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脈學(黃傑熙著)
07-14
1 脈有疑似須辨 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脈多熱,遲脈多寒。弦緊為實,細微為虛,此為常理。然疑似之中,須當辨別真假,關係非輕,不可不察。 如浮雖屬表,而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者,其脈見浮而無力。是浮不可概作為表證。 沉雖屬里,而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經絡,脈不能達,則見沉緊。是沉不可概作為里。 數為熱,但真熱者,未必數。而虛損症陰陽俱困,氣血失調衰弱,虛甚者數愈甚。是數不可概作為熱。 遲為寒,但外感病初愈,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概作寒。 弦緊類實,但真陰胃氣大虧,陰陽關格等症,脈多豁大弦緊。是弦緊不可概作實證看。 微細類虛,但凡痛極氣閉,脈絡壅滯不通,常見伏匿微細。是伏未必為虛。 由此推之,諸脈中皆有疑似,皆須詳辨。合為三部九候法。則以左寸沉候心,中候配心包絡,浮候配小腸;右寸沉候肺,中候配脾胃,浮候配大腸,兩寸合看則診胸膈,寸前一分以上診兩手及咽喉頭部之疾患。理由是心肺在上象天,但又是臟為陰,故候於沉部;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屬腑為陽,故在浮候;心包絡是心之宮城,又是手厥風木之臟,木為火之母,下生心火,上生小腸火,故列於中候。同理左關沉候肝,中候腎與膀胱,浮候膽;右關沉候脾,中候三焦小腸,浮候胃,兩關合看候膈至臍所圍之腹背疾患;左尺沉候腎,中候肺大腸,浮候膀胱;右尺沉候命門,中候肝膽,浮候三焦,兩尺合看候臍以下少腹腰臀;尺下一分候兩腿至足之疾患。此類候法異於《內經》、《難經》、《脈經》、張景岳、李瀕湖、《金鑒》等各家之分法,乍看新奇,實則有繼承有發揚,筆者在千萬次臨床實踐中,細心勘驗,非常準確,測證斷病有神奇之效果。故敢筆之成書。主宰者理,總詳於此書中篇所例之《兩手寸個人始有一套經驗。蓋健康人氣血和平,各部正常無病,寸口脈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數不遲。很合諧律節拍,意思悠悠地流行於中部,五臟六腑脈遂摸不到。如果邪氣入侵或內亂萌起,首先打破陰陽氣血的平衡,或浮或沉,發生於何部位,是何部位之病變。如小腸病人,經常診到左寸浮大而洪,火氣上頭則頭疼眼花,下因火氣偏微,寒邪獨勝,泄瀉完谷不化;膽胃病人,經常診到兩關皆大而浮,尺寸相形伏下,有如短脈,病人自覺氣短、口苦、胃脘疼、不能食,正說明六腑配於浮部,有病則見,無病則不見。同理沉候見脈,病必在臟。在何部位,定為何臟之病,絲毫不爽。筆者留心診脈千萬次,發現了這個規律性,用之驗證了數萬人次患者,無一差錯什麼是「胃、神、根」呢? 先以「根」來說,沉候是五臟脈,尺沉是腎脈,五臟尤其足腎脈不絕者,則人之元陰元陽尚在,病雖篤何至於死耶!腎主骨髓,腦為髓海,腦髓腦筋為腎所生始.腦神經可以司心臟血脈之跳動,所以說脈始於腎,或謂腎為脈之根,兩種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對的。 其次以「胃」來說,胃為水谷之海,血脈腦髓等等皆靠水谷養料所滋生,沒有這個後勤部供給養料.血脈流行、新陳代謝根本不可能,所以脈是生於胃。 最後以「神」來說,血脈流行跳動,全仗心臟跳動來維持。心藏神,「兩精相搏謂之神」,意思是心跳不可過於有力,過於無力,一句話以有力視之似無力;以無力視似有力,意在適中,悠悠揚揚,安閑自然為有神,神為脈之主宰,心藏神。所以脈是主於心。 綜上所述,脈是始於腎(根),生於胃。主於心 (神)。具體診之是脈來去和緩(胃)悠揚(神)沉候與尺部不絕(根)者,為平人,有病也易治,否則難治。 陰虧於內,陽散於外,皆可得浮脈。 【原理】外邪入侵皮毛,內之正氣外出抗邪,邪正相搏,集於皮表;內入之邪被正氣逐之,意欲從皮毛而出;陰虧而不戀陽,陽欲外脫,皮表阻之。總之皮表是一分界線,是矛盾鬥爭的焦點,以上各種情況,病位集於皮表,所不可避免的出現「浮」脈。 還有陰虧於內,陽散於外所現之浮脈,如《金匱要略》:「男於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又說:「夫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此是血去陰虧,陽無所附,而浮之於外。由是觀之,凡里虛者,必脈浮於外。多是數脈相兼而來,二十八脈中,除了沉綱脈外。其餘皆可與浮脈相兼。大抵浮而有力為表實風熱;無力為表虛,即血虛;浮緊傷寒;浮緩中風;浮數溫病;浮遲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等等,不一而足,要點在辨寒熱虛實之現於浮脈中者,不專在病名上打圈圈。 還有五臟死脈必現浮。因陽氣之亡,必從外走;陰氣之亡,必從下走。五臟是陰陽所構成,其生也,離不開陰陽;其死也,同樣離不開陰陽。如《金匱要略》說:「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心死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復杯,潔潔狀如搖者,死。」「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1)沉脈 【脈象】屬陰法地,在筋骨之間。重按至筋骨之間始得,脈來軟滑調勻為平脈,兼脈則以病論。前人形容此脈說:水行潤下,如綿裹砂,如石投水。 【主病】水氣內伏。兼數為熱;兼遲為寒;兼滑為痰,宿食不消。在寸主水停胸;在關寒氣內伏病不休;在尺主洞泄不止。