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轉載]聲樂新說

原文地址:聲樂新說作者:千藝尋

摘選自《聲樂新說》第六章
《貼嘆支撐 聲、氣、場調控法》(二)
第二節、「嘆」——聲、氣的流動  「貼」牽涉到「聲氣結合」的問題,原本應該在談發聲時再討論的。但我認為它的「聲氣始發點作用」很重要,所以應該在討論氣息運用時就先進行介紹。既然已經貼住,做好了準備,那麼下面就要討論嘆氣發聲了。一、「嘆」的作用  吹洞簫必須要將氣吹入簫管內,由流動的氣息帶出優美的洞簫聲來,吹拉號也一樣。人體就是一個如同洞簫、拉號一樣的吹奏樂器,如果要發聲的話,也必須將氣息吹到人體樂器的管道內,然後在聲音通道中流動著的氣息的作用下才能震動聲帶、震動腔體,發出響亮、動聽的聲音來。所以說,氣息必須是流動著的。怎樣流動呢?嘆氣,也就是金老師「五字訣」中的「嘆」字了。所以說,嘆氣的作用在於使氣息流動而產生動力、衝擊力,以至於獲得支持發聲的各種功效。  在前面《對橫膈膜控制氣息法的不同見解》以及《聲樂中的聲氣支持力》兩篇文章中,我們已較詳細地論述了「嘆氣支撐法」的內容,在此處要講的是嘆氣練習的幾個關鍵問題。二、具體「嘆」法1、「嘆氣」的前三個步驟:⑴、「開」:一則,必須鬆開腔體,打開人體聲音通道。二則,必須注意放鬆打開中支點關竅。也就是說:首先應該打開那個「能使先後天氣結合的重要的虛空漏斗管道口」。三則,所吸進的氣息不可過多過飽,必須自然,千萬不可憋氣。⑵、「貼」:在打開管道口的基礎上,隨著自然的吸氣使意念夾帶著喉器、氣息一併貼坐在管道口上。注意這是感覺,要輕鬆自然,千萬不可用力。⑶、「嘆」:將聲氣直接從漏鬥口順著聲音通道漏入下胸腔,甚至穿越膈肌、腹腔直落地面。  從上述三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心窩支點漏斗管在嘆氣過程中的重要性。記得86年在北京上課時,金老師就再三告訴我們:「氣要從胸口的漏斗中漏下去」。可見他早就體悟到了這個隱態管道口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而且一直在研究、運用之中。二、嘆氣過程也就是發聲的過程,所以,若要想獲得較佳的聲音效果,就應該如此這般地直接從心窩中嘆氣發聲,直接「用心來歌唱」。三、如果我們能直接從心窩嘆氣發聲的話,那麼,上胸部、喉頭、口腔等也就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了,這些部位也就自然而然地打開了。四、若能經常開啟並運用心窩關竅嘆氣,就能常使先後天氣結合,非但對聲樂而且對於養生來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嘆氣」的幾種情況:  上面介紹了嘆氣的三個步驟,接著談談具體嘆氣時會出現的幾種情況。  ⑴、假嘆氣:未經過正確輔導的學生,在嘆氣時往往會「唉」地一聲把氣息全從口中吐出去了,聲音很短促,氣息很淺甚至根本就沒有氣了。這就是「假心假意的」假嘆氣。不正確的原因就是沒有將氣息嘆進人體樂器的管道中,既無法產生對發聲的支持作用,也根本無法保持氣息。所以,一定要注意杜絕這種假嘆氣的現象。  ⑵、淺嘆氣:有些人注意到不把氣息從口中嘆出去,也能「哎喲」一聲把氣息嘆入了聲道中。可是,聲音仍然很短促,氣息未能流動開來更無法滾動落下去,於是也未能產生什麼震波。造成這種現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嘆氣時聲音用的太多了,他嘆的是聲而不是氣,所以效果不好。⑶、深嘆氣:嘆氣所追求的是氣息夾帶聲波下沉求支撐的震動波,而不僅是「哎喲」一下發出聲音就完事了。所以,其一,必須要將聲氣納入管道;其二,必須讓氣息夾帶聲波沿著聲道向下流動求支撐;其三,必須注意尋求由聲氣流動所產生的震動波,並設法使之延續、擴張。