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日本經濟:還要失去多少年?——五問核「難」
陳中小路 南方周末記者 徐燕燕 實習生
原題:日本經濟:還要失去多少年?——五問核「難」
已經失去了二十年的日本經濟,復甦的腳步剛一邁出,即被罕見的災難打斷。倒退,還是借重建前進,恰如飄蕩在福島上空的核輻射,現在還看不清楚。
日本央行史無前例地向金融市場注入創紀錄的近30萬億日元,仍然拉不回自由落體的股市走向,日經指數3月15日創下史上第三大跌幅;而世界各大機構不斷更新研究報告,對災難損失的評估已從最初的「不到日本GDP的1%」一路提升到3%、5%……乃至20%。
截至發稿時,福島核電站仍時有火情,日本經濟中心東京一帶,核輻射水平也大大超過了正常值。如今,核電問題已成為橫亘在日本經濟災後復甦前的最大變數,在目前情況下,輕,可致日本災後電力供應的緊缺持續數月;重,則可能大片國土無法重煥生機。
本報採訪的多位專家坦言,日本即便短期內順利度過核電危機,往後還可能面臨債務問題和政治危機的嚴峻考驗,可謂步步艱難。不過,樂觀者則認為,如果各種問題應付得當,或許可以通過重建提振長期低迷的日本經濟,甚至可以對以往保守的政治經濟體制尋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觀點
●陳功 中國安邦諮詢公司首席研究員
日本人為什麼能夠在大災大難面前表現得如此鎮定?這與他們的信心有關,他們對國家有信心,對處理這場危機的人有信心。雖然平時大家大罵政客都很起勁,但在關鍵時刻老百姓卻對政府的作為表現出了極大的信心。
日本社會的高度有序,反映出日本文官制度的兩大特點——獨立性和有效性。這表現在文官系統有獨立運作的精神和專業運作能力,他們不因政治人物的更替而忽略基本職責,更不會因此而降低他們的服務水準。這個系統對於日本社會的穩定運行是極為重要的。
●焦必方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這次重災區宮城縣是日本的農業大縣,日本雖然農業現代化程度高,但由於勞動力老齡化,農業接班無人一直是個話題。災後,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將更加突出。
日本歷來對農業有較多的補貼,多到城市裡都有爭議,而日本政府一直強調的是提高糧食的自給率。地震後日本糧食自給率方面的目標,則可能會受到衝擊。
(南方周末記者陳中小路採訪整理)
1、核泄漏的經濟影響有多大?——現在的關鍵就是核問題。
●張季風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經濟室主任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核問題。
如果核電站問題拋開,可以說這次大地震大海嘯,對日本整個經濟影響很有限,因為東北是日本落後地區(重災的三個縣GDP占日本的5%),而發生海嘯的又是東北最落後的地區。
但如果核電站泄漏得不到控制的話,對日本經濟可能是毀滅性打擊,現在還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
萬一發生極端情況,波及多少地區?參照切爾諾貝利的先例,那是一千多平方公里,這要放日本,全國都給波及了。前蘇聯地方大,不行我就放棄這個區域,但這對日本來說問題很嚴重,如果大範圍的國土遭到污染,後果不堪設想。
●孫立堅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現在關鍵就是核輻射的情況。
如果核電站問題可控,那麼這次地震對日本的打擊沒有1995年阪神大地震嚴重,當時日本半年就擺脫了危機,經濟花了一兩年就恢復起飛。
但如果核電站的問題很嚴重,生產環境徹底破壞,大量人群外擠,大遷徙,會帶來日本其他地區的生活和工業成本大大增加,這就不得了,畢竟日本的國土本來就狹小。
已經可見的核電問題,短期內至少造成日本30%的電力供應缺失,波及災區之外的整個日本供應鏈。而且因為日本在全球產業鏈的上游是占強的國家,這種特殊的角色,會擾亂全球生產節奏,即便有別國替代,也需要時間消化,這也是目前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大跌的原因之一。
2、日本的核電方向會不會改變?——核電是日本目前最好的選擇。
●王少普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核電是目前日本一個很尷尬的政經問題。首先,日本的核電方向不會變,也沒法變,核電是日本目前最好的選擇。
