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十七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十七集)

凈空法師主講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2-17

(第十七集)

  請掀開經本,九十八頁,倒數第二行:【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個是「眾成就」。前面介紹過這個法會時間、處所、主講,這個地方介紹聽眾。此地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世尊的常隨弟子,幾乎一生都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所以在每部經的前面都會把他們列入其中。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人怎麼來的,註解裡面有說明,不必多介紹。這些是聲聞眾,也就是我們講的小乘弟子。下面這是菩薩眾:

  【菩薩三萬二千人。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這裡有個錯字,「法王子」,他這裡寫成「五」,法五子,這個「五」是個「王」字,法王子。

  聲聞眾一定是出家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出家人,菩薩眾不一定出家,在家眾就很多。像在我們中國示現的四大菩薩,只有地藏菩薩示現出家相,其餘的像觀音、文殊、普賢都現的是在家相。所以菩薩眾裡面,在家的多。菩薩眾的上首是文殊師利菩薩,這是代表智慧第一。本經,聲聞眾裡頭沒有列上首,只有菩薩裡面列了一個上首,這是因為這部經發起的因緣非常特殊。

  通序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別序,就是發起序。我們看一百頁第一行。發起序裡面有兩段,第一段是「對辨不同」。對辨不同裡面又分兩小段,第一段是「泛舉差別」,第二段是「正顯今經」。發起是講這部經,本經的因緣。通序幾乎所有一切經大致上都相同的,發起序是每一會不一樣,都有它特殊的因緣。我們看本經的因緣,在這一面的第二段,「正顯今經」。「今經正以殺父,以為發起」,所以這個發起非常的特殊,阿闍世王殺父害母,因緣從這個地方起。「何故舉此逆事為發起耶,為彰此界極惡,令人厭棄,親所生子,猶尚危害,即欲令人同欣凈土。」這是發起的意義之所在。實在講在古時候這種違逆之事有,自古以來就有,但是總是少數。在近代的社會裡面,我們看到不孝、違逆的事情就太多了,簡直不能算是新聞,到處都有。

  在古時候,過去 李老師給我們講一樁事情。不曉得是哪個朝代,我也記不得了,他講的時候是講得很清楚,時間太久了記憶很模糊了。他說在古時候,有個地方,兒子不孝殺了父親。這是一樁大事,所以地方官吏呈報到朝廷,皇帝下命令,把這個省,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省長記大過。縣長撤職處分,你這個縣怎麼會出這樣一個不孝的人?不但縣長受撤職處分,從前縣都有城牆,城牆拆掉一個角,皇帝下命令城牆拆掉一個角。這個意思表示,你們這個地方出了這麼一個壞人,是整個地方上的羞辱。從前對這種逆倫的事情看得多麼嚴重!不像現在,現在甚至於發生這樣的事情,報紙都不願意報導,太多了,報不勝報。從前少,現在多。在古時候,說兒女不孝,父母請求官府治他的罪,只要一告狀,政府不要審判,就治罪。父母對兒女愛護是無微不至,父母不要這個兒女了,這個人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在民國初年,我們法律上還有親權處置這個條文。親權就是父母,父母說我兒女不孝,告到縣官那裡,請縣官把我這個兒子槍斃掉。不要審問,拉去就槍斃。所以那時候兒女對父母不敢不孝。這個法律好像是在民國二十幾年廢除的。過去對這種事情看得很重。

