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略述在家戒律的現代意義
略述在家戒律的現代意義
《凈土》雜誌2016年第6期 文/釋妙豐
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高速增長的現代社會,人類的物慾也在急劇膨脹,導致環境污染、道德滑坡,種種焦慮不安日益增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身處俗世的現代人,想要找到心靈的依怙,獲得永恆的安樂,則必須學習佛法。學習佛法的第一步,是皈依三寶,然後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次第地受持由佛陀金口宣說的戒律,即五戒、八戒、菩薩戒等。佛陀制定的戒法,依之行持,可以呼喚內在善的種子,開發出無限的如佛一樣的能量和智慧。從而,近則當生能得暇滿人生,遠則獲證無上道果。
很多人都知道,佛陀的教法是仰靠出家僧眾來弘傳廣布,也就是「法賴僧弘」。但卻鮮有人知,對於正法的久住,佛陀也同時囑累了他的在家弟子,要做三寶的外護檀越。《涅經》中說,讓佛法久住有兩個條件:一者,有知法沙門;二者,有外護檀越。這樣,出家僧眾的內護和在家居士的外護,共同推進,令佛法興盛,廣傳流布。而在家眾如果皈依三寶,受持佛戒,則能更圓滿地做好外護職責。在做以上事時,發一顆自利利他、令正法久住的心,就是菩薩行。若再以此功德全部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信願念佛,這一生就能解脫生死輪迴,成就究竟的大安樂。
一、自身修養的價值
我們都想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但是修養從哪裡來?是從長期的好習慣中養成的,戒律是最好的規範三業、不造作非法的救命丹。根據一條條戒相去行持,可以讓無始以來形成的煩惱、不良習慣逐漸消除。戒律使持戒者內心清凈,內在的清凈令外儀也隨之改變:慈悲,莊嚴,極具親和力,見者皆生歡喜。具足了威儀幢相,還可以度人。
例如,在《四分律藏》卷三十三中,就敘述了這樣一件事情:在佛陀時代,古印度有一個叫羅閱城的地方,有一位擁有二百五十位隨從弟子的外道首領,名叫優波提舍。有一天,佛陀的大阿羅漢弟子馬勝比丘,著袈裟持缽到城裡乞食,「顏色和悅,諸根寂定,衣服齊整,行步庠序,不左右顧視,不失威儀。」此時,優波提舍剛好看見了馬勝比丘,見他威儀具足,內心立刻生起了無限的恭敬和仰慕。於是,一直跟隨在馬勝比丘的身後,直到尊者乞完食,將缽放好,疊好袈裟,才敢走上前來向尊者請教:「請問您的師父是誰?他的名字叫什麼?您跟他學什麼法?」尊者回答:「我的師父是大沙門釋迦佛,釋迦佛是我所尊,我從釋迦佛那裡學法。」優波提舍又問:「請問您的師父大沙門釋迦佛為您說的什麼法?」尊者答:「我年幼稚,出家日淺,然而佛法浩瀚,廣博深邃,我不能將其義理詳廣地演說,只能以自己所記得的要點來說一下:『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優波提舍聽聞後,當下「諸塵垢盡,得法眼凈」,證得了初果,並同拘律陀一起他去見佛陀。後來,他在佛陀的座下出家。公案中的「優波提舍」,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中,名聲響噹噹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馬勝尊者的威儀幢相度化了舍利弗尊者,這足以證明,戒律不僅可以自度,更可以度人;同時,以戒律規範身口意三業,我們就是在學佛的心、學佛的語、學佛的行,久久練習,戒香自溢,令持戒者身心清凈,從而完善人格,圓滿道德。
二、安定社會的價值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殺人、偷盜、強暴、欺騙等不良現象,導致社會不得安定,佛教的五戒可以禁止這些惡行。例如,受持不殺生戒,就能長養慈悲心。試想,一個連動物都不忍心傷害的人,又怎麼會去殺害人類,或者拿起武器侵犯他國呢?因此,持守不殺生戒,能夠讓人類與動物變成朋友,讓種族與種族猶如手足,讓國與國更加親密,不但能夠促進世界和平,還能讓持戒者獲得長壽健康的果報。
受持不偷盜戒,可以讓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等不良社會風氣得到凈化,不僅可以得到世間福報,還能得到出世間的究竟利益。如佛在《十善業道經》中所言:「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
