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士林講座 | 第十八期 秦昭王一文一武(下)

引子

悲慘時代

第十八期

秦昭王一文一武(下)

戰國策

三、 戰神白起

秦昭王文有范雎,為他制定了遠交近攻的英明戰略,武有白起,為他南征北戰,所向披靡,貫徹落實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令秦國在戰國群雄激烈角逐的戰場上佔據了絕對優勢。

說起來,白起是秦昭王的舅舅魏冉推薦的人才,秦昭王搞政治清洗,撤掉了魏冉的職務並驅逐了魏冉,但留用了白起。就軍事才能來說,白起可以說是戰國最傑出的軍事家。所謂戰國四大名將,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屬白起參與的戰役最多,當然,這也表明秦國在昭王時期征伐之勤。白起一生指揮大小70多個戰役,沒有一次失敗的記錄,毫不誇張的常勝將軍,因此被譽為戰神。白起的軍事天才,對秦國的決勝天下,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直接指揮的四大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秦國和關東諸侯的力量對比,使秦國由弱轉強,相對於關東諸侯佔據了壓倒優勢。

四大戰役,即針對韓軍的伊闕戰役、針對楚軍的鄢郢戰役、針對魏趙聯軍的華陽戰役、針對趙軍的長平戰役。

白起的軍事天才如司馬遷所說:「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指揮作戰,對敵方的軍事部署了如指掌,奇兵迭出,聲威震動天下。

白起用兵,最可寶貴的是他戰前縝密地分析敵情,結合每次戰役的作戰對象、作戰環境,有針對性地、靈活地設計戰術。

例如在伊闕戰役中,白起率領秦軍在伊闕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和韓魏24萬聯軍對峙,秦國方面兵力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敵強我弱,相差懸殊。

白起登高觀察敵情,確認了韓軍和魏軍的具體位置。通過偵查了解到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互相推諉、各自保存實力,誰都不願先和秦軍交戰,於是決定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戰鬥開始時,設少量疑兵同韓軍對陣,擺出要進攻韓軍的架勢,韓國軍隊不知虛實,被秦國疑兵牽制。

白起則偷偷地命令精銳主力繞道韓魏聯軍後方,突然向魏軍發起攻擊。魏軍毫無防備,被殺得措手不及,全線崩潰。韓國軍隊的側翼完全暴露在秦軍主力面前,遭到秦軍左右夾擊,也被打得大敗而逃。

再如鄢郢戰役中,秦軍攻擊目標在楚國腹地,路途遙遠。白起根據這個情況,率領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出險招自斷後援,過河拆橋,燒毀船隻,激勵將士決一死戰。命秦軍分三路輕裝前進,每天百里急行軍,突進楚境,迅雷不及掩耳地包圍了楚國的鄢城(今湖北宜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在鄢城遭到城內楚軍頑強抵抗時,白起蓄積地勢高於鄢城的夷水修水渠淹灌鄢城。嗣後又利用郢都城池年久失修、守軍懈怠,通過快速穿插、背後襲擊的掏心戰術,大破楚軍,攻陷郢都,焚燒了楚王的陵墓,楚國被迫遷都,從此一蹶不振。

再如長平戰役,白起利用趙國統帥趙括的傲慢輕敵,以佯敗誘敵、分割包圍的戰術,一舉殲滅趙軍45萬,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殲滅戰。

出於深遠的戰略思考,白起的軍事攻擊已經不以攻城奪地為最高目標,而是以殲滅敵國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因此殲滅戰就成了白起的慣用戰法。戰必求殲,甚至顛覆孫子兵法所謂「窮寇勿追」的告誡,窮追猛打,務求全殲,這是白起作戰的突出的特點。他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因此,毛澤東稱讚他:「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

由白起擔任前敵總指揮發動的伊闕、郢都、華陽、長平等戰役,殲滅了韓、魏、楚、趙百萬以上兵力,使秦國和關東六國的力量消長對比發生了根本轉折,秦國軍事力量佔據了壓倒優勢。

戰國群雄的角逐,外交和軍事兩條戰線都很重要,但決勝最終要落實到戰場上。白起作為擴張戰爭的總指揮,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決定性的功勞。從軍事意義上說,白起為秦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四、 將相鬥

但是,公元前257年,白起應昭王命令奔赴前線時,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時,秦昭王突然又改變命令,決定處死白起,派使者賜劍令白起自刎。白起拿起劍來,仰天長嘆:「我對上天犯下了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一會兒,又說:「我確實本來就該死啊!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種滔天大罪,還不該死嗎!」說完橫劍自殺。

秦昭王何以處死白起這個大功臣?

