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生活有點雜亂?把這一份整理秘籍拿走
人生需要整理,這是我成長經驗中的學到的很重要的一件事。
文 | 劉教練 營銷諮詢策略師 營銷課程講師
來源 | 劉教練(ID:liucoaching) 微博@芙蓉湖畔的劉教練
這裡的「整理」,既是自己內心思緒的整理,又是對外部世界的整理;既是對實體環境的整理,又是對虛擬抽象信息的整理。
整理是一個很泛的概念,大概可以分成三個板塊:
分類、總結是對外界信息和事件的整理;
反思、梳理是對自身的情緒和思想的整理;
清掃、收納是對外部環境的整理。
在開始具體介紹這三個內容之前,我想先談一個問題,即:為什麼要學會整理?請帶著這個疑問往下看。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世界是什麼?
世界,是你認識的邊界。
對於某一件事物,你有這個認識,它對你而言就是存在的,你沒有這個認識,它對你而言就是不存在的。
舉例來說,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個大獎叫諾貝爾文學獎,那麼諾貝爾文學獎對你來說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你從未聽說過諾貝爾文學獎,那麼你的世界裡就沒有這麼一個東西。
你認識到的所有的事物,構成了你所在的世界。
認識是什麼呢?認識就是分類。
你是男人,她是女人,你是老人,他是年輕人,我手上拿著的是咖啡,我腳上穿的是皮鞋。人們將所有的事物進行分類。每一樣東西,你都能夠將它歸類。人類天生就喜歡歸類。
而你對事物的認識,決定了你對待它的方式。
舉例來說,甲認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之外,享受生活、陪伴家人和朋友也很重要,乙認為工作是生活的重心,希望通過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麼兩個人在工作時,表現出來的態度和做事方式肯定完全不同。
再比如,甲只知道7-11這個名字,乙不僅知道7-11這個名字,還知道7-11是便利店,還知道7-11裡面賣的東西很新鮮,那麼當甲路過7-11的時候可能什麼都不做,乙路過7-11的時候就可能進去買點東西吃。
這就是所謂的認識論決定方法論。
因此,要看清事物的本質,認清自己,理清生活的思路,找到正確地做事的方法,我們要有目的地訓練自己的整理能力。
首先就是對外界信息和事件的整理。
對於外界信息應如何整理,有兩本書講得很透徹。一本叫《麥肯錫方法》,一本叫《金字塔原理》。
《麥肯錫方法》可以說是世界最知名的諮詢公司的員工——麥肯錫員工的工作方法論。麥肯錫人在解決商業問題時,最忌諱的就是思路出現混淆和重複,因此他們有一系列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套路,來幫助他們開展工作。
而不管問到多少麥肯錫員工(在職或離職),麥肯錫解決問題的方法中那些他們印象最為深刻,答案都是「MECE」(發音為me see)。
MECE的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MECE原則的運用始於解決方案的第一層——分解問題(把大的複雜的問題,拆分成小的容易解決的子問題),列出問題的構成清單。每個問題都被視為應該是獨立的、互不重疊的,同時,解決了所有子問題就應該能夠完全解決母問題(子問題必須是完全窮盡的)。
比如,在研究營銷問題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的4P理論。其實就是把營銷分解為Product(產品)、Price(價格)、Place(渠道)和Promotion(促銷)這四個模塊,當你把這四個模塊的問題全部解決的時候,理論上就能夠解決營銷的問題。
在麥肯錫,不光給客戶做解決方案的時候要運用到MECE原則,所有的文件(包括公司的內部備忘錄)、演示文稿、電子郵件和語音留言都被認為應當是MECE的。常年運用MECE法則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幫助你養成系統化、結構化看待事物的習慣,有助於更快地、更準確地、更全年地了解新事物。
《金字塔原理》則是強調要「自上而下」或「自上而下」地梳理信息。當你面對陌生事物的時候,眼前呈現的信息可能是極度雜亂的。這些信息可能無意義、重複很多,但是有價值的信息也可能就藏在沒有價值的信息後面,這就需要你從中找出一條邏輯線索,將事物的各方面信息串起來。
而要想充分而全面地理解這件事物,你最終梳理出來的框架一定是金字塔型的,如下圖所示。
理由A和理由B處於同一邏輯層面,最終支持了觀點1;理由C支持了觀點2;理由D和理由E支持了觀點3;而觀點1、觀點2和觀點3則支持了中心思想。
金字塔原理既可以用於對客觀事物的分析,也可以為表達自己的想法提供敘述框架,是一套非常好用的理論。
其次,反思、梳理自身的情緒和思想,也是整理能力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我大學的專業是自動化,雖然四年下來沒有記住什麼知識,卻對於書中講述自動化系統的反饋調節印象深刻。如果把個體看做是一個系統,那麼,反思和梳理自身的情緒和思想,就是在給系統一個正向的刺激,幫助這個系統更新升級。
