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鑒定與收藏1
07-14
明清時期,是我國瓷器生產的最重要的時期。也是歷史上中國瓷器最輝煌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無論瓷器生產的匠意、形式,還是藝術、技術都漸臻於完善的頂點—以前不同種類的瓷器如 青瓷、白瓷、白釉釉上彩、青花釉里紅彩仍在繼續燒造,又創燒了鬥彩、五彩、素三彩、琺琅彩、粉彩以 及各種高溫、低溫單色釉瓷器。 明清彩瓷的生產,使得以往佔據統治地位的顏色釉瓷器生產逐漸退居次要地位。那些以單純釉色取勝的瓷 窯如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與生產青花、彩瓷的瓷窯相比,明顯處於下風,它們的生產逐漸衰敗下來, 並且一蹶不振。而以青花、彩瓷生產見長的景德鎮窯瓷業則發展迅速,成為明清時期無可爭議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也就成為明清時期歷代官窯的所在地。 因此,明清瓷器的鑒定,主要是體現在官窯瓷器上,體現在景德鎮窯燒造的瓷器上。這一點,與宋元瓷器 的鑒定有很大的區別。 明代瓷器 明代景德鎮所生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銷路廣。「天下窯器所聚」,至精至美之瓷,莫不 出於景德鎮。「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宋應星《天工開物》) 明代景德鎮之所以成為瓷都,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景德鎮在元代時,其瓷器生產已經有相當規模了,瓷器的燒制技術和創新意識在當時都屬一流。元代青花 、釉里紅新品種的燒製成功,以鈷為著色劑的霽藍和銅紅高溫單色釉的出現,以及描金裝飾手法的應用, 都為明代景德鎮瓷窯的興盛奠定了技術基礎。 到了明代,洪武二年(1369)起,明官府就在景德鎮的珠山設立御器廠,置官督燒瓷器並將產品運送到京 (南京)。這些瓷器,一是用來作「祭器」,因為當時規定「祭器皆用瓷」;二是供皇室生活使用和朝廷 對內對外賞賜之用。 宮廷用瓷的燒造窯場的確定,使得那些景德鎮以外的各大窯場不再受人青睞,日趨衰落。 首先是鈞窯系的衰落,這個窯系的各種產品入明不久就全部停止生產。宋元時期大受歡迎的龍泉青釉瓷在 明初雖然仍繼續大量燒造,但它已無法和景德鎮的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以及多種多樣的高低溫色釉相競 爭,所以在明代中期以後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器、耀州窯系的刻花青瓷雖然還為民 間所喜愛,但與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相比,就明顯處於下風,最後亦歸於沒落。 各大窯場的衰落,使得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自然會向瓷業發達的景德鎮集中,於是出現了景德鎮 「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景德鎮成為制瓷業中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其境內的麻倉山、湖田、余干、婺 源等地蘊藏著豐富的制瓷原料。境內有昌江及其支流西河、東河,既便於運輸制瓷燃料松柴,又便於設置 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以及淘洗瓷土。 明代景德鎮號為瓷都,其瓷器的確蔚為大觀。