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形成、診斷與飲食治療
醫學界對糖尿病感到束手無策!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起的合併症——各類型病均可能爆發出來!為什麼糖尿病這麼讓人頭疼?是什麼原因讓現代人患上這種病?一、西醫中糖尿病呈現的特徵、類型及預防糖尿病的早期癥狀,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於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會引發併發症,導致腎、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變,且無法治癒。不同類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輕重不同的癥狀,輕者可以毫無感覺,重者可以影響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癥狀,也可以是非典型似乎很難與糖尿病聯繫在一起的癥狀。典型的癥狀是多尿、多飲、多食與體重減輕(三多一少),按發生機制講是應按這個順序發生,但也可以僅僅突出某一個癥狀。多尿:不僅指尿的次數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時可達20多次,尿量可達2~3升以至10升之多。甚至尿的泡沫多,尿漬發白、發粘。多尿是由於血糖升高,超過腎糖閾(8.9~10mmol/l),排入尿中的糖多,於是尿次數與尿量增多。多飲:尿多之後使體內的水分減少,當體內水的總量減少1~2%時,即可引起大腦口渴中樞的興奮而思飲。應當指出的是,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明顯低於腎糖閾,所以在未出現多尿之前可能就已確診為糖尿病了。另一方面,老年人腎血管硬化,而使腎糖閾升高,所以血糖很高,而尿中無糖,也不會出現多尿;再者,老年人中樞神經感受性減弱,儘管體內水分丟失明顯,而口渴中樞無感覺,也不思飲,這也就是老年人常見、死亡率很高的糖尿病非酮症高滲性昏迷的原因。多食:由於血糖不能進入細胞,不能為細胞利用,則會刺激大腦的飢餓中樞興奮而多食,使進食後無飽腹感,滿足感,於是進食次數和進食量都明顯增多。應當注意的是在II型糖尿病早期,由於高胰島素血症的關係,使血糖利用加快,而出現餐前的明顯飢餓感,甚至出現低血糖,這往往是II 型糖尿病的首發癥狀。消瘦:由於體內葡萄糖利用減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質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均可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癥狀,體內水分的丟失更會加重消瘦癥狀。同樣,病程時間越長,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顯。其它癥狀:疲乏無力:由於血糖不能進入細胞,細胞缺乏能量所致。據報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無力的癥狀,甚至超過消瘦的人數。容易感染:糖尿病影響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現皮膚疥腫,呼吸、泌尿膽道系統的各種炎症,且治療困難。皮膚感覺異常:感覺神經障礙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膚感覺異常,如蟻走感,麻木,針刺感,瘙癢,尤其女性外陰瘙癢可為首發癥狀。視力障礙: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個部位的合併症,以至出現視力減退、黑朦、失明等。性功能障礙: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經系統病變以及心理障礙等引發男性陽痿,女性性冷漠、月經失調等性功能障礙。1.經常感到疲乏、勞累。2.視力下降、視物不清。3.手、足經常感到麻木或者刺痛。4.傷口癒合非常緩慢。5.男性發生陽痿,女性發生陰道異常乾燥。6.極易飢餓。7.經常或者反覆發生感染,比如泌尿系感染、癤腫及黴菌感染。8.噁心、嘔吐。9.皮膚瘙癢。X綜合征:II型糖尿病存在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症的情況,故可同時或先後出現高血壓、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高血液粘稠度等,這雖不屬於糖尿病癥狀,但有這些情況時,應注意血糖是否升高。糖尿病預防4要點 :對於糖尿病的預防,四個要點:第一是多懂一點,即對糖尿病的知識多懂一點,對其危害多懂一點,對其防治措施多懂一點。第二要少吃一點,就是讓攝取的總熱量少一點,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別是高熱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認為吃就是福,有時吃也能吃出麻煩來,要適當地吃,科學地吃,有道理地吃,不能胡吃亂吃。第三是勤動一點,要經常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這樣控制了飲食,再加上增強了鍛煉,體重就不至於過胖。我們已經知道,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機會就會減少。英國有一句諺語說:「腰帶越長壽命越短」。所以控制體重是很重要的一條。關於肥胖(身體肥胖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機率比較高),還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肥胖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叫做蘋果型肥胖,體型像個蘋果,是圓的,肚子特別大,四肢則較細,也叫中心性肥胖。這種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積在心臟、胰腺、肝臟和腎臟周圍,對身體影響很大,容易得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壓。蘋果型肥胖在男性較為常見,女性也有。另一種叫做梨型肥胖,脂肪主要堆積在臀部和大腿,這種肥胖對健康的影響稍微小一點。當然還是以不胖為好。如果你有蘋果型肥胖,腰圍很粗,就更得注意加強身體鍛煉。第四就是放鬆一點,這是指心理調節方面的問題。一個好的心態對糖尿病的預防也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因為吃得多、鍛煉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種心理不平衡會進一步加強胰島抵抗,促使糖尿病的發生。