沉而有力為寒實之積;無力為虛寒。同時外邪乘虛直入,脈亦可見沉。 【原理】陽氣不足以上出鼓動脈管,龜縮於下,則寒氣縮水成疾內貼。寒則水不上蒸而內伏,內伏則停飲不化,外陽不達,水停為腫;寒則宿食不消,氣不上出而內逆於下,只有下行之路,故洞泄不止。又氣虛無能出衛於表,外邪侵之,則可直入於內,所以脈沉。 【應用】凡脈沉為臟脈,以陰寒立論。如《傷寒論》說:「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又說:「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又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又說:「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 說明沉是腎是骨是寒邪之代稱,如《金匱要略》說:「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日曆節。」 寒與水緊緊相連,凡里寒不解,多變為水腫,因此水腫脈多沉。如《金匱要略》說:「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又說:「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又說:「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又說:「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又說:「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又說:「脈沉者,有留飲。」總見沉屬少陰腎與水有關,現是脈必有該病。 寒水流於關節,多出濕痹之證,其脈亦必沉。如《金匱要略》所說:「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又說:「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括萎薤白白酒湯主之。」同時寒水之氣.留於何部,何部即痹。但流於下部則為疝,如《金匱要略》說:「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沉為陰寒水氣在里,則虛陽外浮上出,動絡脈則成衄,其根源是勞使然。如《金匱要略》說:「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又說:「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而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沉為陰寒在里,脈如兼滑,必有實物可下。如《金匱要略》說:「太陽病,下之……脈沉滑者,協熱利。」同時又為治法提供依據,「不可發汗」。如《傷寒淪》說:「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 2)結脈 【脈象】見於浮中沉三候。按之遲緩中偶停,停無定數。前人形容此脈說:徐行而怠,偶羈一步。 【主病】脈結而無力,是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有力,是血凝、老痰、疝瘕、積聚、外生癰腫等等鬱閉而成;亦有生理上之結脈者,必沉候有根,主無病。 【原理】人之元氣漸消,運行血流通過脈道遲緩而行,精力消耗疲累,只好暫停後再走;濁陰偏盛,陽氣漸消,形成血凝、老痰、疝瘕、積聚、皮膚癰腫等等,或阻於脈道之中,或壓於脈道之外,皆可使脈管堵塞或壓扁變窄,血氣周流時,碰上一停。故脈斷而復續,續而復斷,歇止無定數,總是元氣漸消所造成。 【應用】結脈是由陰邪固結而成,如《傷寒論》說:「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滑伯仁說:「結為陰獨勝而陽不能入也,為癥結,為七情所部。浮結為寒邪滯經,沉結為積氣在內,又為氣、為血、為飲、為食、為痰,蓋先以氣寒脈緩,而五者或一有留滯於其間,則因而為結。」治則以化濁通陽為法。如《脈訣匯辨》載李中梓治:「文學張方之,久憂暴驚,遂發顛妄,或補心神,或逐痰涎,均無裨也。求治於余,余日:六脈結而有力,非大下其痰,無由痊也。先服寧志膏三日,遂以小胃丹下之。三日之內,服小胃丹數次,去痰積始盡,更以歸脾、妙香加牛黃、龍骨為丸,劑畢而康。向使不與下留之,或雖下之未必屢屢下之,以盡其痰,遂成痼疾矣。」世多以滑脈為痰,而不知痰結之甚者脈必結之也。 以上所例者為實證,若在虛證,氣血虛澀,流行困難,時見歇止,證見心動悸,或驚恐神怯。夢遺亡精者,脈多見結。如《傷寒論》說:「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脈結代,心動悸,是心臟器質性病變所引起,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等多見此證脈。以桂枝通陽,人蔘補心氣,生地、阿膠、麥冬等補血,炙草補土資脈氣,則心陽健脈道通,而結代心動悸均可掃除。 (3)代脈 【脈象】見於浮中沉三候。按之脈搏動而中止,止有定數,不能自返,良久復動。前人形容此脈說:禪代。 【主病】元氣衰微,脾氣脫絕。平人如見此脈,最為可危。但臨床上經常遇到脈結代之證,如血氣驟損,元氣不續;開水燙傷或火灼傷皮肉血管,跌扑重傷,七情太過等等。導致血脈受阻,流行蹇澀,脈現結代,按法治之多效。還有妊娠百天或惡阻劇者,多見代脈;亦有生理上功能特異,一生脈結代者,主無病延年。凡代脈沉候不絕者,是生理功能特異,勿葯;若是病理變化而來,可以辨證施治而愈。若脈代而沉候無根者,主病危難治。 