會並且借鑒博友的有關材料,講以下幾個內容。第一部分,新課程下我們如何備課一、首先要提高對備課的認識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都稱為備課。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課標,收集材料,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學情,準備教具,課前實驗,選擇教法、學法、設計習題等。備課其核心是課堂教學設計,它是衡量一個教師的教學工作是否認真的重要條件。備課是一個整體概念,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備課就是寫教案。必須把備課當作教學工作中一項整體工程來對待。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教師職業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備課是加強教學的科學性、計劃性、預習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環節。你備好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但是你要想上好課,卻必須要備好課。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都需要認真備課。1、什麼是備課? 讓我們先看看備課不是什麼。第一,備課不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得已而為之」和「有心為之」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被動、而後者是主動的。備課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學生,是為了幫助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朱熹云:「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教師是神聖的職業。作為教師,要敬重自己的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教師只有自覺地、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教材、教法鑽研中去,深入細緻地了解學生,認真地、創造性地備課,才能做到「有心為之」。第二,備課不是寫教案。不論是「簡案」還是「詳案」,都能幫助教師對教學進行一定的把握。但是,教案並非備課的全部。目前許多教師談及備課時,表面上似乎關注的是備課,而下意識里卻在談教案。更有甚者,有的教師通過研究教案來分析備課。作為教師,必須正確把握備課和教案的關係,不能為寫教案而寫教案。第三,備課不是把教材變成講稿。備課當然不能不備教材,但這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還要想方設法駕馭教材,因為那只是個例子。在倡導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今天,教學僅僅轉述教材內容的做法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設想相去甚遠。第四,備課不是老師自我講授的安排。如果我們要問學校里什麼樣的老師是最神奇的老師,一定有這樣的答案:「剛說完最後一句話下課鈴就響了。」「剛寫完最後一個字時間便到了」。應當說,這些教師的確是很好地掌握了課程進度,時間安排似乎臻於完美,按照預期的設想,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任務完成和達成目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務並非意味著目標達成。備課是為課堂教學而「備」,而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和形式,其目標並非僅僅是傳遞文化知識。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教學不是教師的獨角戲,備課不是老師自我講授的安排。2、那備課是什麼呢?第一,備課是教學設計。教學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教學系統是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開放的複雜系統,要使這個系統產生「整體系統」的作用,而不僅僅是「簡單相加系統」,即要使教學的整體作用大於其構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務必要在備課上下足功夫。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的方法對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進行具體計劃,從而預設教學的系統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生成。教師上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如何把他們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需要教師提前進行深刻地思考。每一節課都應有其獨特的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有十分恰當和清晰地認識。只有當教師對自己選擇與組織的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教師講授才有可能娓娓道來、左右逢源。第二,備課是對教學資源開發、整合與利用的過程。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直指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保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對教學資源合理開發、整合與有效利用是促進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學資源的內涵會隨著社會、科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教學是一個複雜的活動,可供教學利用的一切事物,無論物質的、精神的,校內的、校外的,有形的、無形的,均可說是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不僅是一個認知活動過程,也是一個社會活動過程,教學資源的選擇與配置,不應僅從認知的角度出發,還必須善於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其情感氛圍,使教學資源在促進學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諧、同步發展,使興趣、注意、愛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與感知、理解、應用、實踐、解決問題等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諧發展。