青花瓷成為全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尤其是永樂宣德的青花瓷 ,後世難以企及;成化時期創燒的鬥彩瓷,開彩瓷製作的新風;永樂、宣德時期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 製成功,則表明了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術水準。這一切,標誌著中國制瓷史上的鼎盛時代的到來。 明洪武時期 洪武時期的瓷器流傳至今的數量很少,目前尚未發現真正帶有洪武官款的瓷器。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研究 不深,易與元代青花相混淆,現在已能較為清楚地鑒別,如上海博物館藏青花「春壽」篆書銘文雲龍紋梅 瓶原定為元代,現更正為明洪武青花瓷。以往謂「洪武無瓷器」,實際上洪武瓷較元瓷更為稀少。 由於明初瓷器生產是在元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洪武瓷與元瓷很相似,往往被人誤認為是元瓷。實際 上,二者之間還是能夠予以區分的。 青花瓷 洪武早期的青花瓷風格幾乎與元代風格一致,難以區分。洪武中晚期青花瓷的風格開始有所變化:瓷器胎 質相類,胎體較元青花瓷略為輕薄,底足較大,露胎。 釉色:白中透青,呈鴨蛋色。釉汁瑩如堆脂,釉面白潤而肥腴。 青花發色:大多偏淡偏灰,不如元青花那樣濃翠;還有一些偏黑,類黑色。這是採用國產鈷料的緣故。洪 武青花瓷主要使用淘洗純度不等的國產料,國產鈷料含鐵量低,含錳量較高。由於也使用元代存留的進口 料,因此,洪武青花發色大體可分為以下三種: 1清新明快的淡藍色,色調穩定,不暈散,紋飾濃重之處也能呈現出青花的層次。 2青花發色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常有明顯的深色小點無規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布。 3青花色澤泛灰 ,釉面呈灰乳色。由於鈷料中含有較高的錳雜質,所以紋飾中常有較大斑狀的黑青色,深 入胎骨,手感凹凸。 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燒出後則為黑色,近似唐代耀州窯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青料罩在釉下,燒出的成 品則為灰藍色。 文飾:圖案布局漸趨疏朗,開始改變元代青花瓷裝飾多層次,滿花紋的風格,花紋趨向於多留空白地。多 使用扁菊花紋、纏枝或折枝牡丹紋、蓮葉紋,葫蘆葉紋不像元代那樣畫得規矩;龍紋身形較元代龍要粗壯 。常見的圖飾有松竹梅、奇石芭蕉、纏枝花卉紋、變形蓮瓣紋、牡丹、荷花、茶花、靈芝、長尾的如意頭 雲紋、龍紋,還有團花形裝飾、卷草紋、蕉葉紋,還有篆書「春壽」、草書「福」、「壽」等等。人物故 事、動物、水禽、蓮池等紋飾比較少見。紋飾舒展柔和,但畫法簡單,技法較為單一,或勾連留白,平塗 ,以圓弧形線條居多,線條粗細明顯。 器型:造型趨敦厚,多見玉壺春瓶、梅瓶、盤、碗、折腰碟、三足爐、高足杯等。瓶罐如元代器。 器底:多為砂底,或有「火石紅」,糙底的盤碗之類底部有紅色護胎釉,且多數有明顯刷紋,也有刷白釉 漿的釉底。瓶罐足壁較厚,足壁有倒角切削,底部也有乳釘狀突起。盤碗足內壁呈斜坡狀,足跟平切,與 元代足跟斜削不同。 款識:迄今未發現洪武官窯上的年款,個別器物上有「春壽」字樣的銘文。洪武民窯青花碗心有「福」、 「壽」款字。 斷代提示: 洪武官窯紋飾,雖承襲元代,但較元代層次感強,或勾連留白,或平塗;首創的「一筆點劃」的大筆寫意 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其主要特點是圓弧形線條居多,線條粗細變化明顯。 凡是瓷器似元青花瓷,但又有橢圓形的扁菊花紋飾的,或者蕉葉紋重疊排列,蕉葉邊緣用筆不實,葉脈中 莖中空的,應該視為明洪武青花瓷。至於那種器內壁模印雲龍紋,外壁繪青花雲龍紋的大瓷盤,只要底足 露胎而且大,底足壁較元青花瓷底足壁稍薄,也似應視為明洪武青花瓷。 