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缺乏日本那樣的「匠人精神」與「職人文化」
唯有那些超越於功勞、地位、金錢、非議、毀譽之外的一流技術人,才能創造出新的匠人精神與文化
雖然我們與日本交惡,現在國家的層面,似乎更是冷到了冰點。但與之相反的,日本的製造文化卻會每年在國內製造出一些熱點。2014年是《壽司之神》在中國走紅,並大肆傳播,使得「職人精神」一詞為大家所熟知;2015年底至現在,則是《匠人精神》一書在中國暢銷,而「匠人精神」這個詞,甚至都出現在了總理最新的報告中。可見日本製造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之大,之深。
而中國人在對待日本的品方面,近幾年則是各種奇葩故事迭出。過去是去日本買電器,近幾年,買電器的少了,變為去日本買大米、電飯煲的和背馬桶蓋了。想想偌大一個中國,號稱製造大國,經濟總量全世界排名第二的國家,自己國家製造的產品幾乎攻陷了全世界,為何我們還悲哀到跑到千里之外的彈丸之地去背馬桶蓋?這多多少少對我們的製造業和製造能力是一種諷刺。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們就憤慨、咒罵一番。但當購買的那一撥潮水過去之後,日本的「職人精神」和「匠人精神」傳進來之後,我們卻又大多是感慨、感嘆一番,但很少有人真正去學習和效仿,更少有人深層次去思考。為什麼我們這麼大個國家,文化源遠流長,卻總出不了像日本一樣的「職人」和「匠人」,也沒有可堪與他們的「匠人精神」和「職人精神」抗衡的「xx精神」和相關的文化?
最近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匠人精神:一流人才的育成之道》。這是讀秋山利輝的著作《匠人精神》之後的一篇讀後感。說真的,不管心裡服氣,還是不服氣,在看《壽司之神》和讀《匠人精神》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身邊確實缺這樣的人。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缺乏這樣的人與這樣的精神呢?我自己有幾點淺薄的思考。
一、我們沒有老鋪與職人
我去台灣的時候,發現街頭有很多老鋪,掛著40年、50年牌子的比比皆是。如果牌子上掛著的數字年限不足30年,就算是相當的沒有歷史的店鋪了,你要進去吃,就會覺得少點什麼一樣。
但在國內,卻鮮有超過30年歷史的店鋪,能開10年、20年的店鋪,已經算是歷史長的不得了了。工廠就更是年輕的沒法提了。吃一碗有地方特色的面,或者小吃,往往是只有風味,沒有歷史。工廠和企業就更加年輕,沒法提了。為什麼?因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被那個特定的時代全消滅掉了。
反觀日本,創造了「日本奇蹟」的420萬中小企業,超過百年以上的老鋪企業,大約超過十萬家。在韓國中央銀行對世界41個國家的老鋪企業做的統計中,有200年以上經營歷史的共有5586家,其中日本佔了3146家。所以,其實日本才是真正的老鋪大國,而支撐這些老鋪的,便是職人。從這個角度來解讀,日本其實一個老鋪傳承和「職人精神」傳承源遠流長的國家。
所以,日本有「匠人精神」和「職人精神」,也就不足為怪了。這是他們從歷史上一直傳承下來的,是幾百乃至上千年的發展中沉澱下來的。這些東西我們確實沒有,因為我們給徹底破壞掉了,如今就算想重建,也沒有那麼快、那麼容易建立起來。所以,面對「匠人精神」和「職人精神」我們確實該學習就學習,不必扮老大帝國心態。
二、我們現在沒有可供傳承的職人文化與精神
雖然在過去,我們有歷史淵源非常流長的匠人精神、職人文化,但近百年來,卻將它們完全破壞了。現在,在職場上,我們幾乎讀不到有關中國的匠人精神的故事,也看不到相關的職人文化的教育與培訓。我們在企業里能聽到的一些東西,幾乎全是從西方,主要是從美國式的管理中學來的。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的企業里,或者職場上,沒有可供傳承的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職人文化與精神。
實際上,我們的歷史上是有匠人精神的。