有這種情況,也許你原來還得再過兩年才會得糖尿病,只因為一次大的精神刺激,很長時間愁眉不展,可能很快就得糖尿病了。這四個要點說起來容易,長期做到就難了。希望大家能切實做到,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二、中醫解讀糖尿病形成的過程在談病之前,先對比一下中西方醫學。中醫,自《黃帝內經》以來,已有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它在「調理」病症的過程中,為我們的現代中醫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讀者朋友注意:這裡用了「調理」一詞為啥不用「治療」,原因就在於中醫講求的是「七分養三分治」,做到從病理形成的「根與本」兩方面來調理身體,以達到標本兼治,還人以健康——即現代醫學中提到的保健和治療,而保健是首位的,只有增強了人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消除病症的侵擾。這並不是說西醫只治標,相比西醫,在西方醫學中,他們更重視「營養學」的研究(即保健,就是中醫里的「養生」),他們的保健已經普及到了每個國民,每個人都有一身的保健知識,所以,他們生病的機率較小,各種對人體深具副作用的藥品雖然是他們發明的,但他們很少應用,(可怕的是:中國人卻在大量使用,比如:青黴素這種抗生素藥品,西方國家每年使用率只有約5%,而中國人的使用率達到了80%以上。卻還有很多中國人認為西醫比中醫要先進的多;其實這隻片面看到西方醫學的治病技術先進)。從這點來看,中西醫是同源同理的。中醫在給人治病同時,仍不忘給患者調理病根;而中國現在的西醫醫生多數忘卻了給病人開一些調理病根的葯(這也許是中國在引進西醫時把西方的營養學忘了吧,只學了其中之一)。關於病症,中醫給了明確的定義界限:病非症,症亦非病;症是病的先兆,病是症的綜合累積的爆發——就是說,症可以通過調理提高身體的機能來給以消除,把病的根源扼殺在萌芽狀態;病是人身體機能減弱,無法抵禦外邪(病菌)侵襲而引發身體的臟器官細胞大量殺死,被就必須找醫生給治,治病的同時,還得提高人體自身的生理機能(即免疫力),以防病菌再次侵襲肌體。言歸正傳,早在400多年前,祖國的中醫學書籍就告訴我們有一種消渴症,臨床表現的主要特徵是:患者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改革開放前,我們沒聽說過糖尿病,而現在卻出現了,這是現代醫學給消渴症的新命名。)可見,糖尿病不是病,是一種症,是大病來臨前表現出來的癥狀,是因為人的內分泌系統紊亂引起的,能夠通過調理身體機能來消除的,而非現代醫生定義的「沒治」。(其實,這些醫生把它當病來治,這怎麼會治得好呢?因為醫院的儀器只檢測出你血液里的血糖指標增高,其它臟器管沒有被細菌感染或損壞,他們束手無策呀。患者朋友回憶一下:當初醫生給你開的藥方是不是調理內分泌系統平衡的,或是囑咐你要如何如何保養,以免引發合併症)患者朋友看看你的糖尿病是怎樣來的。中醫認為:引起消渴症有兩大條件!一是:喝酒肥甘過度。解釋一下,「肥」指的是高蛋白高脂肪的生活食品;「甘」指的是甜食(包括蔬菜),過度,就是指我們的生活習慣,不能夠有規律地攝取食物。這種「過度」行為就引發中醫里說的「食火」。二是:情志鬱結。情志(只有中醫才這樣稱)它包括人的精神、思想、意識、知覺、運動;鬱結就是長時間積壓在內心深處,而自己又不願告知與人,就生悶氣,中醫中稱為「肝火」(俗稱「窩火」)。在「中焦」(肝脾)處,上述兩火聚齊就產生內熱,會致使「上焦」(心肺)產生肺熱,肺熱產生後,人就思飲(中醫稱為「肺燥津枯」,這裡津指唾液),造成「多飲」(即中醫里的「上消」),而越飲越解不了渴,這時去看醫生,有經驗的中醫生給患者開出的藥方多是解肺熱的。然而,普通患者不懂這些病理知識,多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歸咎於天氣等,就不去理會它,長時間不理會它,內熱進而向下傳遞到「中焦」(肝脾),傷及胃部,造成中醫里說的「胃燥津傷」,繼而「脾陰虛耗」,然後現糖尿病的第二大癥狀「多吃」(即中醫里的「中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癥狀呢?舉例說吧,正常人吃一頓飯,胃的消化時間是3—4個小時。如果這時中焦出現燥熱(就像在胃的下邊架上一個火爐),就會加快食物的消化速度,原來需3—4小時消化的食物現在就用不了3—4個小時,胃就會提早產生飢餓感,於是人就要進食,如此一來,食量或進食頻率就會增加。大家都知道,胃消化食物靠的是胃液(又叫草酸),如果食量或進食頻率增加,無形中就增加了胃液的分泌量,打亂胃液分泌規律,造成「津傷」。當胃的消化規律紊亂後,進而影響脾臟的正常運轉規律,從而造成「脾陰虛耗」。眾所周知,人體的胰臟(中醫叫脾臟,俗稱「連鐵」)的主要作用是:在小腸吸收了消化後的糖類(人體造血用的原材料)之後,分泌出胰島把糖類運化至腎臟再至骨髓內造血。而人們不規律的進食習慣使得胰臟分泌胰島的規律被打亂(漸漸胰島消耗多了,後期就分泌少了,出現虛症,糖尿病診斷結果不就是說胰島少了嗎?)如果老是這樣,胰髒的負擔漸而加重,分泌胰島的功能就漸漸減退、衰竭(糖尿病重患者胰臟就不能分泌胰島,要靠注射胰島素,吃降糖葯等方式來刺激甚至直接代替胰臟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多吃」被人們認為是好事,不是病態的表現,不是有「能吃能喝身體棒」的說法嗎?所以,中醫稱這種現象為「症」而不是「病」。如果一個人老這樣多吃多吃(小腸就吸收更多的養分),就會消耗很多(儘管有些人吃得臉放紅光,冬天還像過夏天),最終使得「腎陰耗損」,造成「腎不固攝」,出現糖尿病的第三大癥狀「多尿」(中醫里稱之為「下消」)。舉例說,小腸吸收的養分(5%)和大腸吸收的水分(95%)分別運往兩個腎臟,再進入骨髓里,製造成血。如果這時因多吃,就會有充足的養分送往一隻腎,而另一隻腎就要充足的水分(這就是「多吃多飲」相伴的原因),造出的血就很充盈,在人的外部反映出來就是「身體壯實,滿面紅光」(特別是一些大老闆,這也是糖尿病多發於肥胖的人群的原因),但如果繼續多吃多吃,養分就更多,超過人體的需要量時,腎就不會接受了,出現「燒」(如果你能把充足的能量給消耗掉,保持體內供需的平衡,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隨後吸水的一隻腎就把水分轉運進膀胱,就隨尿液排出體外,這時,所有的養分也跟隨尿液拍出來了,出現「多尿」。這一尿不打緊,跟著就出現渾身乏力、沒勁,上醫院一查診,尿液蛋白四個加號,為什麼?養分在尿液里,再驗血糖,基本血糖十二個左右——然後大夫說「糖尿病」。從此,你就開始快速消瘦,這一個月可以讓你減掉三四十斤肉,但之後即使掉肉,速度是大大減緩,大不了三四斤,從此,你就開始吃藥,降血糖,走上糖尿病的漫漫征程(這就是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形成過程)。不過,中醫告訴我們,這是症,不是病,只有痛了難受了才叫病。及早調理身體,解除癥狀,就不會引發糖尿病綜合病。