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西斯的歷史教訓及其現實意義(全文)
分享到
* 資中筠:1930年出生,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原所長。專業之外旁涉中西歷史文化,近年來關注中國現代化問題,撰有大量隨筆、雜文,並翻譯英法文學著作多種。 德國法西斯已經成為歷史,「法西斯」一詞總是引起人恐怖和罪惡的聯想。不過實際上它不見得離我們那麼遠,納粹(National-Socialism,也就是國家社會主義)有相當完整的理論。而且曾經很有吸引力。還有一個以訛傳訛流傳很廣的迷思,就是希特勒是通過「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當上國家領導的,這是反對民主制度的人最喜歡舉的例子。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其實是對基本歷史事實的歪曲。所以澄清一些誤區,客觀地、理性地了解這個「主義」,其倡導者如何發跡、掌權,其深遠的危害性和現實意義,對我們還是很有必要的。加深認識是為了提高警惕。 一、希特勒其人。 我們一般對希特勒的印象是臉譜化的,來自卓別林的無聲電影《大獨裁者》中的那樣一個醜化了的丑角,或者蘇聯電影《攻克柏林》里的那樣一個被臉譜化了的惡魔和狂人。如果真是這樣一個心智不健全的瘋子,他不可能掌握這麼大的權力,成就那樣的「業績」,有這麼大的影響。 希特勒出身卑微,而野心非常大。他受過正常的教育,也讀過不少書,並不是完全不學無術,而且從歐洲的歷史裡吸取了不少東西,吸取了他想要吸取的經驗教訓。他不願繼承父親這樣平凡乏味的生活,有一番雄心壯志,起初並不想從政,而是想當藝術家,的確學了美術和建築設計。在他獨闖天下的時候曾經經歷過窮極潦倒的生活,與最底層百姓包括乞丐為伍,深刻了解他們的需要和心態,這是他以後賴以得勢的重要基礎。但是他絕對不認為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而是自命為他們的救世主。在他看來,當時德國人在奧匈帝國是二等公民,很早就以復興德意志民族為己任。另外,他非常工於心計,善於利用時機和各種勢力,特別有「魄力」,敢於冒險,當機立斷。一方面能夠唱高調提出崇高的理想,號召大家為之獻身,而且發誓自己也會為之犧牲一切;另一方面在奪取權力的時候,完全不擇手段,沒有任何道德底線,公然背信棄義,以此戰勝按常規辦事的政敵。另外,他有高超的演講能力,在群眾集會時的講話非常有煽動性,但是所有的承諾,他並不准備兌現。應該承認,他有真誠的信仰,就是大日耳曼民族高於一切,理應統治世界,這一點他深信不疑。 二、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思想要點。 從《我的奮鬥》中,可以提煉出幾點他的主要思想。 1. 極端種族主義。絕對不相信人生而平等。不僅是個人,而且是種族不平等。不同的民族或種族就相當於猴子和老虎一樣是不同的物種,在文明發展過程里,劣等的物種(人種)本身就應該被消滅,然後剩下幾個比較優秀的物種(人種),這樣文明才能進步。日耳曼民族和猶太人就屬於兩個物種,猶太這個物種就應該被消滅。其他種族分優劣等級,優等的是統治者,劣等的為奴隸,做苦役。 2. 完全輕視或抹殺個體。個體的生命是不重要的,他所謂的「民眾」、「公眾」,都是以集體為單位的。所以一切都是服從國家的需要。法西斯主義本來是義大利墨索里尼創立的,其象徵就是一捆棒子綁在一起,當中插一把斧子。就是說,個人是沒有力量的,綁在一起——團結像一個人——才有力量。用什麼團結在一起呢?一個信仰,一個民族,一個黨,一個領袖,就是那把斧子。不過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在實踐中遠沒有德國的影響那麼大。 3.厭棄議會民主。《我的奮鬥》裡面有很多篇幅批評議會的弊病。他的批評並非沒有道理。現在我們看各個民主國家議會的毛病,的確可以挑出一大把來。不過他不是要改善民主制度而是要代之以比一切專制制度更加專制、高度集權而殘暴的統治制度,結果是文明的倒退。 