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說易經本義(摘自《啟世箴言—我說周易》

怎樣讀懂《易經》

(摘自《啟世箴言—我說周易》

賞析舉例

朱熹一生大體順當,唯「晚節不保」。其讀《易》,在《易綱領》中有一段尤為深沉的感受,斯言作為對《易》的評價,亦十分精準:「蓋《易》不比《詩》、《書》,它是說盡天下後世無窮無盡的事理,只一兩字便是一個道理。又,人須是經歷了天下許多事變,讀《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密端正。」(《朱子語類》)

◆讀易至理

《乾》《坤》合璧,統領全書。《易經》是催人奮進、激人自律、發人深醒的警世之書,字字珠璣,句句箴言。乾坤篇充分體現了這一創意。《乾》講進取圖強,《坤》講退守圖強。縱覽天下謀略雖不外乎進與退,但都應當是光明正大的、胸懷博大的,這是《乾》《坤》的主旨,也是《易經》的主旋。

乾 光明正大、蓬勃向上,一開始就順暢,有利於進行謀劃。東方蒼龍還處於蟄伏不見的時期,這種情形不適宜出動用事。蒼龍剛剛出 現在地平線上,這個時期應抓緊機遇去求見大人。蒼龍漸漸升起,君子這個時候必須小心翼翼,整天戒備如同面臨危難,才不會有閃失。蒼龍開始升空,其形狀好似騰躍淵壑,這沒有咎害。蒼龍飛騰雲天已成大器,這時求助大人最為有利。蒼龍升至高空,身顯頭隱,去勢已定,此刻應當有所反思和悔悟。蒼龍退出天庭,繁星斗妍而群龍無首,這種形勢下嶄露頭角最為有利。

乾篇以蒼龍行空寫君子的進取謀成。君子謀成,要像蒼龍那樣修鍊「龍德」。一曰光明磊落,行空當值為路人皆知,出沒應時亦昭曉天下。二曰省身度時,當時則出,失時則隱,順天而行,順勢而謀。

坤篇則借大地的本性、地位、作用之自然性作譬喻,諄諄告誡君子:如何認識自我,認識成就,從而找準定位,把握機遇,坦坦蕩蕩地謀求作為和功名。

乾為陽剛之至,坤為陰柔之本,所以兩者謀成各展其長,各為成就。乾陽是積極進取、坦蕩求成之謀——雄才大略的積極進取,求助伯樂的坦蕩求成;坤陰是不變應變、不為而為之謀——知己知彼的不變應變,守順求進的不為而為。乾龍也罷,坤地也罷,乃堂堂正正雄圖大業的謀成之道,坦坦蕩蕩追求功名的圖強之理,絕非猥猥瑣瑣謀篡名位的得勢之道,絕非陰謀詭計、爾虞我詐的小人之心,損人利己、陽奉陰違的小人之技。

◆覓源究理

《坤》的謀成之道,是以靜求晉、因柔循剛、不為而為的君子之謀,是既展己之才又成人之美的成功之道。

坤 面臨陰柔和順、廣闊包容之用,需要像大地母親一樣厚德載物,這樣一開始就順暢,這是有利於柔和順從的謀略;君子有所嚮往與求索,先迷茫,後得主,吉利;去西南平地會得到朋友,去東北山地會失去朋友;安守最初之謀,吉祥。大地覆蓋寒霜,預示寒冬冰凍即將到來。大地平直、方正、博大。不修習別的技藝,沒有什麼不利。大地含納萬物、孕生萬物的特性是可以想見的,或許如同隨從大王做事,無所成就卻有好結局。大地有囊括收容一切的作用,這沒有過錯也不值得讚譽。大地覆蓋著黃土地,這本來就很好。陽剛之群雄為爭王者地位而交戰於大地,血把大地染成黑黃色。靈活應用陰柔之道,這對於謀劃長久之計是有利的。