糖尿病是有治的,在西醫中看來,人的脾臟是沒用的,大不了就是點免疫功能,可以切除,這是因為西方人生活食品以肉食(高蛋白食品)為主,主要消化器官是肝臟,脾臟幾乎沒用上;而中國人生來就以五穀雜糧(低蛋白食品)為主食,主要靠脾胃消化。這就是為什麼西醫生說:糖尿病沒治的原因。大家想想:脾臟沒用,怎會有注射胰島素的療法呢?總之,造成糖尿病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不懂病理知識,如:飽一頓餓一頓,早一頓晚一頓,飽要吃餓不吃;發現不規律的身體癥狀沒引起重視等等。你看:肺熱津枯,胃燥津傷、脾陰虛耗、腎陰耗損,這「枯傷耗損」是我們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所以,世界衛生組織說: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糖尿病飲食注意事項低鹽、低糖、低脂肪、低膽固醇~~~千萬不要限制喝水粗雜糧燕麥、麥片、玉米面等,因為這些食物中有較多的無機鹽、維生素,又富含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具有減低血糖作用,對控制血糖有利。血糖高患者的蛋白質來源大豆及其豆製品,其所含蛋白質量多質好;其不含膽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動物性食品,如肉類等。在控制熱量期間,仍感飢餓時,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用水煮後加一些佐料拌著吃。由於蔬菜所含膳食纖維多、水分多,供熱能低、具有飽腹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食物。禁用食物1、 白糖、紅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點、果醬、蜜餞、冰激凌、甜飲料等。少用或食用後減少相應的主食量含碳水化合物較多的土豆、山藥、芋艿、藕、蒜苗、胡蘿蔔等少用,最好不用富含飽和脂肪酸的豬油、牛油、洋油、奶油、黃油等。盡量不吃或少吃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當多盡量少吃或不吃蛋黃和動物內臟如肝、腦、腰等含膽固醇相當高可在兩餐或臨睡前食用,但也要減少相應主食。(水果的食用)水果中含葡萄糖、果糖,能使血糖升高,故在血、尿糖控制相對穩定時,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10mmol/L時,不飲為宜酒類,主要含酒精,產熱高,而其他營養素含量很少甜味劑甜味劑為蛋白糖,其有氨基酸組成,也不產熱,無任何副作用,是目前較理想的甜味劑,如紐特糖、元真糖。優質蛋白質每日可吃瘦肉類(包括魚、蛋和大豆製品)150~200克,牛乳250克。降糖的食品苦瓜、南瓜、葫蘆瓜、冬瓜、玉米須、洋蔥、大蒜、山藥、菠菜、芹菜等,又屬於葯食同源,如菠菜根粥(含萜類降糖成分) ,枸杞粥(降糖降脂,增強免疫) ,蘿蔔粥(含雙鏈核糖核酸有干擾素誘導劑作用)等,可以使食借藥力,葯借食味,協同作用,達到防治目的。忌用脂肪高的食品如肥肉、鵝、鴨、全脂乳、火腿、蛋黃等,盡量減少烹調用油。含膽固醇低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可供選食如奶類、蛋類、豆製品、蟹、蝦、魚、瘦肉類等食品,而動物肝及其它內臟應限制食用。食用規定食物後仍覺飢餓時,可採取以下辦法①煮三次菜:用含糖量在3%以下的蔬菜,如芹菜、西葫蘆、冬瓜、韭菜、油菜等,經燉煮後棄去湯汁,然後加水再煮,重複三次,食用後可有飽腹感,但熱量很低。②去油肉湯:肉湯或雞湯冷卻後將湯上面凝結的油皮去掉,然後再燒再冷卻、去油皮,可供病人充饑。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豬油、黃油、奶油、肥肉,對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更應特別注意,應該不用或少用,防止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適宜吃的食物Ⅰ.大豆及其製品:這類食品除富含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之外,在豆油中還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既能降低血膽固醇,又能降低血甘油三脂,所含的谷固醇也有降脂作用。Ⅱ.粗雜糖:如莜麥面、蕎麥麵、熱麥片、玉米面含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B和食用纖維。實驗證明,它們有延緩血糖升高的作用。可用玉米面、豆面、白面按2:2:1的比例做成三合面饅頭、烙餅、麵條,長期停用,既有利於降糖降脂,又能減少飢餓感。Ⅲ.蟹、蝦、魚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各種微量元素可適量多吃。提示:1、糖尿病腎病患者不宜食用植物性蛋白,應食用精動物蛋白,同時減少水和食鹽的攝入量。富含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食物。補足這兩種元素,有利於減緩糖尿病併發症的進程,對減輕糖尿病視網膜的病變、腎病有利。如魚、奶、白菜、豆類以及青菜、芥菜、甘藍、青椒、鮮棗等降低血糖、調節血糖濃度南瓜、苦瓜、洋蔥、黃鱔等對病人多飲、多食、多尿癥狀有明顯改善作用,有降低血糖、調節血糖濃度的功能,適宜多吃每百克食品量在10克以下的水果青梅、西瓜、甜瓜、椰子乳、橙、檸檬、葡萄、桃、李、杏、枇 杷、菠蘿、草莓、甘蔗、椰子、櫻桃、橄欖等,糖尿病人 可以選用含糖量在11-20克的水果香 蕉、石榴、柚、橘、蘋果、梨、荔枝、芒果 等,就得小心選用超過20克的水果棗、紅果,特別是干棗、蜜棗、柿餅、葡萄乾、杏干、桂圓等,其含糖量甚高,則禁忌食用糖尿病的確定1、具有典型癥狀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後血糖≥200mg/dl(11.1 mmol/l)。2、沒有典型癥狀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後血糖200mg/dl(11.1 mmol/l)應再重複一次,仍達以上值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3、沒有典型癥狀3、,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後血糖200mg/dl(11.1 mmol/l)糖耐量實驗2小時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糖尿病的自我診斷1、不管吃多少,總覺得餓,有些人過去不喜歡吃得甜食,現在也變得喜歡吃了。 2、時常口渴,飲水量比平時明顯增多。 3、小便次數增多,一天排尿量多達3-5千毫升。 4、齒槽溢膿。 5、視力無原因的下降,視物模糊。 6、身上發癢或皮膚反覆感染。 