4. 蔑視法治。對希特勒說來,法律也是很討厭的,而且那些法律是他所反對的各政黨舉手通過的,那麼也就用不著去遵守。在他上台前,對那些法律可以利用就利用,可以跳過去就跳過去,到後來他掌權,可以隨時隨意制定法律,最後他本人就是法律。從觀念上,從根本上,不要法治,要一人獨裁。 5. 特彆強調宣傳的力量。他認為德國之所以在「一戰」中被打敗,非戰之過,是宣傳之過。一方面是英、法等敵人的宣傳;更重要的是國內的(他稱之為「叛徒」)瓦解士氣的宣傳——指戰爭後期德國國內主張停戰、和談的輿論。他明確說,德國人民是很好欺騙的,不能對他們講邏輯、講道理,那是說給知識份子聽的。民眾只需要非常簡單的口號和結論,不斷地重複,就可以打動人心,就可以煽動群眾。 6. 動員民眾不能用愛,而要用仇恨,仇恨是最好的凝聚力。各種人群都有不同的利益,平時總是想著各自「自私的」的利益,是分散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敵人才能團結起來,把這個敵人視為自己一切不幸的根源,就可以凝聚起仇恨的力量,指向同一個目標。當然他所樹立的德意志民族的共同敵人就是猶太人。他就用這個把德國人團結起來,還很有效。 7. 不相信國際和平,從來不相信通過貿易、和平競爭,能夠使德國繁榮起來,而是相信暴力和戰爭。他提出著名的「生存空間」的口號,赤裸裸地主張德國就應該走出去,佔領別人的土地。所謂「生存空間」,就是殖民地已經被英、法這些國家瓜分完了,德國的生存空間被擠壓,不過他不要向非洲擴張,因為非洲太落後了,就要歐洲的地盤,他最需要佔領的首先是斯拉夫民族的地方。在他看來,斯拉夫也是劣等民族,即使不全部種族滅絕,也要佔領他們的地方,奴役這些人。所以他主要目標是向東擴張,佔領東歐、俄國,認為俄國人擁有這麼大片土地是不公平的,德國人應該在那裡多生孩子,把優秀的種族傳播到那裡去。其實他要打俄羅斯已經蓄謀已久,斯大林以為可以禍水西引是幻想。 概括說起來,納粹的法西斯主義的框架就是:頂層一個領袖,這個領袖是被神化的,為萬民所景仰,支撐這種信念的是兩個柱子:一個是民粹主義,一個是國家主義,都推向極致。民粹主義就是把底層百姓煽動起來,用仇恨對準一個敵人;國家主義為對內剝奪基本人權,對外發動戰爭的一切暴行提供「崇高」的借口。 三、歷史背景 1. 歷史的輝煌和當前的民族屈辱。 德國在普法戰爭之後到「一戰」之前,有過一段輝煌的繁榮富強的時期。俾斯麥首相振興德國是大家都知道的。19世紀初德國的恥辱是被拿破崙打敗,引起德國的民族主義反彈,像黑格爾、費希特等哲學家的思想中都有民族主義,這是思想淵源。然後1870年普法戰爭打敗法國。這對法國說來是「國恥」,而對德國說來,卻是翻了身,進入一個繁榮發展時期,從威廉一世到二世,是上升的時期,而且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是跟奧匈帝國連在一起,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協約國打敗,一落千丈,法國雪了恥報了仇。在英法力主下,《凡爾賽和約》對德非常苛刻,高額賠償、限制軍備,法國又佔領了魯爾煤礦區,使德國經濟衰退,民生凋敝,而且民族屈辱感十分強烈,與以前的輝煌成鮮明對比。在那種情況下,提出優秀的日耳曼民族要復興,建立統一的大德意志的口號,絕對能夠贏得廣大人心。 2. 經濟危機,民生艱難。 如眾所周知,一戰後,德國的經濟狀況十分惡劣,馬克大幅度貶值,百業凋敝,到了這樣民不聊生的地步,當然是人心思變了。不過通常流傳的說法,說德國全靠希特勒上台,克服了通貨膨脹,扭轉了經濟形勢,這不準確,有個時間上的差錯。經濟最壞的情況是在1918-1922年,從1922年以後就開始好轉,原因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進入經濟復甦和繁榮的階段。特別是美國,那時正好是進步主義時期,20世紀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是美國工業化突飛猛進的時期,同時歐洲經濟也擺脫困境而進入繁榮期。德國作為歐洲的一部分,肯定是受益。