「實際上,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一旦教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相融通起來,學生就可能感受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就可能深深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與價值,就可能增強自己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學習就可能不再是一項枯燥無味必須要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第三,備課是知識的內化與活化。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在經過多次重複同一課的教學之後,就覺得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備課根本就是多此一舉。基於此,備課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年輕教師要「備詳案」,經驗豐富的教師便可以「備簡案」或可以是「零教案」。很顯然,這是對備課的誤解。對教學內容爛熟於心、倒背如流並不意味著做到了對知識的內化、活化和轉化。提到內化,人們強調更多的是讓學生來內化,教師是否內化了教學內容或者能不能內化教學內容沒有受到重視。不論經驗多麼豐富的教師,如果做不到「內化」,他只能是知識的奴隸,只能是「傳聲筒」。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內化」的過程,首先是教師對客觀的教學內容進行內化,使其成為不斷促進自己發展的支點;緊接著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內化。如果教師沒有內化自己的的教學內容,學生就很難做到知識內化。內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觀個體與客觀內容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教師對知識的活化卻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知識的存在狀態是靜止的,是僵硬的,是沒有感情的。活化就是讓靜止的、僵硬的和沒有感情的知識變得動態、鮮活和充滿感情。知識活化是教師想像力充分釋放、創造力充分展現的過程。每一節課首先對老師是新的,然後才能對學生是新的,這樣才能避免課程結果是對知識的複製。例如,同樣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法,效果自是各異。第四,備課是對學生的研究與關注。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教學的進度,同時還要進行課堂觀察。但是,這種觀察只能把注意到的複雜多樣的現象儲存到大腦中,作為課後進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因此,對學生生活世界和學習世界的真正關注與研究是在備課的過程中完成的。學生有哪些需要特別關注和引導的地方?學生之間到底有哪些差異?通過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和諧發展。「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在看到學生的共性的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承認差異存在、尊重學習個體差異的前提下,超越個體差異,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應是我們努力的新方向。」教學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知識的傳遞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發展。與此相適應,一生只備一個教案的備課已經完全不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了。備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使他們在書本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中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融入到書本知識之中;備課要關注學生的生命世界,以便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時間和空間;備課要關注學生地位,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備課要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激勵性的問題或情景;備課要關注學生這一團體特有的、獨有的文化,創建師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動的平台;備課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因地制宜,打破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第五,備課是教師再學習的過程。「終身教育」口號的提出和「學習型社會」概念的初步形成,要求每個人時刻準備充電,以免被時代所拋棄。教師更應是如此。「越教越熟」是否就是進步呢?有專家指出,恰恰相反,這正是教師原地不動的表現。教師年復一年反覆研究同一本教材的內容,以至看起來能夠倒背如流,運用得心應手。實質卻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不論是雨過天晴,還是風雷激蕩,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遠是狹小而又寧靜的。一成不變的教學和「一本教案教一年」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教師只有想方設法不斷地學習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教師要時刻關注教育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運用成熟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同時要借鑒其他教學工作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備課過程中,教師要跳出書本的囿限,追求先進的理念和方法,轉換角度,更新內容,以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一位教師在成功執教了一堂課之後,當別人問及他準備了多久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來準備我的教學,而就這一堂課而言,我只花了15分鐘。