說起來,也和范雎有關。

前面說過,范雎是從魏國逃難來到了秦國。逃難路上差點被抓回去,也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到了秦國,憑著自己的經天緯地之才獲得秦昭王的信任和器重,昭王對他差不多是言聽計從。范雎十分珍惜自己死裡逃生獲得的尊容富貴。朝廷里能夠和范雎相提並論的也只有一個白起。范雎被封為應候,白起被封為武安君。一將一相,一文一武,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成了秦昭王的左膀右臂。但是,秦昭王將范雎視為心腹,對白起卻始終心存戒備.為什麼?因為范雎儘管和白起比起來為秦國服務較晚,但他是秦昭王自己發現的人才;白起儘管很早就為秦國服務,並且戰功累累,但他是舅舅魏冉任丞相時推薦的人才,昭王驅逐了魏冉,儘管留用了白起,對白起卻始終不放心,認為他是魏冉的人。因此對白起是既使用又防備。

范雎和白起一相一將本來合作的很好,例如戰勝趙國的長平大捷,就是在秦昭王的決策下,范雎和白起一文一武的合作成果。趙國大將廉頗是秦軍勁敵,長平之戰開始階段,廉頗堅壁清野,據險不出,消耗秦軍。秦軍無可奈何,逐漸顯出頹勢,昭王清楚,有廉頗在,秦軍就拿趙國沒辦法。就在這時,范雎提出離間計,成功離間了趙孝成王和廉頗的關係,導致趙王臨陣換將,廉頗被撤,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這就為決戰創造了至關重要的條件,於是昭王也臨陣換將,派遣最能打的白起秘密來到前線,擔任前敵總指揮,佯敗誘敵,打得趙軍四十多萬全軍覆沒,取得了長平大捷。

但是,長平之戰是范雎和白起合作的範例,也是范雎和白起分裂的肇因。長平戰後,白起本來想乘勝進擊,直搗趙國首都邯鄲,滅掉趙國,但是有人挑唆范雎:「白起長平之戰又立大功,如果他再攻陷邯鄲滅了趙國,在秦國,他可就佔盡風頭了。到那時,大王肯定更器重他,封他最高的爵位,給他最高的待遇,您就要靠邊站了。」

范雎聽了醋意勃發,我這地位來的可不容易,怎容白起搶了我的風頭?況且,沒有我的反間計,怎麼可能有你的長平大捷?長平大捷的軍功章,有你白起的一半,也有我范雎的一半。怎能容你再搶風頭?於是范雎就到秦昭王那裡進讒言,阻止白起乘勝進軍,提出的理由是:「秦兵勞,請許韓、趙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秦軍經長平之戰,已經十分疲勞,請准許韓國、趙國割地求和,讓秦軍獲得休整。

昭王同意,於是立刻傳令白起收兵。吞併趙國的難得良機喪失了,白起從此和范雎結了怨。

過了一段時間,由於趙王違背承諾,拒絕向秦國割地求和,秦昭王大怒,立刻派秦國大軍再度進擊趙國,直撲邯鄲,邯鄲戰役爆發。開始范雎安排王陵為將軍,王陵大敗,昭王又要派白起趕赴前線,但白起因怨恨范雎竟然以生病為由拒絕王命,並勸昭王說,如今已不是長平大戰之後的形勢,現在進攻邯鄲,諸侯一定支援趙國,秦國面對諸侯的合縱抵抗,很難取勝。見白起這種態度,趙王無奈只好另派王齕代替王陵,結果也是大敗。更糟糕的是,後來魏國信陵君等率各國諸侯大軍援助趙國,秦軍全線崩潰。前線大敗噩耗傳來,昭王鬱悶不已,白起不知政治大忌,居然諷刺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當初不聽我的,如今吃大虧了吧!

昭王聽了大怒,立刻再次命令白起為將抵抗諸侯聯軍,但白起還是稱病拒絕。范雎登門請求,白起更是不給面子。昭王一氣之下,革去了白起的軍職,將他削為平民,逐出咸陽。

白起出咸陽十里,行至杜郵,范雎竟然又對秦昭王進讒言:「白起被貶,心裡極不服氣,滿嘴牢騷,他這種態度,恐怕要給秦國帶來後患阿!」

這就是《史記》所謂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秦昭王聽了,聯想到這個白起當初本來是魏冉推薦,他是不是對我驅逐魏冉仍舊懷恨在心,不願為我服務?想到此,頓時起了殺心,急差使者追趕白起,賜劍令其自裁。

秦昭王儘管不滿白起的抗命,還未動殺機,范雎出於嫉妒構陷白起,危言聳聽,挑撥離間,才要了白起的命。

白起的悲劇暴露,白起政治幼稚,范雎心胸狹隘,昭王決策魯莽。將相互斗,文武相鬩,君臣不和,最後損害的是國家利益。如果范雎不嫉妒白起而進讒言,如果昭王清醒地審時度勢,長平戰後,支持白起一鼓作氣,揮師直搗邯鄲,趙國已經覆亡,而不會有後來的邯鄲之戰,令秦國遭受嚴重挫折。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白起之死,又是罪有應得,甚至是死有餘辜,罪不容誅。他自殺前懺悔:殺害四十萬趙國俘虜,應該自殺謝罪。

殺害四十萬降卒,這是多麼駭人聽聞的暴行!