在我們的成語里,有個叫庖丁解牛的故事,幾乎所有的人都熟悉。聽過他的故事,我們無不驚嘆他的解牛技術。同樣是在創造了這個成語《莊子》中,還有另外一篇,叫《達生》,其中也曾講到過一個「匠人」故事:
有個叫梓慶的木匠,技藝非常了得,他用木頭雕一種樂器,叫鐻,見過的人都覺得精巧無比,只有神鬼之功才能做得出。
魯王很驚嘆,就召見梓慶問:「這麼精妙的東西,先生是怎麼做出來的?」
梓慶回答說:「我只是一個木匠,哪有什麼奧妙呢?只不過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費精神,靜養聚氣,讓心沉靜。齋戒三天,我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我不再心存非議、誇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我已不為外物所動,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然後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選擇好質地、外形最與鐻相合的,此時鐻的形象已經呈現於我的眼前。然後我將全部心血凝聚於此,專心致志,精雕細刻,用自己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製作,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許因為這些吧。」
當然,這個你當故事聽可以,但具體學習就很難了。我們只能通過這個故事說明,在古代,中國其實是有非常發達的匠人精神和職人文化的,但傳至當代之前,它們被破壞掉了,湮滅了。
所謂文化的傳承,精神的繼承,其實是需要一代代沉澱,身體力行去做去教的,不能只靠讀幾個故事就能感悟到、做到。
實際上,看看還存在的一些古代建築,比如趙州橋,我們就能看出中國的古人在技藝和能力,其實是非常超群的。
在距三百多年前,江西有個匠人叫雷發達,因為造橋和做建築方面的技藝高超,曾應募入京,很快得以賞識,被任命負責建造皇家宮殿。因為雷家是建築世家,傑出的匠人輩出,所以自他應募入京之後,雷氏家族的人,為皇家建造了各種建築。從十七世紀末算起,到清朝末年,兩百多年間,大清朝主要的皇家建築如故宮、天壇、圓明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避暑山莊……大量工程都是雷氏家族負責的。「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是人們對這個清代建築世家的最高讚譽。
現存的中國世界建築遺產中,由雷氏家族設計建造的,比五分之一還多。據說,雷氏在開始建造前,對每個設計方案,都要按百分之一或兩百分之一的比例先製作模型,更為可貴的是:小至台基、瓦頂、柱枋、門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風紗櫥等也均按比例製成。正因嚴苛的極致精神,被同行尊之為「樣式雷」。這些無不體現了中國古代匠人專註走心、追求極致的精神。
但可惜的是,到了他們的第九代,因為歷史的原因,傳承斷了,這種鬼斧神工的技藝以及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失傳了。到了他們的第十代,所從事的行業與建築已完全無關了。因為那個特定的年代,把相關的文化和傳承全部破壞掉了。現在想來,真的是非常可惜。
三、我們缺乏建立維護匠人精神和職人文化的機制和土壤
中國的經濟建設的真正起步,是上世紀80年代,距今也才只有30多年,而且,這30多年裡,我們急於發展經濟,追回失去的幾十年,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都過於急功近利。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法潛沉下心來,考慮「匠人精神」和「職人文化」這些事,即便我們能組裝製造出全球第一流的手機iPhone,即便我們能造出可以上天的神七、神八。
精神和文化這類事情,固然與製造技藝是相關的,但反過來說,也是無關的。說有關,是指,唯有能造出一流產品的人,才能發掘出蘊含其精髓的精神和文化來,造不出一流產品的人,是沒有能力發掘其深層次的精神和文化的。但能造出一流的產品,只是就技藝而言,並不代表其在精神境界上也達到了相應的層次。
