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的民族腰刀
沈克尼 文/圖 每每把玩我從內蒙古阿拉善戈壁灘上拾到的新石器時代磨製的石刀
和在鄂爾多斯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小刀(削),以及現代的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各種腰刀,便會想起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內蒙訪古》中的文句:「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匈奴人就進入了內蒙;到秦漢時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個強的民族出現於歷史。以後,鮮卑人、突厥人、回紇人,更後,契丹人、女真人,最後,蒙古人,這些游牧民族一個跟著一個進入這個地區,走上歷史舞台,又一個跟著一個從這個地區消逝,退出歷史舞台。這些相繼或同時出現於內蒙地區的游牧民族,他們象鷹一樣從歷史上掠過,最大多數飛得無影無蹤,留下來的只是一些歷史遺迹或遺物,零落於荒煙蔓草之間,訴說他們過去的繁榮。」我想,手邊這柄頗具鄂爾多斯青銅器特色的匈奴人的「削」
便是此類遺物了。 蒙古族在13世紀創造了輝煌,而元代蒙古族的刀劍實物稀少,見諸我國史籍的記載亦是廖若晨星。幸有學貫中西的學者周緯先生在《中國兵器史稿》中引述英國人Lamgles抄錄印度Ain-I-Akbari秘稿中所繪蒙古王阿克巴爾的軍器圖,始知蒙古軍長短兵器之大概。元代的刀劍中不見短刀,而多是雙刃的「曲劍」。清代蒙古王公向乾隆皇帝進貢的蒙古刀劍中短刀
的形制也全然不同於近現代的直刃直柄的蒙古腰刀。我倘徉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古代戰爭館,我發現滿清八旗兵的「順刀」與近現代蒙古腰刀形制頗相近。我突發奇想,是否如滿族借蒙古字母而造滿族文字一樣,滿族仿蒙古刀形制?亦或是蒙古被滿清綏服之後,蒙古腰刀仿滿族順刀制式?結論不得而知。 蒙古腰刀是牧民隨身之物,宰畜、吃肉不可缺少,既是實用的工具,也是裝飾品。通常為直柄、直刃、細血槽,刀尖似牛耳,鋒利無比,柄鞘常配銅、銀花飾,鞘為筒狀,也有在刀鞘中裝骨筷的,更有講究的鑲珠寶。蒙古腰刀和鑲銀的木碗同為蒙古族特色的工藝品。
「象鷹一樣從歷史掠過」而沒有消失的,除了蒙古族還有在唐代稱「回紇」、在宋代稱「回鶻」、清代稱「畏吾爾」的維吾爾族。周緯先生《中國兵器史稿》有一小段文字描述清代新疆向清朝皇室進貢的小刀:「刃之鋼質極佳,常為斬釘截鐵之名器;刃均直形,厚背銳鋒,近尖處稍狹,尖作銳葉形。柄用海獺牙骨制者較多,象牙制及金銀制者居少數,間有鑲寶石者……鞘尾作五瓣帶心之花形,其作蛇首者,則屬土耳其族之回人刀也;……此種刀長僅數寸,極便插腰置懷,殺敵以洞胸劃心為主,大多可致人死命,肉搏之兵器也。」如今新疆有四大名刀,即伊犁哈薩克族沙木薩克折刀、維吾爾族英吉沙工藝小刀,以及焉耆陳正套刀和莎車買買提折刀,其中以英吉沙刀聲名最著。下圖為南疆巴扎(集市)上的英吉沙小刀
相傳,二百多年前在英吉沙城南小鎮卡爾窩西,有個一生鍛制小刀,名叫買買提的工匠,他製作的一種雕刻有直、方、園、齒、三角形的圖案,並塗有紅、綠等顏色的木柄小刀,特別鋒利、美觀。農家紛紛盤爐仿製,從而世代相傳。隨後工匠們各出心裁,製作各種造型的小刀,並在刀柄上用黃銅、白銀、玉石、骨料等鑲嵌,並雕刻極富民族特色的圖案。工匠們相互攀比競爭,打造的小刀質量日益精進。於是英吉沙小刀的聲名遠播,制刀技藝傳入和田、莎車、喀什和庫車等地。 正宗英吉沙小刀,一般選用優質彈簧鋼板鍛打成型,製成粗胚和細胚之後,用各種粗、細、扁、圓的銼刀磨光,然後再行淬火。淬火是工匠們世代傳承的絕技,絕不外傳。經名師淬火處理過的英吉沙小刀,鋒刃銳利,甚至用其來削刮鐵條,但見鐵屑迎刃而起,而刀鋒卻不曾崩口或卷刃。英吉沙小刀的傳統型制,有彎式、直式、箭式、鴿式等12個品種,30多種花色。其中又以民族欣賞習慣的不同,分別有維、哈、蒙、漢、藏等不同形式。每種花色大約都有大、中、小三個不同規格。在維吾爾人中最流行的是一種刀體上尖後傾、刀柄下端前傾而呈鷹嘴鉤形,通常被認為是英吉沙小刀的典型代表。刀柄均使用各種銅、銀、玉、骨、寶石等拼花,組成亮麗對稱的圖案。
如今,刀匠們普遍使用色彩艷麗的有機玻璃和塑料薄板來裝飾刀柄。英吉沙刀的標記,有新月型、葫蘆型、巴旦木花型、太陽型,以及工匠的名號等。英吉沙名牌小刀是英吉沙縣小刀廠的產品,它的標記是刀柄上鑲嵌兩背相靠的巴旦木花,近年還採用了維、漢文「英吉沙」字樣的戳記。英吉沙小刀的刀鞘為扁薄的木刀室,外裹壓花的羊皮鞘,通常為西洋紅和玫瑰紅,也有黑色、褐色的。下圖為喀什巴扎(集市)上佩刀的維吾爾族男子