【原理】脾土在五行主信,脈止歇有定數,不能自返,是脾之象徵。如一臟或多臟氣絕,元氣與睥精不能輸佈於該臟,血氣循環至絕處不返,另開他道,故止有定數。臟氣已絕。故主不治。若為暴病,氣血驟損,元氣不達,亦可得此脈。補益氣血,疏通經絡,治癒甚快。若見生理上之代脈,非病變.勿須治療.治亦無效。沉候無根,元氣已絕。故主不治。 【應用】臨床上遇到代脈,首先辨別至數,次辨有無根底。以「五十動不止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四年之後多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止一年應.十動一止一年殂,更觀氣色兼形證。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知道辨至數的重要性後,則是沉候有無根底,若無根再結合氣色形證,才可按上述至數與時間預後。如滑伯仁說:「代……主形容贏瘦,口不能言。若不因病,而人贏瘦,其脈代止,是一臟無氣,它臟代之,真危亡之兆也。」元氣已絕,何能挽回?若沉候有根,元氣未絕,故可救治,其救治法,正如《傷寒淪》說的:「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除元氣衰敗無救之外,還有脾氣脫絕也屬難治.如李中梓說:「代主臟衰,危惡之候,脾土敗壞,吐利為咎,中寒不食,腹疼難救。」若此病得之於暴寒,只要大劑溫運中陽,還是可為的。 另外是跌打損傷,風痛家,因一時氣血受阻,亦可見代脈。如滑伯仁說:「風家痛家,脈見止代,只為病脈。」李中梓說:「跌打重傷,及風家、痛傢俱皆不禁。」只要活血通瘀兼以溫散,數劑病癒脈復正常。 代脈從以上三方而去認識和臨床,決無差誤。 (2)弱脈 【脈象】屬陰中之陰,只見於沉候。重手按之沉而細軟。前人形容此脈說:沉細而柔。 【主病】陽氣衰微,陰血水足。柳氏說:「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天弱胃虛。弱脈呈形,而陰霾已極.自非見覯。而陽何以復耶?」 【原理】陽氣衰微,氣無力鼓動脈管壁.故脈之浮候則無。陰血不足於血管之中.其流必細。流之不速.其性則軟.故弱脈之象為「沉細軟」。 【應用】別有病無病。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 弱脈主筋。如《金匱要略》說:「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治之以補肝腎,壯筋骨之藥餌。 精血虛冷。如《金匱要略》說:「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又說:「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又說:「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當用大滋真陰之品調理,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 脾胃氣弱。如《傷寒論》說:「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金匿要略》:「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可見弱脈見於關部,定為脾胃虛寒衰弱。治宜溫補。 中暑亦有脈弱之時。如《金匱要略》說:「太陽中喝,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 關於弱脈在診斷上的價值.如《傷寒論》說:「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又說:「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末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說明脈弱邪弱,病則向愈。又說: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又說:「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下後尺脈弱,尺脈弱復不能下。同時,妊娠尺脈亦見弱。如《金匱要略》說:「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不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是陰精養胎,自然小弱。 5)弦脈 【脈象】可見於浮中沉二三候。按之端直而長,如按琴弦,舉之應指,按之小移。前人形容此脈說:似張弓弦、木性條達。 【主病】氣虛、虛火、飲、寒。證見氣逆邪勝,積聚脹滿,寒熱脅痛,瘧痢疝痹等等。李時珍蛻:「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細拘攣;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克土,必難治。」仲景說: 「雙弦者寒,單弦者飲。」此指兩手脈弦.為雙弦;一手脈弦,為單弦。徐忠可說:「有一手二條脈,亦曰雙弦,此乃元氣不壯之人.往往多見此脈,亦屬虛損,愚概予以溫補中氣,兼化痰應手而愈。」因臨床多見一手雙弦之脈,故錄此印證。 【原理】弦為肝膽之脈,總由血氣不和,木盛、土衰、水虧三個原因造成。土衰水虧,則血液中水分少,氣逼血行,而又血管壁發硬.走成一條線。所以按之如琴弦,無柔和之感,舉之應指.弦隨之彈上,按之不移,其弦未斷。 土衰則中氣下陷,木賊土,則成雙弦,故日:「雙弦者寒」。水虧則虛火上炎,邪水隨所虛之地集結,或偏於左,或偏於右,故曰:「單弦者飲」。 