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廟號謚號年號
引用
莫莫莫 的 廟號謚號年號
自從封建王作者:溫相 自從封建王朝實行皇帝和大臣的謚號以來,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現在,我就自己的心得來簡單談一談,不當之處,請指正之。 秦始皇認為皇帝的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廢止不行,這個典型的獨夫民賊連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就是死後還要鉗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劉邦雖然是無賴出身,但是,權謀遠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漢朝恢復了謚法制度,不僅如此,劉邦還給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隱王陳勝祭掃墳墓。開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至少讓人看到這位君臨萬國的天子的氣度,所以,後人以為史遷敢於給項羽列為本紀是史家的第一勇氣,其實,劉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廟號
皇帝的廟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的講究,雖則昭穆制度的制約,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所以,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特別搞笑的是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身後的廟號,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漢景帝誤殺晁錯、激殺周亞夫、廢殺劉榮,如果上面沒有個好爹漢文帝,下面沒有好兒子漢武帝,漢家的江山最初的斷送者就一定不是漢元帝而是這位仁兄了。但是,為什麼漢景帝沒有廟號,歷史也沒有做明確的交待。不過,最為熱鬧與滑稽的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睡過了,居然在曹叡活著的時候就給他上廟號,而曹叡也居然受之不疑,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1.高祖。 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比如李淵、比如楊堅等,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麼呢?其實,只要看過《漢書詳解》一書就知道內里了,書中介紹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換言之,就是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之於高祖同義。(我在論文《劉邦到底是漢高祖還是漢太祖》中多有論及,這裡不贅)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連兒皇帝石敬瑭這樣的也得配高祖廟,顯得有點子滑稽了。而且,這期間是高祖廟號大盛的季節,像劉知遠等死後一律是高祖,連割據一隅的箿爾小國創建者也頻頻使用高祖的榮譽。當然,廟號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買賣,和大小以及疆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2.太祖。 這是自從宋元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雖則在此之前皇帝開國立功也曾配以此號,但沒有後來那樣的規模。 3.太宗。 這是僅次於太祖的所謂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歷史上謚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餘幾,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於明王朝也是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從他開始算起,明朝開始著力經營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後來幾百年的政治格局。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死後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緒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發生新的轉移,我們都知道漢景帝本來是準備傳位給長子劉榮的,只是因為長公主的離間,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膠東王得以繼承大位。接下來的晉世宗司馬師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經常說: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馬師)的天下,我之後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馬攸)。