這時西方國家也放鬆了賠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美國開始給德國貸款和投資,所以到1929年大蕭條之前,德國也有一個經濟恢復期,開始有了一點資本,工人的就業率也提高了,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然後到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德國也不能倖免。1922-1929年這段時期,是希特勒的蟄伏期,經濟好轉與他無關。但是1929年的經濟恐慌卻在政治上幫助了他,利用這一形勢獲得大批工人和下層百姓的選票,與此同時,出於同樣的原因,共產黨也增加了選票。 3. 反猶太在歐洲有基礎。 猶太人在歐洲是有受歧視的歷史的。一種是宗教原因,猶太教跟基督教原來是同根的,後來分家,自成一派,猶太人很團結,常常被基督教看成是異類。二是猶太人散居於各個國家,有點兒像吉普賽人,但卻是高級吉普賽人。希特勒說這個民族自己沒有國界,到處進入別的國家,然後就融入到國民中。在當地人看起來是外來的,來分一杯羹。而且猶太人和吉普賽人不一樣,吉普賽人總是在底層,就是算算命,搞馬戲、雜技,再帶點兒小偷小摸,然後離開。可猶太人非常聰明非常優秀,在各界都成為精英,佔據高層,而且定居下來就不走了。特別在金融方面,他們有做生意的天賦,從14、15世紀起,他們就首創了有利息的放貸等等這種金融的雛形,每當一個國家經濟發生問題的時候,猶太人就成為替罪羊,許多文學作品都是把猶太人作為反面人物描寫的,例如莎士比亞名著《威尼斯商人》。上層把他們視為競爭對手,下層把他們看作剝削者。所以希特勒把德意志民族的敵人指定為猶太人,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和群眾基礎的,否則很難在短期內能這樣暢行無阻。
分享到
三、上台的經過 希特勒的執政,成為**的「元首」,絕不是靠正常的民主選舉,而是在不斷破壞民主制度的過程中,用陰謀詭計一步步奪取權力,然後全盤摧毀民主法治。因此有必要捋清楚他奪權的全過程。 一戰前,德國是君主立憲制,已經有了憲法、議會,多黨,包括社會民主黨(原來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是一個黨,後來才分開,社會民主黨由恩格斯領導;共產黨由列寧、斯大林領導),有相當程度的法治和公民社會。《凡爾賽和約》規定把德國君主立憲制改成了共和制度,這是威爾遜總統堅持的——美國就是要別的國家都變成共和民主制度,他才放心。於是霍亨佐倫王朝結束,有了魏瑪共和國,制定了一部憲法。《魏瑪憲法》是非常完備的民主憲法,不亞於法蘭西共和國或美國的憲法。所以威爾遜總統很高興,覺得德國有了民主制度。但是德國人並沒有做好準備,留戀君主制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打完仗回來的那些老一代的政治家和將軍們都還願意回到原來那個君主立憲的國家。魏瑪共和國議會第一大黨是社會民主黨,算中左(後來共產黨分出去是左派),還有一些中右、中間以及右派政黨。在極右派納粹黨加入議會之前,右派政黨就是主張復辟君主制的。原則上,民主政府的總統是不能由軍人擔任的,但是在德國選不出一個德高望重的平民總統,所以還是選了興登堡元帥做總統,他資歷、威望都能服眾,就是年齡偏大,精力有限,這是以後希特勒能鑽空子的地方。 以上是一戰後德國的政治格局。在這一格局中,希特勒上下其手,一步步達到大權獨攬的目的。 1. 建黨。 1922年納粹黨成立,全名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主義」(Nazisme)這個詞一聽就令人毛骨悚然,其實它就是「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Socialism)的縮寫,而「國家社會主義」就是一個中性詞了,而且不僅僅在德國被實踐過。不過希特勒的理論中的極端種族主義是他所特有的。他的最高目標是復興大統一的、純日耳曼民族的德國。這個黨有25條綱領,主要就是貫徹上述希特勒的思想要點。黨綱的條款措詞後來有所改變,但是基本精神沒變。 