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到來:飲食以清補為主 民間有煮梅習俗
資料圖:廣西龍勝舉行「梳秧競賽」迎接芒種時節。中新社發 潘志祥 攝中新網北京6月5日電(上官雲)「芒種忙,麥上場」這一農諺形象描述了芒種時節,人們收穫農作物的景象。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記者採訪時介紹,除了提醒人們注意農事活動外,過去民間的節氣一般與節日有對應關係,「芒種」便是提醒人們端午將至,要為炎熱夏季做好準備,「所以很多習俗與端午節習俗是相通的。一般要求飲食以清補為主,民間還有煮食青梅的習俗」。起源與寓意:象徵有芒作物成熟所謂「芒種」,象徵著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芒種是傳統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正式開始。「二十四節氣起源很早,春秋時代首先確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後不斷進行完善,到秦漢時期,芒種等二十四節氣名稱即已確立。」高巍介紹,在漢代《太初曆》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芒種一般在每年的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的時候。古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曾有這樣的記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中國古代按照時間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古代認為『陽極陰生』,芒種來臨,夏季也愈發炎熱,這時『陰氣』開始出現。芒種來了,也是提醒人們注意調整生活習慣。」高巍解釋道。
資料圖:2016年在福州, 十二位少女身著各色漢服,簇擁著主祭帶領群芳,按傳統節俗行獻香、獻花、獻爵等禮儀,並依次面向花朵吟誦歌頌百花的詩詞,再現了一場古老的花朝祈福儀式。 記者劉可耕 攝飲食習俗:以「清補」為主 吃青梅青杏在民間習俗中,「二月二」花朝節人們會迎接花神,至芒種前後,已近農曆五月間,此時百花漸趨凋零,人們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代表「送花神歸位」。高巍說,這也表示了人們對花神的感激之情,希望來年如期相會,「不過這個習俗現在已經沒有了」。此時,由於氣候更加炎熱,,為了適應這個特點,人們在飲食上會以清補為主。在南方,五六月間恰逢梅子成熟,青梅營養成分豐富,但由於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人們會將其加工後食用,這道工序便是「煮梅」。「與此同時,北方有吃青杏的習慣,與煮食青梅一個道理,都是補充維生素、增強抵抗力。」高巍表示,與蒸食新麥面一樣,在芒種前後,人們還會把花兒當成食材,做成各種食物食用,比如槐花等等。高巍介紹,這是因為從古至今,人們都意識到夏季新陳代謝旺盛,會有意識地吃一些應季的新鮮水果食材,「『芒種』的到來也有提醒人們注意清補之用」。(完)
推薦閱讀:
※「糖媽媽」飲食治療5原則
※飲食保健--津張先生書館的首頁
※准媽媽孕晚期的飲食如何安排?
※20170729健康之路視頻和筆記:李纓,糖尿病,膳食纖維,控糖飲食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