所以,正確的嘆氣要訣是:一、意領氣,氣帶聲;二、沿管道流動求支撐;三、延長聲波向外震。那具體應該怎麼嘆呢?我們可以觀察一下真正有病痛者的深度「呻吟」,特別是那些痛得很厲害的病人,他們的嘆息都發自內心深處,一聲聲都很深很沉而且有著一定的震波,也就憑藉這些震波才能夠平衡他們的肌體並減輕他們的痛苦。簡要一句話:正確的嘆氣方法就是真心真意的深度「呻吟」。3、「嘆」的具體做法;我常將掛上高位置的大哼鳴用「321-」音階來進行嘆氣練習。我的嘆氣練習的具體做法是:⑴、在放鬆打開中支點的基礎上,先用意念將喉器和氣息貼坐在心窩關竅口;⑵、接著,讓氣息夾帶著呻吟波穿越關竅漏入督脈聲道;⑶、然後,使聲氣波在督脈聲道中沿著脊椎一節節地震動下沉;⑷、最後,向腳跟或所選定的其它支撐點上墜落。當然,穿越中支點嘆氣時,意念既可導引聲氣分別從督、中、任三脈通道嘆落;也可以中脈為主將三脈想成一條大通道,然後將聲氣嘆落。而我為什麼選擇走督脈聲道呢?因為:⑴、由於「虛態的督脈通道」緊挨著脊椎骨,所以嘆氣時可以使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實體的脊椎骨」的震動,並能幫助我們體會「虛無的聲氣波」的流動狀況及其延續、擴張的效果;⑵、可以加強「u」音通道的狀態和感覺;⑶、由於人體的五臟六腑等內臟器官的所有神經都連接在脊椎骨上,一旦掌握了正確的嘆氣方法,能使聲氣波真正從脊椎、督脈中震動下沉的話,就等於經常震動按摩脊椎中的神經索,也就是在不斷地按摩五臟六腑等內臟器官,於是就可以加強養生健體的功效。通過歌唱練習同時就能獲得非常健康的身體,這麼好的美事又何樂而不為呢?所以,還是讓聲氣波從前中支點向後斜穿壯力線,沿督脈(偏中脈)通道嘆下來為好。三、有關「嘆氣」的幾個問題1、「嘆氣」和保持氣息的問題:歌唱時許多人都不敢嘆氣,因為已經習慣了橫膈膜控制法的保持氣息的觀點,生怕把氣嘆沒了。在正常情況下,吸好一口氣後,不加任何控制地發聲,氣息肯會從肺下部上浮,兩肋也會自然收縮,氣息當然保存不住而會從口中跑出去的。但是,若張開兩肋嘆氣,也即是呈倒扇面狀往下嘆,這就對收縮的兩肋和上浮的氣息形成了反向對抗力量,使兩肋繼續自然擴張而無法收縮,使氣息繼續下降而無法上浮,這樣,氣息就無法從口中跑出去,不也就是保持住了么?況且,這不是以撐兩肋、憋氣方式進行的保持,而是在氣息流動過程中的保持,既對聲音產生了有效的支持,又能自然而然地保持住了氣息。所以,正確的嘆氣非但不會沒氣,反而會最自然、效果最佳地保持住氣息。金鐵霖老師曾在「演唱中的嘆氣狀態」中談到了一個大異於傳統觀點的保持氣息的方法:「在演唱中出現氣不夠用、氣短或憋氣現象,這與氣僵和氣淺有直接關係,解決的辦法最好是放鬆和嘆氣……」[1][1]。哇!沒氣了還要放鬆嘆氣?這肯定叫許多人驚奇,可這恰恰正是金老師之所能獲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秘訣之一啊!2、「吸著唱」還是「嘆著唱」?  這是個應該仔細推敲的重要問題。許多老師都強調「保持『吸氣』的狀態來發聲歌唱」,有些還一再強調「吸著唱,往裡吸、保持住,再吸、吸、吸」。我認為,這一觀點是有誤差的應該糾正,應該是「在自然吸氣鬆開了腔體聲道的基礎上,保持『嘆氣』的感覺來歌唱」,因為,⑴、雖然吸氣時人體是放鬆打開的,但是如果一再強調「保持吸氣狀態」的話,氣息也就會僵住了,然而唱歌的氣息必須是流動的啊,僵住了又怎麼唱呢?所以只有嘆氣時氣息才是流動著的。⑵、養生典籍中曾記載:「一呼百脈開」[2][2]。就是說:往身體裡面呼氣時全身的經脈(聲道)、穴位(喇叭)都是敞開的,有利於聲氣的流動;而一般的常規吸氣時,雖然人的肌肉、骨骼、腔體是放鬆張開的,但由於它是肺部與人體外空氣交換(呼吸),故爾體內經脈和穴位卻是關閉的,不利於聲氣的流動。所以,我們應該強調「往體內嘆著唱」,這樣就更有利於聲音通道的運用以便使聲音能更通暢。