黨的名稱中「工人」字樣後來也取消了,剩下「國家社會主義」。關於這個名稱的內涵,黨內曾經有過分化。當初參加這個黨的人,有不少是真心主張社會主義的。到了一定的時候,就發現希特勒並不相信社會主義,他相信的是國家主義。要「國家」還是要「社會」,就發生了分歧,有一部分人社會主義者就退出了,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所以納粹黨的實質是國家主義,然後國家又變成一個黨的國家,一個人的國家,其他的都不算了。這個過程我們很值得深思。號稱把「國家」放在社會主義前面,實際上社會主義是虛,集權的國家主義是實。 2. 鋒芒初試,一次失敗的造反。 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組織了一次啤酒館的造反,這個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講。有一點,平常人不太注意的,他造反的口號是什麼?原來德國是不統一的,各州自治的程度很高,柏林中央政府對各州的控制力非常弱。當時有兩股勢力,一個是希特勒所主張的讓日耳曼人統一德國;一個是主張分裂德國,法國、英國這些國家,就很想把南部德國分裂出去,跟奧地利合在一起變成他們的勢力範圍。而相當一部分德國政客同意這個觀點,因為他們也都有各自的利益,特別是希特勒發跡的巴伐利亞州是在南部的。所以希特勒提出德意志統一,反對這些領導們分裂德國,這個口號是非常冠冕堂皇的。啤酒館的那次行動就是企圖把到那裡講話的、掌握巴伐利亞州實權的幾位將軍劫持為人質,強迫他們與納粹黨合作,進軍柏林統一德國。這次行動最終失敗,計劃流產。他本人以叛亂罪被抓,坐了一年多牢。他痛定思痛,總結了德國為什麼在一戰時會一敗塗地,現在德國的苦難根源是什麼? 《我的奮鬥》就是在監牢里由他口授找人寫出來的。 另外他也意識到自己沒有掌握正規軍,他的「衝鋒隊」,失業工人、流氓、小偷、無業游民,以及對前途渺茫的青年組成的烏合之眾,要想推翻強大的政府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就下決心,放棄武裝暴動,而是利用現有的民主制度里的各種漏洞和弱點來一點點奪取政權。啤酒館造反雖然失敗,這一天卻成為納粹黨的神聖紀念日,好像「XX起義」紀念一樣。 3. 逐步奪取政權,實現全面專政。 1)壯大納粹黨。1925年,希特勒出獄後就開始政治活動,提出的口號就是要使德國恢復強大,拒絕賠款,撕毀凡爾賽條約,肅清貪污,迫使金融巨頭就範(金融巨頭裡很大一部分是猶太人),讓每個工人都有工作和麵包。這樣的口號當然獲得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和剛剛有選舉權的青年以及一些快要破產的小業主的擁護。他坐牢的經歷反而使他成為英雄,為納粹黨贏得很多黨員和擁護者。他公開宣稱站在工人這邊,同情工人,反對財團;但私下同很多非猶太人的財團老闆會談,給他們很多許諾,其中有一點就是如果他上台就會管住工會,不許他們隨便罷工。因為德國工人早已經取得了集體談判權,工會力量非常強大,經常能夠合法地與老闆談條件。所以希特勒私下以能控制工會來拉攏老闆,這很有效。他的活動經費,就是那些大財團給的。而且他壓制猶太人,也就是打擊他們的競爭對手,所以這些老闆很擁護他。他兩邊都能討好。在公開的煽動里,討好工人。在私下的交易里,討好大老闆。 2)通過議會鬥爭,奪取總理職位。社會民主黨是魏瑪共和國議會第一大黨,是執政黨,總理艾伯特就是社民黨人。1925年以後希特勒的納粹黨開始逐漸得勢,1928年開始進入國會,到1932年就躍居為第一大黨,但是席位還不是絕對多數,不能單獨組閣。德國的憲法里有一條是可以鑽空子的:在國家出現危機狀況時,總理可以宣布解散國會,重新大選。於是他在進行合法鬥爭的同時,在外面煽動打砸搶,製造各種暴力事件,造成危機狀態,然後說服當時的總理,解散國會,重新大選。在一年中選舉了四次,每大選一次,他都壯大一些力量。1932年他以為已經掌握了足夠的選票,公開競選總統,結果還是敗給了興登堡。 在以後的幾個月中,德國政局動蕩,波詭雲譎,好幾屆總理和內閣都是短命的,希特勒幾乎考慮用武裝政變奪取政權,最後還是利用各種矛盾,通過威脅利誘,得到了關鍵的陸軍代表的支持,並且拉攏了興登堡的兒子(青年軍官之一),終於得到本來很厭惡納粹的興登堡總統任命他為總理,而且放棄了需要議會投票通過的條件。