新疆的陳正小刀,是由焉耆名匠「陳正」之名而來。相傳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陳正小刀除刀刃鋒利之外,刀與鞘帶彈簧閉鎖,乘馬賓士時不易丟失,刀鞘外殼裝配有扎馬針,用途較廣,深得遠近牧民的喜愛。 與蒙古刀較近似的是甘肅的保安刀。
保安族是元、明時期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原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的回、漢、藏、土等民族長期交往而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他們居住在同仁隆務河兩岸的保安三庄,後又遷移到甘肅臨夏的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庄,仍被習慣稱為保安三庄,「保安」也就成了民族的名稱。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工匠傳統的手工藝品,迄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它既可作為隨身攜帶的生活用具,又是獨具特色、可供玩賞的裝飾品。因此,長期以來受到西北地區藏、蒙、保安等各族人民的喜愛。保安腰刀製作精巧別緻。刀身用優質鋼鍛打而成,再用高超的技術淬火,並打磨鋥亮鋒利。刀把用牛角、紅銅、黃銅、鋁片疊壓,再經銼磨成型,看來層紋交錯,猶如堆金疊銀,奇巧美觀。刀鞘內部為木質,外用黃銅或紅銅包裹,銅殼上再飾以龍、獸或花草圖案,名目有「一條龍」、「一枝梅」等,式樣各異,玲瓏剔透。鞘上配環,可穿繩懸掛於腰間。腰刀帶鞘全長一般為5~7寸,也有更長或更短的,多為一鞘一刀。亦有一鞘二刀,稱為「雙刀」,更為別緻。保安腰刀的花色品種,現在達30多個,如「什樣錦」、「寶劍頭」、「銅扁鞘」、「細羅」、「雙羅」、「一素白」、「西瓜頭」、「圓角滿把」等。 藏族人喜歡帶刀,稱刀為「知」。特別是牧民和康巴人愛佩短刀,甚至長刀。刀是藏族人的信物。我在拉薩的哲蚌寺曾見到古時藏人的刀劍作為鎮寺之寶高懸於佛殿的屋頂。藏刀製造可追溯到一千六七百年前,吐蕃部落發現了銅、鐵、銀,並懂得冶煉鍛打刀具。腰刀用於宰殺牲口、剝牛羊皮、切肉、切菜,是牧民的生活必備之品,同時腰刀也是藏族人的裝飾物,多繫於前腰中間部位。 現代藏族腰刀產地較多,拉薩、拉孜、當雄、丁青、易貢以及甘孜的白玉都生產藏刀。藏刀刀柄用牛角、骨或木製,並纏繞銅絲或銀絲。刀鞘刻龍、鳳、虎、獅或花卉圖案,有些點綴綠松石、瑪瑙等,十分精美。就地域而言,衛藏地區的藏刀裝飾華麗,甚至在柄鞘精心雕刻鏤空花飾。而安多地區藏刀多直刃,外裝樸素,注重實用。康區、甘孜、德格的藏刀除單刃直刃外還有彎刀和雙刃刀,甚為獨特。
藏族的長刀(劍)為傳統兵器,也用於狩獵或劈柴等日常生活。歷史上的長刀,除本民族,如工布製造的大馬刀、三角明燈照刀(形如藏傳佛教的法器三棱尖的金剛杵)、獐牙刀等外,藏民也向雲南麗江,甚至阿昌族輸入長刀。現今生活在藏東南熱帶叢林地區的藏族、門巴、珞巴男子仍佩長2尺、寬2寸的長刀。
出門時,用於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這種長刀,碗口粗的樹榦,三四刀就能砍斷。下圖為筆者在甘南瑪曲拍到的佩保安刀的藏族男子
下圖為筆者1991年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佩門巴腰刀
雲南一些少數民族世居山林地帶,善攻襲埋伏,近身格鬥,長矛不易施展,而長刀剛極為便利,且有招式獨特的刀術流傳。其長刀的歷史可追溯到南昭時期(即唐代)。以德宏州的戶撒阿昌族的刀最為精良。據說上好的長刀既能削鐵如泥,又能柔韌系腰。刀尖為平頭,主要用於砍劈而不能刺,全長80~90厘米,寬約4厘米。握柄為圓形,長15~18厘米,無護格,一般為竹製銅絲包嵌,亦有銀柄和象牙柄,往昔多為貴族上層使用。另有尖頭長刀,較平頭長刀短,刀尖形如柳葉,可刺可砍。製造工藝不如平頭刀精良。主要由傣族、佤族、拉祜、布朗、基諾、哈尼族男子使用。長刀是西南少數民族男子戰鬥生產的工具,同時也是歌舞時的道具。節日里山寨歡聚,在銅鼓的節奏下,成年男子手舞長刀,以示剽悍。 我作為中國探險協會的一員,曾多次深入邊疆民族地區,無論是西藏的雅魯藏布大峽谷,還是新疆的沙漠或內蒙戈壁,我從不帶雙刃的軍用匕首或國外那些過於奇巧的生存刀,而是藏刀、蒙古刀或英吉沙刀伴我克服艱險。拉薩一位活佛說我的「前世」是藏族,亦有人說是蒙古族,我不以為然。但銳利的民族刀,的確在野外給我這個熱愛西部的漢族男子以直面各種挑戰的能力和信心!
推薦閱讀: