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的十大創新模式,你了解幾個?
我國人口規模龐大,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堪稱巨量,從而遠遠超出現有垃圾處理能力,導致城市和農村生活垃圾處於超前污染狀態,因此,如何高效地處理生活垃圾就顯得極為重要。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垃圾處理方面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十大典型模式,以饗讀者。
來源:中國循環經濟協會
我國人口規模龐大,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堪稱巨量,從而遠遠超出現有垃圾處理能力,導致城市和農村生活垃圾處於超前污染狀態,因此,如何高效地處理生活垃圾就顯得極為重要。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垃圾處理方面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十大典型模式,以饗讀者。
河北武安:「戶回收—村收集—鎮轉運—城處理」模式今年7月6日,武安市正式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城鄉一體化收運處置項目,將前期運作成熟的垃圾處理技術拓展至全市22個鄉鎮下轄的502個行政村,並且打通了農村垃圾從回收到處理的全鏈條。 這一被概括為「農戶分類-鄉村收集-統一轉運-集中處理-循環利用」的農村垃圾城鄉一體化處理新模式,不僅確保了武安鄉村垃圾的全區域回收,而且實現了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
武安這座華北平原上的工業重鎮,憑藉新的農村垃圾城鄉一體化處理模式,為中國廣大農村的環境治理提供了一個範例。
1.「里子和面子都要乾淨」
武安是邯鄲市下轄的縣級市,隨著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屢創新高。但和很多地區農村一樣,武安的鄉村一方面農村建設日新月異,村裡的土屋都變成了洋樓;另一方面,垃圾到處扔、污水遍地流的現象日益嚴重。統計數據顯示,武安市2015年的城鄉垃圾總量是36萬噸,其中農村生活垃圾量佔65.7%,且增長很快。
武安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市農工委書記李樹明說,「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僅是讓農村的建築舊貌換新顏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農村環境治理由外及內的徹底改變,「不能只是樓房建的光鮮亮麗,環境卻一團糟。要表裡如一,里子和面子都要乾淨。」
2.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2013年起,武安就開始著手農村生活垃圾城鄉一體化收運處置,聘請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等專業機構,編製了《農村生活垃圾城鄉一體化收運處置規劃》。此後,由市裡有關部門牽頭引領,依託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提供的技術支撐,武安本土企業新峰水泥積极參与其中,建設了日處理能力900噸的垃圾處理車間,將清華大學高精尖的處理技術就地轉化。
2016年,該技術落地實施。在處理車間,所有垃圾都由傳送帶進行兩輪分揀、粉碎、壓縮,體積較小的垃圾篩下物,經過粉碎後可直接作為製作水泥的原料;體積較大的垃圾篩上物,再經過多次粉碎處理,最後壓縮成塊,變成了製作水泥的燃料。這些經過預處理的垃圾篩下物和篩上物,被轉運到臨近的新峰水泥廠,放入水泥廠的旋轉窯中焚燒,窯內高達1450攝氏度的高溫對垃圾中的有機有害物質進行焚毀,使絕大部分重金屬元素固化在水泥熟料中,易揮發重金屬化合物在窯內循環條件下可以達到飽和,從而抑制了這些重金屬繼續揮發。
3.從村民到車間的全鏈條模式
據介紹,項目運作前期,武安市改變了以往政府在城市垃圾處理中「大包干」的傳統做法,而是與企業合作,採用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項目運作模式,由新峰水泥負責農村垃圾的收集和處理,政府進行服務購買。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後,雙方最終找到了一條從村民到車間的全鏈條垃圾轉運處理新模式。這一模式整個流程概括起來就是:戶回收—村收集—鎮轉運—城處理。在這種模式下,村民將各自家中的垃圾先集中到村裡的垃圾池中;村裡的清潔公司將垃圾池中的垃圾,運到村裡的垃圾收集站;新峰水泥的專業公司負責將各村垃圾收集站中的垃圾運送到鄉鎮垃圾轉運站,再由各個鄉鎮垃圾轉運站統一運至城區的處理車間。