7、出現肌肉痙攣,腿肚子抽筋。 8、身體倦懶無力,耐力減退。 9、體重下降,普得消瘦。 10、男子出現陽痿。 如果發現以上情況三種以上者,即應該引起注意,可能為糖尿病發病癥狀,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進行確診,以免耽誤治療。糖尿病診斷的唯一標準是血糖血糖即血液內的葡萄糖,是肌體的能源之一正常成人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BS):3.6-6.1mmol/L(69-109mg/dl),餐後2小時血糖(20PBS):3.6-7.7mmol/L(65-139mg/dl)。在測血糖時應該注意,空腹血糖,時間應在12小時內;餐後2小時血糖,是從吃第一口飯開始計算時間。有糖尿病癥狀為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 ,或者在平時任何時間血糖≥11.1mmol/L(200mg/dl)即可診斷為患上糖尿病。有糖尿病癥狀而血糖沒有達到上述標準應該再作糖耐量試驗。成人空腹口服葡萄糖75g後2小時測血糖,如果血糖≥11.1mmol/L(200mg/d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血糖<7.8mmol/L(140mg/dl)為正常。血糖在7.8-11.1mmol/L(140-200mg/dl)之間,為糖機時量減低。可診斷為糖尿病無糖尿病癥狀,除上述兩項診斷標準外,尚需另加一些標準以確定診斷。以下。 ①口服葡萄糖75g後1小時測血糖,如果血糖≥11.1mmol/L(200mg/dl)。 ②另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 ③另一次空腹口服葡萄糖75g後2小時測血糖≥11.1mmol/L(200mg/dl)。世界衛生組織的糖尿病診斷標準1 、有糖尿病的癥狀,任何時間的靜脈血漿葡萄糖濃度≥ 11.1 mmol/L ( 200mg/dl )2 、空腹靜脈血漿葡萄糖濃度≥ 7.0 mmol/L ( 126mg/dl )。3 、糖耐量試驗( OGTT )口服 75g 葡萄糖後 2 小時靜脈血漿葡萄糖濃度≥ 11.1 mmol/L 。以上三項標準中,只要有一項達到標準,並在隨後的一天再選擇上述三項中的任一項重複檢查也符合標準者,糖尿病分1型和2型解釋糖尿病I型是胰島素依賴型,指胰島素缺乏,依賴體外注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一般發病人群為青少年糖尿病II型是非胰島素依賴型,是指胰島素受體缺乏,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其發病人群一般指中老年.糖尿病對尿道無毒作用,但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引發泌尿道感染,血糖長時間太高還會引起酮(TONG)症酸中毒酮體是一種化學物質,正常情況下,尿液常規檢查呈陰性,如果糖尿病病人檢出酮體呈陽性"(+)"號表示嚴重程度,就會引起人體的酸中毒,引起昏迷等臨床癥狀什麼是"胰島素』〖生理作用〗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的激素。作用機理屬於受體酪氨酸激酶機制。(一)調節糖代謝胰島素能促進全身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並抑製糖原的分解和糖原異生,因此,胰島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島素分泌過多時,血糖下降迅速,腦組織受影響最大,可出現驚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島素休克。相反,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受體缺乏常導致血糖升高;若超過腎糖閾,則糖從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時由於血液成份中改變(含有過量的葡萄糖), 亦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和視網膜血管病等病變。胰島素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1)促進肌肉、脂肪組織等處的靶細胞細胞膜載體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運入細胞。(2)通過共價修飾增強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升高cGMP濃度,從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製糖原分解。(3)通過激活丙酮酸脫氫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脫氫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為乙醯輔酶A,加快糖的有氧氧化。(4)通過抑制PEP羧激酶的合成以及減少糖異生的原料,抑製糖異生。(5)抑制脂肪組織內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減緩脂肪動員,使組織利用葡萄糖增加。(二)調節脂肪代謝胰島素能促進脂肪的合成與貯存,使血中遊離脂肪酸減少,同時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胰島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謝紊亂,脂肪貯存減少,分解加強,血脂升高,久之可引起動脈硬化,進而導致心腦血管的嚴重疾患;與此同時,由於脂肪分解加強,生成大量酮體,出現酮症酸中毒。(三)調節蛋白質代謝胰島素一方面促進細胞對氨基酸的攝取和蛋白質的合成,一方面抑制蛋白質的分解,因而有利於生長。腺垂體生長激素的促蛋白質合成作用,必須有胰島素的存在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對於生長來說,胰島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四)其它功能胰島素可促進鉀離子和鎂離子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可促進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 [編輯本段]【影響胰島素分泌的因素】 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1)血糖濃度是影響胰島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口服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胰島素釋放呈兩相反應。