《坤》開篇,針對君子「有攸往」(有所嚮往),提出「先迷後得主」的問題,且告知「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為什麼?這裡借用了後天八卦圖說事。在後天八卦方位中,坤居西南位,按順旋方向,依次是西方兌,西北乾,北方坎,東北艮,東方震,東南巽,南方離,回到西南坤。

按五行說,坤艮為土,乾兌為金,震巽為木,離為火,坎為水。坤地居西南方,一外出不知所措而迷失方向,怎麼辦?左前方是北坎水,兩者是土克水的關係;右前方是東震木、東南巽木,是木克土的關係;正前方東北艮土,兩土相遇,同性相斥。如此周折,再看自己的西南本位,上與南離火相鄰,下與西兌金、西北乾金相鄰,皆為相生關係,離與坤是火生土,坤與兌、乾是土生金——南方火生西南坤土,坤土再生西方兌金、西北乾金,這是多麼和諧融洽的睦鄰關係!這也暗示了坤陰必須與陽剛相配合,方能光耀自身。

按物象說,坤之物象為地,艮之物象為山。於是在後天八卦方位中,東北方代表艮山,代表山野,代表偏遠之地、鳥獸之所、幽僻之居。西南方代表坤地,代表平原,代表耕作之地、市井之所、繁華之居。君子「有攸往」,四處尋覓是求明主所用,去井田鬧市人聚之地而能廣交朋友、求得明主,執意去深山鳥居之處,則只能與閑雲野鶴為伴。

經歷了外出迷茫、回歸原位的求索與反省,坤地君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有深刻認識,也就心安理得安守自己原本順理成章的位置。坤的回歸,是理性思考後的重新抉斷,才有最後的決心:「安貞,吉」(安守原先之謀,吉利)。爾後,《坤》篇用六段文辭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坤地的獨有本性:一曰預感,二曰博大,三曰涵納,四曰寬容,五曰樸實,六曰冷靜。毋庸置疑,坤地被徹底人格化,具有了大地不變應萬變特質。

坤篇告誡什麼?在實現個人價值的自我奮鬥路途,除了乾陽之謀,還有坤陰之謀,那就是順應自然,始終如一地發揮自己承載萬象、孕育萬物的獨特功用,敢於把一切降臨大地的天災人禍視為過眼煙雲,為了萬物競發、萬象更新,樸實無華地奉獻自己,最終在大地煥然一新的偉大成就中贏得自身的完美結局和名利:順天之德,成人之美。

這就是陰柔之德藉陰柔之謀,去成就陽剛之主的陽剛之為,從而贏得自身的「無成有終」。坤篇還揭示了一個永恆的人生道理:成功是什麼?——功成名就。從客觀績效來看,大而言之,是成就偉大事業;小而言之,是實現個人預期。從主體對象來看,既可以是本人為主去創造成就,也可以是會同他人共同贏得輝煌,還可以是協助偉人成全事業。總之,對於個人來說,成功的本質意義就是: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成績得到充分肯定,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因此,乾龍順其天意而主宰風雲是功成名就,坤地順其自然而成全天意同樣是功成名就。

◆依景探理

《旅》講敘了一個完整的行旅故事,其中一些典型場景還有詳盡的細節描寫。

旅 出行旅行,只求少許順利就足矣,三思而行才會吉利。在外舉止猥瑣,是引災招辱的根由。投宿歇息,緊緊抱著攜帶的財物,卻突然得到童僕,應該想一想。住宿旅店著火了,童僕也不見了,這更應想想,多危險呀!來到另一處,卻發現了丟失的資斧行頭,心中很不痛快。射野雞充饑,丟失了一支箭,終究能夠保命。拆鳥巢燒野禽,先是覺得有趣,爾後放聲大哭,這種感受就像在田頭丟了牛一樣。

旅篇借外出行旅說事,昭示「喪牛於埸」的深刻教訓。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開篇提出警示:旅途中凡事多留心多思慮,才能吉利。旅人卻遭遇小偷打劫的飛來橫禍,錢財散盡,差點搭上性命。最後在野外孤身吃燒烤,先樂後哭。這種感受,怎麼就如同田頭丟了牛呢?