村裡的清潔公司由鄉鎮政府自行選擇,同樣採用PPP模式,此後所有處理環節均交由新峰水泥負責。
「雖然才實施兩個多月,但效果已經非常顯著,這種既環保又可持續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已成為解決武安市農村環境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李樹明說。
甘肅蘭州:「全流程處置」模式據了解,目前蘭州市近郊四區年產生活垃圾105萬噸左右,同時城區垃圾還以每年5%至8%的速度遞增。因此,在面對垃圾困擾的同時,蘭州及時從源頭的治理,狠抓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通過垃圾發電等新產業,讓沉睡的垃圾產業變成朝陽產業,開啟「全流程」處置模式,深度挖掘垃圾中潛在的財富,有效凈化了人居環境。
1.從摸索「垃圾不落地」到推行定點收運
「在目前現有的條件下,我們能做到的是讓垃圾不落地。」蘭州市城關區環衛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主要是通過宣傳,讓廣大市民、商戶不亂丟亂扔垃圾、從門店向外掃垃圾、從車輛向外拋垃圾,而將垃圾規範投放到垃圾收集容器,自覺維護城市環境衛生整潔。
據了解,蘭州市在主城區、縣區所在地全面推行「巡迴收運」「直接收運」兩種模式,投放122輛小型垃圾車,收運沿街商戶和果皮箱;投入224輛垃圾壓縮車深入居民小區、院落收運;投入69輛壓縮車在131條收集線路定時收集,所有生活垃圾全部運往中鋪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將垃圾收集到發電廠不僅減少了填埋造成的二次污染,還提高垃圾的再利用,全力提高垃圾收運和資源化利用水平。
2.「變廢為電」讓垃圾有了市場
蘭州豐泉生活垃圾發電項目,項目建成後可以日處理垃圾3000噸,可以承擔主城區生活垃圾處理,現在項目完成一期建設,日處理垃圾達到了2600噸,每年可以處理生活垃圾大約73萬噸。「我們除了自用電以外,平均每年可向電網供電1.74億千瓦時,可替代節能5.75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硫約249.1噸,減排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約2萬噸。2016年9月30日和國家電網併網運行,公司投資主體從垃圾處理費和垃圾焚燒餘熱發電上網售電等方面獲得收益,現在總體情況較好。」蘭州豐泉環保電力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表示,現在垃圾焚燒已經被全球公認為是最好的垃圾處理方式,當前垃圾發電市場無疑成為了一塊新的巨大的投資蛋糕,像英國命令禁止垃圾填埋,倡導和鼓勵垃圾焚燒。據不完全統計,很多城市的垃圾90%填埋,只有7%的焚燒,其餘的是堆肥等處理方法,很多城市垃圾處理沒有跟上垃圾的增速,由此看來,垃圾處理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存在著潛在的財富,但是處理垃圾不能造成垃圾的再次污染,這是很關鍵的。
3.蘭州需要引進更新的技術和更好的理念
困擾垃圾處理之一的源頭問題就是垃圾分類。王海紅表示,在垃圾分類上可以借鑒台灣的一種模式,由志願者在每個小區定點的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同時製作不同類型的垃圾箱,現場指導群眾實施分類,久而久之會養成群眾日常的垃圾處理習慣。同時,在當前還有一個垃圾處理辦法就是熱解氣化的辦法,主體裝置分為氣化區和燃燒區兩個獨立單元,其中,氣化區分為乾燥層、熱解氣化層、燃燒層、燃盡層,在此區域實現垃圾中有機物的充分分解和碳化;燃燒區實現可燃氣體的充分燃燒和無害化處理。設備在運行狀態下溫度控制在600℃到800℃時,使垃圾中的可分解物質分解成為可燃氣體,然後引入到燃燒室,再提供充足的空氣,使溫度達到850℃至1000℃時,可燃氣體在高溫下充分燃燒,使有毒有害物質完全分解,從而達到對垃圾無害化、無臭味處理。
甘肅經緯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唐文艷則表示,在農村可以採用「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鎮處理」的模式,城市在垃圾處理過程中要綜合運用垃圾處理的方法,合理考慮垃圾運輸的區間和費用,垃圾處理的一個原則是就近處理,在適當的地方可以建設垃圾發電廠和熱解氣化廠,同時配套無害化填埋場,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環境運輸過程中造成的新的垃圾污染。