寥寥數語,道出了備課的真諦。一節課的時間只有短短的40分鐘,但要使這40分鐘真正發揮作用,需要老師付出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時間和精力。二、新課改下備課的新特點1、.由靜態備課向動態備課轉變。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是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科書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科書。2.由經驗型備課向研究型備課轉變。 新課程下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舊教學方案的創新,教學設計的推陳出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 研究型備課有以下幾個特點:1.備課內容的開放性.2.備課方法的互動性.3.備課過程的反思性.4.教學設計的創造性 .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與思維相結合教案轉變。 備課應是終身隨時的感悟,而不是一時的偶有所得,備課應是刻在心中永遠難以忘懷的教學藍圖,而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文字.我們不再用大量的時間去寫"花架子"教案,而是把精力用在對教學起重要作用的備課上:進課堂以前,認真鑽研教材,並把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在頭腦中象"演電影"一樣梳理一遍,分清教學主次,抓住一些學生可能存在疑問的地方加以思考,分析和調整,隨手在課本上做一些提示性的標記,使之成為備課環節的一個有機延伸.4.由個人備課向個人與集體合作備課轉變。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合作備課顯得特別重要,這是因為新課程新設計,問題多,困難多,矛盾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新問題,往往靠一個人的頭腦來解決比較困難,而靠集體智慧就會提高備課質量,而且節省時間.三、如何備課?第一、從宏觀到微觀——系統備課的幾種方法所謂由宏觀到微觀,就是教師備課從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細」。所謂「由大到小」是指備課的範圍,要按照全冊教材→單元教材→課時教材的程序來備課。「由粗到細」是指備課的深度,即教師對所教課程,要反覆推敲,深入鑽研。宏觀備課有方向性、計劃性、超前性,是微觀備課的指南。而微觀備課是對每一課時,從知識到方法的逐一設計,是對宏觀備課的具體落實。從宏觀到微觀,教師備課應掌握以下幾種方法。1、常年備課。也就說教師備課不能局限課前的幾個小時,他應包括教師平時的對現實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觀察,包括教師對各種教學資料的積累。這就是說的常年備課。2、學期備課。學期備課是指教師在課程標準指導下對整冊書的鑽研,學期備課可粗一些。學期備課後可編出《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表》.3、單元備課。單元備課是在一個單元或一個課題的教學之前進行備課,單元備課擬出單元的教學計劃.4、課時備課。課時備課是根據單元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要求、重點、難點及其相應教學方法,進一步從每節課的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和解決單元備課各項計劃的具體落實。5、課前復案。這是在上課前教師對教案內容再揣摩構思,默記熟練的過程。6、課後備課(課後反思)。這是教者課後回顧,反思總結的過程,可以寫教學後記。第二、從感性到理性——課時備課的三個階段課時備課就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出具體的教學方案。顯然,要完成單元的學期的教學任務就是要靠每一個課時教學計劃逐一落實。所以課時備課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全單元和全學期教學任務的完成的好與壞。那麼,怎樣才能搞好課時備課呢?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劃分為:吸納(收集備課信息)——構思(設計教學方案)——輸出(編寫教案)三個階段,分三個步驟來操作。通常教師備課之初不應急於編寫教案。第一步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鑽研教材、翻閱教學參考資料,深入了解學生。努力從方方面面搜集吸納備課信息。因為理性認識是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備課信息吸納的愈多,愈有助於對備課內容和方法的理性認識,愈有助於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第二步是對備課信息進行構思加工,設計教學方案,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敢於大膽地對教材進行處理,以便以簡駕繁,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第三步是編寫教案。教案編寫應詳略得當,言簡意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總是反覆修改得以完善的。當然,以上三個階段的劃分是相對的,不是截然分開的。如吸納備課信息中有對信息的加工,在加工信息中也常會伴隨著對備課信息的吸納。尤其是在編寫教案過程中,有時既是設計教學方案的信息的加工,又是信息輸出的物化過程。不過,教師按三個步驟三個階段來考慮備課將會更有效提高備課的層次和質量。下面主要講講第一階段的備課。吸納備課信息要領——厚積而薄發。教師備課首先要廣泛搜集吸納各方面的備課信息,具體操作要領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內容(五備)。1、備教材——做到五個弄清。課本,課本,一課之本。實踐證明:大凡成功的教學都與教師深刻理解和恰當處理教材有關。為此教師在課時備課時,必須要認真鑽研教材。(一)弄清《課程標準》精神。各科的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科書和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主要標尺。