耕牛在農耕社會極為重要,也就有約定俗成的不盜牛規矩。《無妄》篇說:壓根兒沒想到的災難,就因為系在這兒的牛被路人牽走,從而導致全村人遭災。《大壯》篇說:「喪羊於易(埸),無悔。」羊是弱者,且跑到田頭,丟失了當然在情理之中,因此「無悔」。這裡,旅人尤其痛心的是:牛竟在田頭丟失了。丟失於應在之所的田頭,完全不應該。為什麼呢?翻然悔悟:出門要落落大方,舉止猥瑣卑賤容易招災受辱。

田頭丟失耕牛!教訓何其深刻。《旅》篇此理,上升為生活哲理,就是:切莫因自身原因,釀成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讀《旅》悟得此理,便為「得意」,而可「忘言」「忘象」了。

◆按圖索理

《漸》是一幅幅清新的水墨畫,拼成生動場景。畫面主人公鴻雁和畫外靜靜觀看鴻雁的漸女,呼之欲出。

漸 循序漸進,漸女按常出嫁,這樣很吉祥,也有利於謀劃。大雁漸漸飛到河邊,啊!小孩在那兒遊玩可危險!跟孩子們講清楚,也就沒咎害了。大雁漸漸飛到大石頭上去了,在那兒覓食尋歡,多溫馨吉祥呀!大雁漸漸飛到陸地上去了,男人出征在外未歸,妻子懷孕還未生,多危險呀!這是為了抵禦強寇來犯。大雁漸漸飛到樹上去了,是找個平穩的棲息之處吧,這沒有咎害。大雁漸漸飛上山丘了,妻子在家苦等三年未能懷上孕,沒有什麼能超過思念郎君之苦,這是吉利的。大雁漸漸又飛回陸地了,散落的羽毛可以用來裝飾打扮,吉利祥和。

漸篇借鴻雁歇息說事,究竟要昭示什麼,全篇啥也沒說,只是不厭其煩地描繪出一幅接一幅幾乎相同的圖畫。河邊→石上→地上→樹上→山上→地上,誰這麼有閑心,靜靜的久久的觀賞大雁歇息過程?征夫家中的少妻:從招呼河邊玩耍的小孩注意安全,到默默在地上撿起雁翎打扮自己;從羨慕大雁雙雙覓食尋歡,到雁群紛紛尋窩歇息;從女人懷孕未能生育,到為妻三年還沒能懷孕。

什麼道理也不說,只是一幅接一幅的靜觀大雁嬉戲的畫面,偶爾隨著畫面變換而有一點點感觸:耽心小孩河邊失事,羨慕大雁的自得其樂,聯想征夫的禦寇在外。這一切都在溫馨之中。

所謂「樂景寫哀,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詩·採薇》用五段敘述,烘托出最後一段:「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沿題尋理

《林》,帛書本第36篇,王弼本為第19篇《臨》。

林 森林繁茂,原本就亨順,有利於大計。每到八月旱燥時節要注意防火。封山禁伐,這個決策好。再次禁伐護林,很對,沒有任何不妥。甘露一般澆潤大森林,無濟於事,但這種護林精神,沒有什麼不好。經常巡視林木,就沒有任何過咎。明智地掌握森林特點,才是大君最緊要的,值得吉慶。切實養護森林,吉祥,對國計民生才真正沒有咎害。

漢帛本出自漢長沙王軚侯府。相對王本,篇中「臨」相應皆為「林」。音訓破讀,「林」「臨」很容易,同聲同韻,或口授相傳而誤。看似簡單,於理不通。解讀為「林」,難免孤例不立論。阜陽漢簡本出土,又為「林」!再回頭看傳本《歸藏》,竟是「林禍」。如此看來,周易時代,中原文化的北方,對「林」已經沒有多少切身感受,更多是逐鹿中原,而耽心問鼎中原。故以「臨」為解,所謂君臨天下、臣爭臨幸也。

