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領導的對象,是人還是任務?

如今,市面上關於「領導」和「領導力」的文章和書籍已經數不勝數,卻不讓人厭煩,新的資料仍然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領導」和「領導力」又確實難以捉摸,看書似乎明白了,做起來卻全然不對勁。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據我的觀察和思考,主要原因在於:領導和領導力,都是與人密切有關的學問,一旦與人有關,就不能依靠硬性規則來行事。但是,沒有硬性規則,又會感覺虛無縹緲無法把握。

很多人都想知道,為什麼要有領導呢?或者說,什麼樣的人能成為領導呢?一個人被上級任命為「領導」,他就是領導了嗎?不。他如果做得好,才可以成為領導,如果做不好,就不過是「空有個領導的名頭」而已。另一方面,民間的很多「領導」(領頭人物)並不需要任命,也可以獲得大家的認可。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人會想辦法,能出主意,他就是領導了嗎?似乎也不見得。古代的軍師和謀士最擅長此道,但他們似乎和領導不沾邊;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謀劃,也沒有規劃,當然也不算「領導」。所以,」為什麼要有領導「,確實不是個簡單的問題。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看沒有領導的情況是怎樣的。此時,基本只有兩個元素:人和任務,任務由人完成。通常,大家獨自完成任務,也可能大家互相幫助,自發協同完成任務。

但是隨著任務量的增加,任務複雜程度的增長,任務已經不能由個人單獨完成,也不能由多人自發完成,這時就需要出現一個人來帶領、協調、組織其他人,完成更重要、更複雜的任務。這個人就是通常所說的領導。從人的方面說,他有權力(影響力)去安排更多人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任命」的必要性(民間領袖通常依靠威信);從人物的方面說,他有辦法讓這些人完成更多更複雜的任務,無論這種辦法是他自己提出的,還是採納別人的。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領導的工作,到底是應該看重人,還是應該看重任務?如果看重人,就需要給予下屬更多的自主權,比如容許他們自行制定規劃,自行安排進度,但領導需要承擔放開的後果;如果看重任務,就會要求下屬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事情,哪怕是瘋狂加班也在所不惜。兩種方式,究竟哪種更好呢?

其實答案比較複雜。在一般(非外包類)的公司,除去人力資源等幾個部門,對領導的考核指標,並不會由對下屬員工的考核所構成,而是強調領導的業績,也就是任務的完成數量和質量;可是,領導並不能事必躬親,自己去完成如此多如此麻煩的任務,而必須藉助下屬——也就是人——來完成。換句話說,領導需要完成更多更複雜的任務,但他必須通過下屬來完成,或者說「迂迴」地完成任務。所謂的領導力,就是這種迂迴中需要的能力。

我把自己對領導和領導力的理解畫成一張草圖:任務是由人(下屬)來完成的,領導的行為對象是作為下屬的人,但其領導行為最終指向的,卻是下屬需要完成的任務。

圖中的橙色部分是領導的主要工作內容,黃色部分是下屬的主要工作內容。兩者有部分重疊,表示領導的工作不能止步於下屬的具體內容之外,下屬的工作也不能與領導的工作脫節。橙色部分歸領導,黃色部分歸下屬,這是原則,好的領導一定要在頭腦中鞏固這張圖譜。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可以印證這一點。讀過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文革」結束之後,改革開放之初,老百姓之間流傳有「要吃糧,找紫陽;要放米,找萬里」的說法,稱讚他們制定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農業政策。紫陽和萬里並不種糧,也不是農業專家,但他們制定了正確的政策,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扭轉了人民吃不飽飯的局面。雖然最終種糧的仍然是農民,但農民的種糧活動是受到紫陽和萬里的領導行為的影響。也就是說,紫陽和萬里「間接地」解決了吃不飽飯的問題。具體的任務還是那些任務,解決任務的人還是那些人,但換了領導,結果大不一樣,這就是領導力的展現。

最開始說領導力是與人有關的學問,原因就在這裡。這個道理,溫伯格在《技術領導之路》中的表述更加清楚:

所謂領導力,就是創造出一個環境,提升其他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讓每個人都能發揮出更大的能力,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用我的話說:同樣的人,同樣的事。沒有領導,這些人就做不成/做不完這些事情;非得有領導才能完成。這就是領導的價值。