有的人十年如一日做著重複的工作,早就停止了學習的腳步,那麼他的系統其實是沒有更新的,所以他也就沒有什麼成長;而對於另外一些人而言,他們能夠從工作和生活中領悟到很多信息,將其整理歸納,為己所用,他們不斷學習新的東西,補充到自己已有的認知體系當中,於是他們不斷進步、成長。
每個人成長的軌跡不同,起點不同,方向不同,快慢不同,這就是許多曾經的好朋友漸行漸遠,曾經能夠在一個頻率上對話的人變得無法互相理解的原因。
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們梳理和反思。當有人向你推薦一本很有啟發的書的時候,當有人在會議上作了精彩的發言的時候,當你在焦躁的狀態下對別人惡言相向的時候……
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外界的信息,同時也在向外界釋放信息。對於那些有價值的信息,要收為己用,而對於自己向外界釋放的信息,是不是會有一些欠妥當的言辭和行為?是不是會有一些更好的解決方案?當一天過去躺在床上的時候,試著去思考一下這些問題,也會對你幫助很大。
接下來談到的是對於我來說最難的整理,即對自己的房間、工位等日常所處的環境的整理。
也許你覺得對外部環境的整理並非必要,也許你聽說過:很多藝術家的家室很亂的(比如著名日本漫畫家富堅義博的家);有一些調查顯示,聰明的人的家一般都比較亂、亂亂的屋子能夠給人帶來靈感……
富堅義博の家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絕大部分活在髒亂環境中的人,其工作效率是極低的。原因有二:
1.人類天生喜歡整潔的環節,髒亂的環境會讓人滋生慵懶的情緒,複雜的環境會分散人的注意力,這些都會影響做事的效率和積極性。
2.當你在一個雜亂的環境中工作時,找到相應的工作工具和資料所需要的時間會增加,這一過程不僅是對時間的浪費,更是對精力的浪費。
在整理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這一點上,日本人做的十分到位。
提到整理生活物品,近藤麻理惠的名字可能會最先被想到。近藤麻理惠是日本知名的整理顧問。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與村上春樹一起登上「全球百大影響人物」。有段時間,這本書在我的朋友圈風靡。
除了近藤麻理惠以外,日本著名設計師佐藤可士和(曾設計優衣庫)、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著有《斷舍離》)也提倡對身邊的物品和環境進行整理。
日本人將整理髮揮到了極致,在企業管理領域,環境整理方法也被日本人固化為一種管理辦法,即「5S」。「5S」是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和素養(Shitsuke)這5個詞的縮寫,是指在生產現場對人員、機器、材料、方法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管理。
關於5S,可以在網上查到很多信息,這裡不再贅述。而整理個人的隨身物品、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首要目的是讓身邊的一切物品可視化。在可視化的基礎上,則需要沿著某個邏輯順序來對物品進行分類。
以佐藤可士和為例,他以物品的使用頻率為整理邏輯,使用頻率最高的擺在最靠近自己的地方,使用頻率最低的則徹底丟棄。
在人生不同的時期,對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身邊物品的優先順序也是在動態變化的。設定物品的優先順序的時候,你也就知道這樣東西對自己真正的價值有多大了。
設置好優先順序後,再把所有的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這樣每次取用就能夠又快又準確,既提高了效率,又讓自己有了一種掌控人生的感覺。
你可能會問,整理居住和工作環境以及隨身物品究竟能夠提高多少工作效率?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態?其實,人總是會對看起來有用的事情格外用心,而忽略那些看起來沒用,或者短期內看不見效果的事物。因此人們更重視對整理外界信息、梳理自我情緒更看重,而忽略了對環境的整理。
而佐藤可士和卻說,當你親手整理身邊的空間時,不只是大腦在發揮作用,你的身體也在感受著周圍的環境。通過真實的觸碰,你會對事物有更全面的認識。這種身體力行的做法,會幫助你更敏銳地思考。
其實,對外界抽象事物、個人思緒以及生活環境三個領域進行整理,本質都是對生活的整理。整理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認清自己的過程和再次認識世界的過程。
整理讓人生變得更美好,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訓練自己,你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