它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確定了教學實施的原則、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指導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實踐教學的方式、課內與課外如何配合等,它對教學工作有直接指導意義。(二)弄清教材體系。教師要通過研讀教材,明確本學科教學任務,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編寫意圖,透徹理解教材的精神實質、內在聯繫、縱向關係及廣度深度。最終明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三)弄清教學重點、難點。我們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類知識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內容,這就構成了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有一些學生難懂、費解和不易掌握的內容,這就構成課堂教學的難點,教師備課時就要找出這些重點和難點。例如有一位老師說:「每個假期我總把課文通讀二至三遍,了解重點難點。備重點時,我要反覆細細體味,記下許多零散筆記,然後歸納總結,再去琢磨教法。有時,一課書在我頭腦中孕育許多天,設計多種教案,我總是要反覆推敲才定下教案。」這種精神是很值得學習的。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教學重點是知識的關節點,在知識結構中起著紐帶作用。它具有基礎性、規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識總量的比例較大。教學難點多數處在教學重點之中,少數處於教學重點之外,它們占教材知識總量比例較少。教學重點容易被確定,而教學難點不易被發現。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把重點與難點混淆起來。教學難點具有有限性、差異性、局部性的特點。(四)弄清教材特點。教師在研讀教材時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點。如小學數學有的內容偏重於數量關係的分析;有的內容偏重於演算;有的內容則偏重於聯繫實際等等。從中學語文來看,對記敘文的分析,要從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則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緣文脈,洞察作者心頭的感情;而議論文則要抓住事與理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找出作者的論點及其論證方法。由於教材的特點不同,選擇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教法的選擇。教師在研讀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點則有助於有的放矢地去選擇恰當的方法。(五)弄清教材疑點。所謂疑點,就是課堂上學生混淆不清,容易誤解且產生疑惑的地方。語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與胃的不同這就是疑點;數學的除法性質、分數性質和分式性質,除數和被除數、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一個數,其大小不變,這個數必須強調「零除外」等。教師在備課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慮學生可能在哪些問題上質疑,以便給以釋疑解惑。2、備學生——做到六個了解。教師在課堂上講什麼當然是重要的,然而學生想的是什麼更是千百倍重要。一位老師就有這樣的體會: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辛辛苦苦地備了課,教案寫得詳,課講得細,可學生聽了感煩生怨。這是怎麼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從這位教師的體會可以看到,教師要上好課既鑽研教材,又必須去了解學生,掌握學牛的學習情況,做到目中有人。否則,對學生的基礎、學習態度、需要等情況若明若暗,一無所知。即使教材備得滾瓜爛熟,也容易因為脫離學生實際,而造成教學的失敗。教師備學生應做到以下六個了解。(一)了解班級基本情況。教學班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教師應該對班級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級的學生構成、特點、風氣、智能結構、學習情況、學習興趣,以及多數學生對自己教學所持的態度,班級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班級中各正式閉體和非正式團體的構成等。(二)了解學生個體自然情況。一個班級是由每一個學生個體組成的。教師要對全班學生做到了解,還應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體自然情況。個體自然情況包括:學生姓名、年齡、視力、聽力、身體狀況,同學和老師關係,家庭教育環境等。(三)了解學生學習基礎。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包括班級的整體的學習基礎,學生個人的學習基礎。優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又要了解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1.了解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的準備知識;2.新課可能產生的困難和障礙;3.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四)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意見。教學的科學與藝術,既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又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要經常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方式方法的意見。要了解學生對哪些方法適應,哪些方法不適應,喜歡什麼樣的方法,不喜歡什麼樣的方法等。(五)了解學生個性品質差異。個性品質包括學生的觀察山、記憶山、想像山、思維力等智力因素,還包括學生的動機、興趣、能力、氣質、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學生是有很大個性差異的:教師要從通過各種渠道各種力式來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氣質類型、性格特點、智力差異,從而為因材施教提供依據。(六)了解學生的變化與進步。