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紅色精神的嶄新形態
渭南師範學院學生會
WNUSU用圖文傳播師院正能量
——社科專家述論紅色精神百年史(摘選)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20期刊發丁德科教授、王昌民研究員撰寫的《紅色精神百年史述論》。全文共七部分,約4.3萬字。本網摘要刊發。
(一)中國精神內涵的豐富性
1.中國精神的內涵
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精闢地概括了「中國精神」的內涵。這足以說明:中國精神生髮於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傳統,貫穿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過程。「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和現時代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了表徵自己文化血脈與時代鏡像的國家精神,即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綿延更續的文化血脈,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創新的時代鏡像,二者密切聯繫、交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中國精神的核心內容。」
2.中國精神凝結著全部紅色精神的內涵
學者們的研究結論釐清了中國精神與民族精神的關係。「中國精神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雙重維度」,不僅包含著民族精神,也包含著時代精神。以「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為顯著特徵的民族精神是一種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當代追求,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全體中國人的價值共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中國精神也內在地凝結著全部紅色精神的內涵,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所具有的科學信仰、科學能力、科學品質和科學精神。我們也應該看到,紅色精神作為當代的民族精神,也內在地包含著創新精神。如「紅船精神」的「敢為人先」,「井岡山精神」的「敢闖新路」,「渭華照金精神」的「堅定地創業創新」,「西柏坡精神」的「探索和創新」;從另一方面看,「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是突出地體現了創新的時代精神。在其他紅色精神中,也都有創新的意涵,也都體現了時代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以科學信仰為引領,以科學能力為支撐,以科學品質為基礎,以科學精神為武裝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動品質和精神狀態。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人培育形成的紅色精神,體現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民族解放鬥爭的時代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聚焦於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更加重視文化發展、文化創新、文化交往,更加重視科技現代化建設,更加重視創新和探索;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感受了中國道路的正確和中國制度的優越,感受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無比威力,激發了無比堅實的創造潛力,煥發了無比豐富的創造活力,使得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科學發展成就超過了資本主義幾百年取得的成果。
(二)中國精神具有文化先進性特徵
文化先進性特徵主要體現在「紅」的本質屬性,一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原則;二是實現中國夢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三是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價值取向和汲取世界先進價值取向為內容的核心價值觀;四是構建具有導向、凝聚、激勵等多重功能的共同精神家園。
1. 中國精神奠基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一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重「民本」的價值取向,對中國精神具有奠基作用。從《尚書》中的「民為邦本」,到《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從范仲淹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東林書院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都體現了以民族大義為重的「憂患意識」,心系黎民百姓的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自強」「維新」的品質,對中國精神具有的奠基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超越性,顯示出剛健有為、勤勞勇敢、積極向上、革故鼎新、披荊斬棘、攻堅克難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
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厚德的傳統,對中國精神具有奠基作用。從孔子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到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從孔子的「仁」「義」和「言忠信」「行篤敬」,到孟子的「與人為善」「養浩然之氣」,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從注重內在的道德修為到提倡為人民服務的道德實踐,形成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體系。
四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包容的特點,對中國精神具有奠基作用。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中庸》主張「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為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提供了思想資源。從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中國優秀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她善於吸取、融合國內各民族文化,也善於吸收外國的優秀文化,她並不武斷地排斥其他文化。」中國文化包容性特點保證了其始終能夠保持先進性。
2.中國精神奠基於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創新實踐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者,是中國精神的創造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說過:「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鬥,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鬥。」,「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毛澤東同志認為,討論中國文化問題,不能忘記了馬克思關於「重要的乃在於改造世界」的基本觀點。這就為中國精神的文化先進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國共產黨人文化創新實踐的先進性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看重人的因素,注重調動人的積極性,挖掘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潛力,重視思想政治工作。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重視共產黨員的修養,以批評和自我批評為武器,達到解決黨內矛盾、加強團結的目的。重視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作風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廉潔自律教育。二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以卓有成效的宣傳思想工作,促進全民的價值認同,重視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三是重視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強調弘揚勞模精神和勞動創造精神。各條戰線上的英雄模範用自己的先進思想、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全社會,不斷為中國精神注入新能量,始終是弘揚中國精神的楷模。中國共產黨人非常重視英雄模範人物的引領作用,樹立了張思德、白求恩、王進喜、雷鋒、焦裕祿、鄧稼先、蔣築英、錢學森、吳大觀、孔繁森等一大批英模人物,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通過媒體宣揚道德模範和「感動中國」的好人好事,為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四是重視文化創造,提高文化自覺意識,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交流,加強文化傳播。文化創新實踐產生了五個方面的成果:文藝創作日益繁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具規模;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開創了文化建設新格局。五是重視科技創新,建立了學科齊全的科學研究體系、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地方科技體系。從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到改革開放後迎來「科學的春天」,黨中央多次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和科技創新大會,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立了「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事業發展目標。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政治策略。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經之路。」通過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政策,對私人資本主義進行必要的限制和監督,在鞏固工農聯盟的同時又保持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把對資本主義企業的改造和對資本家個人的改造結合起來,變革生產關係同時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順利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奠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基礎和制度基礎。可以說,社會主義改造為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提供了條件,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社會主義改造的文化創新意義在於通過所有制改造和相關政策,引導、教育、感化了私營企業者,以至湧現了「紅色資本家」,反映了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感召力量。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推進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教育創新,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一系列社會變革,既順應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既改造了資本主義的制度根基、思想意識和文化影響,又創造了以「紅色精神」為載體的先進文化。
(三)中國精神是紅色精神的嶄新發展
理論界認為,中國精神的形成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堅實的實踐基礎。這個實踐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人民積极參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體現著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弘揚,體現著對「紅色精神」的繼承和發展。處在和平發展時代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順應新的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的大潮,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交融多元化的需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衝破了教條主義封閉思想的藩籬,衝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實行了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全面改革,實現了科學技術領域的全面突破。改革創新已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旋律。改革創新已經成為人們積極探索、樂於創造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體現著人們大膽想像、突破常規、追求創新的思維方式,體現著人們尊重客觀規律的務實求真、實事求是的思維品質,體現著人們不甘落後、奮勇爭先、追求進步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體現著人們快樂奮鬥、堅忍不拔、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社會精神狀態,體現著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弘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作為「紅色精神」現代化發展的改革創新,其表現形式依次為:衝破思想觀念障礙、打破利益固化藩籬、破解發展難題、強化發展軟實力、釋放改革紅利、共享改革成果。總之,改革創新是中國精神的時代表達。
在改革開放初期,習仲勛同志主政廣州,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開拓創新的革命膽略,提建議,做決策,為突破舊體制,創立經濟特區,為改革開放事業和特區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廣東省廣大黨員和群眾,以敢想、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改革開放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和成功經驗,有力地推進了特區的建設,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鄧小平同志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也豐富了中國精神的內涵。
創新貫穿在改革開放的全部實踐之中,體現於時代精神的各個方面,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也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愛國的具體表現,也是民族精神弘揚的表現。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中國精神是紅色精神在當代的嶄新發展,是紅色精神的嶄新形。(通訊員 王振文)
轉載自:搜狐教育
WNUSU
|從學生中來 到學生中去 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
我們是渭南師範學院學生會
推薦閱讀:
※以敢於擔當的精神落實主體責任
※九種性格的寓意與正確精神
※陳贇: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自我理解
※共青團中央召開會議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
※植根在基層 創新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