陝西柞水:「企業化管理運作」模式進入陝西省柞水縣乾佑河沿岸的村鎮區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乾淨的道路,整潔的院落,清澈的河流,縣城街面、鎮村道路、農戶院落、河道兩岸均看不到垃圾,標誌著柞水縣生活垃圾處理實行企業化管理運作模式走向新時代。
1.農村生活垃圾成為橫在生態發展面前的「老大難」
改革開放後,柞水縣乾佑河流域內開發了被譽為「西北一絕」的柞水溶洞地質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牛背梁、九天山等旅遊景區,與遊客劇增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生活垃圾的產生。
為更好處理這些垃圾,柞水縣年投資逾30萬元,購買垃圾箱和垃圾桶,擺放在公路邊和人口密集區域,並修建簡易垃圾填埋設施,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由於在垃圾填埋過程中沒有專業化防滲,更沒有污水凈化處理系統,等於把零星垃圾集中起來污染。此外,村(居)民居住分散,垃圾處理設施放置點少,居民倒垃圾不方便,垃圾分類也不順手。「因此,山區村鎮環境衛生很難管理,生活垃圾處理投入大、常反彈。」柞水縣環保局副局長黃鵬說。
2.企業化經營成就垃圾處理「柞水模式」
為解決這個難題,柞水縣環保部門2014年8月組織專家調查摸底,制定方案,先行在乾佑河流域的4個鎮試點,把區域內的垃圾從源頭分類,把減量、運輸任務交由具備條件、信譽良好的專業化再生資源開發利用公司。
柞水縣採用政府監督、公司承保的方式進行試點,公司按照方案與營盤鎮區域內的盤古山莊、牛背梁景區、秦楚古道景區,溶洞景區、下樑鎮、石瓮鎮等簽訂生活垃圾處理承包合同,負責區域內環境衛生保潔和垃圾處理任務。
這種企業參與政府服務工程、實現區域共享的新舉措,率先在全縣走出了整體規劃、分段實施、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適當集中、區域共享的環境衛生長效治理機制新路子。
柞水縣實行戶定點、桶分揀、站轉運、公司處理的方式,進一步規範生活垃圾的收集、分類、清運和處理。從源頭減量入手,鼓勵村民進行垃圾分類,將可利用廢品送到回收站出售,或等回收員上門回收,變廢為寶。
在這種垃圾處理新模式下,村(居)民形成了分類產生價值、垃圾可以變成現金的共識,徹底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全面提升了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浙江衢州:「垃圾再生館」模式「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垃圾產生量也在不斷加大,露天堆放垃圾,對空氣、土壤、水環境會造成一定的污染。將垃圾進行合理處理,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我們最大的責任擔當。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打響剿滅『髒亂差』的攻堅戰,推進創新轉型,創造幸福生活,為老百姓營造乾淨整潔、和諧有序的良好發展環境。」柯城區區委書記徐利水說:「推進綠色發展、實現生態富民,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去年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清理垃圾戰」在衢州柯城區全面打響:打通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資源回收三大鏈條,打造垃圾再生館模式,實現垃圾分類「高標準、全覆蓋、可持續」的目標……
1.「以廢換新」助力環衛整治
在垃圾再生館裡,老李用100個一次性杯子、15個農藥袋、6杯煙頭分別兌換了一袋黃酒、一袋洗衣粉和一包抽紙。他接過物品說道:「沒想到垃圾還能換鹽、換肥皂,垃圾再生館真好,不僅環境好了,也給我們帶來實惠。」老李說,他拎來兌換的垃圾都是撿的。現在,村裡的垃圾越來越少,蒼蠅、蚊蟲也沒了,整潔舒適的環境讓村民們思想跟著進步,大家都主動保護環境。
今年以來,柯城區垃圾分類工作在城鄉全面展開,實現「一村一館」「一社區一館」的垃圾再生館全覆蓋,在再生館裡,各類垃圾都可以「變廢為寶」。
2.再生資源物盡其用
柯城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徐登富說:「再生館將可回收垃圾分為舊家電、舊傢具、紙張、電子產品等11大類,回收後二次細分至20餘種,按類別提供給再生資源公司利用。舊衣物等較優的物品還會清洗消毒處理後捐贈給社會愛心公益組織,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對不可回收的垃圾,如餐廚垃圾,則是聯合專業公司利用技術手段製成「綠肥」,實現循環利用,破解前端廚餘垃圾無處去、終端回收公司「吃不飽」的難題。而油漆桶、農藥瓶等常見的有害垃圾,再生館則定期交由醫療和固體廢棄物集約化處理中心處理,在實現垃圾減量化的同時,從源頭上避免了有害垃圾流入填埋場,實現安全處置。據統計,從4月末到9月初,全區處理可回收垃圾220餘噸,餐廚垃圾1500餘噸,有毒有害垃圾1.6萬餘件。