可見,沒有司馬師,西晉還不可能完成司馬懿的遺志的。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北魏統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這個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虧一簣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來也是沒有什麼可能成為太子的,只是原來的太子元恂死於非命,才讓他撿了便宜。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沒有世祖,也沒有世宗,宋朝延襲了唐朝,所以,也沒有世宗。不過,宋朝要是嚴格上說,宋英宗應該是宋朝的世宗,因為從他開始仁宗一系斷絕,帝系從新轉為真宗以下的子孫。就南宋來說,孝宗也是世宗的規格,因為從他開始太宗一系轉為太祖一系,更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說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榮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贅。金世宗、遼世宗也都是類似的意思,遼世宗是遼國帝系重新回到東丹王耶律倍一脈上來的關鍵人物,而金世宗則是自太祖以來帝系回到宗輔一系的關鍵人物。 5.世祖。 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也有作為開基者的,例如三國的曹丕和西晉的司馬炎、元朝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廟號。大抵上因為他們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劉秀是漢世祖,此後,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齊武帝、北齊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這樣的由來。 6.高宗。 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謚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要麼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窩囊廢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個例外,其實他應該是唐世祖才對)漢朝的高宗漢元帝昏聵不堪,是其父漢宣帝預言的靈驗的實際證明,南齊的高宗齊明帝上台除了大殺高武子孫以外,沒做過什麼像樣的事情,連史書都說他唯嗜殺戮。 上述是比較重要的廟號,下面再簡單說一下其他常見的廟號和歷史巧合。 7.仁宗。 正統王朝中有四個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總體說來都是他們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復了科舉制度,這在元朝只有世祖時期才有過的事情。明仁宗和清仁宗我都有文章介紹,也不贅。 8.英宗和穆宗 這是一個多內訌和多麻煩的廟號,而且多是短命,歷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宋英宗鬧了一場大禮議,元英宗鬧了一場南坡之變,連命都丟了,明英宗還有兩場,一個是土木堡之變,一個奪門之變。其實明英宗在位時間雖然長,死的時候也才34歲,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齡。所以,異常迷信的滿清從來不選英宗作為先帝爺的廟號的。穆宗多數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無一不是短命。 9.神宗和德宗。 這兩個廟號也不是什麼好傢夥,雖則當時上廟號的時候一定是深思熟慮的,但是,從歷史巧合來看,也是麻煩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黨爭,明神宗萬曆的所作所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滿清也不選神宗作為廟號。德宗其實也不是什麼好的廟號,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離亂,當然,這些和廟號本身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重要的還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為。 10.中宗。 知道中宗廟號的一般都是從唐中宗那裡得來的,中宗,顧名思義就是中興之宗。最早起於漢朝的漢宣帝,而後正統王朝中分別是晉中宗(東晉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漢宣帝還當得起中興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晉中宗是被王敦氣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給滅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為封建,從意識形態上說是非常迷信的,這也是封建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宋徽宗這個廟號,宋欽宗這個廟號不能說有什麼貶義,但是,後代沒有再使用這樣的廟號送給他們的先帝的。