  從親生兒女都犯這種大逆不道,可見得這個世界確實像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五濁惡世。使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沒有留戀心理,令人厭棄,不希望在這個世界住,嚮往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沒有這些惡事,不但沒有惡事,就是惡名都聽不到,哪裡還有惡事?這樣殊勝美好的一個處所,我們為什麼不去?何必留在這個地方受罪?這是以阿闍世王的逆行為發起的大意。實在這個發起的因緣也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看底下這段文。「下韋提希,願為我說無憂惱處,不樂閻浮提濁惡世」,這個「下」是講下面經文。韋提希夫人是阿闍世王的母親,連母親都厭棄兒子,厭棄這個世界,求佛給她說一個無憂無惱之處,她想到那裡去往生。「發起因緣,大叵思議,逆罪本是無間獄因」,這是五逆之罪,果報在無間地獄,「隨因趣果,沈阿鼻獄中,受極重苦,至輕須一大劫」。這個幾句話我們也要記住,五逆罪造作之後必定墮地獄。地獄罪苦之事,大家念《地藏經》就知道了,《地藏經》可以說是廣說地獄裡面的情形、狀況。在地獄受罪要受多久?最輕的罪是一大劫,時間太長了,非常可怕。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六道輪迴,對於地獄這一段講得特別詳細,幾乎佔六道文字裡面的一半。為什麼說得這麼詳細?就是叫你要真正了解,千萬不能造地獄罪業,地獄容易進去,不容易出來。這個苦是極重,我們無法想像,時間太長,非常可怕。

  「今為凈土作發起緣,匪惟韋提希叵思議,即阿闍世亦叵思議也。」是以這種因緣來發起這個經,所以凈土經也稱為不思議經,小本《彌陀經》裡面,題目就講的很清楚。跟《華嚴》沒有兩樣,《華嚴》稱為不思議經,我們中國人一般稱它為大不思議經。「具見逆事能用,即是性惡法門,性惡融通,任運攝得性善,由性惡而起修惡,甚之為地獄因,能用之為法門,轉而為凈土種,豈非自性中本具之德耶。」實在說,阿闍世王要不殺父害母,佛就不會講這部經,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也就不會圓滿。再說個老實話,他的母親也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許還要輪迴多少劫都不一定。兒子一殺父害母,母親反而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這個不可思議的因緣。是一樁惡事,結果變成極好之事,結果非常之圓滿。

  可見得善與惡的確是很難講,必須要看結果。善的因,如果得的惡果,這個善就不是真善。惡的因得極善之果,阿闍世王的功德很大。你看叫他母親一生成佛,伺候他母親的五百宮女,也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度了這麼多人;經典流傳到後世,不曉得度了多少人。他這一念惡,反而叫這麼多人成就了,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他到臨終的時候後悔,懺悔往生,生上品中生,是滿有道理的。所以,善與惡要看後果,要用智慧的眼光去觀察。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曉得岳飛是個民族英雄,不幸被秦檜害死。自古以來對於秦檜就是恨之入骨,這麼一個壞人。實際上,他兩個人的功德都相等,怎麼說相等?岳飛是教給我們應當要效法他盡忠報國,要學他。秦檜做的樣子,是叫我們人不要學他,學他那個樣子是遺臭萬年。一個正面教,一個反面教,兩個都是好老師,都是功德無量。這就是看後果,後果對於社會有深遠教化力,有正面的影響力,這是功勞,這是功德。我們從佛法這個觀點上看,跟世間人看法就不相同,曉得它確實對後人教化產生了正面的影響。阿闍世王這個情形也是如此。

  所以,善與惡都是從真如本性起的,就看我們怎麼用法。惡用,那就是果報在阿鼻地獄;善用,成佛作祖。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生活當中有順境、有逆境,我們所遇到的一些人有好人、有惡人,好人固然好,惡人也不壞,順境固然好,逆境也好,就看你怎麼樣運用,你要會用,順、逆都是增上緣。就跟《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有善、有惡,都是真正的大善知識,都能夠幫助你成就無上菩提。也正證明了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自己的心,不在外境。自己的心純善,善良,所有的一切境界都善,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唯有從這個地方真正覺悟,我們心才會清凈,才會平等,不管與什麼人相處,與什麼環境相處,都能得到清凈自在,修行的功夫都能夠得力。他是把它轉變成法門,轉而為凈土種,說豈非自性中本具之德。