「垃圾再生館的建立,對我們區的生態環境改變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徐利水表示,與之前政府「唱獨角戲」截然不同,現在人人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工作。
依託垃圾再生館平台、引入市場主體、制定網格化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常態化機制悄然重塑著柯城區的村容鎮貌和鄉風文明的高度和厚度:山清水秀、城美人和。
浙江杭州:「前後端齊發力」模式近年來,浙江餘杭區積極開展美麗鄉村系列創建活動,不斷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村容村貌以及公共服務,優化美麗環境、發展美麗經濟、傳承美麗人文,不斷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努力打造潔凈有序的餘杭美麗都市鄉村新格局。
1.家門口的「互聯網+」 整潔生態北庄村
在餘杭崇賢街道北庄村,挨家挨戶的門前都放著藍、黃兩種顏色的垃圾桶,一位清潔工阿姨正在清掃地面的落葉,將其倒入黃色垃圾桶中。為了降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啟動的難度,崇賢街道採取可腐爛垃圾和不可腐爛垃圾「兩分法」,由保潔員上門分類收集、分類清運垃圾。
在過程中看到,每戶村民的家門口都貼著二維碼,據崇賢街道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每個二維碼涵蓋著該戶的基本信息,保潔清運人員每天上門收集垃圾時,會對每戶農戶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檢查,並通過專業的掃描儀器掃描二維碼進行現場評分記錄,數據實時上傳到管理平台。通過採取二維碼智能積分法,能加強對農戶垃圾源頭分類的監管和引導,方便各村根據農戶得分情況開展獎評,利用大數據強化垃圾分類溯源管理,促進垃圾分類的專業化和高效化,也提高村民參與做好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據悉,餘杭區將視該激勵制度實際運行效果後,考慮是否在全區範圍進行推行。
此項二維碼操作管理系統操作簡便快捷,相關數據可實時統計匯總,村民也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在可腐爛垃圾分類收集、運輸的過程中,該街道將逐步做到全程不使用垃圾袋,以降低管理成本,減少資源浪費,同時提高垃圾二次分揀工作效率。
2.黑水虻生物轉化 廚餘垃圾「新歸宿」
2015年,餘杭區引進浙江大學技術團隊成立杭州谷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了新一代有機廢棄物昆蟲高效生物轉化反應器技術的試驗應用示範和產學研一體化開發。在控溫大棚內,將有機生活垃圾(餐廚垃圾為主)作為嗜腐性昆蟲黑水虻的飼料,快速高效地轉化為蟲體蛋白和生物有機肥。
傳統的廚餘垃圾處理方式普遍存在設備處理量小、產出的有機肥肥力差等缺點,而黑水虻高效生物轉化垃圾可實現垃圾減量80%以上,整個轉化過程不排放污水、固定污染物,有少量的尾氣排放,但在經過生物濾床除臭系統進行清潔處理之後其排放量微乎其微。該技術目前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已成為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可食用昆蟲計劃」的一項典型推薦技術,具有處理高效、減量徹底、生態安全等優點,成體黑水虻經濟收益高,且可廣泛用於高端養殖業及深加工開發,殘留蟲糞堆體是良好的有機肥,具有極高的產業化發展前景。據悉,該項目採取PPP政企合作模式,由企業自主投資和運維,產學研一體化開發模式是國內首創,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天處理15噸廚餘垃圾,這相當於每天整個崇賢街道的有機餐廚垃圾處理需求。
3.創新末端處理模式 讓美麗融入田野鄉村
目前,餘杭區除黑水虻高效生物轉化處理模式以外,農村生活垃圾商品有機肥處理試點、餐廚垃圾機械高溫降解處理試點也頗見成效。配套高效的太陽能堆肥預處理設施,將可腐爛有機垃圾作為原料,經預處理後按一定比例混合畜禽糞便等,直接納入有機肥生產流程,轉化為商品有機肥。設計日處理量3噸,目前主要處理公司周圍的瓶窯鎮及良渚街道部分農村每日產生的可腐爛垃圾,生產的有機肥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各項指標要求。下一步,將根據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情況擴大處理規模,並計劃在中泰街道新建該類項目。