要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教師不僅要從靜態上了解學生,還要從動態上了解學生;即及時了解學生的變化和進步。例如學習情緒、學習積極性的變化,組織紀律、興趣愛好的變化,作業情況、課堂表現等:還了解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表揚產生的變化,同學之間鬧糾紛吵架後的變化,在家裡受到叱責或打罵後的情緒變化,考試成績下降後的情緒變化等,針對這些變化,教師要及時了解和發現,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尤其在教學中,教師特別要注意發現學生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地強化引導,使之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產生鞏固自己成績的力量和繼續前進的願望。3、備教學資料——掌握四項原則。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根本.教師必須吃透:但是,如果教師上課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這勢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樣,讓學生感到一點油、鹽、醬、醋的味道也沒有。怎樣才能把課上「活」呢?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學參考的恰當利用,教學參考資料的學習吸收,生活經驗的觀察積累。給教材「添油」」加醋」,讓教學內容豐富起來,這就會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是死課活教。那麼教師怎樣去學習和吸收各種教學資料呢?應掌握這樣幾項原則。(—)博覽精選,厚積薄發。作為教師應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的知識,同時對教育學、心理學、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識都略知一些。(二)消化吸收,貴在創新。對學習積累的各種教學資料不能機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賓奪主,重在消化吸收,貴在創新運用。如對教學參考書不能照搬,而作為開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礎上去發揮,去創造。(三)凡引入教學內的資料中的觀點和事例必須科學可靠,要避免錯誤。(四)引入教學的資料應儘可能是新鮮的,要避免陳糠亂穀子。4、備教學方法——掌握教改動態。備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又一項重要任務。什麼是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採取的一種活動方式。教學方法具有多層次、多形式。但總體上可分為單一性和綜合性兩大類。(一)單一性教學方法。單一性教學方法是狹義上的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問、或用演示、或讓學生自學、討論、練習等單一活動的方法所進行的教學。(二)綜合性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廣義上的教學方法,它是把教學原則、教學形式,課堂結構,教學手段,單一的教學方法等都包括在內.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如魏書生創造的「定向→自學→時論→設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上海育才中學總結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等都屬於綜合性教學法,教師備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在備課中應重點學習掌握教學改革中優秀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創造出來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這多半是綜合性教學方法。如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包全傑的「小學循序訓練作文教學法」,張思中的「外語教學十六字教學法」等。另外,教師還應看一看國外的一些教法研究資料。如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法」,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布魯納的「發現法」等。5、備學法---掌握學法指導內容與方法。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僅讓學生「學」,而且要讓學生「愛學」「會學」,這是當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實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法,更要備學法。教師備學法指導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一)學法指導的內容。通常教師指導學法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確定學習目標,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方法)2、五環節常規學習方法(預習方法、聽課方法、複習方法、作業方法、小結方法)3,學科學習方法(以各科教師特點為內容的學習方法。如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習數學的方法,學習外語的方法等)(二)學法指導的原則。教師的學法指導要想卓有成效應遵從以下幾項原則:(1)體現自主性(不強制灌輸,而重在引導點悟)(2)體現針對性(不主觀臆想,掌握學情,有的放矢)(3)體現操作性(不繁瑣籠統抽象,操作方法具體明確)(4)體現差異性(不搞一刀切,區分對象分類指導)(5)體現鞏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覆強化,長期訓練)(三)學法指導方法。學法指導應體現多層次多形式;通常有這樣幾種形式。(l)滲透指導。這是教師在課堂上見縫插針,隨時滲透。(2)講授指導。這是開設學法指導課,向學生直接講授學法知識。(3)交流指導。這是教師組織學生總結交流學習經驗,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4)點撥指導。這是學生在學習迷茫時,教師給以恰當點撥提示。(5)示範指導。有些方法僅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效仿。第二部分,新課程下我們如何書寫教案一、首先提高對書寫教案的認識。1、教案不但要寫而且還要認真地寫,因為它是備課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的教案猶如一名士兵的戰刀必不可少。 