既然領導力與人有關,領導就不能不了解與人有關的知識。如果我們把「人完成任務的能力」粗略地稱為「人力資源」,那麼,人力資源有幾種特性,是其它類型的資源所不具備的,值得領導特別關注。

第一種特性是,人力資源的輸出是不穩定的。計算機每秒的計算量是穩定的,驢一天拉磨的圈數是固定的,泉水一天出產的水量也是相對穩定的;但人力資源不是這樣,人力資源的輸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員工失戀了或者家人去世了,他可能每天都來上班,但上班的效率為零。當然,這只是極端的情況,但人的情緒和狀態確實會極大地影響人力資源的輸出。

為了保證人力資源輸出的穩定,就必須保證下屬的情緒和狀態的相對穩定。首先,要盡量保證工作的自發自願性,一個人是作為積極進取的公司職員,還是作為被迫勞作的農場奴隸,其生產效率絕對是有天壤之別的。在分配工作時,應當盡量考慮下屬的興趣、意願,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讓下屬去做他非常排斥的事情,這樣幾乎不可能有好的收效,第一個需要反思的就是領導自己。其次,平時注意營造積極樂觀的工作氛圍,打消下屬在工作時的過多顧慮和擔憂,並注意觀察下屬的情緒,如果發現波動,應當及時了解、撫慰。最後,要建立信任,尤其是對喜歡多想的下屬,如果沒有建立足夠穩定的信任機制,任何一點小變化、小波動,都可能嚴重影響他的情緒;如果讓下屬信任你對他的一貫態度,對他的工作的一貫態度,就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

第二種特性是,人力資源是具有持續成長性的。要升級計算能力,你可能需要升級計算機;要燒更多的水,你可能需要更多的電,更多的煤。但是要完成更多更複雜的任務,公司給你的資源和人力編製,並不會有同步的增長。另一方面,大多數員工也有對自身發展的期望。培養下屬持續成長,就可以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要保持人力資源的持續成長,領導必須花很多的心思。一方面,根據未來的目標,有計劃地培養、儲備人才,以便用有限的資源,解決更多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為下屬考慮學習成長之路。我們在招聘時,面試者經常會說「希望能多學東西」,但是很多人並沒有培養出自動自發學習進步的習慣和能力,然而如果公司沒有給他「學到東西」的感覺,他又會對工作和公司失望。所以身為領導,往往必須為下屬擬定一系列的學習發展步驟,並持續實施,這樣既可以不斷提供給下屬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又可以培養出符合公司業務需要的,能力更強大更全面的員工。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希拉里才說:「優秀的領導,會帶領人們去到他們想去的地方;卓越的領導,會帶領人們去到他們沒想到但應該去的地方」。

第三種特性是,人力資源的轉移很快。這裡說的「轉移」,是指員工的流動。員工的流動會給業務的開展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我想,再也沒有什麼消息,比在準備大幹一場的前夜聽到業務骨幹離職,令領導沮喪的吧。

員工的流動是不可避免的,但身為領導,應當將其穩定在可控的範圍之內。通常,員工會留在某個公司,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希望,第二是覺得公司有希望;而且,兩種希望有相當的重合。但是有些員工的「希望」很明確,有些員工的「希望」只是「有希望的感覺」而已;另一方面,員工對於「公司的希望」,其實是沒有上級領導了解的全面和細緻的。所以,身為領導,應當盡量向下屬闡明公司的希望所在,並且照顧到員工的希望——對「希望」很明確的員工,要努力尋找他的希望與公司的希望的重合地帶;對「希望」不那麼明確的員工,應當從公司的角度出發,結合其個人特點,具體化並不斷強化這種「期望」,得到員工的認可。如果員工的期望與公司的期望完全絕緣,找不到太多共同點,則應當儘早選定後備力量,以防下屬離職給自己的工作造成困擾。

(來源:余晟以為)微信號:466761846
推薦閱讀:

男女大腦差別大 女性更擅長多任務處理
楊潔篪訪美,帶了幾項任務?
《空降任務》
「薄熙來案」主審法官又有了新任務
專訪杜維明:「建國任務尚未完成」

TAG:領導 | 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