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制陶方法來自仿生學的猜想

遠古制陶方法的幾種猜想

祁繼慶在對比泥蜂巢和陶罐 記者何燕攝

泥蜂化石(下白堊紀)

祁繼慶供圖 泥蜂巢

彩陶

我國是陶器起源的重要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陸續發現了一批距今近萬年的古老陶器遺址、遺存。然而,陶器如何應運而生仍為難解之謎。

一次泥蜂巢酷似「縮小版」陶罐的偶然發現,令我省書法家祁繼慶將泥蜂築巢法與遠古制陶工藝緊密相聯。而且,隨著進一步資料查證,他越來越確信:陶器是遠古人類仿生學的結晶,人們在製做陶坯時採用的敷泥法和泥條築成法以及後來彩陶器皿的式樣,都是模仿古老的泥蜂做巢。這種見解是否正確、是否有其合理性呢?本報記者近日專程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彩陶研究方面的專家郎樹德和趙建龍進行了求證。

偶然發現:陶器製作從泥蜂做巢中得到啟發?

2013年5月初的一天,祁繼慶在庫房取畫框時,粘在畫框邊的幾個極像陶罐的泥制小東西引起了他的好奇:這不就是遠古陶器的小樣嗎?取下小泥罐仔細一瞧:這六七隻或完整或殘缺的小泥罐成兩排緊緊粘合在一起,高不過三四公分,大小均勻、罐口圓圓,罐體從下往上由一圈圈的泥紋繞成,內壁修飾得很光滑。這不禁讓祁繼慶想起,去年11月為西北師大博物館做的一組彩陶製作場景人物雕塑中,有一人就在搓泥條;事後他問過彩陶專家郎樹德,得知搓泥條是先民製作陶坯的泥條築成法中不可缺少的工序。

「小泥罐到底是什麼東西的傑作?居然用到了古人陶坯製作的泥條築成法,太令人不可思議了!」好奇心促使祁繼慶多方查找資料,發現小泥罐的「主人」是比人類出現更早的大地生靈泥蜂,小泥罐是泥蜂的巢。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和照片,他發現這小東西竟然連遠古陶坯製作的另一種主要方法敷泥法都會。

「製作陶器是遠古人向這些小小的泥蜂精靈學來的嗎?」祁繼慶為自己的這個偶然發現而欣喜。

隨後,祁繼慶帶著無意間取到的泥蜂巢和照片資料向彩陶專家郎樹德求教。得到的答案是:大地灣遠古時期氣候溫暖濕潤,水草豐茂、樹木林立,生長著大象、蘇門犀、蘇門羚等亞熱帶動物,生態環境與現在截然相反,是各種小生物築巢和繁衍後代的天堂。而祁繼慶發現的泥蜂巢所在地,僅一牆之隔便是有水草有樹林的小環境。他查到的資料顯示,泥蜂屬於世界性分布,已知約9000餘種(不包括亞泥蜂種和同物異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種類和數量均多,北極圈內也有泥蜂分布。

祁繼慶向專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先民們是因觀察到泥蜂用泥築巢而得到啟發,用它們築巢的方法和式樣製作出了各種陶器。他們觀察到泥蜂以旋轉的方式盤築泥條築巢,就發明了早期慢輪旋轉這種原始簡易的工具。「早期的陶器紋樣簡單,之後出現的彩陶,猶如泥蜂身上的色彩圖形,是不是遠古的人們為了記住和感激泥蜂而採用了這種方式來表達?」祁繼慶繪圖向專家解釋他查到的泥蜂巢的多種形狀,有中間一支、下分多支者,也有類似於酒盅者,人們後來製作的多種器皿中,有不少是這樣的形狀。

專家釋疑:陶器製作源自遠古人類仿生學

5月底,記者就此事分別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樹德和趙建龍兩位專家進行了求證。

郎樹德,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現為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他熟悉掌握甘肅各地區各文化的特徵;同時考察鑒定了數千件全省館藏彩陶,積累了豐富的彩陶鑒定經驗,對西北地區古文化、彩陶有比較全面深入的研究。1981年起主持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此項發現被學術界評為我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出版專著有《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主持人)、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彩陶》(合著)、《甘肅彩掏研究與鑒賞》。

趙建龍,畢業於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原歷史系考古專業),現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長於史前文物考古研究及甘肅彩陶、青銅、玉器等史前文物的鑒定。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聚落遺址的發掘期長達七年之久,他是唯一自始至終的參加者。在1985年取得國家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田野考古領隊資格」後,相繼主持發掘了禮縣高寺頭、慶陽南佐、蘭州紅古下海石、張掖民樂八卦營重要遺址和墓地的發掘。並參加了《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的編寫,主持編寫了《蘭州紅古下海石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2009年,獲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從事文博事業30年榮譽證」。

