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軍行七首 (其二)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釋】:  新聲:新的歌曲。  關山:邊塞。  撩亂:心裡煩亂。  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  【譯文】:   琵琶奏起了新的樂曲,   守邊將士在琵琶聲中起舞,彈來彈去, 總是離不開《關山月》這類軍人出征的樂曲。  琵琶聲聲,聽不完守邊的愁苦,   仰望夜空,只見那引人思鄉的秋月照耀著萬里長城。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樂府古題要解》云:「《關山月》,傷離也。」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麼,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麼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是嘆?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於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讚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隻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裡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後,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迴旋。「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裡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儘儘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於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推薦閱讀: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絕句薦讀】七絕聖手王昌齡
《王昌齡詩全集》【唐】 王昌齡  
李白寫給王昌齡的一首詩,情真意切,真摯感人!
「七絕聖手」王昌齡的經典絕句,你都看過嗎

TAG:王昌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