試想,一個人若了知持戒的功德如此殊勝,一定會用自己的生命去守護這份功德法財,令其凈如明珠,又怎麼會去盜世間的有漏之財呢?另外,不偷盜還能讓我們得到富貴的果報。不邪淫戒,則是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保障,而且忠貞的果報是能夠得到如意的眷屬。
如果不妄語,那人與人之間,自然會多了一份信敬與互助,我們的周圍則充滿祥和。
可能有人相信殺、盜、邪淫、妄語這四條戒的功用價值,但不一定會接受飲酒戒。其實飲酒的過患極重,在《行事鈔》(卷二十四)中就說明了原因:飲酒能導致違犯前四條重戒。有這樣一則公案:有一個人慾飲酒,但苦於沒有下酒菜,正好鄰居家的雞進來,便殺之作了下酒菜(此時犯了殺和盜)。正吃著,鄰居家的婦人進來找雞,此人酒足飯飽,生起了淫心,對婦人說沒看見雞,並對婦人進行了非禮(此時犯了妄語和根本邪淫戒)。因為飲酒,五條戒律皆有輕重不同的違犯。因此,飲酒的過患深重,它不僅顛倒我們的意識,更會讓我們喪失智慧。
由此可知,受持在家戒律,是讓社會安定的最穩妥、最快捷和可操作性極強的一條道路。多一個人遵守五戒,社會就減少一分危機,增加一分安全。一個人持守五戒,就可以影響一個家庭,再擴大到一個小區、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於影響到全世界。如此,社會不治而安定,世界也隨之變得和諧。
三、莊嚴國土的價值
《華嚴經》中說:「雜染及清凈,斯由業力起。」《行事鈔》中也說:「一人生國土,皆共作因緣,謂內法與外法為因緣。如惡口故,地生荊棘;諂曲心故,地則高下不平;慳貪多故,水旱不調,地生砂礫。不作上惡者,地則平正。」以上文義說的就是十方剎土之所以有凈、穢的差異,都是由於眾生心行所造作的業力自然感得。
我們都知道,當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草原大面積沙化,河流全面污染,颱風、海嘯、地震、洪水,各種自然災難頻頻發生。我們生活在工業廢氣當中,周圍喧鬧嘈雜,被鋼筋水泥包圍。但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卻清凈莊嚴,妙好無比: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清凈無染,廣博嚴正。從地面到虛空,有無量的七寶宮殿,香光莊嚴,華美富麗。極樂國中的一切萬物,都是以無數的珍寶和妙香合成。裡面居住的是諸上善人,那裡不僅沒有殺盜淫妄,就是惡名稱也不會聽到。而人類的世界之所以濁染,完全是因為現代人以貪、瞋、痴造作殺、盜、淫、妄,心行共業的外現。
兩土凈、穢的差異別如雲泥,足以讓全人類進行深刻的反思。倘若人人都能遵行佛的戒律,所感得的果報就清凈、妙好、莊嚴,我們的世界也就是人間凈土。
四、令正法久住的價值
佛法的住持和弘傳,主要由僧團來荷擔,但佛同時也囑累了在家佛弟子應盡的義務:一、護法;二、求法。《行事鈔》中說:「道俗相資,有逾影響,雖形法兩別,而所趣攸同。」這段話告訴我們,雖然法賴僧弘,若修道的外緣沒有具備(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等外資),僧就不能立。也就是說,僧眾能夠安心辦道,必藉助於外護而立,食輪轉在法輪前。所以出家人須要在家人外護,在家人則須要出家人以法接濟。道俗相互利益的關係,猶如影子和身形,又如聲和響,關係密切,不可分離。再者,道俗雖然外在形相和所依的法不同,但共同的目標相同,皆為解脫生死,成就佛道。因此,有道俗二眾的互資互利,三寶則興盛,廣傳流布。
對以上的道理,唯有至少受了三皈依的佛弟子才會有福報和因緣來了知和接受。因為皈依受戒後,出家僧眾對其的教導會更加深入和細化,例如:男子、女子進出寺院、在寺內暫住、向師請教法義的儀則,以及如何發心,等等。他們在學修過程中,由於時常親近三寶,有三寶的護佑,智慧逐漸開啟,信心更加增上,在行使外護職責時會更加發心並且圓滿。《四分律藏》中就說到這樣一件事情:在佛陀時代,舍衛國有一位聽聞到佛陀說法而證得了初果的大富長者,名叫須達多。因為他常常好樂供給布施孤獨、窮苦乞兒,人們便根據他的美行尊稱其為「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是一位受了三皈五戒的虔信在家居士,是三寶的大護法檀越。有一次,給孤獨好不容易預約到三年後做佛陀和大眾僧夏安居的檀越,高興地親自在全國各城市、聚落、村莊、四街道頭等處宣講,希望大家在空處都植上樹木,種上花果,並設置池泉,安橋造船,準備迎接佛陀。給孤獨長者為了讓佛陀和眾僧三個月中能夠安心辦道,決定修建一個僧伽藍。