他第一次當總理就是這樣上來的,不是靠選舉的,是利用了其他力量的分散和軟弱。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總理。這個日子被史家稱為「魏瑪共和國的終結」。 3)進一步實現**。他當了總理還不能掌握全權,納粹黨員在內閣中只掌握少數崗位。於是他策劃要國會通過一項「授權法」,把憲法所規定的國會各項重要權力移交內閣——也就是希特勒本人——為期四年。但是這需要修改憲法,需要國會2/3通過。這很難辦到。他又通過各種陰謀詭計,最大的動作是「國會縱火案」,栽贓共產黨,藉機誘使總統簽署一項特殊法令,他可以借口「緊急狀態」不但抓捕共產黨,而且抓其他反對他的國會議員。這樣,等到國會再開會時,共產黨100個議席百分之八十是空的,社民黨也有許多議員不能出席,對其他黨派連壓帶打,就這樣湊夠2/3多數,強制通過了「授權法」,正式名稱很有諷刺意義,叫做《消除人民和國家痛苦法》(和《顛覆國家政權罪》有得一比),授予總理無限的權力,等於從此埋葬了憲法和議會民主。此後再沒有真正的選舉,議員都是希特勒挑選出來的,什麼都是「一致通過」。其他黨派有的知趣自行解散,有的被納粹衝鋒隊強行解散。最後只剩下一個黨。7月14日,正式通過法律,規定「德國社會民主黨是德國的唯一政黨」(用法律規定某某黨是領導黨的始作俑者)。 4)爭取軍隊的支持。由於希特勒自己的「衝鋒隊」不斷壯大,無法無天,為所欲為,既失人心,也引起正規軍隊的反感和疑慮。希特勒權衡利害,決定犧牲那些素質不高的「親軍」,而爭取正規軍。於是進行了一次血腥清洗,這次的對象是自己原來的親信,有點兒類似黑社會的清理門戶,把不服管的隨從和繼續胡作非為的隊員給鎮壓了。同時向軍隊示好,那些老派的軍官對他的作風總是看不慣,他重點拉攏少壯派青年軍官,包括興登堡的兒子。在和平時期青年軍官要升職是比較緩慢的,希特勒的復興日耳曼民族的豪言壯語和好戰言論對他們很有吸引力。他還取消了以前束縛軍隊干政的一些規定,更博得他們的好感。所以在關鍵時刻,在他進行各種違法活動,直至埋葬共和國時,軍隊沒有成為他的阻力。 5)最後完成法西斯獨裁。1934年8月興登堡去世,前一天,希特勒已經自己頒布法令,把總統和總理合二為一成為「元首」。興登堡原有一個遺囑,後人發現,並未建議任何總統接班人,而是仍然希望回復君主制。不過希特勒隱瞞了這一遺囑,組織了盛大的儀式,自己接替他上台當上了元首,同時接管武裝部隊總司令的權力。總統的職位就取消了。然後要軍隊全體官兵宣誓效忠,不是對憲法,而是對他個人:「無條件服從德國國國家和人民的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阿道夫·希特勒」。最後還有一道程序:全民公投,早已被他拉過來的興登堡的兒子站出來發表廣播演說,稱希特勒是他父親屬意的繼承人,動員群眾支持他。結果得票率90%。希特勒大權獨攬完成了。
分享到
四、社民黨和共產黨的失敗 納粹的最主要勁敵是社民黨和共產黨。他們是如何敗在希特勒手下的呢? 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於1875年,是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綱就是恩格斯寫的)。後來黨內因思想觀點不同而幾次分化,到俄國十月革命以後,擁護布爾什維克的左派分出去,於1918年正式成立德國共產黨(在此之前已經有地下組織)。希特勒最初反對的「馬克思主義黨」是社民黨,他把他們和猶太人合二為一,作為他最痛恨的敵人。在《我的奮鬥》里有很多地方社民黨和共產黨交替使用,對他說來是一回事,他經過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是,這個黨不是把工會作為維護僱員的權利和改善生活條件而鬥爭的手段,而是作為「党進行階級鬥爭的工具」,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按,這點沒有錯。