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因乾旱水位下降,露出大批神秘建築,專家驗證後認定是皇陵!

在古代,王公貴族的的陵墓更多是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徵和緬懷祭奠意義;而今人在古人陵墓方面的利用則更多的傾向於歷史研究和經濟開發上。為了保護文物古迹免遭破壞,大家可謂是花盡了氣力,因為在今人眼中,文物古迹的歷史意義更加凸顯。為了探究歷史的奧秘,揭開那層神秘的面紗,考古的專家學者更是在不懈的努力。

經過千萬年曆史風霜的洗禮,有些地上的秘密沉沒在了水底,有些水底的秘密逐漸浮現出水面,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明祖陵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了。1963年,洪澤湖遇到了特大幹旱,水位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明祖陵水下皇陵地宮拱門、橫樑和甬道頂端露出水面。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這些石像東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們被雕塑成麒麟、雄獅、帶鞍子的馬和牽馬侍從、還有文臣、武將、太監等形象,根據專家的研究,被確認為明祖陵,此時,距明祖陵成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從發現伊始就充滿著神秘的色彩。未待考究之前,大家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什麼明朝皇帝會把自己祖宗的陵墓建在水中,難道真的是因為盜墓之風太嚴重,不得已而為之?這是一件令大家捉摸不透的事情。後來,隨著考古的進一步發現,這些謎團逐步的被揭開,真相也逐漸的展現在大家的面前。相信也吸引著一批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的目光,讓大家對這座神秘的地下陵墓有著極大的期待。

明祖陵實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明祖陵的修建,前後歷時近30年,營建時間之長、體制之宏偉,在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其陵枕崗臨淮,基本仿唐宋帝陵的規制,但已廢止了唐宋諸陵的上下宮制,顯得更加緊湊。據有關史料記載,當年明祖陵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十分壯觀。陵墓長方形,南北走向。有皇城兩道,外面土城周長9里30步;裡面磚城周長4里10步。明祖陵建成以後,每年清明時節,朱元璋都要親自帶御林軍從南京出發,浩浩蕩蕩,前往祭祖。一條長達二十華里的下馬道,道兩旁皆是遮天綠蔭。

不過說實話,明祖陵所在的位置並不理想,它並不處於高山大阜之側,而是在有「九崗十八窪」之稱的丘崗之地。當時的堪輿大師劉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並不是完美的萬年吉壤。根據古代堪輿術的定義,一塊風水寶地的地勢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應,而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國,並無多少妙貴可言。既然此處風水不好,朱元璋為何不另尋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實朱元璋何嘗不想呢。

當初就有人認為,明祖陵的被淹,天災其實只有三分,還有七分就是人禍。明弘治七年,劉大夏築太行堤阻斷黃河北支,使南支奪淮入海後,河道開始紊亂,淮河中、下游連年洪水泛濫,祖陵不斷遭受水患。明萬曆年間總理河道的工部尚書潘季馴提出了「蓄淮刷黃」,的治水方略。他主張築堤納水歸於一道,反對疏浚支流另開新河,而應當「築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麼集淮水之力也不敵黃水,洶湧澎湃的黃河僅憑一點淮水之力就被擋回去,那還能叫什麼奔流到海不復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這裡的淮河河床也被黃水倒灌而增高了,這又使淮水的衝擊力減弱,遇阻即回,沙隨波停,淮水所帶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無力刷黃,又無法從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盡築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濫,明朝中葉以後,黃河再次奪淮,儘管朝廷幾度築堤衛陵,但明祖陵還是於清康熙十九年被特大洪水所淹沒,沉入洪澤湖底。

祖宗埋到地下後無聲無息,不言不語,忍氣吞聲,這就註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淪300多年,也註定了後人要像哀六國哀阿房宮一樣去浩嘆它的沉浮。

推薦閱讀:

建築師的失與得
2018,身處建築行業如何升值自己?
空間研究所丨光與影的人生百繪
上海外灘老建築的前世今生 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清水混凝土其實是什麼?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築為什麼出名?

TAG:建築 | 湖泊 | 神秘 | 專家 | 乾旱 | 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