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反思國家悲劇居然沒被禁
好幾個人給Sir推薦了一部韓國電影,據說是人家去年的年度史詩片。
他們說,這可能是少見的,描寫古代朝鮮與中國臣屬關係的韓國電影。
你知道么?
曾經,朝鮮視中國為父,因為有再造之恩。但歷史的無情變遷,又給兩國開了一個大玩笑……
巧的是,Sir的老朋友@馬小奔看了這部電影,並洋洋洒洒寫下一篇長文。
且看他怎麼說。
話不多說——
《南漢山城》
李秉憲、金倫奭兩大影帝加盟。
2017年韓國第38屆青龍電影獎,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等在內的八項提名。
聽上去是不是很流弊?
導演黃東赫在《熔爐》和《奇怪的她》之後,首次挑戰歷史類高冷題材。
電影中的全程滿語和金錢鼠尾髮型,都是難得一見的亮點,無一不顯示出導演的用心。
作為一部完全沒有女主角的歷史題材電影,豆瓣評分能達到7.8,本身就說明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原著在韓國總發行量超過100萬冊,韓國前總統金大中亦是忠實粉絲。
影片講述了1636-1637年,朝鮮國王被入侵的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城內大臣圍繞是戰是和激烈爭辯的故事。
「兩隻鯨魚之間的一個蝦米」,這是朝鮮古代的一句諺語,用以自嘲處於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朝鮮半島。
1636年,東亞大陸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這一次的主角不是日本,而是滿清。
如何與這個新生強權相處,既考驗朝鮮君臣的智慧,也拷問著他們的良心。
四十年前,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日軍一路勢如破竹,幾乎佔領朝鮮全境。
危急時刻,明朝萬曆皇帝下詔出兵援助,戰爭前後打了六年,直到日軍被徹底擊敗並退出朝鮮半島。
如果不是大明出兵,朝鮮亡國毫無懸念。
即便說大明對朝鮮有再造之恩,也毫不誇張。
然而,隨著滿清強勢崛起,局面徹底改變了:
一個是「恩猶父子」的大明,一個是咄咄逼人的滿清。
前者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後者殘酷好戰,如日初升,兩者之間如何選擇?
對朝鮮來說,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最初,朝鮮君臣選擇的是道義。
皇太極稱帝後,召見朝鮮使臣,然而,他們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瞠目結舌的舉動:拒絕叩頭行禮。
儘管皇太極赦免了朝鮮使臣,但在此後,朝鮮依然以國書中出現「大清皇帝」的用詞為由,固執地拒絕接待清朝使臣。
對朝鮮來說,皇帝只有一個,那就是大明天子。
皇太極的憤怒可以想像,他決定傾全國之力親征,這就是朝鮮歷史上的「丙子胡亂」。
那年冬天,大雪紛飛,寒冷且壓抑。
臘月初二,多鐸、岳托率領數千人作為先鋒出征。
臘月十四,朝鮮國王李倧慌忙將家眷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率大臣逃往南漢山城(今韓國京畿道廣州市)。
孤零零的南漢山城,覆蓋著隆冬的積雪,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看不到任何獲勝的希望,電影就從這裡開始。
臘月十九,清軍前鋒追至南漢山城,吏曹判書崔鳴吉(李秉憲 飾)孤身單騎,踏雪前往清營議和。
電影中第一幕,清軍主將龍骨大故意示威,將密密麻麻的箭雨傾瀉在崔鳴吉馬前的雪地上。
字幕來源:TSKS韓劇社,下同
預示了本片的基調:強弱分明,悲壯壓抑。
滿清的議和條件並不複雜:斷絕與明朝的君臣關係,送世子作為人質。
然而朝鮮人不可能答應,朝鮮翻譯一語道破原委:
他們都是飽讀詩書的人,最看重的就是名分。
果然,崔鳴吉帶回的議和條件遭到了拒絕,還被斥責為賣主求榮的「萬古逆賊」。
不議和,只能打。
可城中滿打滿算,加起來不過一萬三千人,城外的清軍則十倍有餘。
守城士兵在饑寒交迫中賣命,朝中高官還在爭論是否要給他們派發冬衣……
被重重圍困的山城,唯一的期盼就是救兵。然而派出去送信求援的,反而被自己人殺死。
這就是絕境,絕境可以激發人的鬥志,也可以壓榨出人性所有的弱點。
所以,相比於戲份不多的戰爭場面,電影中更多的是朝堂之上,讓人血脈僨張的唇槍舌劍。
台詞與台詞的碰撞,最後濃縮成一句:到底選誰?
大明?還是滿清?
崔鳴吉主張議和,原因是根本無力與清軍對抗,繼續下去只有國破家亡,死路一條。
禮曹判書金尚憲(金倫奭 飾)堅持不妥協,認為苟且偷生才是真正的死亡,沒有尊嚴不如死去。
崔鳴吉追問:如果性命都活不了,何談尊嚴?