說到這個,我就不得不說說我一直非常喜歡的吳清源先生。吳清源先生在圍棋上的造詣,早已為大家所知,他年輕時在日本創造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十番棋」時代,被授予「昭和棋聖」,雖然影響力一時無兩,但也僅是就他的棋藝而言的。但晚年,他真正超越國界的,是他提出的21世紀「六合之棋」,他認為圍棋是一種藝術,又是一種生命的哲學。對弈的最終目的,是從中領略圓滿調和的「道」,追求棋藝和人生的共同完美。因為他的這種淡泊名利、純粹求道的圍棋精神,使他遠遠超越了一個爭勝負的棋士,而體現出一種極其充盈豐沛的人格。而這種精神使吳清源雖然遠離賽場多年,卻培養出了中日韓很多的圍棋九段弟子,他的圍棋思想更是長期指導著現代圍棋,並將可能更長久地影響世界棋壇的未來發展。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其實不能僅僅只是追求造產品,謀求財富和利潤,也應該在做好產品、追求財富的同時,發掘和培養那些能超越於功勞、地位、金錢、非議、毀譽之外,只專心於工作的本分,能指導和培養我們的新時代的匠職人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
這方面,日本顯然就做的比我們好。比如,他們至今仍然視職業為「神業」,尤其是承自祖上的家業,當做先祖神靈的託付,職場就是「神棚」,他們認為「人在做,神在看」。在日本電影《哪啊哪啊神去村》中,就連伐木,都是一種需要傳承的技藝,還要光著身子上山拜神。這其實不是迷信不迷信的問題,而是在繼承和從事一門手藝前,要讓自己的內心持有十二分的虔敬,對待自己即將或已經所從事的專業和行業,就像是對神一樣,秉持敬畏的態度來從事其業。這種態度,使得他們並不去衡量和評判職業的高低貴賤,而是專心於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技藝。而我們,少的恰是這種精神。
日本的職業機構會專門調查13歲以下少年兒童的職業夢想,這些兒童心目中的理想職業往往具有指標性質,其統計顯示,歷年最為兒童憧憬的職業是「蛋糕師」,領先於專業運動員、醫師和公務員,這放在中國簡直無法想像。
日本另外一項我們沒有的東西,就是他們的國家和人民對匠人和職人很「敬」。比如,他們會對那些技藝超群的匠人,或者某個領域和行業掌握著最高技術,技藝臻於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職人,傑出的代表人物,尊稱為「神」,會給予非常高的禮遇將,國家也會將之認定為「人間國寶」,認為是國家的文化財富,會對他們給予特別的資助。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日本,一個小店鋪或小作坊的老闆會被成為「壽司之神」、「拉麵之神」的緣故。
所以,我們說敬業敬業,不能只是僅僅只是停留在從業者對業的「敬」上,用人的單位,乃至國家,整個體制,都應該「敬」這個業,只有大家都「敬」,這個業才能真正「敬」得起來。少年兒童見到大人與社會對某個業「敬」,才會心嚮往之;從業者除了自己「敬」,覺得周圍的人,上司、單位、社會、國家也敬,才能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得到認同和滿足,也才可以一輩子「敬」得下去。
現在,中國經過了三十多年蓬勃的發展,慢慢也從粗放式成長,漸漸變成了精細化成長,無論是行業、產業,還是國家,都需要我們變得更專、更精,做得更細、更深。在新的競爭格局下,僅僅通過物美價廉爭搶市場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是全球的第二大國,我們有很多關鍵的領域需要自己掌握核心,因此,也該是我們開始著手塑造我們的「匠人精神」「職人文化」的時候了。
- the end -
推薦閱讀:
※知乎上總見人提到的「聖母」是褒義還是貶義,什麼意思?
※道教送童子的方法(轉於正心道人文章)
※是什麼河?挖了四千年
※自媒體寫作你迷失自我了嗎?寫作只是為了賺錢嗎?
※南京和杭州相比,各有哪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