肝為厥陰,意思是說陰盡。膽為少陽,意思是說陽微,陰盡陽微,陽與陰爭,互有勝負.故多往來寒熱之象,既然陽微而少,故治弦脈病,以滋水實土扶陽為先。 蔡西山說:「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體為散;陰陽不續為代。」錄此可以幫助識別陰與虛寒矛盾搏鬥與分散的關係。 【應用】弦主虛寒蝮痛。木克土,故多此常見脈象。如《傷寒論》說:「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金匱要略》說:「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兩脅拘急而疼。兩脅為肝之部位.故脈弦多有此現象。如《傷寒淪》說:「太陽病,下之……脈弦者,必兩脅拘急。」《金匱要略》說:「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又說:「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脅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葯服之。」 弦為飲邪。如《金匱要略》說:「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又說:「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又說:「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又說:「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弦為痙脈。如《金匱要略》說:「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首痙。」又說:「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痙為筋受寒濕之證,筋為肝所主,脈必應之。 瘧脈自弦。如《金匱要略》說:「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瘧為少陽之病變,故脈弦。 太陽中喝。《金匱要略》說:「太陽中喝,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數下之,則淋甚。」宜治以清暑益氣湯。 心痛寒疝。如《金匱要略》說:「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又說:「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既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又說:「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陽虛心痛,當昇陽宣痹為治。但單純弦脈以實論,當下則下。 虛勞見弦。如《金匱要略》說:「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又說:「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應治之以旋復花湯兼歸脾法。又說:「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又說:「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子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成用六君子湯加附子、乾薑、吳萸為治。 弦在傷寒中之分經治法與預後。如《傷寒淪》說:「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汁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又說:「少陰病……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又說:「陽明中風,脈浮弦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此則屬於今之急性肝炎,治宜茵陳五苓散。又說:「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又說:「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二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譫語昔,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脈弦者是脈證一致,故主生。 實綱脈詩 實來三候力悠悠,邪正全憑指下求。流利滑呈陰素足,迢遙長見病當瘳。 洪如涌浪邪傳熱,弦似張弓木作仇。條細分來須默領,非人渾不說緣由。 一)別外感與內傷 《脈經》:「人迎緊盛為傷寒,氣口緊盛為傷食。」又說:「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千百年來,醫家多不解其意,甚至有詆毀叔和者,真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自忖量。蓋叔和去古未遠,脈學必有師傳,始敢如此定論,決不可能是想當然的說法。令從作者所擬之兩手寸口診法二十六候圖中,可以直接了當地回答這個問題。