  「今之逆事,其種子即是性具之緣因佛性。」這是講韋提希夫人,她遇到這個事情,使自己真正覺悟這個世間無常,這個世間險惡,她悟到這個事情。這是智慧,這是覺悟。不遇到這個事情她不覺悟,遇到這個事情,她覺悟了,這是緣因佛性。緣是什麼?過去生中的修行,就是過去生中的善根,與佛結的緣。現在受這個境界的影響,把無始劫的佛法種子激發出來。「造逆心即是性具之了因佛性」,了因是明了,一看這個事情完全明了,世出世間法的真相,一接觸明了了,明了是智慧。緣因是過去生中的種子,我們一般講善根。「而正因佛性,終日不變,終日隨緣,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正因就是本性,就是佛性。緣因、了因、正因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三因佛性」。我們對於這個世間要能夠很冷靜的觀察,實在講,時時處處都能夠啟發我們的覺性。

  我在上個星期參觀中央研究院,看甲骨,董作賓先生室。董先生從前有個好朋友,嚴一萍先生,跟董先生在一起研究甲骨文的,他是台大的教授。我就問起現在這邊主持的負責人,他就告訴我,他說嚴先生五年前就過世了。我都不曉得,嚴一萍跟我很熟。以後他開了一家書店,藝文印書館,我們中國古書是他家最初印,我第一次看十三經、二十五史就是他家印的。我到他那裡去買書,跟他很熟。開書店賺了錢,在最初大概十年當中賺了很多錢。賺了錢,他學校的事情他就不做了,他把教授辭掉,專門做生意。大概在十年當中他買了五十棟房子,租給人家收租,那時候房子便宜,現在還得了。以後專門搞房地產。我跟他二十年沒見面了,在我想一、兩百棟房子是一定有的,可惜他沒有壽命,死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財產不曉得多少億了,開書店賺錢就買房子。我這麼多年沒見他,沒想到他五年前就死了,這是人事無常。有錢不曉得做好事,那麼多財產,死了以後一分錢也帶不走,一棟房子也拿不去,還得隨業流轉,很可憐!

  我那個時候剛剛開始學佛,有一天他跟我談起來,他說佛經,《金剛經》我看過。我說怎麼樣?「沒什麼意思,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重重複復。」大學名教授!我聽了直好笑,愚痴顛倒。像這些事情常常看到應當是常常要覺悟,常常要提醒自己,世法無常。能有覺悟,我們修行的信心、願心就會堅固,就會認真!

  這底下幾句話很重要,「苟能全性起於順修,則緣了二因,成為福智莊嚴,是故行人成佛,而有相好無邊,智慧無邊」,這個幾句話很重要。要順性起修,性是什麼?性是清凈、平等、大慈大悲,這是我們要記取、要修學的。清凈心中沒有一絲毫的染污,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順性修緣因、了因,緣因是多生多劫的善根,了因是現前的智慧明了,也可以說覺性。我們現在講某人悟性很高、警覺心很高,覺性現在人講警覺性高,他不迷,這是了因。修成功之後,就變成相好無邊,相好無邊是緣因變的;智慧無邊是了因變成的,全是性德自在現前。「從全性起於逆修,則緣了二因,成為罪蠢莊嚴,是故眾生墮獄,無論獄之大小,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所有苦具,自然而至,此皆叵思議之惡莊嚴,不從外來,亦自性之本具也,故曰無法不具,無法不造。」可見得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性本具的,都是自性變現的,造就是變現,都不是外來的,就是你一念順性,一念違背,差別就在此地。順,是不是全順,或者是部分順?這就有四聖法界的差別。完全順就成佛,部分的順就成菩薩,少分的順就是聲聞、緣覺。違背也是如此,完全違背,阿鼻地獄;多分的違背,三惡道;少分違背,人天兩道。就看對於自性的違順。這是十法界為什麼會形成,道理就在此地。這段說得很好。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文,看一百零二面第三行。這是科文,不是疏文,印應當要第一個字低下去,他這是抬起來,這是錯誤的。科裡面說「就中為二」,在這個大題裡面分成兩個小題,「初爾時下,正明殺父,次問守門人下,明欲害母」。這是敘說本經教起的因緣,是阿闍世王殺父害母。我們看經文。底下這些註解,諸位看看不難懂,不必介紹了。經文在一百零三面倒數第三行。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這樁事情在現在講就是政變,宮廷裡面政變。這個政變是兒子奪父親的權,不是旁人,兒子來奪權。實在講父親的王位將來一定傳給他的,他等不及,還沒傳,他就要做王了。為什麼他等不及?有人在當中挑唆,這個人是誰?提婆達多,遇到這麼一個人。提婆達多是阿難尊者的哥哥,親哥哥,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這個人非常聰明,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所以長得也非常好,非常聰明。但是心術不正,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喜歡出風頭,是這麼一個人,不太老實。因此,他對於釋迦牟尼佛就相當的嫉妒,希望自己將來成佛,取而代之。他想學神通,釋迦牟尼佛不教他,他就找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這些人也都不教他。最後找到阿難,阿難因為他是他哥哥,阿難只證到須陀洹初果,沒有能力觀察他哥哥的根性,就把修神通的方法教給他。他沒有多久就修成五通,利用神通來誘惑阿闍世太子。跟他商量,他說你把你的父親殺掉,你做國王,我把釋迦牟尼佛害死,我成佛,你是新王,我是新佛,我們兩個共同在世間教化世人,這不是好事嗎?阿闍世王聽了這個話,就中了他的圈套,真的就把他的父親囚禁起來,囚禁於『七重室內』,就是七重關卡。下命令任何人不準接見,不準去晉見,目的是把他父親活活的餓死,用這個方法。這是講這麼一段因緣,這段因緣註解裡面也說得很詳細。