說起來,戰國群雄的角逐,每一步都伴隨著血腥的殺戮。其中以秦國的殺戮最為兇惡。秦國民風本來就剽悍蠻野,從商鞅變法開始,又格外鼓勵「首功」,戰爭中斬得敵人一個首級,賞給爵位一級或委任享受五十石俸祿的官,斬得兩個首級,賞給爵位兩級,或委任享受一百石俸祿的官。在重賞的誘惑下,秦軍士兵為了獲得獎賞,在戰爭中居然大量殺害敵國的老百姓,甚至砍下己方戰死士兵的腦袋冒充敵軍士兵首級領賞。

秦國擴張戰爭的殺戮,到了昭王時代,達到空前規模,慘烈無比。而昭王時代的戰爭殺戮,又主要發生於白起指揮的戰役。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殲滅者就佔了二分之一。前面講的四大戰役,伊闕之戰殺戮魏韓聯軍24萬,鄢郢都之戰僅水淹鄢城,就淹死楚國軍民數十萬,華陽之戰殺戮魏軍13萬,將趙軍俘虜2萬悉數投入黃河淹死。長平之戰殺害趙軍降卒45萬。

這裡要嚴格區別的是,戰場拼殺中的殺戮和殺害已經投降、手無寸鐵的俘虜還是性質不同的兩回事。

戰場上的殺戮已經十分殘酷,儘管戰爭難以避免傷亡,但這種傷亡過於慘重,在古人看來,一定要遭天譴。例如三國時諸葛亮決戰決勝,導致敵軍傷亡慘重,病逝五丈原時就曾譴責自己殺戮太重,蒼天報應,故而折了陽壽。因此中國古代很多富於人道情懷的思想家,如孟子老子墨子都堅決反戰。孟子甚至主張「善戰者服上刑」(《孟子·離婁上》),誰最能打仗,就應該判誰極刑。原因就是戰爭殺戮太重,「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

戰場上的拼殺傷亡已經慘絕人寰,戰鬥結束後蓄意地大規模地殺害俘虜更是駭人聽聞的大屠殺。白起在華陽戰役中將2萬名趙軍俘虜投入黃河淹死,長平戰役後殺害45萬趙軍俘虜,已經不是軍事策略意義上的殲滅戰,他犯下了駭人聽聞的屠殺罪,人神共憤,罪不容誅。因此,歷史上,白起被稱為「人屠」。

唐朝皇帝唐玄宗和唐肅宗設武廟祭祀歷代名將,將白起列為十大名將之一,從軍事天才的角度看,有充分根據,但是從人屠的角度看,白起作為屠殺罪的元兇,不應該受到任何祭祀,只應該遭到千古唾罵。因此,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視察武成王廟時,在牆壁上發現了白起的畫像,指著畫像質疑:「此人殺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於此?」(《宋史·志第五十八》)

這個人殺害已經投降的士兵,根本談不上軍人的勇武,怎麼能享受這樣高規格的祭祀?

於是命令除掉了白起的畫像。

從軍事天才的智慧看,白起是戰神。從殘殺俘虜的罪惡看,白起不是戰神,而是戰魔。

邯鄲戰役後,白起被殺,范雎推薦的將軍或投降敵國,或通敵被殺,范雎只好黯然引咎辭職。秦昭王一文一武,功勛卓著,但是由於將相不和,勾心鬥角,個人結局或悲慘,或凄涼,秦昭王的擴張步伐從而也遭到嚴重挫折。

但是,用古人的觀念說,秦國天數未盡,秦昭王去世後,過了幾年,秦國又出了一位名震古今的大政治家,他就是呂不韋。呂不韋在政治舞台上一番呼風喚雨,為秦國貢獻了一位千古之帝,完成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

下期預告

第十九期 呂不韋的政治生意(上)


推薦閱讀:

要想不死魚學會看水色,小川錦鯉陳總專題講座
凱帝阿的手相講座連載(7)
洪厚甜樂山講座:正確的學書理念是什麼?(中)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67)
論古玉的收藏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