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鯉庭半生話劇半生電影
2013-8-28 10:21:06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李雲靈
陳鯉庭(後左)與陳白塵(前左)、於伶(前右)等
去年,時年102歲的「中國戰爭片之父」湯曉丹去世了。如今,上海唯一的「百歲導演」陳鯉庭也走了。昨日上午,著名戲劇、電影導演,藝術理論家陳鯉庭因病於9時35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3歲。
湯曉丹夫人,同時也是著名剪接師藍為潔接受記者採訪,從記者處獲悉陳鯉庭去世,唏噓不已:「前幾日的高溫天,影協的人來看我提到陳鯉庭,說住在華東醫院情況不太好,想不到這麼快就走了,看著當年我們一起做電影的,一個個走了,心裡很不是滋味。」
陳鯉庭這個名字在年輕一代電影人中熟知度不高,但在長一輩對中國電影發展比較了解的人眼中,他無疑是一個先鋒和恩師。半生話劇半生電影,既能寫又能導,陳鯉庭在話劇界和電影界都留下了令人震撼的作品。
《放下你的鞭子》鼓舞億萬中國人
陳鯉庭1910年10月20日出生於上海。1947年與陳鯉庭結識並出演了陳導演的《幸福狂想曲》的黃宗英曾回憶,「鯉庭從小很苦,是被撿來的棄嬰,更不幸他4歲養父喪,7歲養母喪,臨終託孤給小叔。12歲時,叔父送他去江陰縣一所寄宿學校住讀。該校辦學思想新,提倡學生自治,同學們辦起模擬式的『新村』,品學兼優的陳鯉庭被選為村長……1924年,陳考進上海澄衷中學,還是住校生。住校課餘時間多,他就沉醉於小說戲劇的閱讀和觀摩。」
1930年陳鯉庭從上海大夏大學高等師範系畢業。20歲的他就已經展露出了導演才能,大學期間參加了「大夏劇社」並導演根據愛爾蘭作家格雷高利夫人的劇本《月亮上升》翻譯、改編的舞台劇《三江好》。師範畢業以後,他的人生軌道在教師的職業上開始運行,與之並行的自然是他所鍾愛且富有天賦的藝術。在任職南匯大團鎮小學期間,他已經創作出後來廣為流傳的短劇《放下你的鞭子》,創作靈感來自於大團鎮的難民,這個短劇鼓舞了億萬中國人投身於民族解放運動。他後來導演的話劇《結婚進行曲》、《復活》、《欽差大臣》、《屈原》等都是那個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推崇之作。
1942年,郭沫若以10天時間完成的5幕話劇劇作《屈原》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大劇院公演,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而該劇正是由陳鯉庭導演的。這出話劇在之後成為抗戰期間大後方舞台藝術的高峰,集結了著名演員金山、白楊、顧而已、張瑞芳等。當時的媒體報道稱:「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劇集劇壇之精英,經多日籌備,慘淡經營,堪稱絕唱。」
上個世紀80年代,陳鯉庭(左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討論工作
一邊吃藥一邊說戲
1947年以後,陳鯉庭主要從事電影工作,《遙遠的愛》是他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影片當年放映後,引起評論界極大的重視。它手法清新,構思奇特,塑造了兩個形象鮮明、截然不同的人物,富有時代的氣息。此後的《幸福狂想曲》、《麗人行》等,細膩清麗的藝術風格貫穿始終。新中國建立後,他又導演了《人民的巨掌》、《勞動花開》等影片,並推動籌拍《李時珍》等。
「當時陳鯉庭身體就不好,因為肺動過手術,但是還是非常起勁,1958年的時候要拍『大躍進』的片子,他一個人管5個攝製組,一邊吃藥一邊說戲。他是一個實幹藝術家,他總說,做電影做電影,電影是做出來的。」藍為潔透露。
實踐之外,注重理論研究的陳鯉庭曾在上海《晨報》、《民報》撰寫戲劇、電影評論文章,並翻譯介紹蘇聯的電影理論,如普多夫金的《電影演員論》、伊埃也托夫的《蘇聯電影藝術史》等。1934年初,陳鯉庭任《民報》副刊「影壇」的特約撰稿人,為當時新興的左翼戲劇、電影吶喊,並作了必要的理論準備。在為社會風雲指引方向、助威吶喊的同時,他也在為一套專屬於電影行業的規範做著鋪墊。