早期快速相,門靜脈血漿中胰島素在2分鐘內即達到最高值,隨即迅速下降;延遲緩慢相,10分鐘後血漿胰島素水平又逐漸上升,一直延續1小時以上。早期快速相顯示葡萄糖促使儲存的胰島素釋放,延遲緩慢相顯示胰島素的合成和胰島素原轉變的胰島素。(2)進食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後,血液中氨基酸濃度升高,胰島素分泌也增加。精氨酸、賴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較強的刺激胰島素分泌的作用。(3)進餐後胃腸道激素增加,可促進胰島素分泌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腸血管活性肽都刺激胰島素分泌。(4)自由神經功能狀態可影響胰島素分泌。迷走神經興奮時促進胰島素分泌;交感神經興奮時則抑制胰島素分泌【藥理作用】促進血循環中葡萄糖進入肝細胞、肌細胞、脂肪細胞及其他組織細胞合成糖原使血糖降低,促進脂肪及蛋白質的合成。【適應症】主要用於糖尿病,特別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1.重型、消瘦、營養不良者; 2.輕、中型經飲食和口服降血糖葯治療無效者; 3.合併嚴重代謝紊亂(如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或乳酸酸中毒)、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肝硬變)和進行性視網膜、腎、神經等病變以及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者; 4.合併妊娠、分娩及大手術者。也可用於糾正細胞內缺鉀。【用量用法】一般為皮下注射,1日3~4次。早餐前的1次用量最多。午餐前次之,晚餐前又次之,夜宵前用量最少。有時肌注。靜注只有在急症時(如糖尿病性昏迷)才用。因病人的胰島素需要量受飲食熱量和成分、病情輕重和穩定性、體型胖瘦、體力活動強度、胰島素抗體和受體的數目和親和力等因素影響,使用劑量應個體化。可按病人尿糖多少確定劑量,一般24小時尿中每2~4g糖需注射1個單位。中型糖尿病人,每日需要量約為5~40單位,於每次餐前30分鐘注射(以免給葯後發生血糖過低症)。較重病人用量在40單位以上。對糖尿病性昏迷,用量在100單位左右,與葡萄糖(50~100g)一同靜脈注射。此外,小量(5~10單位)尚可用於營養不良、消瘦、頑固性妊娠嘔吐、肝硬變初期(同時注射葡萄糖)。【注意事項】1.胰島素過量可使血糖過低。其癥狀視血糖降低的程度和速度而定,可出現飢餓感、精神不安、脈搏加快、瞳孔散大、焦慮、頭暈、共濟失調、震顫、昏迷,甚至驚厥。必須及時給予食用糖類。出現低血糖休克時,靜注50%葡萄糖溶液50ml。必要時,再靜滴5%葡萄糖液。注意必須將低血糖性昏迷與嚴重酮體血症相鑒別。有時在低血糖後可出現反跳性高血糖,即Somogyi反應。若睡前尿糖陰性,而次晨尿糖強陽性,參考使用胰島素劑量,應想到夜間可能有低血糖症,此時應試行減少胰島素劑量,切勿再加大胰島素劑量。 2.為了防止血糖突然下降,來不及呼救而失去知覺,應給每一病人隨身記有病情及用胰島素情況的卡片,以便不失時機及時搶救處理。 3.注射部位可有皮膚髮紅、皮下結節和皮下脂肪萎縮等局部反應。故需經常更換注射部位。 4.少數可發生蕁麻疹等,偶有過敏性休克(可用腎上腺素搶救)。 5.極少數病人可產生胰島素耐受性:即在沒有酮症酸中毒的情況下,每日胰島素需用量高於200單位。其主要原因可能為感染、使用皮質激素或體內存在有胰島素抗體,能和胰島素結合。此時可更換用不同動物種屬的製劑或加服口服降血糖葯。 6.低血糖、肝硬變、溶血性黃疸、胰腺炎、腎炎等病人忌用。 7.注射液中多含有防腐劑,一般不宜用於靜注。靜注宜用針劑安瓿胰島素製劑。胰島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調節代謝過程。對糖代謝:促進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促進糖原合成,抑製糖異生,使血糖降低;對脂肪代謝;促進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貯存,減少脂肪分解;對蛋白質;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促進蛋白質合成的各個環節以增加蛋白質合成。總的作用是促進合成代謝。Ⅱ型糖尿病 早用胰島素傳統的Ⅱ型糖尿病治療方案遵循著從生活方式干預開始,繼而一種口服藥到多種口服藥聯合,最終使用胰島素的逐步遞增方法。長期以來,由於對胰島素的使用存在認識偏差,許多病人寧可血糖長期控制不好,也不願意使用胰島素,白白錯失了應用胰島素的最佳時機,從而導致併發症的出現,而這些併發症完全可以通過早期應用胰島素來減少或者避免。許多患者認為,只有在糖尿病病情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才會選擇用胰島素治療;而且擔心長期注射胰島素會產生依賴。趙家軍博士告訴記者,胰島素是人體胰腺β細胞分泌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物質,研究表現其並不存在依賴性,而且Ⅱ型糖尿病一般不需要終生應用。對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適當的胰島素治療,在短期內有效控制高血糖,並逆轉「糖毒性」對胰島β細胞的損害,這已成為目前治療Ⅱ型糖尿病的新趨勢。預防糖尿病併發症最好的辦法是從一診斷糖尿病開始採用最佳的治療方法儘快地使血糖下降,以獲得最佳的代謝控制,從而預防、阻止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有研究證實,對Ⅱ型糖尿病病人進行早期強化治療,同樣可以顯著減少慢性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發展。因此,儘管糖尿病無法根治,但通過對Ⅱ型糖尿病病人儘早實施胰島素治療,可使血糖長期嚴格控制達標,大大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尤其是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而且,給予適量的胰島素治療,有利於維持正常的糖代謝和脂代謝,改善胰島素抵抗,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島素不僅可以控制血糖,同時還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循環、抗炎症反應,預防各種併發症,因此專家認為早期及長期正確使用胰島素對身體有益而無害,胰島素是身體的自然物質,注射它既沒有毒性也不會成癮哪些人需要胰島素?1、1型糖尿病患者該型糖尿病患者的體內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被完全破壞,徹底喪失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如果不通過注射的辦法向體內補充胰島素,該型的糖尿病患者體內就要出現嚴重的代謝紊亂如酮症酸中毒,並進而發展至昏迷和死亡。