特別是明清兩代尤其嚴重,所以,宋明清以來,再也沒有皇帝的廟號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說是中興宋朝的皇帝,但是,兒子也沒敢送給他中宗的廟號。康熙稱得上滿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沒有得到中宗的廟號,而是抬高一格,升為祖,這也是清朝自己特有的禮法,一個王朝出了三個祖(太祖、世祖、聖祖。嚴格的說,其實還是兩個祖,因為太祖的時候還是後金呢)。明成祖的廟號是後來嘉靖皇帝自認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宗朱棣類同,所以,追尊為成祖,成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號稱是小治(東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就不行了)文宗號稱小亂(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謚號
謚號是皇帝老兒死後,子孫後代給他的綜合評價,所以,歷代帝王都自己死後的謚號的關注不見得差於陵寢。但是,自從兩漢以後,謚號的本來意義也變了味道,一些明顯是庸劣的皇帝也經常得到美好的謚號,比如明朝的短命的昏聵的皇帝光宗,居然得到貞皇帝這樣的謚號。而在西漢,漢宣帝自己即位,連自己的祖父都不能獲得正常一點的謚號,其嚴格是不同一般的。(漢宣帝的祖父就是戾太子) 下面就具體的把皇帝的謚號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1.高皇帝。 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謚號,在他的六個解讀中,沒有一個涵義是帶有貶義的,而且,充滿了對開國皇帝的無往的尊重,所以,也只有劉邦、蕭道成、朱元璋、努爾哈赤等這些建功立業的不世出的人物才得以享受這樣的美名。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努爾哈赤是兩個謚號,前者是太祖武皇帝,後者是太祖高皇帝。 2.武皇帝。 古人說:乃文乃武,乃神乃聖。武這個謚號一般以為是非常好的謚號,這可能和漢武帝有關,但是,武除了包涵「功肇睿強」的意思之外,還有「窮兵黷武」的通俗意思。所以,用在漢武帝身上是比較合適的。而且,漢朝時期對皇帝的謚號還是很重視的,像平帝、哀帝、靈帝這幾個中等偏下的謚號居然加之於皇帝,雖然這其中有王莽這類權臣的干預,但是,也說明了那時候的謚號制度還是健全的。 歷史上謚為武帝的包括五胡十六國在內,一般都是和開基立業、征伐討平有關,其中不乏開國皇帝。比如魏武帝、晉武帝、後趙武帝(石虎)、北魏道武帝、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齊武帝、梁武帝、陳武帝、北齊武成帝、北周武帝,而到了以中華大一統自居的明清兩代除了努爾哈赤一度謚為武帝以外,再也沒有這樣的謚號了。 3.文帝。 這是一個重要的謚號,從漢朝開始,這個謚號似乎成了王朝第二代的專用名詞,而且,還是太宗這個廟號專配的謚號,明太宗、清太宗本身都是馬背上的皇帝,謚為武帝也不見得差,可是,都視作文帝,因為,文帝中有經天緯地的含義。歷史上謚為文帝包括漢文帝、晉文帝、晉簡文帝、魏文帝、北魏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只有孝文帝當得起這個謚號,因為孝文帝的廟號是高祖)、南朝宋文帝、南梁簡文帝、南陳文帝、北周文帝、隋文帝、明文帝、清文帝等。即使是在唐宋時代皇帝的謚號沒有那麼明確的一字定義的時候,太宗的謚號都有這個文的字眼。 4.明帝。 古人經常批評以察察為名的君主,偏偏明帝的謚號取得者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人物,真是歷史的作弄和巧合。歷史上謚為明帝的大致有:漢明帝、魏明帝、晉明帝、後趙明帝(石勒)、北魏明元帝、孝明帝、南朝宋明帝、南齊明帝、北周明帝等,因為明朝國號是明,所以不會有明帝,而滿清最為忌諱明,所以,更不會有明帝的謚號。這裡,漢明帝親自動手追打大臣,甚至追到了床底下,史書都是有明證的,而晉明帝也是明察秋毫的主兒,權臣王敦活著的時候最恐懼這個皇帝,可惜,他也只活了二十幾歲。後趙明帝石勒其實不應該謚做明帝,這主要是石虎在作祟。石勒是一個很開明的皇帝,這點倒是和明帝的本來意義比較接近。南朝宋明帝、齊明帝是最為混蛋的兩個明帝,一個喜歡殺人,另一個喜歡迫害人,都差不多。北魏的明元帝是好玩弄權術的皇帝,因此錯殺了公孫表。而孝明帝也是一個類似的皇帝,只不過最後被母親給宰了。北周明帝是一個神明儼然的皇帝,被權臣宇文護所嫉恨,所以,難免死於人手。 5.宣帝。 包括漢宣帝、晉宣帝(司馬懿)、北齊文宣帝、陳宣帝、北周宣帝等,其中不乏有開創一個王朝的始作俑者,比如司馬懿和高洋(此人和孫權類似,藉助父兄的力量多一些),但也不乏昏庸之輩,比如周宣帝。宣字是一個漂亮的字眼,但是,明清都沒有謚做宣帝的,主要是前代宣帝的名聲都不是非常好,包括漢宣中興的漢宣帝。而且,都是來路不正的皇帝,這對這些正統自命的皇帝是一個諷刺。(按:漢宣帝也是外藩入主、晉宣帝盡人皆知是篡位、陳宣帝也是,北周宣帝是荒淫的典範) 6.元帝。 俗話說,一元肇始。元帝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字眼,但是,謚做元帝的都不是很令史家滿意的,比如漢元帝、晉元帝(東晉中宗)、南梁元帝等,要麼昏聵,要麼嗜殺。所以,明清兩代沒有元帝的謚號,而明朝滅亡元朝,根本就不會用元帝這個字眼。 7.昭帝。 這是一個治世皇帝應得的謚號,歷史上謚做昭帝的一般都不錯,像漢昭帝、漢昭烈帝、北齊孝昭帝(北齊最難得的一位皇帝,可喜只在位兩年而死),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在位時間很短,最能說明的還有明昭帝(明仁宗),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 8.