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爸爸,從來沒讓我們失望過
別人家的爸爸,他們表面看著特別好,實際上又是怎樣的呢?前幾天,同樣是為人父母的伊姐與魏坤琳,聊了聊這件事。本文來自伊姐對魏坤琳的採訪,授
1
誰是魏坤琳
2014 年有一檔綜藝節目,《最強大腦》,不僅讓國民被普及了腦科學的概念,見證了很多普通人擁有的「超能力」,也讓一個北大教授迅速走紅。
他從小就是學霸級的人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讀博的時候,因酷愛問問題,被老師叫做 WHY(他的中文名字的拼寫是 WEI,在德裔導師口中就是讀作 why)。
但他的走紅不在於此,在於「顛覆了我們對教授這個詞語的想像。」
他死硬地不管不顧其他大牌明星對節目的點評,即使被噓也堅持他自己的「科學標準」。
他不斷強調「我站在科學和數據這邊,而違背直覺的結論總讓人不適」的強硬姿態,引得李永波直接說「你是全民公敵啊,Dr.魏。」
事實上,今天在網上,還有一個話題,魏坤琳到底氣走了多少《最強大腦》嘉賓:梁東、孟非、高曉松……
第一次見面,我劈頭蓋臉提的第一個問題是:後悔參加《最強大腦》嗎?
他說,你知道嗎?今年,至少對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誤解減少了,我們專業的學生更好招了;我朋友在一起聚會喝酒,大家不會以為心理學是和心理變態打交道了。
想起前段時間,在霍金去世的時候,他寫過的微博,霍金讓科學更流行了,這才是霍金的最大意義。
也知道那個小段子,當年,錄完《最強大腦》,魏坤琳陪他的北大博士後導師散步,老師說,你應該去 teach,不僅僅是 teach in the shool,而是 teach to public。
其實魏坤琳在我眼裡是年少成名的典型,一輩子帶著某種自負、天真、少年氣活著,被某些人討厭,也因此可愛。
但他對科學是足夠虔誠的,某個意義,用他身上的喧囂和爭議,當作祭奠,曲線救國地為「普及科學」做到了他可以做的。
前幾天,他又出了一本《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某個意義,我想也是讓科學走出實驗室,走得更遠一點——以兩個女孩的父親的身份。
同樣是中信的作者,同樣是為人父母,前幾天,我們約在一起,聊了聊這件事。
2
育兒,他也是「一切重科學」
QA&伊姐:你知道嗎,我收到這本書的快遞,第一個反應是,魏坤琳真的會有時間陪女兒玩耍嗎?還是僅僅是借用父親這個標籤?你如何平衡家庭,事業和學術?
魏坤琳:所有人都需要這麼平衡家庭和事業,我不覺得自己更特殊。我在北大工作十個小時,回家我花 3、4 個小時陪孩子們玩,累?累不是正常的嗎?
我最近很有成就感,因為女兒的英語在我的短期干預下有提升,因為我用上了腦科學的奇技淫巧,藉助了語言學習和記憶的套路。
伊姐:腦科學其實有很多應用領域,做育兒領域,是為了適應市場嗎?畢竟,放開二胎,焦慮的中產父母,K12 的市場價值,很難不覺得這個選擇是生意。
魏坤琳:我這個人,做事從來不考慮市場。
三年前,我和一群科學家朋友一起聊天,吐槽養孩子是比造火箭還難的事。製造火箭,我們可以先確認原理,然後畫圖紙,找材料,製造出來就行了。而養孩子,不僅沒有統一的公式和標準圖紙,隨時還可能出現新的變數。更可怕的是,火箭失敗了可以重來,養孩子是一鎚子買賣。
我們都是科學家,但不是育兒細分領域專家,因此專業看法上各有千秋,但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好!一起來做個實驗室,就研究這件事,產出相關的育兒內容和產品,用數據和科研成果說話,也因此發起了愛貝睿的未來腦計劃,我還擔任愛貝睿的家長教練。
我特別想強調一個認知,讀中國人寫的育兒書,跟外國人寫的太不一樣了,國內太多大 V 可以寫育兒,都是純體驗,沒有數據、專業、科學依據去支持,但迷信的人還是一抓一大把。
我只想提醒一點:個人體驗是沒法去定義的,多相信科學。
QA&
伊姐:「科學育兒計劃」做了幾年後,你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魏坤琳:最大感觸是,別說標準的做法,很多常識性的事兒,一般父母都可能做得一塌糊塗。
比如,孩子們好好地做一件事,打斷他,其實是對專註力巨大的破壞。
比如,覺得應試一定跟素質教育對立,一定程度的強行記憶,其實對孩子智力升級很重要。
比如,極其信任商業化的腦開發機構:皮紋測試、天賦基因、右腦開發、甚至兒童星盤測試……
第三點我完全看不下去,我已經公開懟和撕過太多類似機構了,這也讓我堅定要把這件事做下去。
QA&
伊姐:嗯,其實我們家葫蘆也玩過你開發的情緒桌游,但看到你研發的軟體和做的書,我最大的擔心不是大家理解不了,老實話,作為一個女性公號號主,我坦誠告訴你——現實的情況是,你寫得再好,爸爸們也絕對不看;媽媽是唯一育兒的主力,自己懂得越多越焦慮,是當下中國基本狀況。
魏坤琳:所以說,懂科學懂文化多麼重要。「育兒是媽媽的事兒」,就是一個典型的錯誤標籤,我們老說不要給孩子貼標籤,給大人貼標籤也是愚蠢的,它直接否認了世界的複雜性。
女性承擔更多一點的育兒責任有歷史和文化的傳承,但到了今天,雙方掙一樣的錢,受一樣的教育,這種傳統早該廢棄。
我在《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里有一章專門說到,父親參與育兒,對孩子腦智力提升多重要。
請一定要教育你家男人,包括我也會教育自己:育兒是辛苦的,但也有很多快樂在其中,如果置身事外,你人生會少了重要的東西,不完整,你也註定後悔。
QA&
伊姐:說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大部分中產父母的焦慮:多年以前,我們沒想到今天的社會被互聯網、人工智慧以及遊戲蠶食,同樣,多年後社會會變成如何,我們教育孩子,究竟從何做起?你個人的理解是怎樣的?