在1921年胰島素被發現之前,幾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都死於酮症酸中毒性昏迷。因此,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島素首要的是用來救命,然後才是用它來治病,即通過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減少慢性併發症。2、「久病」的患者2型糖尿病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體內胰島素水平明顯降低,二是對胰島素不敏感而使胰島素相對缺乏。由於體內尚能分泌胰島素,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不會因為不使用胰島素而出現生命危險,所以以前也把該型糖尿病稱作「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但是,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長期觀察發現,多數患者大約在患病8—10年左右就不能僅靠口服降糖葯來控制血糖了,這時如果不用胰島素,血糖就難以得到滿意的控制,由高血糖所導致的糖尿病併發症就會出現明顯的進展。因此,從減少併發症、延長患者壽命的角度上講,當疾病進展到一定的階段,也必須用胰島素。3、早期患者強化治療此外,我們和國際上其他研究人員還發現,給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為期2周的強化胰島素治療後,可以使有些患者在3年內不需要任何藥物,僅僅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就能維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因此,剛被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飲食和運動治療的效果不好,也最好使用胰島素短期強化治療,這樣可以讓患者的胰島β細胞休息一段時間之後能更好地分泌胰島素。4、「多病」的患者這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其他疾病或者狀況可能引起致命性的代謝紊亂,比如需要做大手術、遭受嚴重創傷、伴有嚴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他們可能會發生酮症、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的高滲昏迷,危及生命。二是其他疾病會引起口服降糖葯蓄積中毒。比如肝腎功能不全或者嚴重缺氧(比如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因為口服降糖葯在體內代謝不暢,可使藥物蓄積,副作用加重。胰島素是生物體內的天然物質,是目前所有的降糖葯中最安全的藥物。糖尿病患者在需要使用胰島素時,應該毫不猶豫地接受胰島素治療。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或因血糖控制不好而使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縮短壽命。5、糖尿病孕婦雖然口服降糖藥物可以控制糖尿病孕婦的高血糖,但藥物對胎兒是否有影響卻沒有臨床試驗的證據。而胰島素是生物體內自然的激素,它的安全性是可靠的。因此,糖尿病孕婦當血糖高到依靠飲食和運動而不能控制時,必須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保證母嬰安全。糖尿病飲食的注意事項:1、 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一般以米、面為主,但是,粗雜糧,如燕麥、麥片、玉米面等,有較多的無機鹽、維生素,又富含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具有減低血糖作用,對控制血糖有利。2、 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質來源,大豆及其豆製品為好,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質量多質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膽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動物性食品,如肉類等。3、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熱量期間,仍感飢餓時,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用水煮後加一些佐料拌著吃。由於蔬菜所含膳食纖維多、水分多,供熱能低、具有飽腹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食物。4、 禁用食物有:白糖、紅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點、果醬、蜜餞、冰激凌、甜飲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較多的土豆、山藥、芋艿、藕、蒜苗、胡蘿蔔等少用或食用後減少相應的主食量。5、 富含飽和脂肪酸的豬油、牛油、洋油、奶油、黃油等少用,最好不用。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動物油,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當多,盡量不吃或少吃或減少油類攝入。6、 蛋黃和動物內臟如肝、腦、腰等含膽固醇相當高,應盡量少用或不用。7、 水果中含葡萄糖、果糖,能使血糖升高,故在血、尿糖控制相對穩定時,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10mmol/L時,可在兩餐或臨睡前食用,但也要減少相應主食。8、 酒類,主要含酒精,產熱高,而其他營養素含量很少,故不飲為宜。9、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除控制總熱卡外,還應做到食品多樣化,但因為限制糖、鹽,使菜肴味道較單一。針對這一點,市場上生產了多種甜味劑如甜味菊、甜味糖,其不產熱、不含任何營養素,近兩年有一種甜味劑為蛋白糖,其有氨基酸組成,也不產熱,無任何副作用,是目前較理想的甜味劑,如紐特糖、元真糖。