金尚憲反駁:今天妥協一事,明天又妥協一事,皇帝威嚴不再,如何統領國家?
眾多實力戲骨的加入,以及精彩的話劇式對白,某種程度上讓電影有了「看話劇表演」的享受。
金倫奭曾經在《追擊者》中,飾演追捕連環殺人惡魔的前刑警「忠浩」。
本次飾演禮判金尚憲,是他首次挑戰正統歷史片。
同樣是孤立無援卻始終堅持目標,金倫奭再次把角色身上那股誓死也不願受辱的韌勁表現得淋漓盡致。
力主求和的崔鳴吉,並不是貪生求死之徒。
清軍大營中,被龍骨大用弩機抵在腦門上,他也毫無懼色。
他選擇的,是一條為了蒼生社稷,雖然屈辱但能活下去的道路。
近年來,李秉憲在電視劇和電影界都拿獎拿到手軟,有「演技天神」之稱,此次也是他首次挑戰正統歷史題材。
在本部電影中,李秉憲的表現繼續讓人驚艷,在控制表情、壓抑情感的條件下,僅靠眼神就把角色演得自然而生動。
主戰派金尚憲的選擇,是道義。
然而他所能拿出來的,也只有道義而已。
然而,道義不能讓清軍退兵。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理想主義註定沒有前途。
人因為可以選擇而高貴,又因為不得不選擇而痛苦。
電影中的絕境就是,任何選擇都無比艱難和悲壯: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一切選擇的出發點都只是最簡單的生存渴望,即「夏天有地種,秋天有收穫,冬天不餓肚子」。
渡口的老人,兒子與兒媳被洪水沖走,與年幼的孫女相依為命。
他因為熟悉道路,先帶國王一行過河,又帶金尚憲過河。但他卻不願跟著去南漢山城,因為幻想可以帶清軍過河,獲取一碗小米。
金尚憲質問老人:你是朝鮮百姓,為何昨天幫國君,明天又幫清軍?
老人的回答很簡單:小人昨天幫御駕渡河,連一碗小米都沒拿到。
冰天雪地中,對他和年幼的孫女來說,一碗小米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老百姓如此,對於普通的士兵來說又何嘗不是?
在寒冬里多活幾天、少活幾天其實無甚區別,只要能混飽肚子即可。
還有那些為清軍效力的朝鮮人,對他們來說,祖國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概念。
出使清軍大營的領議政兼都體察使金鎏,曾和翻譯鄭命壽有一段對話:
我聽說大人你祖上也是朝鮮人。
我的父母是奴隸,所以我出生就是奴隸,在朝鮮,奴隸不是人對吧。
再也別說我是朝鮮人。
對於不被當人看的他來說,選擇投靠清軍,自然天經地義。
對於勤王軍來說,也有兩難的選擇: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國王,還是遠遠地置身事外。
最後,他們選了:殺掉通風報信的鐵匠,這樣就沒人知道他們曾經收到過國王的檄文。
正月十五,皇太極最後通牒的那個晚上。
南漢山城內,辯論還在持續。
終於,事實讓他們做出了選擇:
正月初一,重重圍困中的朝鮮君臣,最後一次,向著遠在北京的大明皇帝行禮。
朝鮮君臣遙拜大明
19世紀,德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曾經說過一句經典的外交名言: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正月十六早晨,最後通牒期限已過,架在城外山頂上的清軍紅夷大炮開炮了。
驚天霹靂的巨響過後,蟻群般的清軍爬上城牆,所有的糾結都煙消雲散,只剩下三個字:活下去。
南漢山城外,除去冠冕換上藍衣小帽的朝鮮國王,跪拜於皇太極腳下。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朝鮮國王的朴海日同樣演技過人,在無比屈辱的窘境中,儘管面色慘白,但卻冷靜無比,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他內心的不甘。
此刻,跪在地上的崔鳴吉哭了。
選擇自殺也不投降的金尚憲哭了。
道義與生存的爭辯,此刻都無意義,徒剩屈辱。
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這是電影中主角的首次落淚,但卻是情感壓抑到最後的總爆發。
黑格爾說:歷史總是驚人地重演。
在導演黃東赫看來,影片《南漢山城》中朝鮮君臣悲愴的困境,又何嘗不是今天朝鮮半島的處境?
崔鳴吉、金尚憲都只不過是聽從內心的呼喚,做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選擇而已。
幾百年過去了,從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到薩德導彈入韓,強權的身影從來不曾遠離過朝鮮半島。
「無數的選擇和苦悶聚合得到的結果,才是歷史。」
表面看上去挺獨立,但在夾縫之間如何選擇,可能是這個半島永遠繞不過的宿命。
推薦閱讀:
※追蹤延安八大美女的婚戀悲劇(圖)
※女人最大的悲劇是什麼?
※明代最悲劇色彩皇后:為國鞠躬盡瘁十八年,卻被丈夫勒令自裁!
※中國第一位山水詩人的人生悲劇
※中國遭遇低生育率悲劇 人口政策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