去年4月,良渚街道的果蔬餐廚垃圾就地集中處理項目正式落實,日最大處理量15噸,可滿足杭州農副物流中心及周邊部分農村有機垃圾處理需要。此外,餘杭區引進多家企業,實施茭白葉包膜青貯技術、農作物秸稈生產草纖維、生物質燃料等項目,促進農村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
四川丹棱:「因地制宜+村鎮共治」模式丹棱縣通過村民對垃圾初步分類,每人每月交一元錢的垃圾清運費,公開招標垃圾清運承包人,並採用「兩次分類、源頭減量,市場運作、三方監督」的辦法,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難題。
1.兩次分類 源頭減量
在丹棱縣丹棱鎮龍鵠村道路兩旁,每隔一段距離就可以見到按統一標準修建的垃圾聯戶定點傾倒池、聯組分類減量池,在村道路一端,建有村垃圾收集站。每戶村民的家門前,都放有兩個顏色不同的垃圾桶,一個標明「有害垃圾」,一個標明「普通垃圾」。
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說,2011年3月份,龍鵠村村兩委通過村民自治大會確定,全村村民每人每月交一元錢的垃圾清運費,村民大會公開招標垃圾清運承包人。農戶產生的垃圾由農戶初步分類:將可產氣垃圾(爛水果、菜葉等)進入自家沼氣池,將建築垃圾(磚頭、石塊等)就近處理,將可回收垃圾(金屬、橡膠塑料等)收集到廢舊回收點,將剩餘垃圾送到聯戶定點傾倒池。而垃圾清運承包人(村收集員)則將聯戶定點傾倒池中的垃圾在收集轉運的途中進行二次分類,將可回收垃圾變賣,有機垃圾堆肥還田,剩餘的不可回收垃圾再運至村收集站,由縣統一清運集中處理。
丹棱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蔣林說,龍鵠村日產垃圾約800公斤,經農戶初分處理後剩下約450公斤,而經過承包人二次分類處理後僅餘下約200公斤,使垃圾減量60%以上。
2.市場運作 三方監督
眉山市在各區縣全面推行丹棱縣「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模式,通過「三方監督」使垃圾分類處理取得實效。
面對垃圾收集設施和轉運設備的一次性投入費用太大的難題,丹棱縣探索了「因地制宜、三個統一」的做法:一是打破鄉鎮、村組行政區域界線,根據農戶分布,按照「方便農民、大小適宜」的原則,統一布局、修建聯戶池、聯組池、村收集站三級垃圾收集設施;二是依託公路串聯線路,統一安排轉運車輛。根據道路分布現狀,將全縣村收集站串聯成8條垃圾收運線路,安排5台壓縮式垃圾車每天轉運;三是力求節儉實用長效,統一設計收集設施。按「經濟、實用、長效」原則統一垃圾池規格、材質,分鄉鎮分村實施,縣財政全額投入。
眉山堅持以村兩委為主,採取「項目管理、市場運作」的做法,通過廣泛宣傳「自己產生垃圾、自己分類收集的觀念」,按照村民自治法有關規定,採取「一事一議」方式籌集承包收集費用,引導村民自願確定交納垃圾收集費,不足部分則由縣鄉財政補貼。同時,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採取公開競標形式,確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常態保潔承包人。承包人根據實際需要組建保潔清運隊伍,自購轉運車輛。
三方監督,是村組幹部監督村民有沒有遵守《村規民約》、監督承包人有沒有按合同履職,承包人監督村民有沒有按要求初分和定點傾倒、村組幹部有沒有監督管理村民,村民則監督村組幹部有沒有盡責管理承包人、承包人有沒有及時清運。
3.建立機制 確保長效
眉山市委市政府對全市128個鄉鎮、1103個村的垃圾分類處理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十佳」「較差」鄉鎮、村(社區)季度考評獎懲並進行通報,對眉山城區34個社區實行一月一考核獎懲並進行通報。
眉山市建立了「兩級政府(市和區縣)、三級管理、四級聯動」的「網格化」垃圾分類處理管理模式。各區縣和鄉鎮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細化相應獎懲制度。同時,市和區縣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辦在區縣城區強化暗訪督查問責,堅持「一次提醒、二次曝光、三次問責」監督機制,開通環境綜合治理「96198」熱線投訴電話。近年來,全市因環境治理工作不力處分2人,約談100餘人。
湖南安鄉:「三個三分之一」模式農村垃圾處理一直是農村環境整治中的老大難問題。安康鄉向陽村積極探索農村垃圾處理新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向陽模式」。