10、對於胰島素依賴型的患者,同樣需要在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嚴格執行飲食控制,對肥胖合併有高血壓、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除了較嚴格的飲食控制外,忌食動物內臟、蛋黃、魚子等,嚴格控制動物油如黃油、豬油、牛油等,其中的飽和脂肪酸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不利。11、對於合併腎臟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除控制總熱量外,應根據病情注意少鹽,無鹽或少鈉及蛋白質的攝入量,蛋白質供應不宜過高,並且忌食豆製品,對於尿毒症應低蛋白飲食,蛋白質每天在30克左右,主食以麥澱粉代替米、面、蛋白質供給首選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雞蛋、瘦肉等糖尿病是影響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屬於內分泌代謝系統疾病,以高血糖為主要標誌,臨床上出現煩渴、多尿、多飲、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現。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量絕對或相對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謝,蛋白質代謝,脂肪代謝和水、電解質代謝的紊亂。糖尿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為4.0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情況,是由於胰島素嚴重不足而引起,病人血糖異常升高,脫水,迅速進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率為10%。(一)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情況:當各種誘因使糖尿病加重時,人體內脂肪分解加速,脂肪分解產生脂肪酸,大量脂肪酸經肝臟進行β氧化產生酮體,酮體是β羥丁酸、乙醯乙酸、丙酮的總稱。正常情況下血中酮體很少,為2毫克/100毫升血,尿中酮體不能檢出。在酮症酸中毒時,血中酮體升高達50毫克/100毫升血以上稱為酮血症;尿中出現酮體,稱為酮尿。酮體以酸性物質佔主要部分,大量消耗體內的儲備鹼,逐漸發生代謝性酸中毒。發生酮症酸中毒時,病人糖尿病的癥狀加重,同時伴有酮症酸中毒的表現。(二)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誘因:1、糖尿病治療不當 胰島素治療中斷或不適當減量;降糖葯突然停葯或用量不足;未經正規治療的糖尿病。2、感染 糖尿病人並發肺炎、泌尿系感染、壞疽等感染時。3、飲食不當 暴飲暴食或飲食不節(潔)引起嘔吐、腹瀉。4、其他 嚴重外傷或手術後。妊娠和分娩。(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臨床表現:1、早期 糖尿病加重的現象如極度口渴、多飲、多尿、全身無力。2、病情迅速惡化 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痛較重,常被誤診為急腹症。當酮症酸中毒好轉時,腹痛很快消失。3、精神及呼吸癥狀 頭痛、嗜睡,煩躁,呼吸深而大,呼氣時可有爛蘋果味,酮體濃度高則氣味重。4、脫水癥狀 由於多尿和嘔吐腹瀉引起。病人皮膚乾燥,彈性差,眼球下陷,淡漠,很快進入昏迷。由於失水而出現脈弱、血壓降低、四肢發冷等休克表現。部分病人有發燒現象,體溫38~39℃。5、化驗橙查 尿糖~,尿酮體陽性;血糖顯著升高,多數300~600毫克/每100毫升血(16.7毫摩爾~33.3毫摩爾/每升血),少數可達1000毫克/每100毫升血(55.5毫摩爾/每升血);血酮體增高。其他的化驗檢查都可以出現不正常,如血中白細胞計數增高,血鈉、氯、鉀離子均可降低。6、注意與其他情況引起的昏迷進行鑒別 糖尿病人在家庭中突然出現昏迷時,大多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酮症酸中毒引起,另一種可能為低血糖昏迷,一般是在血糖低於50毫克/每100毫升血(2.8毫摩爾/每升血)時發生,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神志不清,但呼吸、心跳等一般情況尚好。注射葡萄糖後病人迅速清醒。在家庭中無法鑒別這兩種昏迷時,應及時送醫院檢查後再做處理。(四) 救護措施:(1)應用胰島素。這是搶救治療的關鍵。必須在醫院或醫生指導下應用。根據病情皮下或靜脈注射或靜滴普通胰島素。一般可酌情皮下注射12~20單位,再給予靜滴每小時4~8單位量滴入,大多在24小時內控制病情,此時應停用其他降糖葯。(2)糾正脫水。能口服的盡量口服飲水。昏迷病人要給予靜脈補液,24小時內可輸液3000~6000毫升,心臟病或腎功不好的病人酌情減量。(3)昏迷病人頭側位,及時清除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和口腔清潔。有缺氧情況者給予吸氧,已發生感染的適當應用抗菌藥物。(4)詳細記錄病人的出入量,如飲水量、進食量、嘔吐量、尿量、便量,報告給醫生,提供診斷治療依據。(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複雜、嚴重、發展快,在治療前後均要進行多種化驗檢查,以調整胰島素的用量,輸液量及種類。最好將病人送至醫院急救,以免造成嚴重後果。糖尿病的非藥物治療【關鍵詞】 糖尿病;,,非藥物;,,治療據WHO報道,糖尿病已成為全球第三位威脅人類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997年全球有糖尿病病人1.35億,到2000年大約有1.75億,2025年將劇增至3.00億初步估計,我國現有糖尿病病人約3 000萬人,其中2型糖尿病約佔90%~95%,糖尿病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提出的糖尿病綜合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血糖監測、糖尿病教育),其中非藥物治療佔了4個部分。現對糖尿病的非藥物治療的研究概述如下。1 糖尿病教育1.1 糖尿病教育的對象糖尿病患者和家屬,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廣大醫務工作者及普通人群。1.2 糖尿病教育的形式由於教育對象年齡、職業、文化層次不同,對糖尿病知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因此糖尿病教育可採取多種形式如:① 分發糖尿病知識手冊及訂閱有關書籍、報刊、雜誌;②門診諮詢,對患者進行個別教育,隨時回答患者提問;③開座談會、病友會的形式相互探討,交換治療心得;④利用牆報、漫畫、知識講座等通俗易懂形式定期進行宣教。