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老和尚:禪與情緒管理

「愚者調身,智者調心。」惟覺老和尚說:「能夠調身、調心,時時刻刻使心靈得到平靜,那就是賢、就是聖。」修行就是要控制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保證情緒平靜如一。如果能夠做到心靜如水,心明如鏡,身心就一定安穩,絕對不會輕舉妄動。——純道題記

問題一:

  劇中有一個人累積壓力之後,到海邊吼叫來宣洩壓力,請示老和尚,像這位劇中人物,他的宣洩方式,是否是一個好的情緒管理?

老和尚開示:

  劇中這一位居士,是藉宣洩的方法使心理達到一種舒解,可是這不是根本的辦法,因為過了這一次還有下一次,始終是沒完沒了。

  問題要從根本來解決;在佛法來講,根本的方法是善調身心。能夠調身、調心,時時刻刻使心靈得到平靜,那就是賢、就是聖。佛法有一句名言:「愚者調身,智者調心。」調身不調心,是一般的凡夫俗子;調心不調身,那就是智者、就是賢人。

  以前有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有一天晚上出去經行,看見一位修行人,在水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就問他:「這位修行人,你在這裡是不是有什麼煩惱?你什麼時候出家的?修行有多久了?」

  這位出家人說:「我出家已經有二十多年了,雖然有二十多年,但是由於心中的煩惱沒有辦法調伏,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所以感覺很慚愧。可否請問世尊,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使我的心平靜下來?」

  正在談話的時候,旁邊有一隻烏龜從水裡爬出來。這時有一隻狐狸,出來找東西吃,看到這隻烏龜爬出來,正好當它的晚餐,就準備要去吃這隻烏龜。這隻烏龜看到狐狸來了,想要保命,馬上把頭縮進去、把尾巴縮進去,最後連四隻腳也縮進去了。狐狸看到烏龜只剩一個殼,而且殼這麼硬,於是看一看就走掉了。

  佛藉這個機會告訴這位修行人:「你看,這隻烏龜因為把頭保護得很好,腳也縮進去了,所以才能夠保全自己的性命。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因為妄想太重,想東想西,患得患失,沒有抓住修行的方向,所以心裡很煩、很空虛。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上來修,時時刻刻要把我們的六根控制住,情緒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了。」

問題二:

  所謂情緒管理是否跟佛門的禪學是相通的?

老和尚開示:

  我們心裡起了煩惱,身體就會輕舉妄動。佛法上講,修禪想要得到禪定,必須有三個條件:第一是持戒清凈,第二是深信因果,第三是明悟本性。

  持戒清凈;要持身戒、口戒、心戒,使身、口、意三業清凈,心清凈了,所講的話都很有智慧,身體也不會妄動造業了。深信因果;每個人都真正了解因果,就絕對不會做錯事情。明悟心性;我們深信人人都有佛性,時時刻刻能安住在佛性上,心就不會攀緣,身心都能夠得到安定。

  所謂心性,一是定心、二是凈心、三是悟到這念心、四是明心。這個心要靜如止水,心明如鏡,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定、有慧,身心一定安穩、絕對不會輕舉妄動。

問題三:

  禪學中有句話:「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在平常生活當中,我們會面對許多事情,會起心動念,要怎麼樣才不會被境轉,也就是不被外力所影響?

老和尚開示:

  所謂行亦禪、坐亦禪,就是我們行住坐卧,心不散亂、意不顛倒,時時刻刻保持我們的覺性存在。

  心要能作主,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裡。做事,心就在做事;人在上班,心就在上班。以佛法來講,人在誦經,心就在誦經;人在打坐,心就在打坐,這念心始終沒有起第二念。這才是真正達到行亦禪、坐亦禪。真正能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以念書的學生來講,學業就能成就;做事的人,心在事業上,事業就能夠成就;修道的人,心在道業上,道業就能夠成就。


推薦閱讀:

超越六道輪迴,斷究竟苦(凈空老和尚開示)
海賢老和尚的公案。
凈空法師:用一年的時間把海賢老和尚的光碟看千遍
和尚頭上戒疤的由來?
妙祥和尚對睡眠的開示

TAG:情緒 | 管理 | 情緒管理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