3、「嘆氣」時不可忘掉聲音高位置的平衡:傳統聲樂教學中有些人反對用嘆氣唱法,主要理由就是:嘆氣法會把聲音位置也嘆下來造成了聲音偏低,而且氣息離聲帶太遠不易掌握控制。一般來說,沒經過訓練的意念的活動範圍是有著一定局限的,往往會顧得了一頭卻顧不了另一頭。所以,為了防止嘆氣時忘掉了開頭聲區的「興奮、積極、向上」的狀態而將聲音的高位置也一併嘆了下來的情況,我們應該在嘆氣前事先就掛上聲音的高位置,然後再貼住中丹田支點往下嘆氣,這樣就能解決好高位置和低氣息的平衡關係了。第三節、「支撐」——氣息的保持及聲音、場態的調控  簡言之,「貼」是嘆氣的準備和開始,「嘆」是聲氣的流動墜落的進行過程,而「下落支撐」就是嘆氣過程的完成。嘆氣的很大一部分作用就在此墜落支撐中產生。一、下落「支撐」的作用1、反彈支持發聲  在前面章節里已多次論述過,貼嘆支撐聲氣場調控法是根據拍皮球並使之向上反彈而反作用於聲帶的原理來支持發聲的。就是說,聲音的大小、長短、高低、強弱全依賴於此反作用力,而反作用又全靠嘆氣墜落時所產生的支撐反彈力的大小、強弱來決定。然而,這個下落支撐的反彈支持發聲過程並不需要我們人為地去操作,而是只要我們興奮地準備好想發某些音了,只要我們確實鬆開了人體樂器吹進了氣息並將之有效地嘆落到支撐點上,那麼,先天潛意識這部人體超級電腦,就會自動地將此後的整個反彈支持發聲過程圓滿地完成的。2、控制、保持氣息⑴、調控氣息嘆氣支撐法可根據聲、氣墜落時支撐位置的高低、聲氣管道的長短以及聲波(真假聲成分)的比例、氣息量的多少、意念力的大小、墜落時所產生的強弱力度等等要素的有機配合情況來調節、控制氣息及聲音,並且是在氣息運行中的活的控制。而橫膈膜控制氣息法則是用肌肉、骨骼的力量來控制調節氣息的,是在氣息僵死的情況下的控制,所以,一比較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兩者的優劣。⑵、保持氣息嘆氣下落會產生一定的支撐力,首先能保持腔體敞開以及聲音通道的通暢不使之收縮,不讓氣息向上浮動,對保持氣息有重要的作用。這一步是聲氣嘆落時自動產生的保持氣息作用,若不加以導引延續的話,氣息很快也就會浮動上來欲往口中跑出去,致使腰肋部位急於憋、撐、加力來幫助保持氣息了。所以,①、一旦聲氣墜落就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馬上要用意念使聲氣波沿著地面向四面八方滾動出去;②、此後萬不可僵住,緊接著當聲氣波自然回潮滾回腳邊欲向上浮動時,再次放鬆肌肉將聲氣復又鋪嘆下來並再讓它向外滾出去;③、就這樣反覆放鬆、反覆嘆落、反覆使聲氣在地面拖掃滾動,直至唱完;④、唱完音後也不可讓氣息浮動上來,就在它仍張開的狀態中直接從地面收掉。若聲氣僅嘆在橫膈膜或下丹田等處並不須落地的話,就將聲氣一邊支撐住不使它浮動上來,一邊像拉手風琴似地向左右反覆拉動不使它向內收縮,這樣也就保持住了氣息。人體場就是個無形的氣球,也像是個橡皮做成的「古塤」[3][3](見插圖八),一頭連著聲音通道,只要不讓氣從聲音通道中出來,就會有足夠用的氣息,這就是嘆氣保持氣息的原理和具體操作方法。3、調節音色、增強力度、增強、調節力度插圖八:《貼嘆支撐保持氣息示意圖》我們在《論聲氣支持力》一文中已談到嘆氣的另一目的是借力、加力。也就是說:當氣息沿聲氣通道自然墜落時,①、注意加意念嘆氣,借勢而為地在聲氣波上輕輕拍打一下,加速了聲氣的下降墜落;②、只要注意一下聲氣在某一具體點位上支撐一下,就可以增強所發出的聲音的力度;③、而且還可以根據下落的支撐點的高低來調節力度。⑵、優化、調節音色①、此處的支撐作用和前面介紹過的「貼」的「琴碼」、「千斤」的支撐作用相似。還可以比作彈琴時的「按弦」,手指按的虛、實直接決定著琴聲的音色和力度。比方說彈古琴,甚至要求撫琴的左手按弦時指力要入木三分。同樣,嘆氣的貼和落的支撐都應該有力,無論支撐到哪一處支撐點,都要有力透身體甚至直落地面的感覺,這樣所發出聲音的音色特別明亮、結實且具穿透力。