教師好像一個導演。如果想要做一個優秀的導演,導演好整個課堂,我們該有一個好的劇本,我們對於劇本的操作、角色的配置都該有預見性,而這個「預見性」就反映到了教案里。教案也是促進我們自己反思的一個過程,我們到底成功在哪裡,我們失敗在哪裡呢?沒有教案,我們不知道,就好像我們做了事情,但是我們不知道是如何做的一樣。可能有的老師會說:年紀大的老師,有經驗的老師,他們是不是可以不用備課呢?我翻閱了很多特級教師成長的過程,最後發現他們不管什麼時候,都在認真地備課。教學是個複雜的過程,有很多的變數,今天對一個人管用的激勵方法第二天不一定還有用,對一個人有效的激勵方法不一定對第二個人有用。時代在變,我們的學生也在變,難道我們永遠憑經驗辦事情嗎?很多老師,他們在教學經驗上很有一套,可是當讓他們寫一點東西的時候,他們發現自己不能寫了,為什麼呢?這與不寫教案還是有關係。2、不應該提倡不寫教案假如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老師,他從來還沒有教過課,還沒有什麼經驗。那麼他教課以前,就必須要認認真真地備課,這個過程是了解學生的過程,也是研讀教材的過程,更是設計教學過程的過程。有了認真備課這個前提,他才會在上課的時候做到遊刃有餘,獲得良好的課堂效果。而作為自己教學過程的經驗總結的教案,不僅僅見證了自己的從教過程,而且會成為自己不斷積累、不斷提高的一個階梯。教案就好像是份歷史檔案,以後再教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以實行拿來主義,再備課就會相對輕鬆一些。所以,對於新老師來說,寫教案是促使自己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有經驗的老師也是需要寫教案的。不過,因為老教師有經驗,寫起教案來會相對簡單一些。簡單不等於不寫,簡單也不能夠說備課不認真。現在的教材變換很快,有許多新知識,新課文,假如上課以前不好好研讀的話,老教師也可能會很被動。能夠上課是一回事,上一堂精彩的高效的課又是一回事,經驗豐富的老師要想精益求精,也必須好好設計上課的思路、設計問題、設計過程,順手把這些記錄下來,寫成教案,其實也不是很煩瑣,寫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整理思路的過程。寫成教案,心裡就有了譜,就避免了手忙腳亂,當然應該提倡。現在,有條件的老師採用網上備課的形式,這大大減輕了自己的勞動強度,但網上備課也不可能完全把人家現成的教案搬來使用,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取捨,這其實也是一個備課的過程,我認為夾雜了自己勞動的,取捨以後的教案其實也應該是自己寫的教案。這樣看來,寫教案實際上是任何年齡段的老師都應該做或者說都會做的。一些學校檢查教案也是對老師的一種督促。我看,老師們還是少一些怨言,多一些實幹,把寫教案當成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好好寫吧。3、教案是老師教學的鏡子。寫教案是一個體現備課思想,或者是整理教學思路的過程。教案要體現一個老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過程,以及教學中的精華,或者說教學中的思維的靈光,教學中的得失。成為及時的反饋教學、總結教學的一種模板。這樣的教案才有意義。教案是一種教學態度的體現,一種教學思想的展現,一種教學思路的展示,一個老師教學的鏡子。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所以我說,教案一定要寫,新教師要寫,優秀的教師更要寫!二、編寫教案要領1、教案編寫的原則:(1)符合科學性。依標扣本,避免出現知識上的錯誤。(2)加強創新性。構思巧妙,避免千篇一律。(3)注意差異性。各盡所能,避免千人一面。(4)強調操作性。以簡駕繁,避免臃腫繁瑣。(5)考慮變化性。靈活運用,避免死板教條。2、編寫教案的詳與略:對教案的詳與略要正確理解。詳案也不是事無巨細,越詳越好,大段的敘述文字,照抄教科書上內容,致使一節課的教案長達10幾頁,這不僅耗時費力,應用性也不強。簡案也不是越簡越好,除了羅列幾個標題以外,教學過程的導人、練習、板書、提問什麼設計也沒有。通常,教案應簡明扼要,不應寫得過詳,一個有充滿教學經驗的教案是簡短而實在的。例如有位中學教師在備《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此文是9000個字,但他的教案僅寫了400來字。一是理清文中人物間的關係;二找出對比描寫王熙鳳、林黛玉、賈寶玉等人形象的文字、分析其異同;三以《西江月》詞為全文之綱,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根據上述三條,安排教學環節,三分之二的時間給學生用,目的明確,學生有事可做,課堂秩序井然。一二兩條學生自己處理,教師巡迴答疑,第三條教師重點講解,點明作者為「封建王朝」唱輓歌的哀惋。三、新教案模式特點:1、程序清楚,一目了然。新教案模式分設教學程序欄,把教師環節和步驟設計以及時間安排直接體現出來,這就會使教學過程的程序設計一目了然,又有條理性,又便於教者操作。2、獨立設計,避免抄襲。新教案的教師指導和學生活動欄目的設計就逼使教師設法獨立處理教材,主動去籌劃教師和學生的課堂活動,這既能減少和避免教師的抄襲現象,也有助於發揮教師的教學創造性。3、體現主導主體作用,「教」為「學」服務。新教案格式上客觀要求,要設計出教師指導活動和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活動,體現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和動腦、動口、動手情況,這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有助於要求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學服務。4、言簡意賅,減輕負擔。傳統教案一般都要求寫詳案,勞動量大。新教案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做處理,寫出思路和知識點以及師生活動就可以,這樣能適當減輕教師的一些負擔。當然這種教案並非是盡善盡美的,有些地方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四、怎樣設計和書寫教案。1、具體做到:(1)教案必須由教師本人獨立思考並設計,可參考其他人的意見或教案,但不能照抄。(2)編寫教案要從實際、實用、實效出發,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不同內容應各有特色,不強求一律。(3)書寫教案必須用字規範,書寫清楚,保持乾淨整潔,始終如一。2、要寫清楚以下幾項內容:(1)授課題目:即本節課的課題(2)授課時間:按教學進度所規定的時間(3)課 型:即本節新授課、練習課(複習)、習作指導、講評等。(4)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與教材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來確定一節課教學目標。