景帝。 雖則有文景之治,但是,景帝的謚號並不是太好的字眼,這不是從字眼本身的涵義上說,而是從謚做景帝的作為和為人來說,比如漢景帝,本人並不是一個治世的能人,晉景帝司馬師也不是什麼良輩,以致於他的孫子晉明帝聽了他的事迹以後對王導說,這能是真的嗎?明朝的景帝、清朝的景帝(光緒)也都是命運很糟糕的皇帝,這和謚號本身沒關聯,可是,景帝從歷史長河來看,實在不是什麼上等的謚號。 9.成帝。 這真是一個糟糕的謚號,漢朝的成帝最後死在趙合德的床上,清朝的宣宗成皇帝道光是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創造者。其他的像晉成帝(先後有王敦之亂末聲、蘇峻之亂)也是命運多舛。 10.章帝。 奇怪的是這個字眼都是留給了王朝的第三代,比如漢章帝、明章帝(明宣宗)、清章帝(清世祖),也算是不錯的字眼。但是,這三個皇帝本身的缺陷都是非常明顯的,而且,都是導致後來某些弊政的先兆。另外,元朝皇帝的謚號比較特殊,比如叫什麼格堅皇帝、曲律皇帝、完澤篤皇帝等等,還保持著蒙古的風格。 比較有意思的和巧合的一件事是:清朝的忌諱最多,可是,清文宗咸豐可能是糊塗了,給皇后一個貞的字眼,這就是慈安太后後來謚號為孝貞顯皇后的來由;而給貴妃的則為一個欽字,這就是慈禧太后後來謚做孝欽顯皇后的來由。但是,他忘了,明朝的光宗就是貞皇帝的字眼,也是暴卒。(慈安也是暴卒),而慈禧太后的孝欽則和宋朝的欽宗暗合,也是一個亡國的字眼。至於清文宗本人的謚號是顯皇帝,這和明朝滅亡天下的萬曆神宗是一個謚號,而滿清也正是從咸豐開始,四代而亡。(明朝從神宗算起也是四代而亡) 自從漢代除了桓帝、靈帝、獻帝以後,歷代皇帝中再也沒有這樣不正經的字眼了,除了一些死於非命的皇帝和太后,比如北魏的靈太后,屬於惡謚,當然,不要忘了隋煬帝,也是巧合的是,隋煬帝的這個字眼居然和楊廣當年親自平滅的南朝陳國的陳後主的謚號是一個字眼,楊廣生前曾經絕望的對蕭後說,奈不作長城公(陳叔寶的封號),最後也只有這點和陳後主類似。當然,這又是唐朝給他的惡作劇。另一個謚做煬的就是金國的廢帝完顏亮。 明清兩代還使用了一些前代沒有的皇帝的謚號,比如肅皇帝、純皇帝(明朝憲宗、清朝高宗)、顯皇帝、睿皇帝、仁皇帝、憲皇帝等。 自從漢武帝首建建元年號之後,年號就成為皇帝的直接附屬品。到了明清,甚至用年號來稱呼皇帝,而一些比較利益百姓的政策也直接反映到年號上來,比如乾隆初政很得人心,於是,當時老百姓就流傳這樣一句話: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反之亦然,比如海瑞上書中所說:嘉靖者,實乃家家皆凈也。所以,自古以來皇帝對年號就非常重視。當然,凡是年號都要挑選最好的字眼和最為講究的解釋,但是,事物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年號起的好,不等於政治抓的好,相反,很多時候,好的年號也未必能給昏暗的王朝帶來一絲曙光。例如漢光武帝的年號建武多次被後人延襲,目的就是希望光武中興也能再度出現,然而,比較諷刺的是歷史沒有重演。西晉惠帝、東晉元帝都是使用了建武的年號,可是,他們自己都被權臣挾持,行政一塌糊塗,本人也庸劣不堪。由此可見,年號不等於救命的菩薩。 一般來說,帝王忌諱前朝死於非命或者被短期顛覆的王朝皇帝的年號,就是平庸的年號一般也被屏蔽。然而,自漢武帝以降,中國封建史一共有近千個年號,很少有人能夠把他們完全、準確的複述出來,所以,雷同的笑話還是層出不窮。比如東晉末年桓玄篡位,自號大楚,定年號為永始,後來一查,竟然是西晉篡位者趙王司馬倫的年號,而此前這個年號就是漢成帝這個荒淫無度的傢伙的年號,所以,桓玄那個時候,人們就說他的「朝廷」長久不了,果然,最後很快垮台。 還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宋太祖定立年號曰:乾德。太祖本人沒有多少文化,這件事就是交給宰相趙普等人去辦理,趙普他們擬定的就是乾德,可是不久就有人指出,這個乾德是五代十國前蜀後主王衍曾經使用過的。如果說桓玄和司馬倫相距一百多年還能夠用無可考證這樣的話來搪塞,那麼,王衍距離宋朝立國不過二三十年的光景,這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大笑話,而且,真像是太祖在年號公開頒布之後才知道的,雖則,不能對趙普過多的責備,但是,宋太祖卻感嘆道:宰相一定要用讀書人啊。北宋末年,蔡京當權,蔡本人是書法家,而且,喜歡標新立異,頒布年號崇寧的時候,蔡京獨出心裁,把崇字一筆寫到底,這是南北朝時期庫狄干發明的粗人寫法,叫做:穿錘。蔡京這一穿錘可不要緊,卻壞了宋家的江山,當時迷信的人說,崇字是一個山下面一個宗,蔡京一筆下來,把宗的一點給破了,所以,宋朝很快宗室離亂、厄運當頭了。當然,這是因循附會,不能作為信史考證的,但是,新近出土的宋朝崇寧通寶確實是崇字一筆帶下的,這也是事實。 年號的另一作用是宣明政治方針,例如宋徽宗即位之初,選定年號為:建中靖國。目的在於平息日益嚴重的黨爭,然而,正如建中靖國年號本身只有一年的短命一樣,徽宗的願望隨即很快破滅。崇禎即位的時候,下面送選四個年號給崇禎挑,朱由檢選定了崇禎,意思是希望天下粗安,但是,當時就有人指出,崇禎年號和宋末崇寧年號接近,是一個不祥的年號。其實,滿清皇太極大清國建立時用的年號還是崇德呢,也不見得不祥。再有,明成祖永樂年號是非常有名的,殊不知這是幾百年前起義軍方臘使用過的,但是,朱棣豈能是方臘可以比得了的呢?可見,事在人為,關年號何? 有的年號還有點讖語,清末的同治也是類似這個意思,一方面希望兩宮垂簾、親王秉政達到順治時期的光榮,另一方面順治之後是康熙,希望同治之後盛世再現。可是,這兩個目的一個都沒有達到,反而是同治皇帝和他的祖宗一樣暴卒而且死因不明,再者,順治之前滿清是兩代,而同治之後滿清也是兩代,可謂始終相系。另則元順帝的年號叫至元(史稱:後至元,有別於至元),和他的祖宗忽必烈的年號相同,而元朝起於至元,也亡於至元。可謂巧矣。