1941年,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陳鯉庭編著的《電影軌範》問世,這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電影美學和表現技巧的書。以英國R.史波提斯烏德的《電影文法》等為藍本,並根據個人見解,在理論闡述和實例印證方面作了大量補充。這是中國電影史上難以忘懷的一筆,曾引領一代人大開眼界。
「他自己也寫了很多既是評論又是很有深度的理論研究的文章。對於外國的東西除了拿來以外他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在1930年代已經提到電影不光是蒙太奇,(連續的構成技巧)也就是後來的長鏡頭,也是電影語言之一。他要比巴贊早很多,當然他也沒有很詳細地闡述,大家知道那時候蘇聯電影是以蒙太奇為唯一標準。他對斯坦尼的東西提出了民族化。這個在很早的時候是非常難得的。」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導演武珍年介紹。
「文革」時的幹校趣事
22歲創作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時,陳鯉庭尚是當時上海小鎮的一名小學教師,但參加過此劇演出的演員,趙丹、崔嵬、張瑞芳、陶金、白楊、金山、王瑩……後來都聞名遐邇。他創作的電影也讓秦怡、黃宗英、沙莉等人走上銀幕,成為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藍為潔形容他當時的功成名就: 「當時的話劇界幾乎到了沒有陳鯉庭不行的地步,但是他為人低調,淡泊名利,從來不搶功勞。」
「他搞了《放下你的鞭子》、《屈原》那些劇,重慶大報小報都是他,特別是解放以後,上世紀50年代他是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的廠長,那時謝晉的《紅色娘子軍》包括後來的《紅日》很多大片,都是陳鯉庭抓的。比起今天的張藝謀、馮小剛都是不差的。他創作的東西功績很多,但是真正讓大家知道的事情很少。」
然而,和成就並存的也不乏磨難和遺憾,但是陳鯉庭一直保持著樂觀的態度。藍為潔回憶起陳鯉庭「文革」時在幹校的趣事,「他因為身體不好,就給他安排了最輕鬆的工作——趕麻雀。作為『被勞動』的人他還是保持著樂觀的心態,還分析出什麼時候趕麻雀的時機最好,麻雀到了稻田裡吃食的時候很難趕走,而在剛剛落到稻田上的時候趕比較容易,我們還笑稱他是可以評『趕麻雀先進』。」即使是在進「牛棚」時候,陳鯉庭仍舊不失風趣本色,「當時有個說法是要求『竹筒子倒豆子』(意為坦白交代),陳鯉庭在那不開口,被問及為什麼不說,他幽默作答:『既然是竹筒倒豆子,我就要自己先倒出來看看,哪個是豆子,哪個不是豆子。』當時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陳鯉庭1941年的著作《電影軌範》
晚年的讀書與筆談
晚年,陳鯉庭歸於淡泊,「陳鯉庭的生活很有規律,一日三餐、保健、看電視、看書都有固定的時間。對於各種各樣的獎項他都不要,『我現在已不拍電影,有什麼貢獻?』請求採訪的電話經常響起,都被他一一回絕,『算了吧,沒什麼意思,這些事情已經太遙遠了』。」《陳鯉庭傳》的作者夏瑜這麼描述。
《遙遠的愛》是秦怡主演的第一部電影。不久前,秦怡去看望陳鯉庭時問陳導,「您現在什麼事也不能做,但精神很好,秘訣是什麼呀?」陳鯉庭說:「只有一個,那就是看書,在書里,我的世界很大……」藍為潔對陳鯉庭的好學亦印象深刻,「退休後陳鯉庭也不甘寂寞,非常關心國家的經濟形勢動向,還買了不少經濟學的書來看,任何時候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據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回憶,陳鯉庭時至晚年,依然情系中國電影的發展,每每有後輩登門拜訪,聽力漸弱的老人總是堅持用紙筆與客人對話,問一問「上影又有哪些新片問世」。
陳鯉庭的夫人毛吟芬原是他的場記,兩人在「大躍進」時結婚。1998年9月18日,毛吟芬去世。兩人育有一個女兒。
(編輯:汀)
推薦閱讀:
※霸王歌行(九場話劇)【潘 軍 著】
※看萬茜,不得不看她的巔峰之作:你好,瘋子!
※許晴在話劇《如夢之夢》中飾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石景山文化館話劇團成立於哪年?
※話劇IP是個好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