寫教學目標應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基礎知識和技能應達到的程度;二是有關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培養;三是對有關思想情感的滲透。(5)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課標和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來確定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6)學情分析:根據學生認識水平分析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析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需要情況。(7)教學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教師授課的方法與手段。(8)教具、學具的準備:即本節所用的如:卡片、小黑板、投影、投影片、錄音機、實物等等。(9)教學過程(也叫教學程序):這是教案書寫的重點,也很複雜的。教學程序是教師具體施教的步驟,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體現,也是教學思想的展示過程。寫教學過程應寫清以下幾點:①寫出教學全過程的總體結構設計。②寫出教材展開的邏輯順序主要環節及過渡銜接。③寫出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方法以及所採用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也可以說主要寫清楚:創設情景的導入;師生合作的交流;課堂效果的反饋(如設計的練習題)課堂教學的小結。(10)板書設計。教案中要單列板書設計,板書要直觀精練,易歸納小結,易引導,綱領性強,板書使用合理。(11)課後反思。新的課程積極倡導:教師不僅是課堂的實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實踐者,學會反思是每個教師職業成長的必經之路。因此,我們積極倡導寫好課後反思,而怎樣寫課後反思,寫什麼等問題是每一個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在教學反思中,可以圍繞以下具體問題進行。一是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場景的選擇,問題情境的創設並不是很貼近學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學生共鳴,因此,我們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反思中加以記錄。二是教學的不足之處,如小組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況、態度、價值觀的發展等內容。針對問題找到了哪些解決辦法和教學新思路,寫出改進策略和教學的新方案。三是學生的獨到見解。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哪些有價值的問題。四是學生的學習是否與教案設計相統一。寫課後反思追求「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見奇;「快」——快捷及時。附:教案設計2例「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設計執 教: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玉田鎮聯合小學 李金英教案設計:玉田縣教育局教研室 陳長勝指導教師:鞠鳳霞 薛玉春教學內容:教科書32—33頁的內容,練習五的第2題教學目標:1、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建立空間概念。教具、學具準備1. 6袋各種形狀的物體2. 圖形卡片3. 計算機軟體、投影片教學過程一、質疑激情導語:同學們,我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把袋子里的東西倒出來看一看,智慧爺爺還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設計說明:通過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二、操作感知1、分一分,揭示概念(1) 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2) 小組彙報問:你們是怎樣分的?為什麼這樣分?學生可能回答可分成這樣幾組 :一組是長長方方的;一組是四四方方的;一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組是圓圓的球。(3) 揭示概念教師拿出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概念,並相機板書名稱。(通過動手一分,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2、摸一摸,感知特點(1)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然 後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通過學生操作、觀察,進一步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點,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識。)(2) 彙報交流學生可能說出: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圓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兩頭是圓的,平平的。球;是圓圓的(如果學生說出長方體、正方體有6個面等,教師應該給予肯定,但不要求學生必須說出來)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1、由實物抽象實物圖形。投影出示實物圖「鞋盒」,引導學生說出它的形狀是長方體,然後抽象出長方體圖形。用同樣方法出示「魔方」「茶葉桶」「足球」等實物,抽象出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2、記憶想像(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先讓學生辨認,然後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最後再拿出相應的實物。(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培養學生抽象能力)(2)學生閉眼想四種圖形的樣子(教師說圖形、學生想)(3)學生閉眼按教師要求拿出四種不同形狀的實物。(4)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教師給出一種實物,由學生判斷它的形狀。