朝實行皇帝和大臣的謚號以來,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現在,我就自己的心得來簡單談一談,不當之處,請指正之。 秦始皇認為皇帝的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廢止不行,這個典型的獨夫民賊連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就是死後還要鉗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劉邦雖然是無賴出身,但是,權謀遠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漢朝恢復了謚法制度,不僅如此,劉邦還給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隱王陳勝祭掃墳墓。開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至少讓人看到這位君臨萬國的天子的氣度,所以,後人以為史遷敢於給項羽列為本紀是史家的第一勇氣,其實,劉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廟號
皇帝的廟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的講究,雖則昭穆制度的制約,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所以,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特別搞笑的是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身後的廟號,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漢景帝誤殺晁錯、激殺周亞夫、廢殺劉榮,如果上面沒有個好爹漢文帝,下面沒有好兒子漢武帝,漢家的江山最初的斷送者就一定不是漢元帝而是這位仁兄了。但是,為什麼漢景帝沒有廟號,歷史也沒有做明確的交待。不過,最為熱鬧與滑稽的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睡過了,居然在曹叡活著的時候就給他上廟號,而曹叡也居然受之不疑,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1.高祖。 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比如李淵、比如楊堅等,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麼呢?其實,只要看過《漢書詳解》一書就知道內里了,書中介紹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換言之,就是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之於高祖同義。(我在論文《劉邦到底是漢高祖還是漢太祖》中多有論及,這裡不贅)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連兒皇帝石敬瑭這樣的也得配高祖廟,顯得有點子滑稽了。而且,這期間是高祖廟號大盛的季節,像劉知遠等死後一律是高祖,連割據一隅的箿爾小國創建者也頻頻使用高祖的榮譽。當然,廟號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買賣,和大小以及疆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2.太祖。 這是自從宋元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雖則在此之前皇帝開國立功也曾配以此號,但沒有後來那樣的規模。 3.太宗。 這是僅次於太祖的所謂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歷史上謚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餘幾,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於明王朝也是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從他開始算起,明朝開始著力經營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後來幾百年的政治格局。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死後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緒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發生新的轉移,我們都知道漢景帝本來是準備傳位給長子劉榮的,只是因為長公主的離間,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膠東王得以繼承大位。接下來的晉世宗司馬師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經常說: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馬師)的天下,我之後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馬攸)。可見,沒有司馬師,西晉還不可能完成司馬懿的遺志的。