左手寸關尺之浮部,恰是手太陽、足少陽、足太陽之部位,三部之總稱為人迎緊盛,定為傷寒是完全正確的;右手寸關尺之浮部,恰是手陽明、足陽明,手少陽之部位,三部之總稱為氣口緊盛,定為傷食不是正好嗎!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王叔和《脈經》是脈學發展中的承先啟後作品,無可厚非。 (二)別內因七情所傷及病氣、血、痰、食、郁五痾 (此指出心主血脈,通過肺朝百脈,所以定診於寸口。)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名關上。 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此指明寸關尺三部之定位法。) 左寸沉心,浮取小腸;中央直者,包絡厥陰。 左關浮膽,沉候肝陽;中央直者,腎膀二經。 左尺沉腎,浮候膀胱;中央直者.金經主生。 右寸沉肺,浮取大腸;中央直者,脾胃二經。 右關浮胃,沉乃候脾;中央直者.小腸三焦。 右尺沉命,浮是三焦;中央直者,肝膽二經。 (五臟為陰,必候於沉;六腑為陽,必候於浮。中央直者,為十二經通行之路,故候十二經生長陰陽臟腑之氣化。) 男子之脈,左大為順;婦女之脈,右大為順。 男尺恆虛,女尺恆盛。 (左為陽,右為陰;寸為陽,尺為陰。男子屬陽,陽得陽位為順;婦女屬陰,陰得陰位為順。順則百順,病痛亦無。) 外感左診,內傷右診。左名人迎,右名氣口。 (《脈經》所謂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人迎緊盛為傷寒,氣口緊盛為傷食,皆與實踐相合,義詳中篇「別外感與內傷」。) 命門與腎,同診尺部,人無二脈,多死難救。 (此指脈無水火之根,多死難救,即陰陽告竭之義。)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候腑,沉候臟,中候經氣。上者寸前一分,以候咽候首面;下者尺下一分,以候少腹腰股膝脛腳。左者左手,右者右手,加起來號稱「七診」。但《內經》之「七診」與此不同。名謂:「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陷下。」又號稱:「七獨」。) 又有九候,曰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部五十,方合於經。 (此即寸關尺,浮中沉,每部各三候,三乘三得九候。每部候五十動,出自《難經》,是五臟氣血足與不足之候法。)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 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沉而弦長。 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脾象和緩。 右尺相火,與心同斷。心肺雖浮,根在沉中。 (心肺在上焦,象日與月,故脈在浮分與小腸大腸脈合,總現金與火之象,但必須沉候有根,始可定為心肺之脈,不然純以小腸大腸論。此是臟腑相合脈象,表現比較特殊。) 若夫時令,亦有本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之末,和緩不忒。 (血脈管亦隨氣候變化而熱漲冷縮,所以有如上之變化。) 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外因六氣,內因七情。外邪入侵,正氣抗邪,正邪搏鬥,脈多實強,如實、大、洪、滑、弦、長等太過脈多現;內因七情所傷,與御外侮無多大關係,弱處暗耗,內耗,所以脈現虛、散、細微之類。)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胃為水谷之海,得食則生,失食則亡。五臟六腑,身軀百骸,靠其資養。後勤不乏,則脈得和緩調勻,是有胃氣。)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平旦飲食未進,氣血未亂,經脈調勻,可診太過不及之脈。醫家應虛靜凝神指下,調好氣息,細審脈病之根源。)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 五至無痾,閏以太息。三至為遲,遲則為冷。 六至為數,數即病熱。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醫生之一呼一吸合為~息,脈來四至,乃平和有胃氣之脈。但氣息每每不能過於勻適,往往在三、五息之中有一稍長之太息,與閏年相似,此則脈來五至,此皆以無病論。三遲六熱,以脈之遲數定寒熱。)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虛實大緩,八提綱脈。 首別陰陽,定為總綱。有力為陽,無力為陰。 浮數為陽,沉遲為陰。脈不屬陽,便屬於陰。 或兼附陽,別無所屬。定為總綱,理路分明。 (此明陰陽為總綱,浮沉遲數虛實大緩八脈為提綱八脈。) 八提綱脈: 浮表沉里.遲寒數熱。虛虛實實,邪大正緩。 (提出浮、沉、遲、數、虛、實、大、緩八脈為綱。分別代表表、里、寒、熱、虛、實、邪、正八綱。下則以綱代目,綱舉目張。) 浮脈法天,輕按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無力為芤,有邊無中。芤弦合革,如按鼓革。 散來遲大,水上揚花。共計四脈,列入浮綱。 (以上是浮綱所括之4種脈象。) 沉脈法地,如石在水。沉極則伏,推筋至骨。 有力為牢,大而弦長。共計三脈,沉綱列入。 (以上是沉綱所括之3種脈象。)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遲偶一止,其名為結。 遲止有常,應作代看。共選三脈,列入遲綱。 (以上是遲綱所括之3種脈象。) 數脈屬陽,一息五至。有力為緊,切繩相似。 數如豆粒,動脈何疑! 