  注子裡面有幾句,要跟同修們交代一下。一百零五面第五行,從下面兩句看起。「如此等事,皆是大士善權現化,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眾生根性不同,入道有異,一逆一順,宏道益物,示行無間,而無惱恚,闍王現逆,為息惡人,令不起逆。」這段文的意思,就像我剛才對於秦檜害岳飛那個看法一樣。所以境界裡面事情,確實沒有善惡是非,善惡是非的確是在我們自心裏面的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才能看出世出世間的真相。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些眾生要用柔和善法接引他,他能夠入佛門來;有些眾生要用惡法,才能把他接引入佛門來。你看佛門裡面這些諸菩薩示現的相,就以觀音菩薩來說,觀音菩薩在我們中國示現的,相貌非常柔和,多半都是女相,慈悲憐憫,現這個相。你去西藏、印度看看觀音菩薩塑像,有的時候青面獠牙,恐怖極了,那也是觀音菩薩相。真的,應以什麼方法得度就示現什麼方法,有善度,有惡度,但是到最終極的目標是一個。

  這一會,說實在話,阿闍世王真的是這個樣子嗎?不見得。菩薩再來,唱戲,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他們在唱戲,在表演給我們看,令我們覺悟。他演的就是世間相,使我們從他表演當中,對於世間相體會更深刻,認識更清楚,這才能真正醒悟過來,於世間法斷絕貪戀,一心修道。所以這些人都是大權示現,但是他所表演的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譬如他示現這樣的惡行確實應當墮無間地獄,後來懺悔還能夠上品中生,絕對不是說他是菩薩再來表演的,未必是真的,我們這樣就錯了,他表演是真的。即使我們造了五逆重罪,至心懺悔也能往生,這個與本經經義相應,不相違背,這個法門確實能度地獄極苦眾生圓成佛道。極惡極苦的眾生,他至心懺悔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不一定,不能就斷定他是下品下生,未必,看他懺悔的力量。他懺悔的力量要特別大,品位立刻就超升,這也是很不可思議,真的是難信之法。有人說,這個人修行一生都修得很好,品位高,這大家認為是沒有問題的。做那麼多的壞事,一念懺悔品位也高,這不公平!我們怎麼看都不公平,總是想不通這道理之所在。