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北魏統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這個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虧一簣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來也是沒有什麼可能成為太子的,只是原來的太子元恂死於非命,才讓他撿了便宜。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沒有世祖,也沒有世宗,宋朝延襲了唐朝,所以,也沒有世宗。不過,宋朝要是嚴格上說,宋英宗應該是宋朝的世宗,因為從他開始仁宗一系斷絕,帝系從新轉為真宗以下的子孫。就南宋來說,孝宗也是世宗的規格,因為從他開始太宗一系轉為太祖一系,更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說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榮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贅。金世宗、遼世宗也都是類似的意思,遼世宗是遼國帝系重新回到東丹王耶律倍一脈上來的關鍵人物,而金世宗則是自太祖以來帝系回到宗輔一系的關鍵人物。 5.世祖。 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也有作為開基者的,例如三國的曹丕和西晉的司馬炎、元朝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廟號。大抵上因為他們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劉秀是漢世祖,此後,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齊武帝、北齊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這樣的由來。 6.高宗。 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謚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要麼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窩囊廢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個例外,其實他應該是唐世祖才對)漢朝的高宗漢元帝昏聵不堪,是其父漢宣帝預言的靈驗的實際證明,南齊的高宗齊明帝上台除了大殺高武子孫以外,沒做過什麼像樣的事情,連史書都說他唯嗜殺戮。 上述是比較重要的廟號,下面再簡單說一下其他常見的廟號和歷史巧合。 7.仁宗。 正統王朝中有四個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總體說來都是他們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復了科舉制度,這在元朝只有世祖時期才有過的事情。明仁宗和清仁宗我都有文章介紹,也不贅。 8.英宗和穆宗 這是一個多內訌和多麻煩的廟號,而且多是短命,歷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宋英宗鬧了一場大禮議,元英宗鬧了一場南坡之變,連命都丟了,明英宗還有兩場,一個是土木堡之變,一個奪門之變。其實明英宗在位時間雖然長,死的時候也才34歲,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齡。所以,異常迷信的滿清從來不選英宗作為先帝爺的廟號的。穆宗多數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無一不是短命。 9.神宗和德宗。 這兩個廟號也不是什麼好傢夥,雖則當時上廟號的時候一定是深思熟慮的,但是,從歷史巧合來看,也是麻煩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黨爭,明神宗萬曆的所作所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滿清也不選神宗作為廟號。德宗其實也不是什麼好的廟號,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離亂,當然,這些和廟號本身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重要的還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為。 10.中宗。 知道中宗廟號的一般都是從唐中宗那裡得來的,中宗,顧名思義就是中興之宗。最早起於漢朝的漢宣帝,而後正統王朝中分別是晉中宗(東晉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漢宣帝還當得起中興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晉中宗是被王敦氣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給滅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為封建,從意識形態上說是非常迷信的,這也是封建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宋徽宗這個廟號,宋欽宗這個廟號不能說有什麼貶義,但是,後代沒有再使用這樣的廟號送給他們的先帝的。特別是明清兩代尤其嚴重,所以,宋明清以來,再也沒有皇帝的廟號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說是中興宋朝的皇帝,但是,兒子也沒敢送給他中宗的廟號。康熙稱得上滿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沒有得到中宗的廟號,而是抬高一格,升為祖,這也是清朝自己特有的禮法,一個王朝出了三個祖(太祖、世祖、聖祖。嚴格的說,其實還是兩個祖,因為太祖的時候還是後金呢)。明成祖的廟號是後來嘉靖皇帝自認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宗朱棣類同,所以,追尊為成祖,成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號稱是小治(東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就不行了)文宗號稱小亂(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謚號