因為共產黨一向批判的「工團主義」、「經濟主義」,就是只顧爭取工人的經濟利益而不想奪取政權。)他認為自己看穿了社民黨的虛偽和蠱惑群眾的伎倆,由此,他對群眾心理有一段精彩的分析,概括起來就是: 廣大群眾的心理和女人一樣,不會為抽象的說理所打動,而只能為強有力的、不容置疑的力量所折服。猶如女人在感情上渴求強有力的男人一樣,人民群眾寧願被統治,而不要被懇求;接受不容置疑的說教使他們在精神上有安全感,給他們自由選擇權反而使他們不知所措,而會感到被拋棄。他們不會以思想上受恐嚇為恥,也不會意識到自由權利和人身受到侵犯。他們不會懷疑整個學說的謬誤,而只為宣揚這一學說的那種專橫的氣勢所懾服。 這就是希特勒總結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爭取群眾成功的經驗。他決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用一種更加真實的理論來反對社會民主主義,為此進行一場最殘酷的鬥爭在所不惜,只要用同樣無情的手段強制推行,一定能取得最後勝利。」在奪權的幾年中他就是這樣同擁有最多群眾的社民黨、共產黨爭奪廣大群眾,特別是勞工。當時共產黨勢力還是不小,即使在納粹黨1932年躍居為國會第一大黨時,共產黨還是第三大黨,與第二大黨社民黨加起來的席位還是超過納粹黨。他們都反對納粹,不喜歡希特勒,如果在關鍵時刻能夠聯手,是可以擊敗納粹的。但是他們聯合不起來。 社民黨內最初的分歧是對參加一戰的態度。其中最堅決的是李卜克內西——馬克思的女婿——作為社民黨的國會議員,一個人對在「保衛祖國」的口號下參加一戰投反對票,以光榮孤立載入國際共運史。因為從理論上講,共產黨是國際主義者,祖國是資產階級的祖國,根本不值得保衛。這是當時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立場。這與希特勒的極端民族主義,完全是兩個極端,所以希特勒指責共產黨是德意志民族的叛徒。到1918年共產黨正式成立之後,最初的領導人盧森堡還是主張通過民主途徑爭取群眾。但是蘇聯已經成立,列寧又脫離了第二國際,成立第三國際,也就是徹底與社民黨分道揚鑣。在蘇共影響下,德共換了幾次領導,最後完全聽命於莫斯科。實際上直到30年代初,共產黨和社民黨還掌握相當大的工會,在工會裡選票還是相當多的。但是這兩個黨已經互相對立,社民黨不認同布爾什維克的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而斯大林提出中間派是最主要的敵人。根據這一論斷,德國共產黨的策略是先擊敗社民黨,納粹如果上台,就是資本主義末日,再發動群眾打倒它,然後實現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專政。這一設想沒有實現,自己卻被希特勒用各種陰謀、「陽謀」打垮了。
分享到
四、納粹德國的施政措施。 希特勒上台以後做了哪些事? 先通過一個法律,叫《紐倫堡法案》,就是公開剝奪猶太人的公民權利。為以後大規模迫害猶太人奠定基礎。至於屠殺、集中營、毒氣室等等是後來的事。所以開始猶太人總抱有一定幻想,相當多的猶太人沒有及時逃亡,留下來任其宰割。其他非猶太人就更加抱有幻想,等到整到自己頭上時就來不及了。 法西斯專政的措施:控制思想、焚書、禁書、禁言、破壞法治、迫害知識分子、改造和控制教育、把包括工會在內的一切群眾團體納入納粹管制之下,等等,我們都很熟悉,不必多講。特別是控制宗教,以納粹信仰取代宗教信仰,公然提出: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由黨來代表,國家社會主義就是上帝的意志,元首是新啟示的先驅」。《我的奮鬥》取代了《聖經》的地位,擺放在教堂的祭台上,並且家家必備。 這裡需要特別提出幾點: 1)希特勒特別重視青年,除了破壞和改造原有的學校,進行黨化教育之外,另外還建立各種特殊學校,培養納粹精英。這就是納粹的團校、黨校。在強化思想訓練的同時強化軍事體育訓練,進行斯巴達式的軍事化教育。從11歲到23歲,各年齡段的青少年,都組織到不同的組織里。他明白,那些已經受過過去教育的成人,不可能由衷地絕對服從,所以他重點放在青年身上。訓練他們「不知道別的,只知道這個新社會」。