郎樹德和趙建龍都明確告訴記者,陶器製作源自遠古人類仿生學這一點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郎樹德說,遠古人類的生活,經常會從自然界中得到某種啟示,模仿動物是常有之事。通過觀察陶片斷茬和大地灣遺址中出土的模具,可以初步判定甘肅制陶最早用的是敷泥法;泥條盤築法更為先進,可憑人手做出多種器形,延續了幾千年。「但是人們是因為受到什麼啟示而採用泥條盤築法來製作陶器,現在還沒有答案。」郎樹德認為,祁繼慶提出的這種假說或推測,對於制陶文化的討論和研究是一種有益的思路,「很有意思」,應該予以重視、鼓勵,值得進一步研究、論證。同時,由於自己並不清楚泥蜂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築巢,他認為再做進一步驗證的時候,應該有動物行為學方面的專家加入進來。另外,人類是否還從其他動物那裡得到過啟示,也都需要研究。

專家觀點:陶器製作或仿自植物種子殼

趙建龍則認為,陶器製法學自泥蜂做巢有其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值得商榷。他介紹說,陶器的製作,一般認為起自距今約萬年左右,大地灣彩陶最早的距今約8000年左右。確切來說,制陶的起源,即為什麼人們要用泥來做器皿的證據,現在並未找到。早期制陶時,南方用泥片粘貼法、北方採用內模敷泥法;第二階段都漸漸發展成為泥條盤築法,即不用模具,直接用泥條盤築成筒狀,再拍打擠壓而成;第三階段則是快輪制陶法,即一次成形。

「恩格斯曾在書中寫過,人們用竹籃糊上泥打水,一不留神,竹籃掉進火里,燒成了殼。這是一種想像,但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的一種合理想像。」趙建龍說,「不只泥蜂做的巢有形似陶器的,有些鳥類或其他一些昆蟲的巢也有類似的形狀;而且泥蜂做巢所用的其實並不是製作彩陶時常用的方法,泥蜂做的巢是沒有骨架的,只是一點一點、一口一口塑泥而成,不需要模具。」

「現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著比較原始的制陶方法——泥餅貼塑法。他們製做缸、瓮、罐時,常依託背簍或筐,用一塊一塊的泥餅貼在筐內壁上,然後用棍捶打、壓緊,稍凝固後脫模,再繼續拍打製作成形。」趙建龍說。泥蜂做巢有點類似於此,但這種方法並不是彩陶的製作方法。大地灣一期的彩陶採用的是半球體內模,制出的陶器是圜底的,這也是與泥蜂築巢形狀有區別的一點。大地灣一期,人們通常以細灰或細沙土在內模上敷一層作為隔離層。整個陶坯分為三層製成,最初敷的這一層是夾砂的,這樣熱脹冷縮後不炸裂。「為什麼叫『陶』,最初其實是淘洗的『淘』。泥土經過淘洗,用沉澱下來的沉泥做的陶,叫細泥陶;淘洗不太乾淨的,叫泥質陶;夾了砂的,叫夾砂陶。」趙建龍說,據他們研究,大地灣一期的陶器應為砂胎底。即先在內模上抹一層夾砂胎,再敷一層細泥後,以纏繞了麻繩的木棍在表層上滾軋,讓兩層粘合得更緊,就出現了繩紋。這種木棍滾壓繩紋的方式是日本人研究發現的。

雖然趙建龍肯定了陶器製作源自遠古人類仿生學,但他比較偏向於仿自植物種子殼的觀點。因為先民們經常吃的植物的殼,會比泥蜂巢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泥蜂巢只有二三厘米長的一點,以遠古人的粗獷性格,加之白天狩獵、晚上回來燒著吃,整天在為生計奔波,不太容易注意到這麼小的東西。」而像核桃、榛子等堅果殼,人們接觸得更多,對它們的形狀很熟悉,參照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亞葫蘆,人們經常把野生的剖成兩半取水,找不到野生的時,有可能仿照著做成陶器。在大地灣出土的陶器中,距今6000年時,就有與亞葫蘆形狀一模一樣的葫蘆形瓶。人們對葫蘆的利用,幾千年間沒變過。

祁繼慶提出,彩陶紋飾源自泥蜂身上的花紋。對於這一點,兩位專家都有不同看法。他們說,最早出土的彩陶,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彩繪都是用比較單一的紅色和簡單的線條,後來慢慢發展到較為豐富的色彩和紋飾,紋飾中有魚、鳥、蛙、蜥蜴和鹿等。

趙建龍認為,陶器製法學自泥蜂做巢,雖然有可能,但以當時的歷史時段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泥蜂巢不太容易進入人們的視線。因此,這種可能性不太大。
推薦閱讀:

陽宅安門的方法
如何將晚睡晚起的生物鐘科學扳正?
【自製花肥】一張圖告訴你《家庭養花自製花肥29方法》
不同月齡寶寶夜奶次數不同 戒掉夜奶5個方法
普洱茶鑒別方法

TAG:仿生學 | 方法 | 遠古 | 猜想 | 仿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