謚號是皇帝老兒死後,子孫後代給他的綜合評價,所以,歷代帝王都自己死後的謚號的關注不見得差於陵寢。但是,自從兩漢以後,謚號的本來意義也變了味道,一些明顯是庸劣的皇帝也經常得到美好的謚號,比如明朝的短命的昏聵的皇帝光宗,居然得到貞皇帝這樣的謚號。而在西漢,漢宣帝自己即位,連自己的祖父都不能獲得正常一點的謚號,其嚴格是不同一般的。(漢宣帝的祖父就是戾太子) 下面就具體的把皇帝的謚號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1.高皇帝。 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謚號,在他的六個解讀中,沒有一個涵義是帶有貶義的,而且,充滿了對開國皇帝的無往的尊重,所以,也只有劉邦、蕭道成、朱元璋、努爾哈赤等這些建功立業的不世出的人物才得以享受這樣的美名。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努爾哈赤是兩個謚號,前者是太祖武皇帝,後者是太祖高皇帝。 2.武皇帝。 古人說:乃文乃武,乃神乃聖。武這個謚號一般以為是非常好的謚號,這可能和漢武帝有關,但是,武除了包涵「功肇睿強」的意思之外,還有「窮兵黷武」的通俗意思。所以,用在漢武帝身上是比較合適的。而且,漢朝時期對皇帝的謚號還是很重視的,像平帝、哀帝、靈帝這幾個中等偏下的謚號居然加之於皇帝,雖然這其中有王莽這類權臣的干預,但是,也說明了那時候的謚號制度還是健全的。 歷史上謚為武帝的包括五胡十六國在內,一般都是和開基立業、征伐討平有關,其中不乏開國皇帝。比如魏武帝、晉武帝、後趙武帝(石虎)、北魏道武帝、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齊武帝、梁武帝、陳武帝、北齊武成帝、北周武帝,而到了以中華大一統自居的明清兩代除了努爾哈赤一度謚為武帝以外,再也沒有這樣的謚號了。 3.文帝。 這是一個重要的謚號,從漢朝開始,這個謚號似乎成了王朝第二代的專用名詞,而且,還是太宗這個廟號專配的謚號,明太宗、清太宗本身都是馬背上的皇帝,謚為武帝也不見得差,可是,都視作文帝,因為,文帝中有經天緯地的含義。歷史上謚為文帝包括漢文帝、晉文帝、晉簡文帝、魏文帝、北魏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只有孝文帝當得起這個謚號,因為孝文帝的廟號是高祖)、南朝宋文帝、南梁簡文帝、南陳文帝、北周文帝、隋文帝、明文帝、清文帝等。即使是在唐宋時代皇帝的謚號沒有那麼明確的一字定義的時候,太宗的謚號都有這個文的字眼。 4.明帝。 古人經常批評以察察為名的君主,偏偏明帝的謚號取得者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人物,真是歷史的作弄和巧合。歷史上謚為明帝的大致有:漢明帝、魏明帝、晉明帝、後趙明帝(石勒)、北魏明元帝、孝明帝、南朝宋明帝、南齊明帝、北周明帝等,因為明朝國號是明,所以不會有明帝,而滿清最為忌諱明,所以,更不會有明帝的謚號。這裡,漢明帝親自動手追打大臣,甚至追到了床底下,史書都是有明證的,而晉明帝也是明察秋毫的主兒,權臣王敦活著的時候最恐懼這個皇帝,可惜,他也只活了二十幾歲。後趙明帝石勒其實不應該謚做明帝,這主要是石虎在作祟。石勒是一個很開明的皇帝,這點倒是和明帝的本來意義比較接近。南朝宋明帝、齊明帝是最為混蛋的兩個明帝,一個喜歡殺人,另一個喜歡迫害人,都差不多。北魏的明元帝是好玩弄權術的皇帝,因此錯殺了公孫表。而孝明帝也是一個類似的皇帝,只不過最後被母親給宰了。北周明帝是一個神明儼然的皇帝,被權臣宇文護所嫉恨,所以,難免死於人手。 5.宣帝。 包括漢宣帝、晉宣帝(司馬懿)、北齊文宣帝、陳宣帝、北周宣帝等,其中不乏有開創一個王朝的始作俑者,比如司馬懿和高洋(此人和孫權類似,藉助父兄的力量多一些),但也不乏昏庸之輩,比如周宣帝。宣字是一個漂亮的字眼,但是,明清都沒有謚做宣帝的,主要是前代宣帝的名聲都不是非常好,包括漢宣中興的漢宣帝。而且,都是來路不正的皇帝,這對這些正統自命的皇帝是一個諷刺。(按:漢宣帝也是外藩入主、晉宣帝盡人皆知是篡位、陳宣帝也是,北周宣帝是荒淫的典範) 6.元帝。 俗話說,一元肇始。元帝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字眼,但是,謚做元帝的都不是很令史家滿意的,比如漢元帝、晉元帝(東晉中宗)、南梁元帝等,要麼昏聵,要麼嗜殺。所以,明清兩代沒有元帝的謚號,而明朝滅亡元朝,根本就不會用元帝這個字眼。 7.昭帝。 這是一個治世皇帝應得的謚號,歷史上謚做昭帝的一般都不錯,像漢昭帝、漢昭烈帝、北齊孝昭帝(北齊最難得的一位皇帝,可喜只在位兩年而死),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在位時間很短,最能說明的還有明昭帝(明仁宗),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 8.景帝。 雖則有文景之治,但是,景帝的謚號並不是太好的字眼,這不是從字眼本身的涵義上說,而是從謚做景帝的作為和為人來說,比如漢景帝,本人並不是一個治世的能人,晉景帝司馬師也不是什麼良輩,以致於他的孫子晉明帝聽了他的事迹以後對王導說,這能是真的嗎?