日本一直以來的目標就是要減少化石能源發電,由於其資源匱乏,這種發電模式依賴進口,是日本所不願見的。但與此同時,這次核輻射泄漏的事故,又加大了輿論、民眾對核電的恐慌和反對,所以政府面臨一個如何解釋和應對的問題。
另外,此次地震暴露了日本核電設施老化的問題,核電設施的更新,又是一筆巨大的資金。而且解決這個問題還交織著民眾和部分在野黨反對核電呼聲的增加,以及大規模的更新所涉及的預算怎麼通過。菅直人政府必須在這個夾縫中穿過。
●郭定平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核電問題是現在政府面臨的重大棘手問題。一方面危險很大,處置必須非常謹慎和消耗時間,另一方面在這個等待過程中,必須消除民眾的恐慌。
現在,我們能看到是,政府信息披露的頻率是很高的,但是披露的是否充分和是否準確,現在還沒法判斷,必須假以時日觀察。
菅直人內閣現在關鍵就是要應對得當,爭取民眾支持,一旦有些敏感問題處理不善,就會被在野黨抓著把柄窮追猛打。
3、高度負債下,災後重建是否會導致債務危機?——現在日本的財政狀況,是發達國家裡最差的。
●王少普
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地震前,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債台更為高築,是戰後負債最嚴重的時期。因此,災後重建的資金成了日本要面臨的尖銳問題之一。
要解決資金問題,繼續發行國債是一個途徑。而另外一個渠道就是把日本民間投資在世界各地的遊資吸引回來投資重建。過去因為日本經濟的低迷,以及日本的利率極低,這些資金一直在中國、印度、東南亞等地尋求投資機會。還有就是尋求國際合作,吸引投資。
長期來說,救災以及重建所帶來的房屋、交通建設等基礎設施和電力恢復等剛性需求,可以擴大內需,對經濟有刺激作用。
●張季風
如果核電站泄漏不出大問題,災後搶險的階段一過,就開始進入復興重建階段。日本可能就要發行國債,擴大公共投資,這是必然的。
現在日本的財政狀況,是發達國家裡最差的(日本國債是GDP的200%,而警戒線為60%),所以再去增加債務負擔,肯定會制約今後經濟,引發一系列風險,比如利率上升,大量失業等。
大災之前,利率提高一兩個點還可以承受。大災後,如果利率從現在的幾乎為零提高到10%,那些背負住房貸款的人就沒法生活,整個就要破產,這就會給社會帶來很大影響,所以到時候關鍵就要看日本怎麼把握這個度。
●楊伯江
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在全球資金鏈的控制之下,日本的債務問題不太可能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因為,日本「不差錢」,它的GDP比GNP要小很多,它在海外擁有眾多的投資企業和收益,如何採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把這部分資金納入震後重建,是當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如果這方面做得好的話,這也會是日本重建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
●孫立堅
如果核輻射問題不嚴重的話,那麼災後重建反而可以解決日本的內需和就業壓力。
現在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時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後,很多大的金融機構出了問題,政府被迫注資,後來這些大金融機構也沒能創造很好的業績,日本現在的高額赤字就是這麼來的。但這次不一樣,這次是家園重建,會帶動一些產業,擴大內需,這就不那麼糟糕,會帶來經濟增長效應。
財政赤字中長期會使日元貶值,但貶值對日本來說太重要了,他們主要靠製造業吃飯,出口競爭力是很重要的。
當然,如果核電站真出大問題,我們今天談的都太樂觀了。
=================PageBreak=================
4、災難將如何改變日本的復甦之路?——東北的工業化之路、日本的新經濟戰略實施被打斷。
●王少普
日本的財政赤字已經到了冷戰後最嚴重的地步。為了解決入不敷出的問題,地震前,菅直人提出了稅制改革,其重要內容是增稅。但地震一來,災後重建時很有可能要對災區實施減稅政策,日本的稅制改革勢必推遲,給日本經濟復甦帶來負面影響。