《臨》,第一句話,就遇到難題。「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光臨,或親臨,或君臨,「元亨利貞」,文意無疑很順暢。接下來就有麻煩,為何「八月有凶」?歷代幾乎全沿用「建正說」,所謂夏曆建歲之始於立冬之月,殷建於冬至月,周建於立春月。複雜者再援引「卦氣說」,於是就有了「八月份」或「歷時八個月」之爭。如此只能虛解,實解則未免無稽成說。

以「林」解讀「八月有凶」,則合情合理。林木,森林,最怕火患,火災成勢,千年一旦。火患有天災,亦有人禍,皆需防範。人禍防嚴,天災儘力,這便是森林防火之至理與治則。

今天,荒漠化日趨嚴重,人們終於明白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然而,早在兩千多年前,長江楚人面對森林,就感受它比君臨天下更為重要,或易本為「林」,或易為「林」,以此鼓與呼。中國的中原文明史,是一部從甘肅、陝西到山西、河南,到河北的砍伐歷史。世界文明史,兩河文明,不同樣如此嗎。人禍盛於天火。花梨木(即花櫚木)成為傢具上品,以至於海南生態「煥然一新」。

今天我們終於明白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對森林現狀與未來早有深重的感受與呼籲。這也是「微言大義」。立足本義,高於本義,還原本義,或許這正是周《易》編撰者的本意。走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國學傳統,方能真正從中領悟國學經典高屋建瓴的天人合一境界。

◆緣事明理

《溍》,帛書本第51篇,王弼本為第35篇《晉》。

溍 洪水猛漲,康侯下令用皇帝賞賜的駿馬給下游報信,信使馬不停蹄,一日三次換馬趕路。洪水滾滾而來,疏浚緊張有序,事先有決策,啥悔憾也沒有,洪水反覆,人們一次又一次泡在水中搶險,沒釀成險害。洪水洶湧,十分發愁,大家想辦法,很好!受此橫禍,祈求王母福佑吧。全體承諾:懊喪埋怨,統統見鬼!洪水繼續上漲,老鼠四竄,紛紛用火燒。面對此景象猛然推斷:大事不好,洪水還要漲,一切全拋開,得失莫計較,趕快轉移,這很好,沒有任何不利。果然,洪水漲得連牛羊只能見到頭和角了,只能上筏去城邑,多險!總算還好,沒出意外。這種謀劃,小家之氣。

溍,字書少見,見者少解。《玉篇》:「水也,一曰水名。」帛《易》為江南漢長沙王軚侯家藏。江南雨季多洪澇,洪水溢滿乃常見,故「溍」當為形聲造字,從水,從晉晉聲,訓為漫,水漲而漫流。北方缺水多,水澇少,故不知「溍」之底究。

整個抗洪,預報→謀劃→疏浚→搶險→商議→撤退,井然有序,無可挑剔。但這一切努力,最後被兩字徹底否定:「貞(謀略),吝(小氣)。」一一回想,細細思忖,「水漫金山」是堵得住的嗎?農耕社會,水不可缺,亦不可濫,更盼天時應地利。然而,天時豈可隨人願?成於斯,亦敗於斯。誅舜用堯,起於堵,成於疏。堵得一時,堵不得永久,實乃千古治水之道也。史載黃河十來次大改道,便為註腳。與地斗,一旦洪水「千年不遇」,僅靠提前預報、臨時疏浚和危難一心,行么?能不景仰古人「貞吝」的慧眼與膽識么?能不敬佩鯀堵禹疏的古訓么?

◆讀易為用

《姤》篇,是一篇「懼內」奇文,生動形象,說盡中外千古懼內之無可奈何,而讓你忍之相安。

姤 邂逅相遇,女子很強勢,最好不要娶她為妻;巧遇之初,多存戒備,猶如駕車隨時注意手剎則能吉利,出行去什麼地方,遭遇兇險,如又餓又凶的野豬,早有思想準備,緩緩周旋。廚房有魚,沒有咎害,卻不宜用來宴請賓客。偶然不小心,就像臀部受傷,行走趑趄,雖很艱難,但沒有大的咎害。廚房連魚蝦也沒有,這就難免惹出事端。種菜讓藤蔓自行纏上杞樹,瓜果高高懸吊在綠枝翠葉中,非常好看,一不留神,突然狠狠砸了下來。時常一不小心碰上她的稜角,危厲頓生,這終究沒有咎害。