明朝的景帝、清朝的景帝(光緒)也都是命運很糟糕的皇帝,這和謚號本身沒關聯,可是,景帝從歷史長河來看,實在不是什麼上等的謚號。 9.成帝。 這真是一個糟糕的謚號,漢朝的成帝最後死在趙合德的床上,清朝的宣宗成皇帝道光是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創造者。其他的像晉成帝(先後有王敦之亂末聲、蘇峻之亂)也是命運多舛。 10.章帝。 奇怪的是這個字眼都是留給了王朝的第三代,比如漢章帝、明章帝(明宣宗)、清章帝(清世祖),也算是不錯的字眼。但是,這三個皇帝本身的缺陷都是非常明顯的,而且,都是導致後來某些弊政的先兆。另外,元朝皇帝的謚號比較特殊,比如叫什麼格堅皇帝、曲律皇帝、完澤篤皇帝等等,還保持著蒙古的風格。 比較有意思的和巧合的一件事是:清朝的忌諱最多,可是,清文宗咸豐可能是糊塗了,給皇后一個貞的字眼,這就是慈安太后後來謚號為孝貞顯皇后的來由;而給貴妃的則為一個欽字,這就是慈禧太后後來謚做孝欽顯皇后的來由。但是,他忘了,明朝的光宗就是貞皇帝的字眼,也是暴卒。(慈安也是暴卒),而慈禧太后的孝欽則和宋朝的欽宗暗合,也是一個亡國的字眼。至於清文宗本人的謚號是顯皇帝,這和明朝滅亡天下的萬曆神宗是一個謚號,而滿清也正是從咸豐開始,四代而亡。(明朝從神宗算起也是四代而亡) 自從漢代除了桓帝、靈帝、獻帝以後,歷代皇帝中再也沒有這樣不正經的字眼了,除了一些死於非命的皇帝和太后,比如北魏的靈太后,屬於惡謚,當然,不要忘了隋煬帝,也是巧合的是,隋煬帝的這個字眼居然和楊廣當年親自平滅的南朝陳國的陳後主的謚號是一個字眼,楊廣生前曾經絕望的對蕭後說,奈不作長城公(陳叔寶的封號),最後也只有這點和陳後主類似。當然,這又是唐朝給他的惡作劇。另一個謚做煬的就是金國的廢帝完顏亮。 明清兩代還使用了一些前代沒有的皇帝的謚號,比如肅皇帝、純皇帝(明朝憲宗、清朝高宗)、顯皇帝、睿皇帝、仁皇帝、憲皇帝等。 自從漢武帝首建建元年號之後,年號就成為皇帝的直接附屬品。到了明清,甚至用年號來稱呼皇帝,而一些比較利益百姓的政策也直接反映到年號上來,比如乾隆初政很得人心,於是,當時老百姓就流傳這樣一句話: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反之亦然,比如海瑞上書中所說:嘉靖者,實乃家家皆凈也。所以,自古以來皇帝對年號就非常重視。當然,凡是年號都要挑選最好的字眼和最為講究的解釋,但是,事物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年號起的好,不等於政治抓的好,相反,很多時候,好的年號也未必能給昏暗的王朝帶來一絲曙光。例如漢光武帝的年號建武多次被後人延襲,目的就是希望光武中興也能再度出現,然而,比較諷刺的是歷史沒有重演。西晉惠帝、東晉元帝都是使用了建武的年號,可是,他們自己都被權臣挾持,行政一塌糊塗,本人也庸劣不堪。由此可見,年號不等於救命的菩薩。 一般來說,帝王忌諱前朝死於非命或者被短期顛覆的王朝皇帝的年號,就是平庸的年號一般也被屏蔽。然而,自漢武帝以降,中國封建史一共有近千個年號,很少有人能夠把他們完全、準確的複述出來,所以,雷同的笑話還是層出不窮。比如東晉末年桓玄篡位,自號大楚,定年號為永始,後來一查,竟然是西晉篡位者趙王司馬倫的年號,而此前這個年號就是漢成帝這個荒淫無度的傢伙的年號,所以,桓玄那個時候,人們就說他的「朝廷」長久不了,果然,最後很快垮台。 還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宋太祖定立年號曰:乾德。太祖本人沒有多少文化,這件事就是交給宰相趙普等人去辦理,趙普他們擬定的就是乾德,可是不久就有人指出,這個乾德是五代十國前蜀後主王衍曾經使用過的。如果說桓玄和司馬倫相距一百多年還能夠用無可考證這樣的話來搪塞,那麼,王衍距離宋朝立國不過二三十年的光景,這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大笑話,而且,真像是太祖在年號公開頒布之後才知道的,雖則,不能對趙普過多的責備,但是,宋太祖卻感嘆道:宰相一定要用讀書人啊。北宋末年,蔡京當權,蔡本人是書法家,而且,喜歡標新立異,頒布年號崇寧的時候,蔡京獨出心裁,把崇字一筆寫到底,這是南北朝時期庫狄干發明的粗人寫法,叫做:穿錘。蔡京這一穿錘可不要緊,卻壞了宋家的江山,當時迷信的人說,崇字是一個山下面一個宗,蔡京一筆下來,把宗的一點給破了,所以,宋朝很快宗室離亂、厄運當頭了。當然,這是因循附會,不能作為信史考證的,但是,新近出土的宋朝崇寧通寶確實是崇字一筆帶下的,這也是事實。 年號的另一作用是宣明政治方針,例如宋徽宗即位之初,選定年號為:建中靖國。目的在於平息日益嚴重的黨爭,然而,正如建中靖國年號本身只有一年的短命一樣,徽宗的願望隨即很快破滅。崇禎即位的時候,下面送選四個年號給崇禎挑,朱由檢選定了崇禎,意思是希望天下粗安,但是,當時就有人指出,崇禎年號和宋末崇寧年號接近,是一個不祥的年號。其實,滿清皇太極大清國建立時用的年號還是崇德呢,也不見得不祥。再有,明成祖永樂年號是非常有名的,殊不知這是幾百年前起義軍方臘使用過的,但是,朱棣豈能是方臘可以比得了的呢?可見,事在人為,關年號何? 有的年號還有點讖語,清末的同治也是類似這個意思,一方面希望兩宮垂簾、親王秉政達到順治時期的光榮,另一方面順治之後是康熙,希望同治之後盛世再現。可是,這兩個目的一個都沒有達到,反而是同治皇帝和他的祖宗一樣暴卒而且死因不明,再者,順治之前滿清是兩代,而同治之後滿清也是兩代,可謂始終相系。另則元順帝的年號叫至元(史稱:後至元,有別於至元),和他的祖宗忽必烈的年號相同,而元朝起於至元,也亡於至元。可謂巧矣。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稱謂:謚號與廟號
※帝號系列之廟號(上)
※為什麼漢景帝死後子孫沒有給他上廟號?
※廟號大全
※嘉靖為什麼將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