  其實這個理很深,確實有圓滿的理論依據,我們不曉得。因為我們肉眼凡夫,只看到表面的示現,理不明了,過去的因果也不明了。他這一生是惡人,他多生多劫是好人,多生多劫修了不少功德,那個不能一筆把它抹殺。我們沒有神通,不知道這個眾生過去生中的修學。所以末後註解裡面提示我們,在一百零六面第三行,末後一句。「調達」,就是提婆達多,「阿闍,頻婆,韋提,皆是大權,現逆現順,利益眾生」。大權就是菩薩來示現的,是大乘菩薩權巧方便示現給我們看的。就像唱戲,他們在戲台上扮演什麼角色,其實統統都是大菩薩。所以佛當年出現在世間,就是唱一台戲,給我們這些迷惑顛倒人看的。提醒我們這一點,使我們對於這些人物,心地能夠生起平等的恭敬心,目的在此。不要分別執著,他是好人,他是壞人,你不要起這個念頭,起這念頭就錯誤了,為什麼?就落到分別執著上去,這就錯了,我們的心就不清凈。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

  這就是王后。

  【恭敬大王。澡浴清凈。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

  國王既然被幽禁,什麼人都不能見,飲食斷絕,那生命就垂危。皇后很聰明,這個時候除了她之外沒有人能夠去救他。但是吃的東西,飲食帶不進去,守門關卡很緊,不讓帶進去。用什麼方法?用『蜜』,『麨』是我們本省人講的麵茶,用蜂蜜和著這個塗在身上,進去檢查不到。到裡面再取下來給頻婆王吃。『瓔珞』是戴的首飾,首飾裡面是空的,就裝牛奶一類東西,飲料裝在這裡,這樣子帶進去。所以,頻婆王能夠得到飲食,他生命能夠保全。

  【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

  國王遭這個大難也是痛苦不堪,雖然飲食是秘密的送達,得到了,在宮廷裡面也懺悔,求佛幫助他。但他是求佛,還沒有求生凈土,沒有起這個念頭,只想求佛給他授戒,授八關齋戒,就是在家人修出家人的行法。八關齋戒的期限是一日一夜,一日一夜就滿了,第二天再受要重新授,可以天天授的。如果沒有老師,沒有出家人,自己可以在佛菩薩面前自受。所以它有開緣,有出家人給你授很好,沒有出家人,可以自己在佛菩薩前發願受持。這個八戒,戒八條,齋一條,所以叫八關齋戒。齋是日中一食,不過中食,真正八關齋戒,早晨吃東西也不行,早晨也不能吃,一天就是一餐。中午之後,過中之後,可以喝水,水裡面不能有沉澱物。像牛奶不能喝,牛奶會沉澱;豆漿也不能喝,豆漿也會沉澱。可以喝什麼?可以喝蜂蜜,蜜和水不會沉澱。喝糖水可以。所以八關齋戒,齋非常之嚴,齋、戒都嚴。那是佛陀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我們過一天。

  中是日中,不是午,現在人講持午,這是錯誤的。午是午時,十一點到一點鐘都是午時,一點鐘太陽早已過中。所以他是過中不食,而不是午時。每天的日中時間都不一樣,在從前用日晷來測量太陽,來測量日中的時間。現在比從前方便,現在要用什麼?如果持午的人就要用天文日曆,天文台每年都有發行。天文日曆上記載每一天幾月幾日,今天日中的時間是幾點幾分幾秒,它寫得很清楚。一定要在這個以前,過了一秒,齋就破掉,八關齋就破掉了。所以這是很麻煩的事情。現在有很多人持午,那是有其名而已,其實統統都破掉了。晚上吃個水果,破掉了,有渣,晚上喝杯牛奶也破掉了。他並不曉得那東西都不能吃,凡是有沉澱的東西都不可以吃。這是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

  國王被人家幽禁在裡面,痛苦不堪,想起來我要修修福,過去生中罪業造太多,沒修福,求目犍連尊者。佛,不敢求佛,希望佛的學生來幫他授戒,目犍連跟他有親戚的關係。他一動念,佛就曉得,佛馬上就派目犍連給他授戒,滿他的願。又派富樓那去給他說法,開導他,免得他非常寂寞痛苦,胡思亂想。佛想得很周到,派這兩個人去照顧他,去幫助他。好,我們休息幾分鐘。


推薦閱讀:

佛經故事六
佛經告訴你佛光是什麼樣的?佛為何放光?
佛教天籟梵音修行版精選十四(佛經每日聞思修系列)
佛經: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藥師七佛經學記》02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