相比之下,沒支撐住或貼住的音就比較虛、飄、無色彩。只要真正支撐到家,所發出的聲音哪怕再輕、再弱,效果仍然是很有力度、很結實的,甚至假聲都會有接近真聲般的音色、音量效果。②、此外,支撐或貼的位置高低直接有著調節聲音的作用:比如聲音太靠前、太白了,可以往左右脖子根「肩井穴」貼;聲音太淺了,可以往第二顆衣扣「玉堂穴」、前中支點「膻中穴」、第三顆衣扣「中庭穴」以及第五顆衣扣前下支點「氣海穴」等處貼或支撐,如此等等,我們可以舉一反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這也是金鐵霖老師給學生們調節聲音的常用手法之一。4、調控聲氣場共振經過了前面諸多章節的闡述,我們應該發現:⑴、決定聲氣場共振範圍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聲氣下嘆支撐所到達的部位。支撐到中支點心窩,引發的是頭太極聲氣場共振;支撐到腰部橫膈膜,引發的是上半身太極聲氣場共振;支撐到腳跟地面,引發的是整個太極聲氣場共振。⑵、聲氣下嘆支撐所到達的部位的變化,實際上就是發聲管道長短的變化,據此,我們就可以根據不同的演唱內容而進行不同場態的調節控制,以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增強聲樂演唱的感染力。二、支撐的幾種情況1、高位支撐:就是在中支點以及中支點以上的肩窩、脖子根等地方的支撐。嚴格來說應該屬「貼」的範疇,有調節聲音以及前面所談到的「聲、氣、意和人體」四者在嘆氣發聲開始時的交叉融合點(又好比琴碼)的作用。2、中位支撐:就是穿越中支點後,在膈肌、下丹田等部位的支撐。有調節聲音以及支持上半身人體聲氣場共振的作用。3、低位支撐:就是落在地面上的支撐。一、直接支持了整個人體混元聲氣場的共振。二,低位支撐就像蓋樓房的挖地基,地基越深樓房也蓋的越高,同樣,支撐位置越低,所反彈出來的聲音位置就越高,調節聲音的效果也就更好。三、支撐位置越低,聲氣波距離口鼻也越遠,更利於氣息的控制保持。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對低位支撐的練習和運用。三、應注意的問題:1、聲氣嘆落時要快、要爽、要有支撐感和力度感,好像瀑布飛泄、吊土填溝、隕石落地般毫無阻擋地直落而下甚至應有入地三尺的感覺2、墜落時,聲氣波就像濺起的水波或塵土迅速地向四周滾動擴散、飛揚開去,這樣既加強了場共振的效果,又有效地保持住了氣息,不使它離地上浮。可以一個一個音地反覆練習「聲氣嘆落後在地面拖擺滾動並不使之上浮」的保持氣息的感覺。3、嘆氣前應先注意到高位置的平衡,聲氣墜落後聲波應該有從地面反彈到頭頂在天極震動的感覺。4、既然是貼嘆支撐聲氣場調控法或曰嘆氣支撐保持氣息法,靠的是通過嘆氣使氣息流動後所產生的一系列功用。所以,應該先嘆氣,在氣息得到穴位等支撐點的支撐反彈後喉頭再出聲,也就是說,嘆氣在先,出聲在後,喉頭不要先主動發聲。總之,「貼、嘆、支撐聲氣場調控法」不光有力地支持了發聲,而且是控制保持氣息、控制調節聲音以及聲氣場的有效方法,所以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運用的比較科學、比較實用的氣息運用方法。上面羅羅嗦嗦地寫了那麼多,其實,真正掌握要領後實際操作起來只有一句話:興奮地鬆開了人體,掛上了高位置,找准了聲道口,「哎喲」一聲將聲氣從聲音通道中嘆到地上就行了。唱歌的氣息運用方法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轉載:指甲縱線辨病法 -
[轉載]達摩祖師與明心見性《三》
[轉載]面相直斷四十招
[轉載]大覺寺造像:動靜等觀,來無去處
【轉載】動態圖

TAG:聲樂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