總之可以根據不同內容、不同層次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1.3 糖尿病教育的內容①糖尿病基礎知識,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與疾病有關的癥狀、誘因等;②讓患者正確認識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危害並掌握其正確的治療方法,使患者積極地配合治療;③使用藥物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尤其是使用胰島素治療時使用方法、注射部位、劑量及藥物的保存;④進行尿糖、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了解低血糖、高血糖的癥狀及發生時相應的處理方法;⑤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指導,使患者充分認識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調整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2 飲食治療糖尿病發病主要是胰島素的絕對和相對分泌不足導致血糖升高引起的代謝紊亂的疾病。降低血糖,控制血糖的水平是糖尿病治療的最終目的,而飲食治療則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首先,向患者說明飲食治療的重要性,使其主動遵守飲食計劃,定時定量進餐。其次,指導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在三餐的飲食上應按照身高、標準體重、實際體重、工作強度、血糖水平等算出總熱量,進行合理的分配。值得說明的是總熱量的攝入以達到和維持理想體重為標準 。糖尿病飲食三大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宜過低,太低可引起體內脂肪的過度代謝,可導致酮症酸中毒,對糖尿病患者要小心選擇含糖食物,尤其是含有天然糖分的水果容易被吸收,應選擇含糖指數較低的食物如燕麥片、甘薯、豌豆、酸乳酪、花生米和柚子等。脂肪在糖尿病飲食中不可缺少也不能過量,應多吃含多鏈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雞蛋,盡量減少動物脂肪及含飽和脂肪的食物。蛋白質攝入量過高易增加基礎代謝同樣會引起酸中毒,腎功能不全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酌減。糖尿病並發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腎功能損害等,食鹽嚴格控制在2 g/d左右為宜。有些食物還有降糖作用,如苦蕎麥、嫩南瓜、綠茶、人蔘蛋清湯和枸杞子等。3 運動治療3.1 運動的作用合理的運動不僅能降低血糖、改善肥胖和胰島素抵抗性,對代謝綜合徵發揮治療和預防作用,更重要的是運動能調節機體的整體機能,提高生活質量。3.1.1 運動調節糖代謝,降低血糖Boule等通過14項臨床試驗meta分析發現,在體重不減輕的情況下,50%~60%最大攝氧量的踏車練習使2型糖尿病病人的氧化血紅蛋白水平下降0.66%。由此運動持續時,肝臟和肌肉內的儲存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為運動提供能量,不斷消耗,血糖逐漸下降,高血糖狀態得以緩解。3.1.2 運動降低血脂和控制肥胖Aiello等實施60%最大攝氧量,3次/周、1 h/次,共6個月的運動使2型糖尿病人血脂明顯下降,高密度脂蛋白-c水平上升,從而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髮展。同時,長期而適當的運動能增強脂肪細胞中酶的活性,加強脂肪的分解,促進多餘脂肪消耗,促使減肥。3.1.3 運動增強胰島素敏感性2型糖尿病進行高強度的有氧運動3次/周,持續2個月,其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46%。利用葡萄糖鉗夾技術即使不伴體重下降,葡萄糖利用率、胰島素與其受體結合率也會增加,胰島素抵抗改善。3.1.4 運動改善心肺功能運動能增加血管壁的彈性,直接改善心肺功能。Maiorana A等對2型糖尿病人進行8周的50%~60%最大攝氧量耐力運動,結果發現患者每膊輸出量增加,血壓下降,休息時心率下降,延緩和預防血管併發症的發生。3.1.5 運動提高機體適應性UKPDS「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資料顯示,運動能使毛細血管與肌纖維比值增加而改善體力。從運動中獲得心理功能的改善可增加對日常活動的信心,消除緊張應激狀態,積極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強社會適應能力。3.2 運動療法的適應證與禁忌證美國運動醫學會以及我國的研究人員吳毅等經過大量實踐,認為運動療法的適應證可分為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此外,也有學者提出穩定期的1型糖尿病,在病情得到較好控制後也可以進行運動鍛煉。運動也有危險性,特別是已有糖尿病併發症的人,則可能使冠心病加重,運動中血壓升高,視網膜出血,尿蛋白增加,神經病變進展,進行性關節病加重 ,以及發生低血糖等,所以需嚴格遵守禁忌證和限制運動指征。3.3 運動的實施運動療法泛指把運動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是人全身大肌肉群參加的周期性連續性有氧運動。病人只有根據自己的疾病情況來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合適的運動強度,以及掌握好運動實施的時間和運動持續時間。才能獲得明顯而持久的收益,從而使糖尿病的控制變得易行、經濟而且有效。4 血糖監測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胰島素功能的喪失或缺乏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而血糖升高直接影響病情,造成各種急慢性併發症,故必須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血糖監測,根據血糖結果來評估飲食、用藥、運動情況以及是否需要調整。患者及家屬應學會使用血糖儀監測血糖,最好保持空腹血糖<6.1~7.8 mmol/L,餐後血糖<8.0~10.0 mmol/L,並定期做尿液檢查,查有無酮體,若血糖監測居高不下或尿酮體持續陽性者,應立即就醫。
推薦閱讀:
※高血壓的飲食注意: 高血壓患者不能吃什麼?
※10種健康食物幫忙瘦小腹|飲食健康|健康食品
※香港一名警司收受火鍋店飲食折扣被判1年
※秋季寶寶易感冒如何安排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