(5)出示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圖形,讓學生進行辨認。(通過記憶想像、使學生形成表象,並初步建立空間觀念)3、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四、分組活動,體驗特徵1、「做一做」第1題(1)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髮現圓柱會「軲轆」,然後教師說明,圓柱可以滾動。(通過操作,使學生親自體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自的特徵)(2)讓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搭一搭。通過搭,使學生明確:球沒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滾動;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穩。2、遊戲「看誰摸得准」(1)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准,(參照做一做第2題)(2)教師說物體形狀,學生摸(通過遊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3、數圖形投影出示練習五第2題,問:這隻小動物是由什麼圖形拼成的?各用了幾個?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五、遊戲先讓學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狀的實物能搭出什麼來?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六、全課小結(略)七、教學反思(略)教案設計實例《難 忘 的 ……》作文指導課堂教學設計——八百垧學區第五小學 潘淑娟授課題目:《難忘的……》作文指導授課時間:2007年5月20日,第一課時課 型:指導課教學內容:指導一篇作文,題目是「難忘的……」教學目標:1、運用設問法作文的方法,當堂構思一篇作文。2、讓學生理解作文內容的廣泛性。教學方法:啟發式,合作交流。教學重點、難點:找原因、找結果、找具體在實際作文中的運用。教學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同學們們,請大家一同來欣賞一首flash歌曲——《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學生欣賞)。「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有緣才能相聚,有心才會珍惜……」我們在五年一班這個家庭里,共同學習了五年。五年來,難忘母校熟悉的操場;難忘母校同學的嬉戲;難忘母校可敬的老師……難忘籃球架下的故事;難忘百米跑道上的衝刺;難忘課堂上的陣陣掌聲……難忘啊,難以忘懷的太多太多……即將告別母校的今天,同學們啊,你們可否願意告訴老師:五年來,你最難忘的是什麼?(學生紛紛回答)二、運用「設問法」,合作成文。老師抓住一位同學的回答,「我最難忘記籃球架下的故事」,引導學生運用找原因、找具體、找結果的方法共同完成作文籃球架下的故事。1、 引導說說那個故事令人難忘的「原因」。a籃球架下,潘老師滿口答應:「我們一起打比賽。」b籃球架下,潘老師遲到了。c籃球架下, 潘老師穿著高跟鞋上場了。c籃球架下,潘老師的紫圍巾在場地上飄啊飄……d籃球架下,有潘老師和我們一起打比賽,受傷的情況下,投進了一個靚球。e籃球架下,潘老師的球隊光榮敗北。 ……同學們,老師好感動,真的好感動,因為有了潘老師,這件事那麼讓你們難忘……2、 引導學生把難以忘記的內容找「具體」。現在,我們一起參與進來,把「籃球架下,潘老師滿口答應:"我們一起打比賽。』」一句話用找:a教師引導學生用找原因、找具體、找結果的方法把「籃球架下,潘老師滿口答應:"我們一起打比賽。』」說成一段話。找原因:同學們喜歡玩籃球,盼著體育課,邀請老師參加。找經過:籃球架下,同學們央求老師參加。找結果:老師滿口答應:一會找一雙平底鞋,參戰!b學生自由選擇原因句:把其中的一個用上找原因、找經過、找具體的方法寫成一段話。籃球架下,潘老師遲到了。籃球架下, 潘老師穿著高跟鞋上場了。籃球架下,潘老師的紫圍巾在場地上飄啊飄……籃球架下,有潘老師和我們一起打比賽,受傷的情況下,投進了一個靚球。籃球架下,潘老師的球隊光榮敗北。……c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內容,師生互動,進行評價。3、給作文命題目,進行開頭、結尾的訓練。a如果讓我們把這篇作文以記事為主,進行命題,我們該怎樣命名呢?(籃球架下的故事、難忘的比賽、師生情深……)這樣的題目,你有怎樣的開頭和結尾的方法呢?開頭引導學生完成。根據情況,示例結尾:老師的笑聲、同學的瘋狂、還有那條飄飛在球架下紫紗巾……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籃球架下,記錄了母校老師對我們的尊重和熱愛。b如果讓我們把這篇作文以人命題,我們該怎樣命名呢?(我們的班主任、穿著高跟鞋打籃球的老師、難忘的朋友……)引導學生開頭和結尾。c如果讓我們把這篇作文以物命題,我們該怎樣命名呢?(籃球 難忘的紫紗巾 老師的高跟鞋)引導學生開頭和結尾。4、組織學生把剛才的這些話,連接成文,並且給予展示。5、教師評價學生習作。三、出示訓練題,鞏固「設問法」。1、給《難忘我的數學老師》找原因:說具體:選擇題目:加上開頭和結尾。2、引導學生找原因,把每項原因寫具體,進行命題,並加上開頭和結尾。然後進行細緻的修改。四、布置作業,引導珍惜。作業:五年的小學生活多麼難忘。有不少的人和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印象最深的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堂課,寫一篇文章,題目可以用「難忘的……」也可以根據所寫的內容擬定。寫完以後要認真修改,看看習作內容是不是具體,語句是不是通順,敘述的順序對不對,字數是不是在400字以上。五、課堂總結及結束語。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在一起又一次學習了找原因、找具體、找結果的方法,並且運用這一方法完成了一篇400字的作文,你們做得很出色,文章寫得很成功,你們是最棒的。希望你們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此刻,下課的鈴聲正在響起,它在告訴我們:我們在母校的學習又少了一節課!在這僅僅剩下的幾十天的時間裡,讓我們學會珍惜,珍惜母校,珍惜集體,珍惜情感,珍惜友誼,珍惜呵護在母校的秒秒分分……曾經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板書設計: 難 忘 的 ……找出原因 描寫具體 表達情感課後反思:(略)
推薦閱讀:
※如何消除頸部的「富貴包」?這些方法超級有效!
※什麼樣的跑量才是「有效跑量」?
※這些是我此刻心中的國產十佳,有效期 1 個月
※天皰瘡如何有效的治療呢?
※清理血管的食物中,真正有效的就這8種!
TAG: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