魏坤琳:我很警惕這個想法,因為教育特別是兒童教育不該是功利的。
首先,技能從來都不是兒童教育的目的。
你不妨想想,你過去學到的數理化知識有多少在工作中確確實實被用到了?或者可以想想,你在大學 4 年中學到的東西和你現在的工作是否匹配?傳統教育強調的,對具體學科知識的掌握,這是面向過去的,並不一定適應未來。這種專註於技能的傾向居然被弄到了兒童教育上,這是萬萬不可的。
其次,作為人類的底層能力的重要性,是永恆的。
底層能力是:好奇心和求知慾、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創造能力等,無論以後時代怎麼變化,孩子都能適應時代,突破時空限制。
不要試圖去預測 2035 年什麼是熱門,沒有價值。
也正因此,現實,對科學育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QA&
伊姐:所以你的具體建議是什麼?
魏坤琳:我給父母的建議是學這樣三個入門課:第一是兒童腦科學,理解孩子的大腦發育;第二是發展心理學,了解孩子的心理發育;第三門課是婚姻與家庭,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發育都處在家庭微觀環境中,家庭關係的影響非常重要。建議你提前學習這三門課,更重要的是,邀請你的愛人一起學習。
這些知識,我都在《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里做了梳理,比較偷懶的,買書都可以看到。
但我也強調的一點是,育兒即育己,我也在不斷更新認知,不斷進步。
3
這樣的爸爸,我身邊其實很多
我所認識的魏叨叨,從女兒出生後,的確投入大量業餘時間,將腦科學、認知科學與發展心理學與育兒實踐結合起來,
之前的這些時間,他都用在滑雪、衝浪、潛水上。
他與愛貝睿團隊開發了 App(未來腦計劃 App) ,做了很多款桌游(比如最受家長歡迎的《吃漢字的小刺蝟》)。
也寫了書,他甚至讓保姆都認真讀他的書,熟練使用他研發的 App,因為——「爸爸不在場的時候,孩子受到的教育也是科學合理的。」
魏坤琳對體感遊戲重新編程,通過外接的電腦,讓踏板對兩隻腳的敏感度不同。
沒錯,當爸爸,這哥們拿出了懟各種嘉賓的勁兒,又軸又認真。
很多人質疑,魏坤琳在電視上不是又酷又拽又牛逼嗎?真的可以當那麼好的爸爸?
講句真心話,這樣的爸爸,我認識很多。
「憨爸在美國」的號主趙昊翔,斯坦福學霸,現在定居矽谷,在全球一流 IT 公司做高管,順手開了個育兒號。
一兒一女全部自己教,設計掃二維碼解題,讓兒子學數學;
設計將尋寶、密室逃脫以及中國的春節完美結合在前一起的派對,鍛煉孩子的綜合思維。
為了解決兒子不愛刷牙,他還發明了一款 AI 遊戲牙刷,申請了專利。
熊亮,前段時間安徒生繪本大獎差點成為首個華人的中國畫師。
帶孩子學武術,攀岩,給孩子做戲劇導演,為孩子畫出「講述中國人自己故事」的繪本,拿到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這些獎項都是順帶的事。對了,他從不 PUSH 孩子學繪畫。
小綠洲創始人 jennifer ma 老公一博,紐西蘭長大,不滿意中國的遊樂場所,親手畫圖設計,才有了北京最好、中產階級打破頭的早教中心連鎖,他們家三個男娃,平時都跟著一博混……
我的結論是,維度越高的男人,爸爸當得越好。
他們對抗低級生理慾望的動力反而會大一點,因為他有更高的追求,更強的夢想。
他們對孩子的付出更多,是因為他懂文化,這是他對自身人生的要求,而不是外界強加的概念。
所以,我個人覺得,找老公我覺得要大膽往上找,其實不僅僅是資源,錢,而是越高緯度的老公,其實越省心。
別人家的爸爸,表面上看著特別好,實際上……也真的當牛做馬,讓老婆從頭爽到尾。
一句話,別人家的爸爸,真的從沒讓我們失望過。
作者簡介:伊姐(周桂伊),14 歲出版小說集,18 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0 歲出版暢銷書《心若寧靜,便是幸福》。專訪明星十餘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
推薦閱讀:
※讓你突然對另一半失望的事?
※希望太多 容易失望 計較太多 容易疲憊
※越戀愛,越失望
※男人們!你知道嗎?最讓女人失望的,不是你沒錢....
※在看到知乎上哪些問題下的那些回答讓你失望到想要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