由雲龍紋來鑒別明洪武朝青花瓷與元代青花瓷,也是一個判斷依據。元代的龍紋注重表現龍體的協調與美 觀:其身體較勻長,動感十足;頭部扁長,雙目雖小但有神采,龍角狀如鹿角伸向腦後,龍頸細長而彎曲 ;須、發、肘毛揮灑飄揚,背鰭整齊密布向後掠;龍爪三、四、五不等;龍鱗多呈魚鱗狀。既有靈動威武 之氣勢,更有清新飄逸的神韻。其四周的雲紋為青花折帶雲,雖勾邊填色但不留白,宛如蝌蚪狀。 明初洪武的龍紋注重表現龍的兇猛和氣勢:其身體壯碩,彎曲度較大;龍首發似直立,肘毛似飄帶;背鰭 多處理成一高一矮的參差狀,龍鱗刻點精細;龍爪多為五爪;整個圖形較元代龍紋要複雜。其雲紋為露白 的如意形或禮花形。 釉里紅 明洪武釉里紅瓷較之元代釉里紅在燒造技術方面略有進步。 釉色:釉色較白,釉面白潤肥腴。銅紅髮色:個別鮮紅,大多色淡,色澤趨灰趨黑,有紅色暈散。器物釉 面往往有開片。 紋飾:以花卉為主,多使用扁菊花紋,還有纏枝牡丹、折枝牡丹、纏枝蓮、西番蓮、草葉、靈芝、魚紋、 龍紋、鳳紋等。 器型:玉壺春瓶、梅瓶、環耳瓶、蓋罐、高足杯、三足爐、盤、碗、盞托、執壺等。 底足:除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以及口沿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為釉底之外,其他均為糙底。凡糙底的盤、 碗之類底部均刷有一層釉漿,燒成後呈紅色,且多數有明顯刷紋。碗足已摒棄元代足外壁斜削的習慣而采 用平削,底足平齊。 青花釉里紅 洪武青花釉里紅少見,器型有盤、瓶。盤是內壁印花再施釉里紅,外壁為青花紋飾。瓶有蕉葉紋、卷草紋 、蓮瓣座紋(俗稱八大碼)、菊花紋、貼花、串珠紋等。青花為主,釉里紅為點綴;紅色偏淡偏灰。底足 為糙地,有的刷有不勻的釉漿。 明永樂時期 永樂時期國力強盛,明成祖多次派鄭和出使西洋。鄭和帶回了波斯雷伊(一說是伊拉克)所產的青金藍鈷 料,這種青花色料,名「蘇勃泥青」,又譯作「蘇麻離青」。外國使臣的朝貢和朝廷的賞賜,又使得這一 時期生產的瓷器器形及文飾,帶有一些西亞風格。 設在景德鎮的永樂御窯廠,一般稱之為永樂窯。其燒瓷工藝在元瓷的基礎上,又有很多創新。主要表現在 下列幾個方面:一、瓷胎中逐漸增加高嶺土的用量,以減少瓷器的變形;二、精工粉碎和淘洗原料,去除 原料中的粗顆粒和其他有害雜質以增加瓷器的白度和透光度:提高瓷胎的燒成溫度以改變其顯微結構,從 而改進瓷器的強度和其他物理性能;四、改進瓷器裝匣支燒的方法,從而增加美觀並利於實用。永樂窯的 瓷器特別是紅釉瓷、甜白釉瓷和青花瓷,在中國制瓷史上獨樹一幟,佔有特殊的地位。 青花瓷 永樂青花瓷是明清最重要的青花瓷產品。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 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釉色:釉層晶瑩肥厚,釉面潔白光潤。釉汁厚積處,如圈足與器身交接處閃現較深的青色。 胎質:胎土淘煉精細,質地細膩潔白。有厚胎、薄胎、漿胎、脫胎四種。以厚胎多見,以脫胎器名傳於世 。 青花發色:色澤濃艷,猶如寶石藍一般光澤。由於採用了「蘇麻離青」這種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的青花料 ,在適當火候下,就能燒成濃艷的青藍色;不過,由於青花料含鐵量高,往往會在燒成的青花部分留下黑 疵斑點—線條紋理中常見鈷鐵結合晶斑,濃重處凝聚為黑色錫光。也有將進口料和國產料合用的,如以淡 色國產料繪雲水,濃色進口料繪游龍,使色澤對比鮮明,凸現主題。在傳世品中也有不帶鐵鏽瘢黑斑,青 花色澤極為幽雅美麗的瓷器,其使用的青花料還難以確定。估計是淘洗純度較高的國產鈷料或進口國產混 合料。 器型:永樂時期大件器皿較少,盤、碗製作規整,器物的圈足較低矮,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瓶罐 一類琢器修胎講究,接胎痕迹不明顯。器物造型輕重適宜。