數時一止,那就是促。 共是四脈,數綱列入。 (以上是數綱所括之4種脈象。) 虛脈屬陰,三候如綿。沉而無力,弱脈是全。 浮細為濡,如綿浮水。細薄成微,似有似無。 遲細為澀,輕刀刮竹。細小皆同,狀若蛛絲。 不及本位,短脈可考。共是七脈,列為虛綱。 (以上是虛綱所列之7脈。) 實脈屬陽,長大堅強。往來流利,濯脈之象。 過於本位,長脈迢迢。洪如涌浪,來盛去悠。 狀似弓弦,弦脈形狀。共計五脈,實綱可詳。 (以上是實綱5脈。) 大則病進,獨立邪綱,狀若洪脈,其形闊大。 (以上是邪綱脈。) 緩脈悠揚,獨佔正綱,脈來四至,從容可靠。 (以上是正綱脈。)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還須細訂。 (明一脈之形象,必有一脈所主之病。有兼見之脈象,即有兼見之症。可細究其兼見之脈,其兼見之症隨出。) 浮脈主表,腑病所居。有力為風,無力血虛。 浮遲表冷,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 浮濡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以上是浮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沉脈主里,臟病所居。臟陰多寒,病列五積。 有力痰食,無力氣鬱。沉遲虛寒,沉數熱伏。 沉緊冷痛,沉緩水蓄。沉牢痼冷,沉實熱極。 沉弱陰虛,沉細虛濕。沉弦飲痛,沉滑食滯。 沉伏吐利,陰毒積聚。 (以上是沉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遲脈王臟,陰冷相干。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遲緩濕痹,遲澀血傷。遲結寒郁,遲代臟絕。 遲滑食積,遲實火郁。遲弦寒飲,遲短寒痞。 (以上是遲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數脈王腑,主吐王狂。有力實熱,無力陰虛。 數疾熱極,滑數痰飲。寸必吐逆,左關風痰。 右關主食,尺為蓄血。緊主寒痼,須分表裡。 陽盛則促,肺癰熱毒。動主搏擊,陰陽不調。 陽動汗出,為痛為驚。陰動則熱,崩中失血。 洪數熱積,其傷在陰。滋清並舉,脈靜則生。 (以上是數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虛主諸虛,血氣空虛。虛微氣衰,其損在陽。 陽微惡寒,陰微發熱。細則氣衰,陰血不足。 虛細陰虛,弱細陽竭。虛寒相搏,其名曰革。 男子失精,女子漏血。若見脈代,真氣衰絕。 膿血症見,大命必折。傷寒霍亂,跌打悶絕。 瘡癰痛甚,女胎三月。 (以上是虛脈提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實主諸實,血氣壅結。浮實表實,沉實里實。 弦則主饋,木侮脾經。陽弦頭痛,陰弦腹疼。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滑緩陰足,洪大邪熱。 更有寒結,亦屬實證。陰盛則結,疝瘕症積。 (以上是實綱之兼脈定症大概。) 大則病進,脈必有力。大而無力,陰虛火旺。 (以上是邪綱大脈的具體診法。) 緩主無病,悠揚和緩。若還怠緩,濕中脾經。 (以上是正綱緩脈的具體診法。)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尋。 (病有陰陽,脈亦有陰陽,順應則吉,逆見則凶。下述脈證相應與否,總不出乎陰陽順逆之理。)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凶可知。 類中因氣,身涼脈虛。類中困痰。脈滑形肥。 類中因火,脈數面赤。類中因厥,上盛下虛。 (風有真中類中之別。真中雖屬實症,但亦由虛所招,故脈喜浮遲,與病人之虛相合為順;如脈堅大急疾,主邪過盛正太虛,則為逆,很難治療。類中非真中風,是火、氣、痰和陰虛陽亢過盛所來,故脈證治法皆不同。)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症反必凶; 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盛成災。 始自太陽,浮緊而澀。及傳多變,名狀難悉。 陽明脈大,少陽則弦。太陰入里,沉遲必兼。 及入少陰,其脈自沉。厥陰熱深,脈伏厥冷。 陽症見陰,命必危殆。陰症見陽,雖困無害。 中寒緊澀,陰陽俱緊。法當無汗,有汗命殞。 (以上是傷寒熱病之脈證是否一致,以定吉凶之例。陽症見陰。則正氣已衰竭,無以抗邪,故命必危殆;而陰證見陽,主邪有外出之徵兆,故雖困無害。中寒脈緊澀無汗為正氣充足;有汗乃精氣外泄,邪盛正衰。凶危立見。此專指傷寒而言。若內傷又當別淪。) 傷風在陽,脈浮而滑。傷風在陰,脈濡而弱。 六經同傷.脈弦而數。陽不浮滑,反濡而弱。 陰不濡弱,反浮而滑。此非風寒.乃屬風濕。 若止濡緩,或兼細澀。此非風濕,又屬濕著。 (以上是傷風、風濕、濕著三者脈象區別。) 陰陽俱盛,熱病之徵。浮剛脈滑,沉則數澀。 中暑傷氣,所以脈虛。或濡或細,或芤或遲。 脈雖不一,總皆虛類。 (以上是熱病與中暑脈象之區別。) 瘟脈無名,變見諸經。脈隨症見,不可指定。 (瘟疫之邪伏募原,出沒無時,其脈變換不定,只好隨其所見之脈與證.結合疫邪之淺深而治之。) 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則絕。 (瘧為風暑之邪,客於風木之府,脾失轉輸,不能運水谷之精微,遂多痰飲,故脈弦,並以遲數分寒熱。若見代散之脈,元氣已絕,其病何能為力。) 風寒濕氣,合為五痹。浮澀與緊,三脈乃備。 腳氣之脈,其狀有四。浮弦為風,濡弱為濕。 遲澀為寒,洪數為熱。癰非外因,當於尺取。 滑緩沉弱。隨脈酌治。 (五痹腳氣多為風寒濕所成。惟腳氣病非外因,當於內求,脈或滑,或緩.