下一代的青年只聽元首的,不聽父母的。所以納粹很多青年,六親不認,對父母都可以告密。 2)在破壞法治方面,除了改造法院,干預審判外,更重要的是在法外專門成立了「秘密警察辦公室」,德文的簡寫就是Gestapo——蓋世太保。這樣就可以繞過任何法律,隨便抓人,關進集中營,強迫勞動或刑訊逼供。集中營與監獄的不同,是不必經過審訊、判刑,不需要任何法律手續,人失蹤了不需要通知任何人,也沒有限期。秘密警察和集中營,這是納粹的兩大專政工具。 3)在剝奪工人權利方面,充分表現出納粹的背信棄義。1933年希特勒執政後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在納粹黨的布置下,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希特勒在廣場對十萬工人講話,表示要「世世代代」慶祝五一節來對工人表示敬意。第二天,5月2日,納粹黨就突襲佔領了全國各地的工會辦公室,沒收其經費,許多工會領袖被捕,關進集中營,包括原來效忠納粹的。以後,就頒布一項法律,停止「集體談判」,實際上就是取締了工人的罷工權。實現了他對資本家的承諾。不過資本家也高興得太早。後來,許多人的企業財產也被任意剝奪。 在文藝一片狼藉中,唯一倖免的是古典音樂,一枝獨秀。希特勒認為德意志民族最大的貢獻是在音樂上,猶太作曲家很少,只有一個孟得爾遜是猶太人,他的作品給禁了。其他著名古典音樂界如貝多芬、莫扎特等都不是猶太人。所以是德意志民族的驕傲。再者,音樂是沒有語言的,可以有自己的解釋,不像詩歌、小說表達的意思非常清楚,不可能隨意解釋。比如他認為瓦格納就代表了最偉大的德意志英雄主義。對瓦格納簡直是推崇備至。所以德國音樂家裡有與納粹合作的歷史污點的比較多,比如像卡拉揚都曾經被希特勒捧得非常紅。幸好頂尖科學家中猶太人比較多,及早跑掉了,沒有為他所用,不然,原子彈有可能先由德國製造出來,後果不堪設想。 最後,剝奪和瓦解地方自治權,安插納粹黨人做地方長官,最後實現了大一統的德國。 經過這些步驟完成一個黨、一個元首的統治之後,1936年舉辦了一次奧運會,把德國人榮譽感整個調動起來,辦得有聲有色。為了欺騙國際,他造出要和平的形象,確實在國際上有一定的欺騙性。在這些都準備好了之後,他就開始對外發動戰爭。
分享到
五、法西斯統治的特點 儘管專制統治有共性,但法西斯專制跟過去的皇權專制有許多不同的特點。 1.政教合一,就是過去不管是中國皇帝還是外國皇帝,他並不是思想領袖。即使在中國廢除百家獨尊儒家的時候,對孔孟之道的解釋權在碩學大儒而不在皇帝,他不是思想的最高權威。中國人宗教意識不強,老百姓想拜哪個佛,哪個神,官府是不干涉的。古代皇帝受命於天,西方叫「君權神授」,而在法西斯制度下,元首自己就是「天」,壟斷一切信仰,與神合二為一,全民的靈魂與肉體全部交給一個人。 與此同時,還提出一個崇高的理想,類似宗教的「天國」,卻又是世俗的絕對真理,作為奮鬥的目標,為此現實中一切苦難、殘酷和荒謬都合理化。 2.以鐵板一塊的集體代替鮮活的個體生命。「團結得像一個人」。以抽象的「人民」的名義犧牲具體的個人的權利和利益。全社會都變成大軍營。《阿登納回憶錄》里講到德國之所以能讓法西斯佔了上風,其中一個原因是德國人的個人主義太弱。我最早讀到時還不理解,因為我們一貫的教育稱個人主義是萬惡之源。實際上這裡的個人主義是獨立的個人,與法西斯的集體主義相對立的。希特勒開始是要振興民族精神,要德意志民族挺起脊樑來,但是他用這個辦法鼓起氣來,又剝奪了所有人的思想權利,要全民匍匐於他的腳下,等於把全民的脊樑都打斷了。所以他得到的是相反的結果。 3.領袖直接面對廣大群眾,不要中間的官僚階層,民眾直接效忠元首。既然內閣各部不能取消,那麼他就成立各種「辦公室」,只要一些辦事人員,直接聽命於元首。不但法律程序打亂,行政程序也打亂。他怕大權旁落,對高級官員都不信任,只信任身邊親信,而這個親信的圈子越縮越小。這和中國皇帝中的朱元璋有點兒類似,他連宰相的職位都取消了,誰也不相信。最後只能依靠身邊的太監辦事。所以明朝宦官專權盛行。「文革」中砸爛國家機器,各級領導都失去權威,全民都是一個領袖的「好學生」,派聯絡員到各地各單位,也是這種模式。 4.反智、反精英,民粹主義,群氓主義。