典型的器物有壓手杯、菱口或板沿口大盤、高 足碗、蓮子碗、圓扁壺、僧帽壺、梅瓶、玉壺春瓶、執壺、抱月瓶、八角燭台等。受伊斯蘭文化影響,新 出了花澆、水注、無襠尊、卧壺等器型。精緻小巧的壓手杯也是永樂青花瓷的新品種,在明代就受到高度 的評價:「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畫雙獅滾球,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 ,又次之。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谷應泰《博物要覽》)天球瓶、單面扁壺、雞心扁壺、雙系扁 瓶(抱月瓶)、桶形器座等也是新出器型。 紋飾:一反元代的繁縟,大多疏朗秀麗,筆意自然。圖畫花紋多為雙鉤填色,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 淺不一的顏色。圓器內外加花,並廣泛採用器心繪畫的裝飾手法。龍紋,其威猛已不如洪武時期;纏枝蓮 花葉太小;有鳳紋、錦紋、蓮荷、枇杷、萱草、靈芝、牡丹、菊花、牽牛、阿拉伯文加纏枝蓮紋、園景花 卉、竹石芭蕉、枝果花鳥、嬰戲、胡人歌舞、松梅、蟠螭、夔龍銜靈芝(摩羯魚)、海水、海獸等紋。 款識:永樂青花瓷一般沒有款識。只有官窯壓手杯中見有「永樂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寫在器裡面中心, 圍以雙圈線、單圈線和花瓣飄帶;最寶貴的是青花雙獅繡球心款、花心款、鴛鴦圍款。民窯產品偶有「福 、錄(祿)、壽」等款字。 底足:大盤、瓶、罐等為細砂底,白色,有小塊鐵色斑;呈糯米粉狀,摸之細膩滑潤。也有釉底,釉底白 釉勻凈,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些底釉開有細片紋。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 波浪紋;細瓷底足平切,足跟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邊棱狀,即削切痕明顯。圈足露胎處泛火石紅,足 內牆多泛黃斑。盤、碗底心多是外凸內凹。 斷代提示 永樂青花紋飾的線條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這是由於鈷料研磨不細所致。器物上構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其紋飾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摹,均給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時已不見洪武朝 盛行的以扁菊花為主題紋飾的圖案。 辨偽 偽仿品瓷胎厚薄均勻,而真品胎較薄,迎亮可看見不均勻現象。永樂青花壓手杯為歷代所仿偽,明萬曆時 產品青花色潤澤而不濃艷,器形略大於真品;清康熙、雍正時產品酷肖真品,然而在胎釉、圖案上帶有清 代風格;清同治、光緒時產品器型增大,胎重紋粗。近現代的仿偽品往往忽略其圈足之外的一道貼地凸線 。 清代雍正、乾隆時所仿之器,青料中鐵鏽點色澤較淡,為黃褐色,浮於釉面而不沉著入里。 永樂窯基本無款,但從明正德年開始,就出現了仿冒永樂窯器款。其後,明嘉靖、萬曆,清康熙、雍正, 清末民初都有仿款。歷代仿款有:青花寫款、陰文刻款、陽文刻款三種;字體和寫法也不一。款的外圍常 飾花瓣形圖案,線條硬直欠流暢,也有的圍以單圈。所以,凡以四字楷書或六字款寫以器里與底足、口邊 者,多系後代仿製。
推薦閱讀:
※京城名剎--天寧寺 (絕品收藏)
※【收藏帖】轉角空間如何巧利用?
※教你學學如何收藏金銀幣
※這位法國人,維護著全球最大的日式PC遊戲保存庫
※收藏家為什麼恐慌 ——文物局工商局專項整治運動的法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