或沉,或弱,隨其虛實酌治。) 勞倦內傷,脾脈虛弱。汗出脈躁,治勿有葯。 勞捉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脈數。 (內傷脈反,最為難治,脈順則易治。) 痞滿滑大,痰火作孽。弦狀中虛,微澀衰薄。 脹滿之脈,浮大洪實。沉細而微,歧黃無術。 水腫之症,有陽有陽。陰脈沉遲,陽脈洪數。 浮大則生,沉細勿葯。五臟為積,六腑為聚。 實強可生,沉細難愈。黃疸濕熱,洪數偏宜。 不妨浮大,微澀難醫。 (痞、脹、水腫、積聚、黃疸,皆屬有形之實證。故脈喜實大洪數。而沉微細小脈見,元陽已敗,何能為力。) 郁脈皆沉,甚則伏結。或代或結,知是郁極。 胃氣不失,尚可調治。氣痛脈沉,下手便知。 沉極則伏,澀弱難治。亦有沉滑。是氣兼痰。 心痛在寸.腹痛在關。心腹之痛,其類有九。 遲細速愈,浮大延久。兩脅疼痛,脈必雙弦。 緊細而弦,多怒氣偏。沉澀而急,痰淤之愆。 疝屬肝病,脈必急弦。牢急則生,弱急則死。 腰痛之脈.必沉而弦。沉為氣滯,弦損腎元。 兼浮者風,兼緊者寒。濡細則濕,實則閃挫。 頭痛之病,六經皆有。風寒暑濕,氣鬱皆侵。 脈宜浮滑,不宜短澀。 (以上是郁證、氣證、痛證之脈象。內傷以沉為主,外感以浮論別,並以兼脈兼症。須候元氣之盛衰,確定易治、難治之分別。)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代者忘。 飽逆甚危,浮緩乃宜。弦急必死,代結促危。 吐瀉脈滑,往來不勻。瀉脈必沉,沉遲寒侵。 沉數火熱,沉虛滑脫。夏月泄瀉,暑濕為殃。 脈與病應,緩弱是形。微小可生,浮弦則死。 霍亂之脈,代則勿訝。遲微厥逆,是則可嗟。 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數,發熱則惡。 (吐乃脾胃氣逆,即上中吐物之義,脈見浮緩、浮滑則脈證相合,相合為順,順則易愈。如土敗木賊,是為危候,以此理推之則得。) 嘈雜噯氣,審右寸關。緊滑可治,弦急則難。 吞酸之脈,多弦而滑。沉遲是寒,洪數多熱。 痰脈多滑,浮滑兼風。沉滑兼寒,數滑兼熱。 弦滑為飲,微滑多虛。滑而兼實,痰在胸膈。 結芤澀伏.痰結中脘。 (嘈雜噯氣本屬脾氣不運,故切忌弦急之脈,恐木來克土。吞酸有寒、有熱,隨症所見以為分別.而以沉遲洪數分之。痰脈因不一端,總以滑是本象,隨所兼之脈象以定性質。) 小便淋秘,鼻色必黃。實大可療,澀小知亡。 遺精白濁,當驗於尺。結芤動緊,二症之的。 微數精傷.洪數火逼。亦有心虛,左寸短小。 脈遲可生,急疾便夭。便結之脈,遲伏勿疑。 熱結沉數,虛結沉遲。若是風燥,右尺浮起。 (淋秘乃實證,故見虛脈主死。遺精白濁是陰虛之病,故忌諱急疾火極陰竭之脈。便結是里氣不通,脈應遲伏,並以兼見脈分風寒濕熱。) 咳嗽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順。沉澀肢寒,定為逆證。 (咳嗽是肺疾,脈浮應肺氣從下上伸;濡主病氣退,故曰「易治」。若沉伏而緊是邪氣內伏深痼,肺氣已不上伸,故曰:「死期將至」。喘病無非風痰上涌,故以浮滑為順,反之則非吉兆。) 火熱之脈,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 三消之脈,數大者生。細微短澀,應手堪驚。 骨蒸發熱,脈數為虛。熱而澀小,必損其軀。 痿因肺燥,必見浮弱。寸口若沉,發汗則錯。 (火熱、三消、骨蒸皆屬實證.以見實脈為順。痿證是肺燥血虧,所以不宜發汗。) 諸症失血,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 脈貴沉細,浮大難治。蓄血在中,牢大則宜。 沉細而微,速愈者稀。 (失血證見芤為正脈.但血止後又宜見沉細脈。如再見芤浮犬脈,皆為逆證。蓄血為實證,脈則洽洽與失血證相反。) 心中驚悸,脈必代結。飲食之悸,沉伏動滑。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癇宜虛緩,沉小急實。若但弦急,必死不失。 (悸證多因心氣虧損,心血不繼,所以脈必代結,即所謂閉鎖不全。若有食物等壓於血管而悸,脈現沉伏動滑。至於癲狂以見陽實之脈為順。癇是虛證,故脈宜虛緩。癲狂癇三證,若脈見沉急,是病氣入骨,主死難治。) 耳病腎虛,其脈遲濡。浮大為風,洪動為火。 沉弱為氣,數實為熱。若久聾音,專於腎責。 暴病浮洪,兩尺相同。或兩尺數,陰需上沖。 齒痛腎虛,尺脈濡大。齒痛動搖,尺洪火炎。 右寸關數,洪而且弦。非屬腎虛,腸胃風熱。 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虛脈,中氣不足。 喉痹之脈,兩寸洪盛。上盛下虛,脈忌微伏。 (此明脈以定病位病性之實踐。) 中惡腹張,腎細乃生。浮大為何? 邪氣已深。 鬼祟之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乍遲。 中毒洪大,脈與病符。稍或微細,其身被戮。 蟲傷之脈,尺沉而滑。緊急莫治,虛細可怯。 (中惡為陰邪,故脈宜緊細。鬼祟者出沒不定。故脈不定。中毒為陽邪,故脈宜洪大。蟲傷者,是蟲伏於內,故脈得尺沉而滑。緊急則傷之過甚,陰陽將為之離絕.虛細是元氣衰,兩者皆難治。) 婦人之脈,尺宜常盛。右手脈大,亦屬順候。 尺脈微遲,經閉三月。氣血不足,法當溫補。 婦人尺脈,沉弱而澀。年少得之,無子之兆。 長大得之,血枯產絕。因病脈澀,有孕難保。 (婦人以血為主,故尺宜常盛,而右手脈大,是氣可統血。所以尺微主氣血虛,尺遲又主寒,虛寒相得,其經必閉;沉弱而澀,乃血枯元陽衰蔽,故主無孕,既有之之亦必小產。) 崩漏不止,脈多浮動。虛遲者生,實數者死。 疝瘕之脈,肝腎弦緊。小便淋閉,少陰弦緊。 (崩漏不止,已屬血動不歸,脈見實數,是火上加油,所以不宜。疝瘕主於肝腎,故肝腎弦緊,即是疝瘕之徵。淋閉主於手足少陰,故少陰脈弦緊,亦是淋閉之見。) 婦人有子,陰搏陽別。少陰動甚,其胎已結。 和滑而代,胎已二月。