向陽村的農村垃圾實行「分類減量、按量收費」的「三個三分之一」處理模式,即三分之一漚肥(青草、菜葉、草木灰等),三分之一回收(塑料、紙盒、有害垃圾等),三分之一焚燒。「按量收費」是保證資源回收的前提,根據垃圾產生量,按人均和戶型(賑酒戶、商店戶、茶館戶、一般戶等)確定衛生費標準,採取用廢品抵衛生費的方式進行收取。「資源回收」按照「村級主導、市場運作、上戶收購、少補多兌」的方式,實行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夯實基礎。每戶環衛設施實行「三個一配套」,即一個熱水坑、一個焚燒池(爐)、一個再生資源收容器。
二、黨員帶頭。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帶頭搞好垃圾分類減量,實行黨員「一幫一」的聯戶制度。
三、宣傳教育。為了使農民搞好垃圾分類,養成講衛生的良好習慣,村支兩委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讓群眾知曉垃圾分類處理的好處及方法。農民群眾既是農村環境整治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農村環境整治的主力軍,沒有群眾的積极參与,農村環境整治無從談起,因此,必須提高農民群眾的熱情,著力營造人人參與農村環境整治的良好氛圍。
四、考核獎罰。一是對農戶實行一月一評比,評比結果在廣播會上通報,對最清潔戶進行表揚,對不清潔戶進行批評;每個季度評選星級戶,給予物質獎勵。二是對保潔員實行「責任劃區、全民監督、按月獎罰」的管理方式。保潔員對公共區域全面保潔,幹部、群眾對其進行監督,工資按月發放,獎罰到位。三是對回收員採取「科學定酬、季度上戶、無縫覆蓋、全面回收」的管理方式。回收員的工資由基礎工資加效益返利組成,按月發放,提高回收員的待遇和積極性,做到每季度上戶回收一次,應收盡收。
五、村民自治。制定農村環境整治村規民約,成立農村環境整治理事會,搭建群眾自我管理、相互監督的社會化管理平台。
福建集美:「互聯網+共同締造」模式迅猛增加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繁瑣環節和高額成本,成為城市管理中的棘手難題,目前,國際上先進的處理方式是實行垃圾分類,使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在探索「互聯網+共同締造」的垃圾處理模式中,泉水灣小區的做法成效顯著,將進一步在全區進行推廣。
1.垃圾分類:既改善環境又帶來效益
在泉水灣小區樓道門口和重要節點等顯眼的地方,整齊擺放著八九個垃圾桶,貼著「干垃圾」「有害垃圾」等標誌,一目了然,便於識別,而這些垃圾桶邊上的地上,十分乾淨。居民在附近散步、聊天,也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
據了解,在倒垃圾之前,清潔女工都會先用手機掃一下垃圾袋上貼著的二維碼。原來,小區居民以戶為單位,下載一個配套的手機APP後,可以激活賬戶領到一些二維碼標籤、垃圾投放卡和廚餘堆肥桶、垃圾袋,然後將貼好二維碼標籤的垃圾於每周一、三、五、七將廚餘垃圾定點投放到小區的「濕垃圾」桶,清潔工就可以掌握到每戶投放的廚餘垃圾量,後台系統會根據輸入的信息,給予用戶相應的積分,居民可以在APP上查詢併到社區居委會兌換相應獎品。
在李阿姨的廚房裡,擺放著兩個垃圾桶,一個是普通的垃圾桶,存放著紙巾、包裝袋等日常生活中丟棄的干垃圾。另一個便是社區分的廚餘堆肥桶,外觀上和家庭普通垃圾桶差不多。李阿姨把剩菜剩飯、果皮菜葉等倒進這個桶,再撒點EM菌活性發酵菌糠,就可以防止廚餘腐敗變臭,裝滿一桶再倒掉。
2.循環利用:給錯放的資源找出路
在泉水灣小區,有片中草藥園,種植了薄荷、枸杞、九層塔、魚腥草、蘆薈、檸檬等20多種平常生活中常見的中草藥植物。海鳳社區負責人林少玲介紹,小區居民投放的廚餘垃圾處理成的有機肥部分會被返撥回社區,用於小區綠化用,所以他們建了這片中草藥園,作為少兒生態環保教育實踐基地,可以讓青少年們從小親近中草藥,認識中草藥,增長對中醫知識這一傳統文化的了解。有需要的居民也可以到這裡來採摘。
據統計,目前生活垃圾中約70%為廚餘垃圾,約20%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利用的垃圾只佔10%左右。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理是有效解決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基礎,而要真正實現垃圾的分類處理,乾濕分離則是關鍵。
濕垃圾尤其是廚餘垃圾佔據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由於含有極高的水分與有機物,很容易腐壞,產生惡臭,是生活垃圾中很難解決的部分,直接影響著垃圾分類的效果,設想一下,那些原本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廢紙、容器、金屬、玻璃、紡織品,如果混雜在酸腐剩菜湯飯中被玷污,自然難以回收再利用。而現在,得知水泉灣小區的垃圾實現了乾濕分離,立即就有環保公司找上門來,主動要求來回收「干垃圾」,這些「干垃圾」經過妥善處理和加工,可以轉化為新的資源,這樣一來,真正的「垃圾」所剩無幾。而且舊電池、廢棄燈管、過期藥品、廢棄日用化學品等這些「有害垃圾」被隔離開來,就能得到集中的科學處理,防止它們污染土壤和水源。