《姤》篇,開篇就點題告誡「女壯,勿用取(娶)女」,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然而,女壯,焉能無嫁,男單,焉能無娶?或一時走眼,或一見鍾情,總不至於如衣裳,不適則換。這便是《姤》篇所言說的生活至理至則。碰上「女壯」為妻,只能隨時隨地小心謹慎,否則駕車出事、種菜挨砸、臀部挨揍、隨時挨罵,等等,都是可能的,但此等皆為自家事,「家醜不可外揚」,忍忍便了。

《姤》篇屢屢借「包有魚」與否說事,為何?王弼本「包」訓為「庖」。帛本問世,「枹」訓成「包」,通「庖」。楚竹本再現世,問題來了:「 」。從囊,裝物之用;從缶,強調非橐;從橐,表明是形狀相似;仍從木,說明為木製。這便是裝鮮魚的專用之器,魚能進不能出的缶形竹簍,今日水鄉依舊可見,古人居家更簡便,在大陶缸放置一個竹製棘口,用水、養魚一體,方便衛生。

包、枹、,篇中皆與「魚」「賓」相聯繫,故與「庖廚」相關聯。《姤》講主婦持家之事,「不利賓」自然與宴請賓客有關。「殺雞宰羊」以宴賓客,已成習俗。所謂,烹羊為誠。魚不屬畜養,更不為大牲,有失禮之嫌。再回看「包有魚」,庖廚有鮮魚,自家人吃飯開葷已無憂,但萬一賓來宴客則不利。所以,「包無魚,起凶」。庖廚無魚,則當教訓。這是《姤》篇唯一的不懼內之處。因為鄉鄰處好、賓客待好,是真正的持家良道、主婦賢能。

話又說回來,「女壯」為妻,唯有「壯」點,偶生難堪,若女不「壯」,焉能一切操持?既然一心務家,便當能忍則忍。故《姤》開篇,以「羸豕」作喻,帛本乾脆以「狗」名篇。豕家養而成豬,人世無豬,食葷何代?人世無狗,守家有誰?數千年來,中華田園犬,雖其貌不揚,卻忠貞舉世。

◆得意忘象

《屯》篇先下「利建侯」之斷語,爾後突然路轉峰迴,講「利居貞」,依次展示了五幅「求婚媾」圖景。

屯 做好充分準備,一開始就會順暢,也適宜謀劃;但不能一成不變地認為有準備就會順利,那樣才有利於建功立業。盤桓徘徊,反覆權衡,這有利於安家立業,乃至於去干創業的大事。風塵滾滾來了一隊人馬,看似強寇,實際是來求婚的,女子占卜:不嫁,十年才能嫁。逐鹿沒有嚮導,只能進入深林,君子機警擔憂,不如捨棄,回去了很可惜。齊齊整整駕車求婚,前往,吉祥,沒有任何不利。一心屯積家財,小打細算,吉利,宏謀遠慮則不利。乘馬驅車來搶親,新娘慟哭,泣血漣漣。

屯篇五幅畫圖:一曰粗俗相親,二曰摘玫瑰怕刺,三曰堂而皇之求親,四曰聚財盼上門,五曰野蠻逼親。回讀開篇,「利居貞,利建侯」同為一理:凡事先有準備,一開始才會順暢,也適宜謀劃。而且還要懂得:不能以此認為凡事有準備就會順利,即凡事有意外。有準備,防意外,才有利於建功立業。

知曉《屯》篇立旨,便可「得意忘象」乃至「忘言」。其中些許文字也就不必求全責備了。例如:「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字,舊訓有哺乳、生育和女子許嫁三義。如何定義,文字訓詁、歷史研究或有意義,但從屯卦的哲理啟示來看,許嫁也好,孕生也好,哺乳也好,已經無關緊要。故取《禮記·典禮》所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足矣。