能夠在全民中達到那樣的領袖神化,需要完全喪失理性判斷的群眾,達到瘋狂的程度。古代帝王都實行愚民政策,但是「山呼萬歲」、「萬民景仰」還是形式上的,沒有達到觸及靈魂的地步。無論中外,一般老百姓還是尊重讀書和讀書人的。只有在法西斯統治的非常時期,煽動民眾反精英,「指向哪裡打到哪裡」,完成恐怖統治。 5.拋棄和蔑視一切傳統道德,行為規範。只要忠於元首,政治爭取,其他一切倫理道德、親情、友情、忠誠、信譽……都可背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當然更不要仁愛、人道,而代之以仇恨。凡是被指為敵人,就可以施以任何非人的、殘酷的手段。但敵人不一定是種族,可以是階級,也可以是扣上某種標籤的一群人,這種敵人是先驗的,與他的行動無關,一切人之常情、道德良心在此都失效。人性中最卑鄙自私的動機可以在一個「崇高」的外衣下盡情發泄。
分享到
五、與啟蒙的關係 從希特勒奪取政權和最終完成法西斯專政的過程可以看出,道路很曲折的,可謂費盡心機。如果從1922年建黨算起,到1934年成為至高無上的「元首」,用了12年時間。他幾次想用暴力奪權而沒有這樣做,這適足以說明德國原來的民主制度可以成為一道阻止他的屏障。如果在一個本來沒有民主法治的國家,不論是用暴動,還是用政變,都要簡單得多,時間短得多。而他最後終於得逞,有各種複雜的因素,總的說來還是反對他的力量太軟弱、分散,德國的民主制度不夠成熟,中產階層不夠強大,最根本的是廣大群眾的蒙昧和盲從。前面講的一個國家主義、一個民粹主義足以蠱惑人心,是法西斯賴以生存的土壤。 幸虧德國還有另外一個傳統,除了強烈的民族主義這條線外,還有一條線是歐洲近代文明的主流: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傳統,還有康德的永久和平的思想,能使它戰敗以後,告別過去,獲得新生。加以二戰以後,英美法戰勝國對它採取了與一戰後完全不同的政策,幫助他恢復經濟,接納他重歸歐洲(先西德,後是統一後的德國)。德國人反思比較徹底,全民都承擔責任,所以能產生像布蘭特這樣的政治家。法、德有遠見的政治家能夠採取一系列的政策結束歷史宿怨。從50年代起,法國發起與德國建立「煤鋼聯營」,消除了法德爭奪魯爾煤礦的歷史糾結,也是歐洲聯合的開始,一步步成為現在的歐盟,其中的骨幹還是德國和法國。從政治上講,德國最需要歐盟,它從此匯入歐洲的主流。所以寧願在經濟上吃虧,補貼那些要破產的國家。 在理解了德國法西斯主義的來龍去脈之後,對「文革」就可以有較深的理解,有人把「文革」說成大民主,那是顛倒是非,文革的實質上就是法西斯,所有因素都具備,幾乎許多特點都可相對應:神化的領袖、失去理性的群眾、盲目的信仰、任意加罪於敵人(血統論與種族主義異曲同工,把某一種或幾種人定為敵人,由身份標籤決定,與他們的行為無關),砸爛國家機器,打亂社會秩序,消滅文化遺產,背離一切傳統倫理道德,煽動仇恨,崇尚暴力。在這一切之外,還有強大的組織力量,深入到每一個角落,不留空隙,這也是法西斯統治不同於一般專制制度的特點。有一點不同,是希特勒建立了「新秩序」,而「文革」沒有建立起來,天下大亂沒有達到「大治」,後來形勢扭轉,是中國人的幸運。 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在仇恨煽動下,人性的惡可以充分調動出來。這也可以解釋「文革」中為什麼天真可愛的中小學生會一夜之間變成惡魔,虐殺老師。人性中還有投機和怯懦的因素,容易跟風。懦弱可以轉化為殘忍,做出傷天害理的事。雖然每一個國家的特點不一樣,土壤、傳統也不太一樣,但是這種心理是有普遍性的。 總之,沒有經過啟蒙的民眾,不用理性思考,沒有法治觀念,很容易被煽動,成為法西斯的基礎。對全民來說,訴諸國家主義,打出愛國旗幟,是非常有效的,誰也不敢反對;對下層來說,民粹主義,劫富濟貧,特別有號召力。因此國家主義和民粹主義,當前是值得警惕的兩大危險。 (本文來源:《文史參考》) 原文截圖:
推薦閱讀:
※德國人建房子紅磚服了工程師驚了
※希特勒曾利用狼人、吸血鬼和星座給德國人洗腦
※德國人都愛買什麼車
※2006德國
※德國精神(公園下水道、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