菅直人還提出新經濟成長戰略,包括擴大亞洲出口,通過財政和產業政策的結合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挖掘民生領域的商機(比如養老產業醫療產業)。但地震後,擴大出口受限於產能破壞,而後面兩點所依託的政府的資金支持,也會有一些分流去救災,因此新經濟成長戰略的落實,肯定會因為財政困難而有所遲延。
●孫立堅
正當東北成為新的生產基地剛開始投資發展時,地震來了。
受災嚴重的東北地區,過去一產比重比較大,比如宮城就是農業、漁業大縣。金融危機後,為了促進東北經濟發展,政府拿出很多優惠政策,引進索尼、豐田這些企業進去投資,試圖利用東北土地和人力價格相對便宜這個競爭力,在國內建立健全的產業鏈,而不是把製造業全部放在國外。然而,這次災難打斷了這一進程。
現在突遭地震,日本剛剛開始的經濟復甦又被打回去了。
因為老齡化少子化,日本國內市場需求根本不能解決日本這麼大的生產能力,所以必須出口。不像瑞典那種小國經濟,可以自給自足。要出口,就必須提高企業競爭力,在幾大領域不斷創新不斷升級。
當時民主黨為了把自民黨推下去,批判自民黨的政策只圍繞企業家和精英層,而他們則向日本國民承諾了很多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提高民生,高福利支出等。但自民黨的理念是,如果連這些企業家都不存在,企業靠補貼發錢給百姓,那這個國家是沒有活力的,這個理念我是認同的。日本這個國家必須要有創造力,日本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不能撼動。
如果不是金融危機,日本這種做法已經成功了,慢慢掙錢,錢還給政府和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錶慢慢好轉。這在2005年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如果順利再過幾年就能恢復資產負債表,但問題是,出口剛開始帶來巨大利潤的時候,金融危機來了,日本又往回走,現在更是雪上加霜了。
5、大災能否推動日本的政經體制改革?——過去「失去的二十年」,並沒有給日本帶來政治經濟體制的徹底反思和變革。
●孫立堅
日本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政治特點,是其官僚體系。
不像美國是精英領袖,奧巴馬在任的時候一套班子一套措施,總統換人了班子和政策也跟著換。日本不一樣,日本是內閣下面有一套官僚體系,從來不隨內閣的變化而更替,長期與企業精英和金融大亨捆綁,不管黨派怎麼換,日本經濟不會純粹因為政治動蕩而出問題。有「反官僚先鋒」之稱的菅直人上台時,想學美國,壓倒官僚體系,但官僚體系非常厲害,打不掉。
●陳言
日本企業研究院院長
這次日本地震海嘯後的核電事故,是日本政治經濟長期積弊的體現。
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里,儘管日本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乃至二十年,但其實是處於一種制度疲勞階段,高速經濟增長的停滯,並沒有帶來政治經濟體制的徹底反思和變革,整個國家仍處在過去成功的慣性之下。
即便是2009年自民黨下台,民主黨上台,被寄予改革厚望,但從最後執政情況來看,還是沿襲自民黨保守的做法。
歸根結底,日本之前作為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人民有較高的生活水準,社會也很穩定,他們一直是生活在這個環境之中。這些年,中國、印度、俄羅斯的崛起,對日本來說,都是不願意承認的。在他們的世界裡,仍然相信美日同盟才是世界的中心。
這也是為什麼長期以來,有著成功經驗的日本,在一個沒有較大危機的社會裡,一直在政治經濟問題上態度保守。
因此,這次地震是否會成為一個觸動全面變革的因素,值得觀察。
更多尖銳評論請關注騰訊評論頻道view.news.qq.com
發給好友|
轉發到QQ空間|保存到記事本
推薦閱讀:
※西班牙婚姻經濟體制之"夫妻共同財產制"
※2018香港經濟發展前景
※楊國英:數理分析已成經濟學桎梏(評諾獎)
※隨感:紀念第一篇想法
※甲午戰爭110周年 袁偉時:拋棄狹隘(經濟觀察報 2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