3.全面推廣:「垃圾變寶」經驗值得推廣
泉水灣小區一期「互聯網+垃圾乾濕分離」智慧生態循環小區建設試點從2015年11月29日啟動以來,積极參与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的社區居民不斷增加,餐余垃圾投放量與日俱增,每天都有人加入到泉水灣小區垃圾分類實踐群中,大家在這裡交流垃圾分類的心得和收穫。
據統計,集美區常住和流動人口約有80萬人,每天產生的垃圾超過500噸,而廈門每天的生活垃圾有3000噸左右,這個數字還在與日俱增,而每噸垃圾目前的處理成本要400元,日積月累,這將是多麼巨大的壓力,多麼巨大的浪費。變以治理和約束為主的模式為獎勵手段,還運用互聯網進行管理,真正激發了居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集美區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創新社會管理的成功模式,這種模式簡單易學,可以複製,集美區目前已著手制定相關政策,不斷健全垃圾分類回收制度與監督機制,預計不久後,將把「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統在全區鋪開,為美麗廈門建設增光添彩。
4.全民參與「互聯網+共同締造」合力破解難題
面對泉水灣小區比較髒亂差的現象,居民們意見很大,小區物業為此也很頭痛,這種情況得到集美區委區政府和僑英街道的高度重視,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集美區決定在這裡推行垃圾分類。這項工作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卻很複雜,光靠政府相關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居民積極主動地配合。
集美區把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作為實施人文集美髮展戰略,加快建設美麗廈門示範區,提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僑英街道主要領導親自組織成立了「大地之友環保志願者協會」,街道、社區幹部和泉水灣業委會委員帶頭嘗試垃圾分類、廚餘堆肥,還在僑英街道開闢了一間廚餘堆肥房,建立了QQ群、微信群,工作之餘,大家經常交流分享廚餘堆肥處理製作成有機肥料的經驗和成果,在實驗團隊的反覆實踐和共同努力下,還攻克了EM菌量產技術,實現了EM菌液態的自主製作,解決了廚餘垃圾的除臭問題,使垃圾分類人人可為,人人能為,成為舉手之勞。
最棘手的廚餘垃圾有了解決方案,最重要的就是得到居民積極主動的配合。一方面,海鳳社區組織泉水灣小區物業和居民代表到集美區行政服務中心餐廚垃圾生化處理站、集美大學餐廚垃圾生化處理站等地方參觀,感受垃圾經過分類處理後的效果;一方面,集美區積極進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研究實踐,與華僑大學共同研發了「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統,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和高端處理設備,實現社區用戶垃圾投放內循環和社區垃圾處理外循環的全程監管,確保垃圾真正得到分類有效處置,變廢為寶,資源循環利用。通過互聯網的力量,泉水灣小區的居民、垃圾管理員(清潔工)、清潔樓里的垃圾處理機、小區業委會、社區居委會等等垃圾分類處理每個環節的對象都被整合到一個平台上,基本形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與循環利用的設施體系。
江蘇江陰:「近期大分流,遠期細分類」模式2015年12月,江蘇省江陰市在各鎮、街道建立了14個果蔬、餐廚垃圾綜合處理點,在城區設置了16個餐廚垃圾就地式處理點,從垃圾產生源頭就實行分流處理,不再收集進城。
該市在全省首創「近期大分流、遠期細分類」的生活垃圾處理新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從源頭上進行垃圾分類,分類後的運輸、處置每個環節環環相扣,並且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設施建設,初步形成「焚燒發電為主,有機處理為輔」的生活垃圾處置新格局。