於是在全國尋找佳址,最終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園,那裡不遠不近,他人可以很方便地前來禮拜佛陀;其地廣博平正,也很適合經行;白天無眾鬧,夜晚無音聲,正好坐禪;沒有蚊蟻、蜂虻、毒蟲,是夏安居修道的最佳處所。但祇陀太子無論如何也不肯賣,還為難給孤獨長者,若以黃金鋪滿地才賣。給孤獨長者便拿出家裡的所有黃金,命人鋪在花園的地上。太子聽說後,來到花園,果然看見砂礫土泥之地已經被金燦燦的黃金鋪滿,只剩下一棵樹的小地方正在鋪。太子想:受供之人一定不是普通的聖者,也不是一般的福田,才讓給孤獨長者如此不惜以珍寶鋪地供養。這是個好機會,我也要隨喜參加。太子便對給孤獨長者說:「你停止吧,剩下的算我一份供養世尊。」這個以黃金為地的廣大僧伽藍,就是在多部佛經中頻頻出現的「祇樹給孤獨園」,也稱「祇洹精舍」。
正是由於給孤獨長者不惜付出一切也要護持佛法的虔敬心,將祇洹精舍修建圓滿,佛陀和比丘僧團才能在那裡安心辦道。除了無數位僧眾在這裡獲得果證,佛陀更是以「祇樹給孤獨園」作為法場,宣說了多部經典,利益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九法界眾生。因此佛陀在《大集經》中這樣讚歎在家護法:「若有人能護持法者,當知是人乃是十方諸佛世尊大檀越也,護持大法。」檀,是「施主」義;越,是「越度」。檀越的意思是:施主通過布施,可以獲得反報之福,再憑藉此福德,能夠越度貧窮(指缺失功德法財)的苦海,畢竟到達涅槃的彼岸。這是自利。利他則是:護持出家人,根據個人實際力量建寺安僧,為僧人提供修道所須的四事供養,這樣僧眾就能安心辦道,弘揚佛法。無形當中,內護和外護共同推進了佛法的發展,令正法得以久住興盛,利益無盡。
五、究竟歸一乘的價值
我們都知道,受持五戒、八戒所感得的是人天漏福,因為心量小的緣故。若我們以大菩提心來受持,則獲利無窮,能一生成就佛果。而這,正是佛陀欲令在家人受持佛戒的真正本懷。如《優婆夷墮舍迦經》所云:「佛告墮舍迦:『佛正齋法有八戒,使人得度世道,不復墮三惡處,所生常有福祐,亦從八戒本因緣致成佛。』」
佛還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明確指出:「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此段經文,足以堅固在家學佛人的信心:我今受持禁戒,必成菩提。因為我們是本著一顆廣大的菩提心在持戒,並以此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果,與阿彌陀佛的願力感應道交。臨終之時,必蒙彌陀慈父寶蓮台接引,永脫輪迴,一生圓滿佛果,成就究竟的大安樂!
因此,雖然受持五戒、八戒是人天有漏福業的因,但悟道在心,我們回小向大,那麼,無不是培福之處,無不是養慧之所,無不是修行之地。三皈、五戒、八戒,實在是我們回歸一佛乘的資糧。正如《華嚴經》中所云:「若持凈戒順正教,諸佛賢聖所讚歎,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
綜上所述, 在家戒律的弘揚實在是刻不容緩,它的價值意義可以說是高如須彌、深如巨海。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五濁惡世之末法時期,人類幸福滿意指數急劇下降的今天,不可否認,道德的缺失是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因素。一個願意奉行佛戒的公民,必然也是一位遵守國法、恪守人類道德的良善智者。可見,弘揚和踐行在家戒律,對於教化社會、凈化人心,以及興國利民、和諧世界具有重大意義,同時能讓我們脫離生死的輪迴,獲得究竟的大安樂。
了知於此,我們不僅今生要皈依三寶,而且盡未來際、直至圓滿菩提都不能舍離三寶。而就五戒來說,它不僅是做人的道德底線,同時是成就佛道的基石。菩薩戒的精神,更是以慈悲利他為前提,其內容是六度四攝。如果每個人在為人處事時,都能以佛的戒律來規範三業,必然可以完善人格,圓滿道德;如果每個人都能以佛的戒律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所處的環境變成人間凈土,就不再是難事。
推薦閱讀:
※修道的意義與對道的體悟1
※【婚姻第七宮及行星落入的意義】
※觀修三寶的功德及其意義(94)
※ICU超聲測量視神經鞘直徑:神經危重症患者日常監測的潛在作用及臨床意義
※淺析陶淵明的超越精神及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