滑疾按散,胎必三月。 滑疾不散,五月可別。陽疾為男,陰疾為女。 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此以血氣陰陽搏結為孕子女,驗之於臨床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 妊娠之脈,實大為宜。沉細弦急,虛澀最忌。 半產漏下,脈宜細小。急實漏絕,預兆不吉。 凡有妊娠,外感風寒。緩滑流利,脈象可隹。 虛澀燥急,其胎難保。胎前下利.脈宜滑小。 若見疾澀,其壽難保。 (妊娠以血氣足以養胎為主,脈見實大為宜;若沉細弦急澀為血氣以離,故最忌。其他如半產、漏下、妊娠外感、下利等等,皆以血氣足否為準則。) 臨產之脈,滑數為宜。弦細數短,最屬不利。 產後沉小,微弱相宜。急實洪數,歧黃莫醫。 新產傷陰,血出不止。尺不上關,其命即死。 新產中風,熱邪為殃。浮濡和緩,與病相當。 小急弦澀,頃刻身亡。 (臨產、產後、新產、產後風等證,均要審核脈證是否相宜,以定占凶。) 小兒之脈,六至為常。七至斷熱,五至寒傷。 浮則為表,沉則在里。脈亂無條,變蒸發熱。 止有定期,半表半里。按法施治,沉痾必起。 (3歲以上小兒,用此診法;l 5歲以上者,則與成人之脈診相同。) 男子久病,當診於氣:脈強則生,脈弱則死。 女人久病.當診於血:脈強則生,脈弱則死。 (男子以氣為主,右寸脈強,氣未見損,故曰則生。女人以血為主,左寸脈強。則血未虛竭,故曰不死。) 斑疹之脈,沉而且伏。火盛於表,陽脈浮數。 熱盛於里,陰脈實大。痘疹弦直,或沉細遲。 汗後欲解,脈潑如蛇。伏堅尚可.伏弦堪嗟。 (斑疹毒未伸泄,脈見沉伏,仍以數實沉浮分表裡清解。痘疹則最宜外出,切忌內伏。弦直細遲猶可升托,即伏不弦,猶可內解。若至伏弦,則毒內入已深,不能外出,所以堪嗟。至於脈潑如蛇,乃弦直之變脈,將由半表半里戰汗而解。) 癰疽未漬,脈宜洪大。及其已潰,洪大始戒。 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脈,數而無力。 肺癰色白,脈宜短澀。浮大相逢,氣損血失。 腸癰實熱,滑數可必。沉細無根.其死可測。 (癰疽未潰,膿血內充,脈宜洪大。已潰則內部空虛,脈宜細小而虛,若反見洪大則凶。肺癰已成未多吐膿血,寸實為宜;肺痿本為肺葉焦枯,屬陰虛則應脈數無力。肺癰吐膿血是內部轉虛,面色宜白,脫血兼瘀,脈宜短澀。腸癰為實熱所作.故以滑數為宜,否則皆凶危之象。) 奇經八脈,不可不察。直上直下,三部皆沉。 中央堅實,沖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里急。 疝氣攻心,支滿失焉。 (奇經八脈。不在正經之列,故曰奇。直上直下,即弦長之脈,三部皆沉,即大氣下陷,沖氣上干之由,或曰胸中有寒;中央堅實,即逆氣里急,疝氣攻心之脈象。支滿、脹膨、失溺,即沖脈之寒邪干手足少陰之象。) 直上直下,三部皆浮。弦直而長,督脈可求。 腰背強痛,風癇為殃。 (督脈屬陽,故三部直上直下浮起。病皆風傷衛之象。) 三部丸丸.緊細而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任脈屬陰,有擔任之義,故脈來三部丸丸而動。疝瘕皆寒邪入擾陰經之象。) 寸左右彈.陽蹺可決。或癇或癲,病苦在陽。 尺左右彈,陰蹺可別。或癇或瘛,病苦在陰。 關左右彈,帶脈之訊。病主帶下,腹脹腰冷。 (陽在上,陰在下。陰陽相交是關居中。瘛者筋緩而伸,瘛者筋急而縮之象,左右彈乃緊之變脈,故所以三脈皆主寒,在陽者兼熱。) 左尺外部,斜上至寸。脈沉陰維,心痛失志。 右尺內部,斜上至寸。脈浮陽維,病苦寒熱。 (從左尺腎斜向心,是陰維之脈,尺外,即由尺斜向大指,脈沉主里,寒邪衝心,故心痛失志。從右尺三焦斜向大腸,是陽維之脈,尺內,即由尺斜向小指,脈浮主表,熱邪沖肺.故苦一身寒熱不能支持。) 脈有反關,動在臂後。別由列缺,不幹證候。 (反關本於有生之初,非病脈,所以不幹證候。其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之手陽明大腸經,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日「反關」。凡見關上無脈,須令病人復手以取之,法同正關脈候法。) 經脈病脈,業已昭詳。將絕之形,要當度量。 心絕之脈,如操帶鉤。轉豆躁疾.一日可憂。 (《內經》曰:「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又曰:「如循薏苡於累累然。」兩脈皆短實堅強,真臟脈出而胃氣全無。又曰:「心絕,一日死。」下同。) 肝脈之絕,循刀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全失胃氣之弦脈如此。) 脾絕雀琢,又同屋漏。一似流水,還如復杯。 (四脈皆缺和緩之象,故曰絕。此中包括胃絕,經云:「脾絕,四日死。」) 肺絕為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皆有毛無胃氣之象。) 腎絕何如?發如奪索。闢辟彈石,四日而歿。 (皆見硬石之彈動而無緩滑之象。) 命脈將絕,魚翔蝦游。至如湧泉。莫可挽留。 (命門是元陽之窟宅,元陽火衰,火冒之徵,皆余炎已盡之象,此則概括心與大小腸在內。) 小 結 此篇與上中兩篇,有彼詳此略,此詳彼略之處。各俱特點新義,須彼此參詳,理解與誦讀同時並舉,使脈學了如指掌,貫穿於臨床實踐,提高診斷水平。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65 實踐普賢行
※樊光裕實踐卦例(八)
※充滿挑戰與魅力的刑事審前程序實踐與法庭辯護技巧_刑事法論壇_中國刑事法律網
※[轉載]【實踐案例】為易友點的龍虎排衙堂局
※實踐感悟錄
TAG: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