又如:「君子幾,不如舍。往,吝。」或有句讀為「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前者為「回去可惜」,後者為「進去有險」,全盤把握了整個《屯》篇意義指向,無非是逐鹿有風險,如何取捨。

再如:「磐桓」,有數種版本及解讀,或作磐石和大樹解,或作盤桓、徘徊解,同樣靈活自如。

◆用易從心

《賁》篇借裝飾打扮說事,通過種種打扮的細節,生動刻畫,並藉此表明其中的道理和應持的態度:一曰當打扮則打扮,二曰打扮用在打扮處,三曰打扮必須適度,四曰打扮過分適得其反。

裝飾打扮,順暢,總有些小益處的。穿上好鞋襪,就放棄乘車,寧肯步行。注意修飾自己的鬚髮。修飾得體,任何時候都吉祥如意的。打扮得耀人眼目,騎著華麗白馬,這不是強寇,是迎親的。修飾的功夫花費在菜園田地上,用一匹匹綢帛顯示富裕。雖然俗氣,但最終還是吉利的。樸素大方的打扮,渾然天成,沒有咎害。

顯而易見,賁卦揭示的是凡事適度之理,即處事當對準對象,恰到好處。

孔子卻另有其解。《孔子家語》云:

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賁,愀然有不平之色。子張進曰:師,聞卜者得賁者吉,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非正色之卦也。夫質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之兆也。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也。

——孔子占算得「賁」卦,悵然傷感。子張問其原因,孔子說:賁以附麗為旨,按《周易》說法是山下有火之象,而且不是正色之卦。黑與白才是正色。今日佔得賁,不是我的預兆啊。例如,丹漆不需紋飾,白玉無需雕琢,就在於本質純正,無需任何修飾。

孔子這是巧辯。再看另一自筮記載。《乾鑿度》云:

孔子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益於商瞿氏。曰:子有聖知而無位。孔子泣曰: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天之命也。於是始作《十翼》。

——孔子開始不很懂《易》,偶爾占算得「旅」卦,便請教商瞿。商瞿說:先生有聖人智慧,但沒有相應地位。孔子很傷感:鳳凰沒有降臨,黃河未現龍圖,這是天意啊。於是開始編修《十翼》。

商瞿對老師說的是客套話。

旅篇以行旅之事明猥瑣遭災之理,《賁》篇以修飾之舉明得體適度之理,其開篇則指明:行旅凡事有謀慮才能吉利,修飾雖然順暢,但對於辦事只是小有益處。

孔子遊走諸侯,宛如行旅之人,其折騰而空耗生命,是咎由自取。孔子35歲「奔齊」,所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51歲在魯國從政,55歲不得不離魯「適衛」,周遊列國,68歲因弟子冉有帥師勝齊,被季康子迎回魯國。孔子晚年喜易,「韋編三絕」,「居則在席,行則在橐」,深有感慨:「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50歲的孔子,在做什麼?魯國公山氏與大夫陽虎控制季桓子,派人請孔子出山,被「野人」出身的弟子子路勸阻而未成行(《論語》)。這是政治上的極不成熟。60歲,由鄭至蔡途中,被「鄭人謂子貢曰:東門有人……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這是現實教訓。周遊列國,以求用於「治國安天下」,卻欲「克己復禮」倒行歷史,理應徹底自我「修飾」,學會識勢審時務實。

孔子「旅」後讀易,「賁」而授學,留說教於後,以至漢代光大為「國教」。這正好印證了「賁,亨,小利有攸往」。孔子自筮得「賁」,把懷才不遇歸咎於天命,以「河出圖,洛出書」傳說相佐證,自己「質有餘,不受飾」,所佔賁卦卻說要修飾,故云「非吾之兆」。

推薦閱讀:

《周易》上篇 白話文
李洪成周易六爻答疑 5
文王是如何演「周易」的
看了這篇講稿,就知道周文王是怎樣寫《周易》了
周易梅花|東坡易傳

TAG:易經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