「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在此間正一步步變為現實。「通過收集近5年來的相關數據分析,同時對垃圾來源進行詳細調研,江陰市提出垃圾分類管理,以最大限度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江陰市公用事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統計,2015年該市累計處理餐廚垃圾335噸,產出有機腐熟料13.6噸、油脂760公斤;累計處理果蔬垃圾838噸,產出有機腐熟料55噸。目前,在建和新建的30個有機垃圾綜合處理點將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運,建成後,果蔬類以及部分餐廚類垃圾將按照屬地管理,從垃圾產生源頭就實行分流處理,不再收集進城。
「建立有機垃圾綜合處理點,是典型的垃圾大分流,將餐廚、果蔬類有機垃圾從生活垃圾中分流出來,進行單獨收集、單獨處理。」該市公用事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垃圾細分類,是指將日常生活垃圾再進一步細分成餐廚廢棄物、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按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程序進行作業。在垃圾細分類上,該市月城鎮沿山村早就走在了前列。早在2013年,沿山村就率先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並將其納入包村幹部和村民小組長年度考核內容。從2013年至今,該村已陸續投入300多萬元用於垃圾分類。
青海雜多:「1+N」模式雜多縣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瀾滄江的源頭,良好的自然環境讓雜多縣成為冬蟲夏草的重要產地。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蟲草等商品經濟的發展,雜多面臨垃圾處理的難題,當地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社區、學校、企業、牧民共同參與的「1+N」牧區垃圾處理新模式。
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校長蒙瑪才仁是土生土長的雜多人,他深知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蒙瑪才仁說,從去年3月起,學校就設置了校園垃圾兌換點,學校每年花費1萬多元購置學慣用品,學生們可以拿著撿到的垃圾前來兌換。目前,雜多縣統一設置了學校環保課程,第二民族中學和其他學校一樣,每周安排了2個環保課時。
雜多縣昂賽鄉位於該縣東南部,去年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昂賽鄉管護站正式掛牌成立。該鄉黨委書記扎西東周介紹,根據《雜多縣瀾滄江清潔工程實施意見》,該鄉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轉、縣處理」的新型牧區垃圾處理機制,凈化和改善環境,該鄉境內的雪豹、白唇鹿和岩羊等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
53歲的永塔是昂賽鄉年都村的村民,去年他被聘為昂賽鄉的生態管護員,按照「山水林草湖」一體化保護的標準,每天騎著摩托車巡護的過程中,他都沿途撿拾垃圾,分類後交到村裡,再繼續進行分類處理。
雜多縣環保衛生有限公司負責人才東周說,雜多縣每天產生的垃圾最多時達到50噸,少時也有25噸,以前垃圾處理主要靠填埋,現在經過前端的分類,只有部分垃圾煤渣、餐廚垃圾等需要填埋,他們在後端的處理也非常便利,工作人員只需要將諸如紙盒類、易拉罐類等進行壓制,然後送到垃圾處理設備更好的省會西寧統一處理。
雜多縣副縣長公達哇說,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成立,為當地生態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正在重新對垃圾分類、收集、儲運以及末端的綜合處置開展科學整體規劃,增進資源利用率和提升綜合處理效率,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本文根據光明日報、新華社、新華每日電訊、經濟日報、蘭州日報、中國環境報、住建部、錢江晚報、福建日報、常德市農業委員會網進行綜合整理)
近期熱文鏈接
新三板環保企業賺錢哪家強?細說上半年凈利潤排行10強
廢水中33種污染物的來源及處理方法
E20湯明旺:環保PPP最低需求風險分析及優化建議
本周輪值 | 李艷茹、程雲
統籌 | 谷林
推薦閱讀:
※有人@你,雨水處理的十八般兵器要不要?
※十四主星女如何處理小三危機
※好消息 | 吉水的私家車處理交通違法不用排隊了,網上就可搞定(10號開始)!
※急症處理 > 貓鼠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